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红卫 刘启蒙
(1.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2.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 453007)
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研究
耿红卫1,2刘启蒙2
(1.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2.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 453007)
城镇化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机会,教育为城镇化提供文化支撑,二者的发展相伴而行。而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制约城乡教育的共同繁荣,影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因此,着眼于现状,探寻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与效率问题依然存在。在我国,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由于地缘性和历史原因,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平等,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更加剧了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严重制约我国社会整体现代化水平。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循环制约,似乎成为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城乡教育共同繁荣发展,是城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让人担忧。一方面,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城镇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择校”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农村随父母外出读书的学生增多,学龄人口减少,教育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闲置甚至浪费,优质教育资源十分匮乏。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撤点并校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却也造成了适龄学生失学、辍学的负面影响。
1.1 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大
生均教育经费是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总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生均教育经费必然是较低的,尤其城乡差距使教育的公平问题更为突出。据《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农村和城市的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增加,2011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达4764.65元,相比2000年的412.97元,増幅达10倍多。但是,从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中发现,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均明显低于城市,且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例如,2000年城市初中和农村初中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差距为146.27元,发展到2011年差距达到334.76元。就此状况,国家仍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1.2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正式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写入其中,但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现象,教育政策向城市倾斜,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依然明显。
(1)教学条件差距大。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学生跟随父母打工向城镇学校涌入,教育投入愈加倾向城镇学校。一些城市学校、重点学校的建校费用上亿,空调暖气等设施都已经具备,远远超出教学需要;而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经费缺口增大,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差,甚至无法配备重要的教学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无从谈起,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学生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在城镇地区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往往受到政府和受教育者的青睐,教育资金相对充足,教学条件较好,硬件设施到位。校际差异使“择校”风气盛行,好学校学生越来越多,越办越好,相对较差的学校逐步陷入困境。
(2)师资力量差距大。虽然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可城乡师资力量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随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下滑,教师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城镇学校转移,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得农村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城乡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教师学历差距很大。以河南省中小学为例,小学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城市为40.5%,县镇为19.7%,农村为12.3%;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城市75.8%,县镇50.0%,农村43.5%。由此不难看出,高学历教师在农村比较缺乏,城市中小学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所占百分比几乎是农村的两倍。而且很多农村教师的学历通过函授、进修以及自学考试获得,专任教师学历低、职称低、学历含金量低的现象很普遍。
1.3 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共存
教育资源的短缺与浪费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对于城市来说,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学生涌向城镇,其直接结果就是城镇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一个班级百名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相比农村学校“一班剩下俩学生”,城镇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人满为患,师生比存在着严重差距。其次是农村生源的流失和“撤点并校”的实行,意味着一些学校的消失,学校的场地、设备被搁置下来,同时教师队伍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农村学校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机构、人员、编制以及教育资源做出有效调整,致使出现教师多、学生少的不协调现状,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出现浪费与闲置的现象,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效率低下[2]。
1.4 教育公平的缺失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学校布局”,全国开始了撤点并校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率,但农村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却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生失学辍学率高的后果,在入学机会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我国的教育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了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逐渐形成的“择校风”使得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在生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加大,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教育失去公平性,导致阶层差距扩大,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2.1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投资体系多元化
教育资金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本。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对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切实落实财政教育经费占GDP4%这一目标,并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运用公平竞争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体系和政策等障碍,既可以缓解小城镇发展的财政压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过剩资本[3],这也是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渠道。
2.2 扩充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农村学校
城镇化进程中,县域适龄学生越来越集中,城镇地区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县域人口的数量、密度和流动作出科学的预测,做好城镇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其次,扩充城镇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生源增幅大的学校适当扩大规模、增加教师数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人均占有数量,防止教育质量下滑。再次,对于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引进优秀师资力量,逐渐实现校际均衡、城乡均衡,使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保障,使广大农村学生享有和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让家长放心。
2.3 发挥乡镇学校的辐射作用
在规划、调整乡镇学校布局中,应当使农村中小学布局相对集中,办好乡镇中心学校,突出中心学校的重要地位,通过乡镇中学的教育水平带动整体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2]。根据城镇化的趋势,结合乡镇建设发展规划扩大乡镇中心学校的规模,满足适龄学生的需求。同时兼顾效率和方便学生就学这两个方面,从地方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地区的村落分布情况和交通状况因地制宜设置学校。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创新管理机制,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学校管理一体化,使乡镇学校成为全乡镇教学与管理改革的组织指挥中心。对全乡镇的课程改革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防止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当前农村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的“断层”问题,尤其关键的是防止村小薄弱问题的蔓延[3]。当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都得到了保障时,择校风气也就会日渐消失,进而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生均教育资源也将会相对均衡。
2.4 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制度
城乡教育差距、城镇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及校际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公平发展。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可以流动的资源。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让教师在城乡、校际之间合理地、有效地、规范地不断流动、相互交流,既可以使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相对比较公平,又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现状。
2.5 挖掘教育资源潜力,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
通过近年来的教育资源整合,县域学校的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可是,农村被闲置下来的校舍、教学设备以及农村剩余的中小学教师等这些后续环节并没有得到妥善安排。政府应该通过统一规划,将闲置的校舍利用起来,为农村创收。对于教育设备,可以将其供给资源紧张的城镇学校,而非置之不理。剩余教师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资源,虽然一些教师的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他们的教学经验是很宝贵的。政府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形式提高其文化素养,使他们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2.6 完善教育资金监督体制
一切工作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缺乏教育资金的公开和监督机制,使得教育资金的投入和分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和挪用。国家应制定自上而下的监督体制,将教育资金分配到位,实实在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同时,资金的用处公开透明,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权利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处并进行监督。
总而言之,城镇化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育也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只有正视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才能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教育学的立场和观点[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1.
[2]马肖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35-37.
[3]张黎,余志君.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资源整合新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62-63.
(责任编辑 娄扎根)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Optimizing Education Esources Allo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GENG Hongwei LIU Qime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Urbanization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education to provide cultural support for urbanizationandtheirdevelopmentisaccompanied.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thecontradictionsbetween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actual demand ar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 problem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restricts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ffects the us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has also increased the unfair of education.Therefore,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ptimizing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als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to some extent.
urbanization;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location of resources
G52
A
1008-7257(2015)01-0124-03
2014-11-11
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践研究”(132400410981)
耿红卫(1971-),男,河南宁陵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语文教育史、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海外华文教育研究;刘启蒙(1990-),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