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的社区融入研究——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例

2015-04-15 13:23:13磊,刘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回民少数民族社区

费 磊,刘 颖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作为中国新四化的主要内容。在新四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大量向城市流入,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社区作为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是各族居民共同居住的主要载体。在此背景下探讨和研究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问题,对促进民族交流、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城市少数民族的社区融入背景

(一)新四化的内涵

新四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的,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并以统筹新四化发展,平衡多方面关系为发展目标,争取在5-10年的时间内实现。新四化中的四化与过去的旧四化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新四化中的“新”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其次,新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整合和大数据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第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3]第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化机械大生产为前提的,高效、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为手段的,农民素质极大提高的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中强调四者同步发展,四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新四化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

(二)新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的特点

新时期“新四化”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方向,是引导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导向舵,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以其优越性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融入。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大型城市,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发展前景和优越的政策支持及其包容性使越来越多来自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来到沿海开放大城市务工,从而进一步安家立业。承载着少数民族城市融入基础性功能的社区,在新时期也同样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任务。

1.城镇化加大了少数民族城市社区融入的规模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年末人口总数为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亿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4]从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下,城镇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必将导致社区人口数量上升、社区人口结构变化、社区生活和治理的多元化等特点。

2.农业现代化促进少数民族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逐步转变,大型农机合作社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兴未艾。农业在未来发展中逐步走向现代化道路,物力逐步取代人力成为农业主流,集中式经营逐步取代细碎分片式经营。农业的现代化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然向城市流入。同样包含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少数民族农村人口也为生活和发展向城市进发。

3.工业化加快少数民族城市社区融入的步伐

工业作为三大产业中重要一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业的发展程度与所在地区的发展程度亦步亦趋,例如大连市的工业发展程度较高,大连市的GDP总量在全国排名15名左右。城市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承载地、工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地,虽然近年来逐渐向郊区和农村转移,但是由于区位因素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聚集在城市。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也同样加快了少数民族城市社区融入的脚步。

4.信息化创新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治理新形式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新时期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目前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在治理方式上已突破传统观念和形式的束缚,利用大数据、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创新出社区治理的新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二、新时期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现状分析

新四化作为我国综合发展的大方向影响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少数民族的城市社区融入也受到了新四化的影响和作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一般来说,是指少数民族在城市社区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心理等多方面的多元融入,是少数民族群众社会融入的基础。本文在融入的方式上分为主观融入和客观推进,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实质上就是主观融入与客观推进的统一。主观融入是少数民族自身心理、习俗等方面的主动融入,而客观推进是社区工作者去推进少数民族群众的社区融入,所以客观上的社区推进工作成为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的关键所在。在新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面临的既有机遇亦有挑战,创新社区民族工作形式、建立健全民族社区管理新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一)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例,因为沈阳市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副省级城市,人口数量为东北最多,外来务工人员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是东北重要的移民中心城市,具有城市代表性。而回民社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素有“回回营”之称,选择此社区进行调研对于如何通过社区工作使得生活在少数民族社区的少数民族能够顺利与城市中以汉族为主的其他居民和谐相处,并通过社区生活实现文化融合、经济融合、价值融合等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大有裨益。所以对该样本的选择和研究,能够为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改革提供先行经验,为社区民族工作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研究数据基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课题《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研究》,来源于1500余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科学数据分析与对社区领导和居民的采访所得到的一手资料。运用社会学相关知识,采用科学性的社会调查与方法,结合调研地的特殊性,采取了以下研究方式:问卷调查法、导出访谈法、个人访谈法,以及在后期数据分析时采取统计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社区融入现状

1.研究区域概况

回民社区位于市府大路以南,中山路以北,东临睦邻港,西至市政府广场,共分为东寺、回民、文慧、南寺等小区,占地面积15.47万平方米。社区有58栋居民楼,共计272个单元,居民5273户,16980人,主要由汉族、回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七个民族构成,回民社区目前有自管党员556人,其中回民党员218人,辖有四个党支部,十个党小组,八个特设党支部,非公党支部二十一家,联合工会两家。辖有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大剧院、沈阳科学技术协会、东大智慧园等602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公有制企业11家,非公有制企业591家。[5]

2.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现状

回民社区作为沈阳市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名称命名的社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尤以回族人口居多。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走访,得出以下数据:

调查数据中少数民族男女比例为:男56.2%,女43.8%。年龄结构:20岁以下6.6%,20-30岁13.3%,30-40岁26.7%,40-50岁16.7%,50-60岁20%,60岁以上16.7%。民族比例:汉族20.9%,回族62.7%,朝鲜族3.6%,满族4.6%,其他8.2%。文化程度:46.7%的人为初中文化,大学本科只占20%。对于当地语言熟练程度,74.1%的少数民族能够熟练掌握,会说一点当地语言的占20%,完全听不懂的占1.7%。91.6%的人能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这91.6%的人中有50%的人表示难以理解,只有41.6%的人能积极维护。64.6的居民都有自己的房子,21.3%居民的房子是租的,住在亲戚或者朋友家的居民占10.4%,并且,对自己居住条件感到满意的占35.7%,一般满意所占比例最大,为42.8%。收入:1500元以下为28.6%,1500-2000元以及2000-3000元均占21.4%,而无收入人群和收入较高人群所占比例相等,为14.3%,这也反映了在社区成员中,收入差距明显。以上数据为回民社区调查数据中的重要数据,从数据中表明回民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融入中存在很多问题。

(三)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社区融入经验

回民社区在少数民族社区融入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得到了具有价值性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很多可以上升为全局性和普遍性的政策办法加以实行。

1.联合公有制企业和非公企业促进少数民族就业

回民社区特殊的区位优势,给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回民社区党委和社区领导积极与企业洽谈加大对于少数民族群众的岗位提供倾斜力度。

2.社区志愿者协会和社区工作站保证了“大事不出街道”

回民社区志愿者协会种类众多,包含了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便民服务协会、邻里互助协会、维稳帮教协会、执法协管协会等八个协会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公共服务等五大方面的服务与管理。

3.社区党委“1+X”模式建设

回民社区打造以社区干部为主体、辖区各类人员为补充的1+X社区工作者队伍,确保“有人管事”。[6]其中X个兼职委员涉及到卫生、邮政、国税等18个领域,真正做到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社区党建和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建设大有裨益。

(四)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少数民族社区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回民社区在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入城市产生阻碍。

1.社区少数民族居民教育培训落后

少数民族居民由于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地域差别、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阻碍。经调查回民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初中文化居多,但社区对于其进行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进修所采取的措施较少。

2.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效率相对较低

社区采取传统管理方式,居民服务虽然设立一站式服务和网格式管理,但传统的方式效率依然较低,社区办事速度和日接待量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少数民族心理认同感、归属感较低

无论是城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或是少数民族外来务工流动人口,回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在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社区在加强民族融合、团结互助活动上采取的措施较少,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回民社区加强少数民族心理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建设迫在眉睫,也成为阻碍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创新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一)以法治化、政策化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工作

制度障碍目前已成为影响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制度障碍,是指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一系列排斥性、排他性政策和制度。少数民族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亟需建立健全法制化和政策化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少数民族进城人口“有人管”、“有人问”、“有人爱”。当前,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体制,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福利等政策和制度均将重心偏向于城市居民,而作为不具有城市户籍的外来人口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则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7]所以立法机关和政府机关都应发挥自身积极性,立法为民,改革发展。

(二)以信息化服务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工作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化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处理事务的效率。当前,我国各级人民政府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立政府网站,中央政府、国务院部委、省级政府或部分地市级政府纷纷建立了门户网站,电子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府门户的具体表现,是政府面向公众用户(企业、社团和个人)的动态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平台,是面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服务的窗口,是政府内部办公、外部交流的通道。个人和企业可以在这个网站上访问各类公开信息,并可以经过安全认证后,在线办理和查询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8]随着现代化建设中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职能管理中心下移,各部分的职能纷纷向社区延伸,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社区来协助完成,要完成庞杂的工作,单纯依靠传统手段是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的,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手段来保证。但信息化目前在我国基层社区的服务中还是死角,信息化技术利用、电子政务网站建设还存在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的情形。社区由于处理事务庞杂、琐碎等特点,建立社区网站,实行社区治理网络化亟待解决。在建立社区网站的基础上,应辅以微博、微信、qq等互动平台增强互动交流。所以以信息化服务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工作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社区网络化建设也在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机制和完善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三)以政府拉动引擎,实现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多元主体协作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在促进就业、加大社会保障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和技术的单一性等特点,导致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可以有效推动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的步伐,所以建立以政府拉动引擎的协作体制显得至关重要。政府实现多元主体协作应该主要联合两个方面的力量:第一,联合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小微企业,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命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以其强大的包容性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少数民族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型人才较少;小微企业由于门槛低等特点,小微企业与少数民族人口之间恰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关系。第二,联合社会团体,当前各种专业型的社会团体林立,可以有效帮助少数民族就业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等。重点在于社会团体可以无偿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减少了政府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融入的过程中的财政支出。虽然政府在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的过程中需要对协作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或其他相关组织提供一些政策支持,但是无论企业亦是社会团体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所以实现多元主体协作都是利大于弊。

(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推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

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目前正不断推进,但由于社会保障具有区域特殊性、排他性、非同一性等特点导致少数民族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阻碍,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促进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法律观。对进城务工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要对其进行社会保障法律方面的宣传培训,使他们知道自己同城里人一样平等的享受国家提供的帮助,了解到当自己身处何种困境时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以及如何实际的享有到这种权利。[9]真正做到外来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病好看了”、“学好上了”、“人平等了”,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才能在根本上认为“这是个家了”。

(五)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产生困难,不仅是由于自身原因、外在制度、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原因,社区汉族群众或是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也导致了排他性行为的产生,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社会问题凸显并时有发生。加大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宣传力度是加强民族间融合、建立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社区等相关部门之间应多组织相关活动,如举办宣讲会,介绍民族特色、宣传民族一家亲的理念;组织各民族群众间互动式文艺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各民族群众间友谊。引导城市少数民族居民多接触城市主流文化,在兼顾自身文化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建立辅导组并开展社区互助活动,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并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困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法律常识普及,使他们真正做到知法、懂法、不犯法。

四、结语

城市少数民族社区融入是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社会融入的基础,近年来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权力也在不断下移。社区在中国权力分配的改革浪潮中权力逐渐呈扩大化态势,社区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更大的义务。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事关社区建设和少数民族融入两大方面的重要问题,所以创新社区管理方式和方法是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坚定城市民族工作任重而道远的信念,为进一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1).

[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8(01).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中国政府网,2014-03-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02-26.

[5]回民社区简介[EB/OL].沈河区政府门户网站,www.shenhe.gov.cn.

[6]苏海瑞.东胜区着力构建1+X社区党建多元化保障体系[EB/OL].东胜区委组织部,www.nmgdj.gov.cn

[7]刘毅.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105.

[8]杨秀丹,刘振兴.我国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和建议[J].电子政务,2007,(3):51-55.

[9]王允武,王莹.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及其实现[J].民族学刊,2011,(3):64.

猜你喜欢
回民少数民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吐鲁番回民街历史风貌保护性改造及景观规划设计
食品工业(2020年11期)2020-12-01 00:52:52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30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民族大家庭(2015年3期)2015-08-21 08:00:36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