个性化的普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模式探析——以通识教育为视野

2015-04-15 15:16:59佟美娴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英语教学

佟美娴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培养通晓国际事务,能够进行国际交流,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国家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是学生了解和接触国际最新科技、学术前沿最大的载体,是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最大利器(束定芳,2011),而大学英语以其特有的学科特性,毋庸置疑地承担起了这项重任。因此在这个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正如殷和素、严启刚(2011)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完成了模式和形式上的改革,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下一步便是进行内容上的革新了。许多学者都提出,通识教育因其自身的教育内涵和教育目的,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大方向,大学英语通识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便成为当下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大问题。然而全国各个高校性质不同,学科特长不同,办学特点差异大,因此改革不能一刀切。本文着力探讨普通高等院校如何在这轮改革中建立适于自身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通识化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其理念来源于古希腊时的博雅教育,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兴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成熟的心智,同时强调人文精神的熏陶,强调人文社科知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受教育者在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成为通识教育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刘艳君,2013)。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之一便是学生“有知识没文化”,专业不精,人文不通,究其原因便是学校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以及狭隘的专业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必须走通识化教育之路。

2.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上个十年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就实施状况而言,基本上做到全国普及,并且教学质量相比改革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学从本质上并未摆脱教师阐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计算机设备只是成为了一种较新的呈现形式(杨文莹,徐穗,余东,2006)。有62%的大学生认为英语水平没有本质提高,32%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蔡基刚,廖朝雷,2010)。教师认为学生不努力,而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必要来上课。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课程的定位一定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曹艳艳(2013)便直言不讳指出2007版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阐述混乱,定位不清。的确,《要求》中单纯地把英语认为是与外国人沟通的工具,并指出大学英语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个与高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叠,在教学上就表现为教师教的还是高中学的。因此学生会有疲倦感,慢慢对大学英语感到厌烦。而只是将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能够与外国人交流,这就是生存英语,而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具备这项能力,大学再来训练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定位的模糊不清而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英语课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更是利用这个语言了解世界、了解相应文化的途径,是要培养国际交流人才的课程。大学英语在内容上应该通识化,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熏陶,而不是一味地教语法、教词汇,训练听力技巧。

另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前文已提到,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是《纲要》对我国在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设置的一个目标,是一种高层次的前沿学术交流和科技沟通。但大多数英语教师并不具备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因此许多专家提出的专业英语(或称二外授课,ESP)课程很难开展。除此之外,学生素质也是进行ESP课程改革的重要难题。以笔者所在的普通地方院校为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英语高考入学成绩不能达到及格水平,大学英语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味同嚼蜡。而这种一刀切的英语教学模式却非常多见。

2.2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化课程模式构建

有效建立大学英语的通识化教育课程体系是保证这次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而普通高等院校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通识化教育体系是摆在这些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识化的教育体系可以通过英语基础教育和开设选修课来进行。

大学英语的传统课程可作为基础课程。基础英语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可细分为学术英语基础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前者是针对英语水平较好(各个学校根据专业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指定相应的分数,如130分以上)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教学内容、教材选择,甚至师资配备都要符合培养这类学生的英语学术水平发展的需求。教学目的就是要为这类学生之后的ESP学习夯实基础,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而且这五项技能应以整体、综合形式出现,即一堂课应该以真实的课堂教学背景为依托,所授内容应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科普等多类材料,教师用目标语授课,培养学生边听目标语授课边记笔记的能力;阅读材料在长度和难度上都要符合学术英语标准,可参考美国托福或雅思考试中的阅读文章;写作更多的是进行学术英语写作训练,可先从写较复杂的议论文开始,逐渐过渡到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而后者主要是针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生存英语技巧和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英语用途能力(EOP),为职场英语的使用做准备。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上,该类英语教学也应与学术英语基础教学区分。如听说能力培养的目的主要是能进行日常交流,即生存英语交流。这种清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实现大学英语的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同时,英语通识教育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更多地让学生接触英文背后的文化和人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通识教育可有更多的细化,如综合技能训练类教育,专门针对某项英语技能较为薄弱,而基础英语课程由于时间限制而无法满足学习要求的学生;应用技能类教育可专门针对某项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如说、写能力,报刊阅读等;人文素养类教育,主要为学生开设人文、哲学、影视赏析等的人文学习,为学生开启文化的旅行,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

进行学术英语学习的学生在通过相应的选拔考试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即ESP教学课程。当然,ESP的教学应该结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来开展,能够胜任ESP教学的英语老师可以承担相应的课程,如果不能承担的可由能够承担相应专业二语授课的专业教师进行。此模式可由下图直观呈现:

3.结语

普通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等因素来考虑自身的大学英语通识化教育改革,构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模式。笔者所提出的这个模式还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可以采取量化研究的方式,开展对该模式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

[1]蔡基刚,廖朝雷.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

[2]曹艳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大学英语.2013(2)

[3]刘艳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之路探索[J].海外英语.2013(12)

[4]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5]杨文莹,徐穗,余东.从试点到深化——大学英语改革历史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6(增刊,总第117)

[6]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