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松
(广东海洋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
地方政府实现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突破的策略
陈青松
(广东海洋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
[摘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推动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文化业态的过程中,要着手制定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型文化业态的产业促进办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高技术融合;破除文化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型业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吸引培育高端创新人才,强化政府在推动、扶持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上的职能作用,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上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地方政府;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对策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把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便成为当下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一、新型文化业态的界定
新型文化业态是相对于传统文化业态而言的,属于文化业态的范畴。新型文化业态是指凭借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支持的高新技术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而衍生出来的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报务有关的文化业态。与传统文化业态所指的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行业等九类行业不同,新型文化业态主要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服务(文化部分)、卫星传输服务、软件开发(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服务(数字动漫、游戏软件制作)等产业。新型文化业态不同于传统文化业态在于它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反映文化资源内容的图像、文字、影像进行整合后向消费者提供,具有跨领域、创新、综合性特征。
目前,人们对新型文化业态的划分主要是以功能和技术手段为标准,将它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综合类,以资讯综合为核心内容,又可分为互联网门户网站和移动互联网。二是文本类,它包含网络文学、手机报、数字期刊、电子图书。三是视听类,以网络视频、数字电视、在线音乐为代表。四是功能类,包含有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数字艺术制作等。
我们知道,新型文化业态之所以“新”得益于信息化革命中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推动。其实回顾历史,我们也发现,每当新的技术与文化融合,都会产生新的文化业态。电子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专门从事电子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形成了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等新的文化业态。而计算机技术进步,形成专门从事数字文化产品生产的职业,出现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的文化业态。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络视频、无线音乐等新的文化业态则是互联网技术进步的结果。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同时还使传统文化业态的功能发生改变,移动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是移动互联网络与传统的广播影视文化业态与融合的结果。
二、地方政府培养新型文化业态的必要性
(一)新型文化业态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和社会加以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产品具有经济的功能,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使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作为文化产品,又能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变化。当前我国文化产品供应量难以满足社会群体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供求失衡是我国文化市场的主要矛盾。而新型文化业态产品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深刻影响年轻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培养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质优价廉的新型文化业态产品来满足和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公民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文化业态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也为政府介入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了充分理由。
(二)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与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新型文化业态产品发展的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需要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然而现实中的科技系统与文化系统由于体制的原因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文化部门的人不懂科技,科技部门的人不关注文化。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体制改革上做足文章,打破二者间相互隔绝的局面,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消除体制性障碍。再者,从政策的层面看,要实现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离不开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机制,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与引导。如财税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新人才队伍的激励政策。所有这些都要求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开展协调、管理与服务,为文化科技的融合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供给。
(三)培养新型文化业态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就国内而言,相当多城市都把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通过发展以知识、创意、技术、信息等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型文化业态,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更要及时掌握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信息消费等新型文化产业,通过增强当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提升地方竞争力。
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情况——以湛江为例
湛江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先后涌现了陈瑸、陈昌齐、林召棠、陈兰彬等众多文化名人,留存下名人故居、古商埠遗迹、抗法史迹、海上丝绸之路等一大批文化古迹,大家耳熟能详的雷剧、醒狮、飘色、人龙舞等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即便有如此先天优势,湛江还不是“文化强市”,原因在哪?关键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快,缺少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品牌,特别是在新型文化业态方面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企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湛江文广新局发布的《湛江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谈到湛江“十一五”文化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时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少,文化产业链短,规模小,尤其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薄弱。”
2012年7月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也反映了湛江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的落后,因为在广东省规划的全省39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目录中,12个地市榜上有名。既有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城市。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有汕头市澄海区动漫玩具产业集群、有韶关大南华文化创意产业园,肇庆有2个(中国·砚州岛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肇庆中巴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潮州有中国瓷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揭阳有阳美翡翠玉雕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云浮有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而湛江却无一入选。更有甚者,在整个产业振兴规划中湛江却一次也没有被直接提到。
二是对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单位和部门还是习惯于旧思维,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艺剧团和发展新闻出版业。根本没有认识到新型文化业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即使有的部门有此认识,也还是认为目前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条件不具备,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还只能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的工作,对本地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存在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缺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因此在现有的湛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方面还看不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长远谋划。
三是新型文化业态占整个文化产业的比例还很小。现在的地方政府除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绝大部分地方政府基本上还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统天下。如湛江市虽然身处经济发达的广东,但文化产业占前三位的还是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演艺娱乐业。而属于新型文化业态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软件制作在湛江仅仅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根本还没到支撑湛江文化产业大发展阶段。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属于普遍现象。如湖北十堰“传统文化业态仍占主体地位,文化产业同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基础薄弱、体量较小、产业链不够长、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集群,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
四是新型文化业态的专业人才匮乏。湛江经济基础薄弱,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相对于珠三角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经济薄弱使得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需要的是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然而在湛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行政类、专业艺术类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不能满足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需要,严重阻碍了新型文化业态在湛江的发展。不仅湛江如此,全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方面都处在相同境况。如山东淄博“存在缺乏知名文化品牌,对新型业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机制有待创新,人才、资金和市场等‘瓶颈’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2]。即使经济文化发达的江苏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效应不够、人才紧缺,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这些都是制约无锡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软肋。”[3]
四、地方政府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基本对策
在湛江实行五年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文化崛起是其重要的方面,而要实现文化崛起,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型文化业态的利用和开发。一个地方的新型文化业态越繁荣,其文化产业就越强大。
第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需要人们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首先,政府要对新型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将其确立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现在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时,大多是沿袭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高大上的宏观规划多,微观具体措施少,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特色。其次,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定位、目标、路径和布局。新型文化业态包含的领域很多,各个地方政府自身的财力物力、科技实力有限,不可能全方位、大面积铺开,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确立发展的目标。如湛江的动漫产业,几年前湛江市组织动漫界专家探讨湛江动漫文化发展之路。专家认为湛江发展动漫产业具有群众基础较好,政府支持的有利条件,发展动漫产业具有较大潜力。
第二,建立良好政策驱动机制。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良好的政策表明政府对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真实态度。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在财政、税收、金融领域实行优惠政策。如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其应有的职能之一,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针对新型文化业态强化和创新财政扶持政策,拓宽新型文化业态资金投入来源;在税收方面要强化对新型文化业态的优惠政策,减轻其税收负担;资金是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金融方面要对新型文化业态企业制定差异化政策,增加信贷规模开展信贷业务创新。此外,还应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出台专项政策,形成覆盖广、门类全的政策体系。
第三,建立新型文化业态的产业促进办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一种新产业在大多数地方还处在刚起步阶段,急需政府的扶持与指导。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文化企业沟通,在政府层面成立新型文化业态的产业推进小组,制定各类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出台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相应扶持优惠措施,建立新型文化业态的产业促进办法,制订促进文化科技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条例,为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官民并举,支持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继续做好各项服务工作,降低登记门槛,放宽政策限制,营造文化企业发展宽松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文化创作生产企业开发新型文化业态产品,拓展本地区新型文化业态产品的领域和范围,使新型文化业态在本地区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第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高技术融合。在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过程中,要推动高新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花木兰、熊猫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好莱坞创新业态,通过创意改进和包装而成《花木兰》《功夫熊猫》影片,却产生强大的市场生命力,成就了全球性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湛江传统特色文化不少,有吴川陶鼓、泥塑,遂溪的微缩狮头、雷州石狗、湛江版画,但来源于民间,过于分散,对其开发推介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产业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而同属广东的珠海一家公司,通过高新技术对“悟空”形象进行品牌设计,创造出近千个悟空形象及图案。该公司通过商品形象授权、促销授权,主题授权,渠道授权和特许加盟等方式,把“悟空”这个形象品牌推广到全世界,在产业发展上获得巨大成功。
第五,吸引培育高端创新人才。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是新型文化业态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文化业态凭借的是高新技术和文化资源的结合而生,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是其本质特点,高层次人才是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前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过程中,新型文化业态的专业人才往往聚集在国家一线城市。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依靠自身条件再去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人才不太现实,只能是通过完善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在扶持力度和人才的待遇方面采用差异化政策来引进高端紧缺人才,想方设法引进一些名家和大师,争取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就带动一个项目,发展一项产业。再者需要注意的,我们说的高端创新人才,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还包括管理人才。高新技术是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也是其发展的良好支撑与保证。像苹果公司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对苹果产品的时尚设计,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将技术应用和人才管理与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第六,破除文化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型业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当前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以及其与其它行业的跨界融合与原有的文化体制机制存在许多矛盾,出现一些难以融合的地方,给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统计标准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继续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主管部门应落实完成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等为主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从管治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在文化企业、科研单位举办宣讲班、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推广活动,减少山寨消费和盗版侵权现象,提高相关从业主体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新型文化业态代表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地方政府应当从国情和地情出发,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出发,主动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强化政府在推动、扶持、引导文化产业大发展上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上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姜平.培育十堰新型文化业态 助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N].十堰日报,2013-11-18 (06) .
[2] 马 璇.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上实现新突破——以淄博市为例[J].企业导报,2013(23).
[3] 马 悦,林 叶.遍地开花见效慢,创意人才是短板[N].无锡日报,2015-1-20(9).
(责任编辑:闫卫平)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5)06-0121-04
[作者简介]陈青松(1965-),男,江西莲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湛江市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湛江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研究”(2012Z05)和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人文社科科研项目“湛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研究”(1312103)
[收稿日期]201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