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飞,廖小利,汪迪
(中南大学 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我国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
罗军飞,廖小利,汪迪
(中南大学 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美国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指出“每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历史积累形成,并且随着时间迁移而发展[1]。”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正是在护理发展历史的沉淀中实现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现代护理学则是于19世纪后期在南丁格尔护理理念的影响和西方教会护理的支持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2]。本文对我国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给同行提供借鉴。
1.1 建国前我国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护理事业兴起于鸦片战争前后。1835年,美国人在广东省成立我国第一所西医医院,并以短训班形式培训护理人员。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开办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首届仅招收3名女生,西方护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国社会[3]。教会医院迅速发展,外籍护士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纷纷开办护士训练班,缓解医院护士短缺现象,当时的护校招生数量不多、办学零散,护生多是半工半读、侧重学习操作技能[2]。1912年,中华护士学会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护校注册。1914年,第一次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护士学校注册章程,护士学校的开办走向合法化。1920 年,创建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开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先河。1922年,我国加入国际护士会。1925年,我国选派护理人员参加在芬兰召开的国际护士学会会员国代表大会。1932年,在南京创立我国第一所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1888-1948年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正式注册的护校只有180所,总计培养护士3万多人。八年抗战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隔绝,护理学术交流中止。
1.2 建国后我国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护理事业开始规划和整顿。1951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护理教育定位为中专教育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大学护理院系停止办学。1954年5月,《护理杂志》创刊。1958年,护士学会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66年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护理事业遭受挫折,医院管理混乱,护士改行做医生,护理工作由家属完成;护校停办,护理人才培养终止;护理学会工作停止,护理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1976年10月至1990年,我国护理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1979年,国家卫生部颁发《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撑。1982年,卫生部医政司成立护理处,各级医院重建护理部,重视护理人才的培养,注重护理规章制度的健全。1984年1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提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规格护理教育的要求。1985年,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医科大学开设护理本科专业,护理大专、护理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一个中专、大专、本科齐全的护理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前苏联作为我国发展榜样,医院组织结构整改,高等护理教育取消,护士作为医生的附属,关注疾病、侧重护理操作,拉开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护理发展的差距[2]。
2.1 我国现代护理学理论基础逐步形成 护理理论是一系列试图解释、描述护理学科相关现象的相对特定和具体的概念或观点[4],目的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5]。护理理论的形成可以是从其他学科或者国家借入、从护理实践归纳总结出来或者从某个概念体系推断发展而来[6],我国现代护理理论主要从西方国家借鉴而来[7]。目前我国学者引进并逐步应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的护理理论有4类:(1)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护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King 的目标达到理论和Watson的人类照护理论;(2)以患者需求和问题为中心的护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丁格尔的环境学说和Orem 的自理模式;(3)以系统为中心的护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Roy 的适应模式、Neuman B 的系统模式以及Leininger 的跨文化护理理论;(4)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Rogers的人类统一整体科学理论和Newman M 的健康意识理论。除此之外,应用于我国护理实践的理论还包括Maslow 的人类需要层次论、Erikson 的成长发育理论、Lazarus & Folkman 的压力和应对模式等。我国学者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护理理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护理理论,提出了舒适模式、顺应自然理论、天人合一等护理理论[8],形成了以人、环境、护理以及健康四个核心概念为基础的、完善的护理理论体系。
2.2 我国现代护理学理论应用过程问题较多 为了实现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和平等对话,我们多采用“拿来主义和移植思维”来发展护理理论,直接用西方护理理论和模式解读我国护理现象和问题,没有充分考虑理论应用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导致西方护理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9],我国护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有研究[10]统计分析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国8种重要护理期刊发表的与护理理论有关的文章,发现其仅占全部文章的0.00207%~0.01720%,说明我们对于护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的研究远远不够。检索我国学者发表的与Orem自护护理理论相关的论文总共145篇,分析发现与护理研究、护理理论、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相关的文章,所占比率分别为23.4%、6.2%、0.7%、0.7%[11]。
一项针对接受过国内常用护理理论学习的临床护士调查显示,仅47.2%的护士临床工作中应用过护理理论,且按照应用率高低依次为基本需要层次论(86.2%)、Orem自理理论(58.2%)、应激与适应理论(54.5%)[1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而成熟。我国自1995年引入跨文化护理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护患沟通和特需病房等。赵秀等[13]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引入临床,为患者提供符合其文化背景的护理服务。傅静[14]将跨文化护理理论用于临终关怀,将文化因素融入临终关怀照护。但从国内文献报道不难发现,由于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护理人员此方面理论教育较少,导致跨文化护理理论并没有深入我国护理实践[15],尤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几乎为空白。Peplau人际关系理论在我国实践主要应用在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护患沟通方面。邢沫等[16]指出,人际关系理论用来指导和改进实践,特别是指导心理护理效果很好。陈瀚熙等[17]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理论有效避免因护患沟通问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Peplau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我国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与国外相比相对局限,需要拓宽此理论在我国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领域,临床护士应抓住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根据具体的场景和病例灵活应用。
总的来说,20世纪60-90年代形成的护理理论较多地使用一些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导致理论过于抽象从而限制其应用;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护理理论专著把理论内容进行模式化分析,改变了护理理论的逻辑结构,从而影响护理人员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不论是理论本身过于抽象的局限性还是对理论的模式化分析导致的逻辑性不强,最终都限制了护理理论的广泛应用[18]。
我国现代护理理论的发展,要立足于学科现状和本土护理,改变护理学科对临床医学和外来护理理论的依附[19],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护理经验,又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吸纳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形成一个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理论体系。
3.1 外来理论的本土化 西方护理理论植根于西方护理实践、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要想进入我国护理领域、指导我国护理实践,首先要适应我国的社会背景、被我国文化接纳,才能站稳脚跟并谋求发展。我们借鉴西方护理理论,只能移植其知识、观点和理念,不能照搬理论应用的社会土壤和文化背景,如果直接将西方护理理论用于中国护理实践,缺乏考虑理论的文化底蕴和应用的民族差异,一味的生搬硬套,不仅无法解决我国护理实践的问题,也会影响我国护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护理理念时,注意吸收其思想、观点和成功经验,避免不切实际的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硬件设施[20]。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护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动力[21]。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寻找我们本土文化的内涵和根基,通过文化的自觉来摆脱对西方护理理论的依赖,谋求不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而不同以及护理理论之间的求同存异,在民族文化对话和国际护理学术交流中争取我国独特的发言权并作出原创性贡献。
3.2 本土理论的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们惯用西方护理理论解读中国的护理现实和问题,在护理教育和科研中翻译与学习西方护理理论的时间多于研究和发展中国本土的护理理论,导致我国原创护理理论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护理理论缺乏国际视野,难以并肩发达国家护理事业的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护理学科的发展与护理理论的形成不仅需要考虑学科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更需要置身于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寻求东西方都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在全球护理理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共性的原创护理理论,克服我国护理理论在国际舞台上的“失语”症状,跟上国际护理事业的发展步伐。
3.3 不同理论的交叉性 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护理理论能够全面、有效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所有护理现象及其相互联系[22]。多种理论的交叉和融合是现代护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3]。研究和创新护理理论,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和借鉴其他专业的先进理论[24]。任何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条件[26],Rogers护理理论的形成,广泛吸收了数学、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以及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不同护理理论之间是互相沟通和互相依存的,任何单一的护理理论都难以适应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不能满足当今护理实践的需要[25]。不同护理理论之间融会贯通,如整体护理中引入跨文化护理理论,循证护理中引入时间护理理论,从而使不同的护理理论达到优势互补。随着护理学科理论的发展和护理实践领域的拓展,护理学不断与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形成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等新的学科领域和科研方向,为护理理论的完善、护理模式的改进提供了更丰富的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也培养了一批能够融会贯通不同理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护理精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护理领域缺乏业界权威、各自为战的局面[27]。
护理学;理论基础;发展趋势
[1]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3-35.
[2] 王益锵.中国护理发展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90-91;130-131;323-336.
[3] 甄橙.医学与护理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211-214.
[4] Fawcett J.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evalution of conceptual models of nursing[J].Nurse Educator,1980,5(6):10-14.
[5] Vicke L,Clinton L,胡晓昀.约翰逊和韦伯的护理评价指南[J].上海护理,2007,7(4):59-61.
[6] Newman M A.Nursing theory evolution[J].Nurs Outlook,1972,20(7):449-453.
[7] Rafferty A M,Allcock N,Lathlean J.The theory/practice’ gap’:Taking issue with the issue[J].J Adv Nurs,1996,23(4):685-691.
[8] 史雪峰,玄英哲.护理理论、护理实践、护理研究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126-127.
[9] Chinn P,Krammer M K.Theory and nursing:Integrated knowledge development[M].5th ed,St Louis:Mosby,1999:142-146.
[10]殷磊.中国护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26-27.
[11]胡倩倩,王维利,李惠萍.自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3);645-647.
[12]耿笑微,万巧琴,刘宇.护理学及其相关护理理论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3(41):278-280.
[13]赵秀,安利.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4,2(3):50-51.
[14]傅静.跨文化护理理论对临终关怀实践的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97-899.
[15]张秋实,张振香.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2,26(1):195-197.
[16]邢沫,周晶娟.Peplau的人际间关系模式及其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11-413.
[17]陈瀚熙,李秋屏,蓝惠兰.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用于ICU 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实践[J].护理学杂志,2009,24(3):12-13.
[18]胡雁.正确应用护理模式和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2)[J].上海护理,2007,7(5):5-6.
[19]殷磊.中国护理的发展需要原创性护理理论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315-317.
[20]黄波兰.开展整体护理须走出认识上的4个误区[J].护理学杂志,2000,15(1):43-44.
[21]许嘉璐.重视高等教育在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4.
[22]魏小妹.科学方法论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5A):1581-1582.
[23]Tonna M.Statement on nursing:A personal perspective[J].Gastroenterol Nurs,2004,27(5):226-229.
[24]王维利,陈晓环.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护理理论研究文献比较与启示[J].护理学报.2007,14(2):1-4.
[25]赵缨,陈缨.多种护理理论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中的应用与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3):39-40.
[26]王斌全,赵晓云.约翰逊与行为系统模式[J].护理研究,2008,22(23):256-257.
[27]马慧,姜安丽.文献研究临床专科护士的发展及启示[J].护理研究,2007,21(4):l099-1100.
(本文编辑:陈晓英)
2015-01-19
2015-07-10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课题(11-085)
罗军飞,博士,副研究员,从事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工作
10.3969/j.issn.1008-9993.2015.21.013
R47
A
1008-9993(2015)21-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