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精神的内涵、表现及其时代价值
张培春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陈嘉庚光辉的一生孕育了伟大的精神,陈嘉庚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诚信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俭朴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六个方面。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陈嘉庚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陈嘉庚精神;内涵;表现;时代价值
陈嘉庚精神是对陈嘉庚思想行为特征的总结和提炼,是对他奋斗一生中体现出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优良作风、崇高风范等的总称。陈嘉庚精神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诚信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俭朴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六个主要方面。爱国主义是陈嘉庚精神的核心。笔者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①笔者曾在《陈嘉庚精神读本》(林斯丰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1版)一书的导言部分,简略概括了陈嘉庚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并获得广泛认同。现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入、具体的阐发。对陈嘉庚精神的内涵与表现作更具体深入的阐发,并着重从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方面,略析陈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忠诚和热爱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而奋斗的精神。在陈嘉庚思想和行为的深处,始终激荡着这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首先,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忧患意识,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关心的意识。青少年时期的陈嘉庚受传统孝道的影响,也是一个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的孝子。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时代潮流的影响,实现了“由孝到忠”,即由“发家致富”到“为国效力”的思想转变。[1]面对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百姓苦难深重、华侨寄人篱下的现状,陈嘉庚萌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孜孜以求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海外华侨的靠山。这种忧患意识激发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也鞭策着他毕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
其次,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他脚踏实地、把爱国的感情转化为报国的实践,为国家民族做出了不朽贡献。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陈嘉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一生努力践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诺言。为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陈嘉庚含辛茹苦,百折不饶,“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1]160铸就了一座倾资办学的历史丰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以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援祖国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陈嘉庚毅然回国定居,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奉献了他晚年的全部精力。陈嘉庚以一生尽忠竭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次,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他维护祖国统一,敢于同侵略势力、分裂行为作坚决斗争,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在爱国还是卖国,求统一还是搞分裂的问题上,陈嘉庚历来泾渭分明。他崇尚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而视石敬塘、秦桧、吴三桂及汪精卫等人为民族败类。抗战期间,面对日寇的大举进攻,陈嘉庚主张抗战到底,他痛斥汪精卫之流卖国求荣的行为,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十一个字的伟大提案,有力打击了投降派的嚣张气焰。陈嘉庚避难爪哇期间,日寇到处搜捕他,但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防备万一,身上一直暗藏着一小包氰化钾。他还写了—首《述志诗》,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崇高气节。台湾问题关系国家统一大业,在陈嘉庚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陈嘉庚支持中央关于台湾的各项政策,号召国内外同胞共同推动和平解放台湾的事业,直到弥留之际,他仍对祖国统一大业念念不忘。
今天青少年学习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树立报效祖国的人生志向,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其次,要脚踏实地、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当代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要像陈嘉庚那样由近及远,即从爱亲人、爱家乡、爱学校做起,支持家乡建设,关心学校发展。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青少年只有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青少年还要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今后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贤哲就大力倡导“尚公去私”的无私奉献精神。历代许多志士仁人,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个人的道德要求,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存亡而奋斗不息。陈嘉庚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对“天下为公”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首先,陈嘉庚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现在他一生轻金钱,重义务,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对待金钱的榜样。陈嘉庚深知金钱的重要性,他说“万事非财不举”,[2]311所以他拼搏于商场,不断积累财富。但他经商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更不是为了满足个人享受,而是为了报效祖国,为兴学育才提供物质基础。与那些为富不仁者相反,陈嘉庚虽为百万富翁,却不当守财奴。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2]175“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3]376他把一生所获财利,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教育和进步事业,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分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陈嘉庚克己奉公,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他“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行为被传为美谈。他一生办学支出的经费,用当时的钱买黄金,按1980年国际汇市比率计算,已经超过一亿美元。当年新马地区富敌陈嘉庚的不乏其人,但正如黄炎培先生赞叹的:“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一人。”“‘大公无私’,先生真当得起这四个字。”[4]13
其次,陈嘉庚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现在他疼爱子孙,但教之以德,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对待子女的楷模。陈嘉庚说过:“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2]168这是一种律己而醒世的儿女观。陈嘉庚很重视对子女进行“吃苦”的教育,他不让子女养尊处优,认为青年人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锻炼,养成优良的品德,以后才能担当重任。陈嘉庚的第五子陈国庆回忆说,“父亲对待子女非常严厉”,他15岁在道南学校读书时,母亲给他买了一条领带,结果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直到他长大成人,自己开业经营后,父亲才允许他戴领带。[5]116-117陈国庆初到自家企业学习经营时,陈嘉庚只给他15元薪水,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且不允许司机送他去上工,整整半年,他每天就这样走半英里路赶公共汽车上工。陈嘉庚的第三子陈博爱于厦门大学毕业后,当时厦大校长林文庆建议让他出国留学,攻读学位,但陈嘉庚不允准,原因是自己“既负社会职务之重,尤当战战兢兢,力思有可善其后”。[2]369陈嘉庚希望儿子能“继其志”,为厦大和集美两校谋利益,“运用商利以造二校,岂值一己之学位哉!”[2]369陈嘉庚的为父之道令人感佩,他对待子女的态度至今仍然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再次,陈嘉庚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现在他追求不朽,却淡泊名利,为我们树立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典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中国古代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视为人生追求的至境。这种“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追求,对陈嘉庚也有着深刻影响。他曾说:“夫荣耀于一时,或流芳于远代,人无贤愚,谁无此性。然当有相当之功绩,庶乎受之而无愧。”[2]361陈嘉庚一生“乐善好施”,多有贡献。但他淡泊名利,不图一时之荣耀。他反对集美学校为他建亭祝寿;反对《南洋商报》刊登为他歌功颂德的文章;他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建造了无数校舍,却没有一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陈嘉庚”三个字,成了“博爱”和“奉献”的代名词。陈嘉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真正实现了“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他也将流芳百世,永远为后人所称颂。
今天青少年学习陈嘉庚的无私奉献精神,首先就是要像陈嘉庚那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才能成就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要经受许多诱惑和欲望的考验。青少年要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要像陈嘉庚那样,正确处理好个人和国家、集体的关系,正确对待金钱和名利,不要满足于个人狭隘的私利,而应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自觉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也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在历代圣贤看来,诚信不仅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陈嘉庚一生的所作所为,突出表现了一种“诚信公忠”的品格。他曾说:“无论个人、社会、国家、事业的发展,全赖‘忠诚信义’四字。”[6]125还说:“我自己所能者仅为诚、信、公、忠四字。”[7]140陈嘉庚的一生是践履诚信美德的典范。他以诚立身,以信交友;重然诺,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在经商、办学、社会活动各方面,处处表现了诚实守信的品格。
陈嘉庚履行诺言“替父还债”的举动,在华侨社会传为美谈。1903年,陈嘉庚父亲的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了,并负下债款20余万元。按当时新加坡的法律和习惯,父亲死亡或破产,儿子不必承担债务。但陈嘉庚却召集债权人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作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3]398到1906年冬,陈嘉庚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好转,他毅然找到各位债主,郑重提出愿代还父债。延至1907年冬与债主达成协议,最终以折还9万元了结债务。当时全部家当只有十几万元的陈嘉庚,一下子拿出9万元代还父债,成为当时华侨社会的一大新闻。青年陈嘉庚的诚信品格,赢得了企业界的广泛赞誉。
陈嘉庚是诚实经商的典范。他主张诚信经营,反对唯利是图,强调“商人亦有商人之道德”。[2]309他说:“品质精究优美,则畅销自然可期,良好之成功必矣。”他对待产品价格的原则是“门市零售定价不二,以昭信用”。他认为“货真价实,免费口舌;货假价贱,招人不悦”。他严格规定:“货品损坏,买后退还,如系原有,换之勿缓。”[8]33他为顾客负责,严把产品质量关,其公司生产的熟胶品,出厂前须经过化学房、试验房、药房部等多道检验,完全合格才能出厂销售。因处处为消费者着想,因而陈嘉庚公司的产品成了人们信赖的品牌。
陈嘉庚的诚信精神还表现在他具有嫉恶好善、明辨是非的品格。1940年,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他先后访问重庆和延安,弄清了国共两党磨擦的真相,也看到了中国未来希望之所在。此后陈嘉庚考察所到之处,总是据实讲话,决不指鹿为马。如陈嘉庚从延安回到重庆之后,应国民外交协会主席陈铭枢之约,到留法比瑞同学会礼堂演讲《西北观感》,他不怕得罪国民党人,实事求是地谈了自己对延安的良好印象。重庆国民党人很恼火,但陈嘉庚则坚持认为,“无论在何处,如有要余演讲回国所闻见,余决不能昧良指鹿为马”。[3]188在广西,叶渊劝陈嘉庚“凡不利国民党者切注意勿言!”但陈嘉庚回答:“余天性好直言不欺隐,勇于负责,不怕威胁。”[3]215陈嘉庚嫉恶好善,明辨是非的品格令人赞佩。
陈嘉庚一生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集美学校的“诚毅”校训,厦门大学的“止于至善”校训,既凝聚着他对全体师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集中写照。“诚则人敬,信则誉满”。陈嘉庚事业的成功与他华侨领袖地位的确立,都与他具有这种诚信重德精神分不开。
今天青少年学习陈嘉庚的诚信重德精神,首先要正确认识诚信对于每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意义。青少年要明白“万善诚为先、众德信为基”的道理,自觉按诚信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其次要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培育和践行诚信美德。诚信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离不开自觉的、理性的道德修炼。陈嘉庚常引“止谤莫如自修”[2]361的古训激励自己,没有这种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不可能塑造个人的诚信品质。青少年要像陈嘉庚那样,学会自省自律,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要将诚信的美德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视听言动、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履诚信美德。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自强不息包含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百折不饶、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等精神因素,充分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
陈嘉庚意志顽强,性格刚毅。他一生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做出了不朽贡献,陈嘉庚奋斗的一生集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陈嘉庚17岁出洋,随父经商。父亲企业破产后,他以区区7 000元的资本,开始了独立创业的历程。在企业经营中,陈嘉庚既兢兢业业,又敢作敢为;既善于捕捉商机,也勇于探索创新,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奇迹般地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工商业的巨子。1912年之后,陈嘉庚“扩充志愿,为国效力”,回国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他筹集资金、迁坟建校、购置设备,遴聘师资,物色校长,克服了许多困难。虽屡遭挫折,却百折不挠,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两校的办学经费全赖他辛苦经营所得。因承担沉重的校费,陈嘉庚经济状况长期不佳,乃至经常举债办学。在经济困难的时期,陈嘉庚勉励自己:“世界无难事,唯在毅力与责任耳”,[2]165“公益事业,非艰难辛苦不为功,如孟子所云必先苦其心志也。”[2]3981929至1931年间,陈嘉庚公司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陷入了困境,有人曾劝说他停办或缩小两校的规模,减少校费以济营业之急需,但陈嘉庚“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他表示:“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此系个人之荣枯。”[3]420直到1937年,因经费困难日甚,陈嘉庚不得已把独力支撑了16年的厦大献给政府,改为国立。他常因“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而抱憾不已。
在战争年代,集美厦大两校曾先后遭日寇和国民党的炮击轰炸,校舍破坏严重。陈嘉庚安慰师生说:“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毁了,明天再建造起来!”[6]228面对危难,陈嘉庚总是乐观而自信。抗战期间,集美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陈嘉庚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着广大集美校友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集美学校得以弦歌不辍。
陈嘉庚一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对“毅”的真谛有深刻的领悟。他说:“毅者乃困而不挠之谓也。”“但知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间上第一难得之奇才。”[2]346他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他经常以孟子的一段话勉励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他勇于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接受各种困难的挑战。陈嘉庚乐于承担责任,也勇于克服困难。他说:“正当之失败,并非耻辱,畏惧失败,才是可耻。”[6]73他一生在经商、办学、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中,曾屡遭困难和挫折,但他毫不气馁,绝不屈服;一旦认准目标,就百折不饶,一往无前,为“毅以处事”作了最好的诠释。陈嘉庚不愧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典范。
今天青少年学习陈嘉庚的自强不息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坚毅的品格,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才有希望取得成功。青少年要像陈嘉庚那样,以积极的心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和弱点,采取正确的态度去促进事物的发展。其次,要勇于在实践中磨练和考验自己的意志品格。当年陈嘉庚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很重视对子女进行“吃苦”的教育,他不给子女予特殊照顾,不让他们养尊处优,认为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锻炼,以后才能担当重任。当代青少年要学会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克服意志薄弱、贪图享受的弱点,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这对个人一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清廉自守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俭是传家之宝和立国之本,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
陈嘉庚一生志存高远,奋发有为;而在个人生活方面,他秉承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一生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是勤劳俭朴的典范。他在《遗教二十则》里写到:“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治家之道,仁慈孝义,克勤克俭,”[2]300-301表明了他毕生崇尚与信守勤俭这一传统美德。
早在青少年时期,陈嘉庚就养成了勤劳俭朴的好习惯。在随父学商期间,他“守职勤俭,未尝妄费一文钱”,[3]394因而深得父亲信任。后来成为富翁,陈嘉庚仍旧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他生活在繁华的新加坡,从来不尚奢华,不讲排场,不贪图个人享受。他不吸烟,不喝酒,粗茶淡饭,乐在其中。他平日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钱,在新加坡几十年只看过一部电影,还是为抗战筹赈会义演的片子。
陈嘉庚常说:“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9]307“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4]60于公,他把千万资财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毫不吝惜;于私,则苛求自己,俭朴淡泊,锱铢必较。
1950年回国定居后,陈嘉庚在生活上仍自奉甚俭。他先后住在两处早年建造的朴实无华的二层小楼,他的衣着、家具等生活用品都是旧的。衣服、鞋袜、蚊帐等破了就补,补了再用,有的是一补再补,且常常亲自穿针引线。他每日粗茶淡饭,爱吃地瓜稀饭,佐以青菜、豆豉、花生米、箭头鱼等。陈嘉庚建国后在中央政府任职,每月的工资与津贴有540元,但他交待炊事员每月伙食费不能超过15元,其余的全部存入集美学校账户,添为学校的办学费用。1951年3月的一天,陈毅元帅前来集美视察,陈嘉庚请陈毅喝茶,一位工友买了一块钱的糖果来。过后,他批评那位工友说:“陈毅同志是首长,至多拿一两块糖果吃,不像小孩一块接一块地吃,买两毛钱就足够了。我们要以事业上该花的钱应花,生活上该节约的钱就节约为原则。”[9]303如此重视事业,不尚虚礼,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陈嘉庚一生治事勤劳,从不养尊处优,直至晚年,生活上的许多事他都坚持自理,绝大部分信函文件也是自己处理、作复。到过陈嘉庚故居参观的人,目睹陈嘉庚晚年用过的件件遗物,无不为老人家那种克己奉公、克勤克俭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不已。[10]
陈嘉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他处处精打细算,厉行增产节约。他经常提醒员工:“财有限而用无穷,当量入以为出,”“金玉非宝,节俭是宝。”[2]158在创办两校过程中,陈嘉庚规定师生务必俭朴,强调在艰难过渡时期尤当实行节约。1940年回国慰劳考察期间,陈嘉庚“历十余省,对欢迎及宴饮无谓应酬,概行辞谢”。[6]131“成由勤俭败由奢”,陈嘉庚从重庆国民党的奢侈腐败和延安共产党的艰苦朴素的对比中,看清了中国的希望究竟在哪里,也实现了自己政治立场的转变。陈嘉庚的勤俭精神,为我们今天进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
今天青少年学习陈嘉庚的勤劳俭朴精神,首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杜绝铺张浪费的行为。要增强节俭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勤劳节俭要从细节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这些小事情做起,逐步培养勤劳俭朴的精神。其次要把勤俭精神转化为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无数事例告诉我们,与勤俭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勤劳、坚韧和奉献,陈嘉庚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榜样;相反,与挥霍形影不离的常常是懒惰、娇奢和自私,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就是从丢掉节俭、贪图享受开始的。因此“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值得我们思索和铭记。
革故鼎新、与时偕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之一。《周易》曰:“守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汤之盘铭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反映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精神。革故鼎新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精神。
陈嘉庚一生勤奋好学,重视实践,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在企业经营方面,他善于审时度势,未雨绸缪,调整战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善于把握商机,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经营决策上经常胜人一筹。他的橡胶企业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是融农、工、商为一体的大企业,这种经营模式,在东南亚属首创,引得众多企业纷纷仿效。
在兴学育才方面,陈嘉庚善于学习借鉴中外文明成果,适应时代需要,改革旧式教育,形成了一套先进的、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陈嘉庚竭力打破宗派观念,反对“办学而分帮派”,他劝说集美村民把陈氏各族私塾联合起来,创办了集美小学。他创办厦门大学,规定“大学生不分省界”。他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在闽南首开女禁,设立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他反对旧式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等等。陈嘉庚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2]4-5
在改造社会方面,陈嘉庚崇尚科学,反对愚昧,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陋习,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避难爪哇期间,陈嘉庚写了《住屋与卫生》这篇专论,并于1945年和1948年两次印刷,寄赠国内各省市,希望国内民众“知疾病健康以及寿命长短,与住屋卫生有密切之关系。共同注意,致力改善”。[6]2031948年,他又写了《民俗非论集》一文,他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乃“事关祖国兴替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他尖锐批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陋俗,主张改革陋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陈嘉庚的第五子陈国庆回忆说:他父亲是“一个敢挡风险的人,他喜欢冒险去做那种心中无数的事”。[5]121如1957年,为了解决集美学校的用电问题,陈嘉庚试验利用海潮发电,兴建了集美海潮发电站,这项创新实践后来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但他那种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陈国庆还回忆说,他父亲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种品质,“便是他随时代应变的能力,他能根据时代的潮流接受新思想”。[5]126陈嘉庚由拥护蒋介石转而追随共产党的政治抉择,他从爱国主义走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升华,充分体现了他一生紧跟时代步伐,矢志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些无不折射出陈嘉庚与时偕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他一生能有诸多建树,为国家民族和华侨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重要原因。
今天青少年学习陈嘉庚的改革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树立学习无止境、创造无止境的思想。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为此,青少年要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善于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明成果,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要不怕失败、勇于实践。青少年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怀疑和提问,善于寻找和发现问题;要培养独立思考、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思想、学习、工作的各方面,才能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陈嘉庚精神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弘扬陈嘉庚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培春.传统孝道对青年陈嘉庚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 : 17-22.
[2]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3]陈嘉庚.南侨回忆录[M].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
[4]陈嘉庚先生纪念册编辑委员会.陈嘉庚先生纪念册[M].北京: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1962.
[5]陈国庆.回忆我的父亲陈嘉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陈碧笙,陈毅明.陈嘉庚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7]陈碧笙,杨国祯.陈嘉庚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8]林斯丰.陈嘉庚精神读本[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政协.回忆陈嘉庚[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10]王增炳,骆怀东.教育事业家陈嘉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412-420.
(责任编辑陈蒙腰)
Connotation,Demonstration and Current Value of Tan Kah Kee Spirit
ZHANG Pei-chu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Tan Kah Kee Spirit consists of patriotism,devotion,sincerity,endeavor,thrift,and innovation.It still possesses its value in today’s China where the Chinese people are striving for the common dream national revival.
Key words:Tan Kah Kee Spirit; connotation; demonstration; current value
[作者简介]张培春(1954—),男,福建惠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儒家文化及陈嘉庚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4-12-20
[中图分类号]D 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2015) 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