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瑾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邓汉仪三入京城考论
白一瑾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邓汉仪在清初曾三次入京,每次都有广泛的文学交游活动,结交了诸多清廷高官和在京文化名流。三入京城对邓汉仪所从事的清诗编选活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帮助。
[关键词]邓汉仪;京城;文学活动
邓汉仪是清初著名诗歌选家,其平生最大成就,系编选《诗观》这一清初诗歌总集巨制。他一生广游四方、频繁结交各地文士,这对他的诗歌编选活动,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力。本文试图对邓汉仪的三次北上京城及在京交游活动加以考述,并就三入京城对邓汉仪编选《诗观》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邓汉仪“燕京三度除夕”考
邓汉仪与京城的渊源,至少有三次,每次都对他的交游和诗学观念构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邓汉仪本人即多次回忆他在京期间与诸名流诗酒唱和的盛况:“仆在燕京三度除夕。”[1]192“昔客金台,与诸名流唱酬甚盛。”[2]312那么,邓汉仪所谓的“在燕京三度除夕”究竟是哪三次呢?
1.顺治八年的首次入京与文学活动
邓汉仪的首次入京,是在顺治八年(1651)末。按丁耀亢《逍遥游》卷三有《除夕同邓孝威守岁,示慎行二首》[3]120,其诗系于顺治八年,孝威即邓汉仪之字。可知至少在顺治八年除夕,邓汉仪已在京城。
邓汉仪到京后,寄住于龚鼎孳家,与龚鼎孳、戴明说等诸多京城仕宦名流交往,在京城居住了一年多,度过了顺治八年、九年的除夕,直至顺治十年方同戴明说由京师之南阳。邓汉仪《定园诗集序》:“忆壬辰岁,余浪游燕都,客龚芝麓先生家,与岩荦先生邸相对,时时过从。”[4]30《诗观初集》卷二选龚鼎孳《岁暮喜孝威至都门同赋》[5]257,诗后注云:“仆壬辰客燕,诸大老多折节,敦布衣之好者。”[2]245壬辰正是顺治九年。
邓汉仪离京的具体时间,尚不可考。邓汉仪本人自言“癸巳同公(按:指戴明说)之宛南,结茅庐以居”[2]328。邓汉仪《定园诗集序》:“先生以少司农出参宛藩,招余同往。”[4]20顺治十年正月,戴明说以户部侍郎降补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汝南道,离京赴任,邓汉仪也随之离开京城,前往河南。以戴明说《豫游行纪诗四十一首》之《宜沟驿雨》“四月宜沟驿”[4]67句,可知戴邓二人离京的时间,大致在顺治十年三月左右。
本次邓汉仪入京,与他交往最为频繁密切的京城文化名流,首推龚鼎孳。早在龚鼎孳顺治三年以丁忧南归,浪游江南各地期间,他即与邓汉仪等江南遗民结识,且交期笃厚。因而,此次邓汉仪甫到京城,龚鼎孳不但有《喜孝威至都门》诗,且直接让邓汉仪寓居于自己家中。而邓汉仪也视龚鼎孳为知己,与其往来不拘形迹,他甚至曾以书信劝龚鼎孳归隐:“畴昔之岁,予曾作招隐之书,致之合肥,蒙其赋诗寄答,不以仆为狂诞,固却归田之志有素也。”[2]241邓汉仪身为草野之士,直接致书规劝清廷大僚归隐,这样的行为确实有几分“狂诞”之气;而龚鼎孳对此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欣然赋诗赠答,也可见出二人之友情,的确是相当深厚。
本次邓汉仪入京以后,龚邓二人的聚会唱和,时间确切可考者包括:
顺治九年花朝,龚鼎孳集赵而忭、邓汉仪于尊拙斋,作有《花朝友沂、孝威同集尊拙斋》[5]259。
顺治九年三月上巳节,龚鼎孳邀韩诗、丁耀亢、白梦鼐、赵而忭等人听名伶王紫稼度曲,邓汉仪也参与了这次聚会。龚鼎孳作有《上巳韩圣秋、丁野鹤、邓孝威、段雨岩、白仲调、赵友沂过集听王子玠度曲》,注云“是为顺治九年”[5]702。丁耀亢亦有《上巳同圣秋、仲调、友沂、孝威夜集龚太常斋中分韵》[3]120。
顺治九年八月十六日,龚鼎孳同邓汉仪、成梁夜集龙松馆看月,作有《八月十六夜集龙松馆看月寓怀,用少陵秦州杂诗韵,同成二鸿、邓孝威得二十首》[5]274。
顺治九年重阳节,龚鼎孳招吴山涛、韩诗、纪映钟、邓汉仪、李藻先、王纲等于慈仁寺毗卢阁登高,龚鼎孳作有《九日邀同何榕庵、成二鸿、吴岱观、韩圣秋、纪伯紫、邓孝威、李素臣、陆吴州、王玉式、白仲调、何濮源、王燕友集慈仁寺毗卢阁登高,遂饮松下,用少陵九日诸韵》[5]283、《九日邀同何榕庵、成二鸿、吴岱观、韩圣秋、纪伯紫、邓孝威、李素臣、陆吴州、王玉式、白仲调、何濮源、王燕友集慈仁寺毗卢阁登高,遂饮松下,用少陵九日诸韵》[5]709。
顺治十年元日,邓汉仪游慈仁寺,与龚鼎孳唱和。龚鼎孳作有《癸巳元日和孝威除夕慈仁寺守岁韵》[5]730。
龚鼎孳与邓汉仪在京唱和的内容,首先是抒发沧桑巨变、故国沦亡的感慨。若《洞门罢御史大夫南还,同伯紫、孝威赋于席上》:“不堪桑海后,犹记义熙年。”[5]263作于顺治九年的《上巳韩圣秋、丁野鹤、邓孝威、段雨岩、白仲调、赵友沂过集听王子玠度曲》更云:“韦曲气佳三纪月,永和代易九为年。”[5]702兴亡之感的意味,皆相当明显。
其次,是身处宦海风潮之中、身不由己的苦涩牢骚心境。邓汉仪在《诗观初集》选龚鼎孳《岁暮喜孝威至都门同赋》诗后注云:“定山当钩党方兴之日,闻仆至京,甫下驴即呼酒快酌,同赋八韵。嗣后霜灯促膝,情好最敦。”[2]245“钩党方兴”即指当时清廷已见端倪之南北党争。龚鼎孳身为南党重要人物,身处风口浪尖,心理压力可想而知。龚鼎孳于顺治九年四月,补原任太常寺少卿,邓汉仪赋诗相赠,龚遂和以《馆卿命下孝威以诗见赠和答二首》,其诗云:“白简心犹悸,黄冠局不新。饥仍同曼倩,逸已愧刘驎。风俗骄焚桂,功名薄徙薪。向来薇蕨意,终是恋逋臣。”[5]262可知龚鼎孳对当时朝局变化之恐惧忌惮。他复在《秋夜听雨用少陵秋野五首韵同二鸿孝威兴公》中写道:“江海安萝薜,孤心入洛违。乍怜深雨夕,似有一帆归。浊酒闲相命,炎威欲渐非。吴峰秋色满,应长墨胎薇。”[5]281其中亦颇有仕途牢骚之感。而龚鼎孳能对邓汉仪直接倾诉,毫无顾忌,也可见两人的关系之密切。
此外,两人的唱和也颇能见出彼此立场不同所造成的微妙心境。邓汉仪当时系江南著名遗民文士,而龚鼎孳却是名节丧尽之“三朝元老”,彼此身份与出处判若天壤,故龚鼎孳在唱和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恪守自己的贰臣身份,往往表示出对自己仕清的悔意。《喜孝威至都门》其一“飘零偕雨雪,出处到沧浪”,其四“狂应过夙昔,悔已甚泥涂”,其六“綦缟心能隐,艰难友提恩”[5]257等,都可见出他和邓汉仪交往中,温馨友情背后的复杂尴尬心境。
邓汉仪顺治九年客居京城期间交往的另一位仕宦文士,系戴明说。两人这段时间的唱和作品,在各自诗文集中已不可考;但邓汉仪不仅在顺治十年春随戴明说前往河南,而且正是由于此次赴豫,他结交了不少中州诗人,其中最著名者系彭而述。《定园诗集序》:“南阳兵革之余,城郭煨烬,先生结又茅庐,日啸咏其中,每一诗成,必令余和,和则举酒相乐,率以为常。时同唱和者,则穰城彭禹峰、长公经碧。”[4]20戴明说《署中同孝威话禹峰》[4]71即系记载戴明说与邓汉仪在南阳与彭而述订交唱和之事。邓汉仪与中州诗人的相识相交,戴明说多有力焉。
邓汉仪此次在京结交的其他京城名士,也有不少。如:
宋琬。丁耀亢《宋玉叔招同邓孝威夜集读蝉赋有感》[3]134,系于顺治九年。此前并无宋邓二人有交往的记载,则宋琬与邓汉仪的相识,很有可能是出自宋琬同乡丁耀亢的介绍。
丁耀亢。他在顺治四年南游淮扬之际,在扬州与邓汉仪结识,作有《和邓孝威见赠四章元韵》[3]696。到了顺治八年末,邓汉仪到京,与丁耀亢重逢,丁耀亢作有《除夕同邓孝威守岁示慎行二首》[3]120。两人在京交往,可考者包括:
顺治九年正月初七,丁耀亢邀邓汉仪、曹尔堪等人在陆舫寓所聚会,丁耀亢作有《人日邀嘉善曹子顾、魏子存、陈子更、吴陵邓孝威集陆舫分韵二首》[3]123。
顺治九年元宵节,丁耀亢与张缙彦、邓汉仪共游灯市,作有《上元前同坦公、孝威天宁寺夜过灯市醉饮联句》[3]124。
顺治十年正月人日,丁耀亢与张缙彦、邓汉仪等同游报国寺。《逍遥游》卷五有《人日同坦公、圣秋、岱观、孝威载酒游报国寺》[3]184。
顺治十年春,邓汉仪离开京城,丁耀亢有诗送之。《逍遥游》卷五有《送邓孝威之汝南》[3]189。
邓汉仪与丁耀亢的交往,在他旅居京城期间的文化活动中,亦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丁耀亢因任职旗塾而在京城定居,并与京城大僚如“京师三大家”、龚鼎孳等多所往来,当时已经成为当时京城诗坛上的文化名流之一。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丁耀亢)顺治四年入京,由顺天籍拔贡充镶白旗教习,其时名公卿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皆与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邓汉仪在京的文化交际活动,颇有借助丁耀亢名气者。最显著的例子是:邓汉仪在京城曾经举行大规模的结社活动,借此结交了大量京城名士:“壬辰余客都门,同丁子野鹤二百余人于慈仁寺结观文大社。”[6]208邓汉仪作为到京不到一年的外来者,能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社团,丁耀亢作为京城文化名流,功不可没。后来邓汉仪回忆自己与丁耀亢等京城名士在京往来的情形,在《忆昔行赠张天石纳言,兼吊张大隐、张玉调、宋令础、丁野鹤、张蝶龛诸公》中写道:“忆昔燕京上元节,火树银花交映彻。……是时公卿丧乱余,苦将乐事销居诸。拉我竟入黄公市,掀髯狂叫酒家胡。”[7]473
本次入京,邓汉仪在京生活了一年多,不仅多有结交,而且在京城文化圈中有了一定的诗名。丁耀亢《送邓孝威之汝南》:“京洛才名嗟老大,建安词赋让追随。”[3]189
2.顺治十二年的再次入京与文学活动
邓汉仪的二入京城,是在顺治十二年,在京度过了这一年的除夕,次年初离京返扬州。邓汉仪在《诗观二集》中明言“乙未客京师”[1]19。他还提到,“而次岩侍御,则乙未春始相见于京师。”[1]437由此可知,邓汉仪至少在顺治十二年春已经身在京城。
此次入京,邓汉仪结识了更多的京城名士。其中较知名者包括:
王崇简。在邓汉仪入京的顺治十二年当年,两人并无唱和诗作,但仍能从其后二人的作品中觅得蛛丝马迹。康熙十三年王崇简有《寄怀邓孝威》一诗:“京国相逢忆昔年,何时归老卧江烟。惟因风雅情偏切,却虑惊人句不传。”[8]263足见两人此前曾经在京城见过面。那么,究竟这次见面是在邓汉仪哪次入京?相关信息可从邓汉仪的和作《和答王敬哉先生见怀原韵》中找到:“秣马离京二十年,江山寥落盛风烟。多公吐握当令最,特地音书间道传。”[7]493与王崇简原作对照参看,邓汉仪诗中所提到的“秣马离京二十年”由康熙十三年逆推二十年,正是他在顺治十二年的入京,他在这一次入京时和王崇简订交的可能性相当大。
魏裔介。邓汉仪明确记载,他此次入京不但与魏裔介结识,而且两人有相当密切之文学观念的交流。“乙未客京师,柏乡相国时掌谏垣,得从杯酒,获聆绪论。”[1]19魏裔介不仅是清廷高官,而且是清初著名选家,《观始集》、《溯洄集》等清初诗歌选本俱出其手,他在清诗总集编选方面的经验和甘苦之言,必然给予邓汉仪一定的影响。
薛所蕴。薛系“京师三大家”成员,也是京城诗坛北方籍诗人中的健将。邓汉仪在《诗观二集》中,提到他与薛所蕴在京城的往来:“昔客京师,承宗伯屡招,谈诗弗倦。仆曾制近体四章奉赠,宗伯喜甚。”[1]50
申涵光。在《诗观二集》凡例中,邓汉仪提到:“广平申凫盟……诸公,皆与仆交称莫逆。”[1]663《慎墨堂诗拾》卷六并有《寄怀广平申凫盟》:“南北离居信渺茫,遥怜瓜圃接茅堂。千秋箕尾光宁减,一代风骚业未荒。”[7]500然二人系何时订交,时间尚不明朗。考二人行踪,则邓汉仪于顺治九年首次入京之时,申涵光并不在京;而康熙十七年邓汉仪三入京师时,申涵光已经去世。则两人订交,必在邓汉仪二入京城的顺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初。按顺治十三年春,申涵光接受魏裔介之请,再入京城,为校《观始集》,两人在京见面,应在此时。
此外,邓汉仪还得以与“京师三大家”的另一成员王铎之弟王鑨结识。此时王铎本人已经去世,王鑨以《和长兄觉斯华山诗》相示:“昔客燕京,大愚曾出此诗相示,叹为警绝。”[2]289
关于邓汉仪顺治十二年二入京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此次他是否在京见到王士祯。是年王士祯以应会试入京,三月中会试,但未参加殿试即归里,在京逗留时间不长,但已经在诗坛上有了一定名气。《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于顺治十二年条目下云:“入都,始与海内闻人缟纻论交,时号三王。”[9]5059邓王二人在京城诗坛上出现交集,是完全有可能的。《年谱》在这一年引计东《广说铃》云:“予同年王子侧,居西樵阮亭间,才堪颉颃。予与邓孝威宗鹤问诸公,偕子侧游苕霅山水间,子侧诗援笔辄成,多见警拔。同人每相太息曰:济南二王才故奇,亦以蚤贵,声誉先布。子侧才何尝肯作蜂腰哉?人以为知言。”[9]5059-5060可见当年邓汉仪确曾与王士祯之兄王士祜结交,并且论及王士祯。但两人此次是否在京城见面,其后两人的诗文集都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3.康熙十七年的三入京城及文学活动
邓汉仪与京城第三次发生联系,是他入京参加博学鸿儒科。他于康熙十七年九月抵达京城,在京城度过除夕,次年五月初还家。邓汉仪本无出仕之意,却被强行征辟至京,对本次博学鸿儒科持排斥态度,遂有意在应试作赋时不按考试要求以四六序文答卷,于是落选,以年老得内阁中书头衔,放归。其子邓劢相在《征辟始末》一书中记载道:“试毕,家君出独早,众讶之,曰:‘吾即无意仕进,复何用搜索枯肠,自苦乃尔乎?但得报罢,吾愿毕矣。’……时传旨云,赋必用四六序文方中式,家君独未用焉。”邓汉仪不但不愿在博学鸿儒科中第,就连主持博学鸿儒应试的大学士冯溥欲荐其留史馆修史,也被他拒绝。“益都冯相国馆客王仲昭,……偕申周伯至寓舍云:‘圣恩不可测,益都公有美意,欲奏留我辈史馆修史,台垣颇闻有人亦欲奏留,此良机也。诸君可勉为之。’家君意怫然,遂偕至豹人先生寓曰:‘我辈年高学深,家有老亲,恨不旦夕驱车疾返,岂能喔咿嗫嚅于翰院诸公下乎?使我实有雄飞之志,久已闭门磨垄,当场呈雄角胜,一展生平之长耳,何至日饮酒与故人游,以潦草应试耶?行矣南归,勿复以我为念。’王先生知志不可夺,又难独行其事,遂告冯公寝其议。”[10]
邓汉仪对博学鸿儒科本身毫无兴趣,也无意干谒清廷大员。本次入京,他的全部心力都在于借此机会在京广为结交文士,诗酒唱和,并收集更多的文人别集以供编选。而他在博学鸿儒科期间在京交往的对象,又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他此前已有一定交往的“夙交神契”老友们,包括王崇简、梁清标、宋德宜、李天馥、王士祯等。《征辟始末》:“辇上诸大老非素称神交者,未尝一通姓字。如王公敬哉、梁公苍岩、宋公蓼天、李公容斋、王公阮亭,皆夙交神契,故往谒焉。”[10]
王崇简与邓汉仪见面订交的时间,前文已有考证。本次邓汉仪入京,还曾偕陈维崧、田茂遇等人访王崇简,王崇简有《邓孝威陈其年田髴渊陆云士奉召来都门过谈》,其诗作于康熙十七年,以“十月菊篱晴尚好”[8]285句,可知事在康熙十七年十月。
梁清标与邓汉仪订交的时间不详,但考梁清标所作《次韵寄邓孝威》四首七绝,题下注云“孝威曾同龚芝麓入粤”。其二云:“淮海才名如子稀,缁尘不染芰荷衣。诗来每堕西州泪,犹忆尚书并载归。”其一则云:“十九年来风物换,依然拱北有高楼。”注云:“广东有拱北楼。”[11]256诗中所回忆之邓汉仪随龚鼎孳入粤事,在顺治十四年,次年到达广东。则梁清标此诗,必作于康熙十五至十六年间。而梁清标其人,也属于邓汉仪先前即有故交的“夙交神契”者。
王士祯与邓汉仪首次见面订交的时间,尚无法考证,但仍有一定依据可循。《诗观二集》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济南考功农部两公论诗邗上,谓仆曰:予家景州歙州风格遒上,足俪前贤。”[1]112其中,“济南考功农部两公”显指分别做过吏部考功司主事与户部清吏司郎中的王士禄、王士祯兄弟,且两人“论诗邗上”之时,邓汉仪也在场。考证王士禄、王士祯二人行迹,此会只可能是在康熙四年。时王士禄已经出狱,流寓江南,与当时即将入京赴礼部主客司主事任的王士祯相会于邗上,事在此年九月。王士禄《上浮集》有《途中送贻上北上兼示子侧》[12]155。《上浮集》是王士禄于康熙四年出狱以后,流寓江南期间的作品。其《自序》云:“上浮集者,王子甲辰冬以后所为诗也。”康熙四年这一次与王氏兄弟的相见论诗,是邓汉仪与王士祯交往中可考的最早记录。其后,王士祯有《闻季甪言平山堂已修复赋寄豹人、定九、孝威舟次》[9]862,系康熙十五年寄赠邓汉仪,可知至少当时两人已经熟识。
本次邓汉仪入京,以被征诗八首示王士祯,王士祯有《邓孝威被征八诗序》。邓汉仪对博学鸿儒科显然并不热心,诗风亦显现出“邓先生顾怅然若有不自得者,读其诗,又凄惋哀激,类乎楚声”的变雅之音。王士祯遂将其解释为“今邓先生有母年八十矣,一旦舍甘旨之养,远来京师,其情之迫切,与《陟岵》、《鸨羽》之诗人无以异,故其言如此。”[9]1554显然不大敢直面邓氏入京后“凄惋哀激,类乎楚声”诗风背后对清廷的排斥冷淡态度。其后邓汉仪南归,王士祯又作有《送邓孝威授正字归海陵再示豹人》[9]913。
其二,是邓汉仪在京应博学鸿词科期间新结识的文友,包括施闰章、陈维崧、孙枝蔚、李良年、申维翰、汪楫等。按《征辟始末》一书的记载:“往来最厚者,只施愚山、陈其年、孙豹人、李武曾、申周伯、汪舟次数人。”[10]汉仪与施闰章相识于何时,已不可考,此前两人集中都未留下往来唱和的记录。可考者仅有施闰章《早春廿一日微雪喜孝威、纬云见过,同耦长小集拈得天东二韵》[13]162-163,系康熙十八年初所作,时二人皆在京城等待应试。其后,邓汉仪南归,施闰章作有《送邓孝威》:“不捧毛生檄,将归却拜官。谁知簪笔客,仍弄钓鱼竿。”[13]167
二、邓汉仪三入京城对其选诗活动的影响
对于邓汉仪来说,三入京城的经历,特别是他以京城这一“五方杂处”的特殊地域文化圈作为平台,大量结交各地文人,对他编选清诗的文化活动,有极大的帮助。这一点从《诗观》诸集所选诗人的地域分布即可知一二。《诗观》所收录的诗人,地域分布最密集者,首推江浙地区。其中江南和浙江两地的诗人达1236人,达到《诗观》所收诗人总数的68%,这一方面是由于江南地区本来就是明清时代的人文渊薮,文化成就发达;另一方面,也与邓汉仪本人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熟悉这一区域诗人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江南诗人之外,《诗观》首推者即为京城及畿辅周边诗人。《诗观》所收京师及畿辅诗人100余人,约占总数的十八分之一,北方较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如以申涵光等为代表的河朔诗派等,皆产生在这一区域。而本身并非京籍,却在京城长期居住生活,并从事诗歌创作者更多,若“京师三大家”、“京城诗坛职志”龚鼎孳、“燕台七子”等。邓汉仪之所以在《诗观》中收录大量京城畿辅诗人,显然与他三度入京,熟悉京城诗坛概况和诗人成就,是分不开的。
邓汉仪在京城期间结交的人脉关系,特别是那些掌诗坛之柄的高官文士,更为《诗观》的编选,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十二:“孝威与国初诸前哲游,洽闻广见,所选《诗观》四集,虽未脱酬应,然亦足备后人采择。”徐世昌《晚晴簃诗话》:“孝威早负诗名。与吴梅村、龚芝麓游,当时名流,多申缟纻。所辑《诗观》四集,搜罗最富。其中遗集罕传者,颇赖以得梗概。”[14]284以邓汉仪首次入京的顺治九年为例,他在京城,以一介外地寒士的身份,就能在慈仁寺组织起两百余人的庞大文学社团,如果没有京城文化名流特别是龚鼎孳、丁耀亢等人的相助,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他与中州诗人特别是彭而述等人的结识,显然也是出于在京城结识的仕宦文化名流戴明说的推荐。邓汉仪所交接的京城诸大老的人脉,在他本人的文化交流和《诗观》的编选方面,实在是与有力焉。
事实上,《诗观》初集、二集、三集的编选,都与邓汉仪在京城的活动与交际,有相当大的关系。以初集为例,集中收录了清初北方重要遗民诗人团体“河朔诗派”的多位诗人,除了与邓汉仪本人有直接交往的申涵光以外,其余数人的诗作,几乎全部来自申涵光的搜集。例如“畿南三才子”之一的张盖,邓汉仪明确记载“凫盟邮致其诗,因录数首于此”[2]495。张盖字覆舆,又字命士,号覆庵,永年人。明诸生,精于诗文,入清后自弃诸生籍,坚不出仕,后得狂疾,自闭土室中,不与外人往来,仅在少数好友如申涵光、殷岳来访时,方交谈甚洽。或有诗作,辄随手毁弃:“偶为歌诗成,或自焚其稿,或沉之井中。”[15]76张盖其人实是一坚刚自守、大节铮铮的遗民,由于他的特殊生活方式,其诗极难寻得,邓汉仪能获得他的诗作编入《诗观》,显然是得益于与申涵光的交情。
《诗观二集》的编选,也得益于邓汉仪在京城的文化活动:
“荔裳西樵绎堂顾庵说岩诸公诗,皆采自吴孟举选本。阮亭先生则独登其西山游诗。王敬哉子雍两先生诗,高阳柏乡两相国诗,甲寅夏已邮到。益都相国稿无从觅,仅登其一,殊为歉然。……都门诸公稿邮寄独后,编次参差,幸惟见谅。”[1]663
按《诗观二集》凡例的记载,宋琬、王士禄、沈荃、曹尔堪等人的诗作,皆采自吴之振“海内八家”的诗集选本。王士祯、王崇简、李霨、魏裔介、冯溥等“都门诸公”的诗作,则是康熙十三年邮到的。显然,邓汉仪对“都门诸公”诗作的采择编选,与他在顺治时代曾流寓京城,结交仕宦文人,有很大的关系。
《诗观三集》的编选,更和邓汉仪北上应博学鸿儒科,有极密切的关系,且大量诗集都是他在京城搜集而得。《三集》自序明言:
“适朝廷有征辟盛典,当事谬举衰朽,力辞不获,乃买舟北上。于是魁奇俊伟之士,鸿才博学之儒,云集京师,飞词振采,皆极一时之盛。独余留滞都门,深知衰朽之质,不足以扬休盛代,日望还山,得遂养亲之志。而四方之士,辱蒙不弃,咸以诗稿见投,充盈箧笥。……余也不敏,亲提铅椠来京,又值天下名家聚会之日,投诗满案,无异取琅玕于阆风之苑,探奇珍于罔象之渊,不诚一代之巨观哉?”[6]507-508
康熙十七年到十八年间的博学鸿儒科考试,堪称是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文人聚会,当时的京城,各地名士云集,而那些爱士好客的京城高官显贵们所举办的诗酒聚会更是数不胜数。邓劢相《征辟始末》:“时都中喜招客聚饮者,若司马宋公德宜、学士李公天馥、宫詹沈公荃等,宴集至数十人,皆一时名流,号称盛举。”[10]这使得邓汉仪能接触到大量的各地文士及其诗作。《诗观》二集及三集中入选的不少诗人诗作,正是来源于邓汉仪在博学鸿儒科期间的搜集:
毛际可。“鹤舫以诗领袖东南久矣,顷同被征,握手都下,因得读其近制,精警之中,更饶深婉,辄拔其尤,以光拙选,固艺苑之瑰宝也。”[1]85
李良年。“武曾同余待诏金马门,兴殊落落,无干荣冒进之意。迨出都门,授余《秋锦堂》未刻稿二帙。广陵花夜,出示田漪亭先生展玩,极为赏爱,称其诸体皆妙。余因录数章,与世共宝。”[6]621
李振裕。“醒斋先生京师所授诗稿,予久刻之名家诗品中。”[6]627
陆次云。“忆出都时,云士以诗三种见授,皆清真老确之作。”[6]44
还有一些诗人,本身并未参与博学鸿儒科,但邓汉仪也能在京借由其亲友,得到他们的诗作。最典型的是彭而述。邓汉仪提到,彭而述晚年随清军从征入滇之后的作品,就是他在康熙十八年在京城得之于彭而述之子彭海翼之手:“己未,彭子直上在京师,以禹峰先生诸刻稿见投,不下数千首,皆切近时务,关系军旅之作。”[6]565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脉关系还是从文学观念来看,三入京城的经历,都对邓汉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对他所从事的清诗编选工作,给予了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邓汉仪.诗观二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 邓汉仪.诗观初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 戴明说.定园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龚鼎孳.定山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邓汉仪.诗观三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第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 邓汉仪.慎墨堂诗拾[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5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 王崇简.青箱堂诗集[M]//四库存目丛书:第20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9] 王士祯.王士祯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0] 邓劢相.征辟始末[M]//清夏氏辟蠹山房抄本.
[11] 梁清标.蕉林诗集[M]//四库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王士禄.十笏草堂诗集[M]//四库存目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 施闰章.施闰章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3.
[14]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 赵湛.玉晖堂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程晓芝)
The Three Times of Deng Hanyi's Coming to Peking
BAI Yi-jin
(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Deng Hanyi had come to Peking for three times early in the Qing Dynasty. Every time he was widely associated with lots of officials and distinguished literati. The three times of his coming to Peking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of Qing Dynasty.
Key words:Deng Hanyi; Peking; Literature Activities
[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15)06-0090-06
[作者简介]白一瑾(1980-),女,四川都江堰人,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初京城诗坛研究”(12CZW038)。
[收稿日期]201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