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龚佳玉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护理部,上海 200031)
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在喉切除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王方,龚佳玉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护理部,上海 200031)
目的 探讨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在喉切除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确诊为喉癌并行喉切除术的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4)和对照组(n=12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胶布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固定,均固定至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的脱管率及其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脱管发生率和舒适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应用于喉切除术后留置胃管的固定能有效降低意外脱管率,使用舒适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喉切除术;胃管固定
喉切除手术是喉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手术对喉咽结构的重建,使患者有2周左右时间须通过留置胃管鼻饲供给营养。在临床上一般使用传统胶布固定法,但存在胶布痕迹较难去除、刺激皮肤且影响美观等问题,会给患者造成诸多不适,并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量[1]。我科护理人员于2013年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应用于喉切除手术后患者的胃管固定,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病房住院、确诊为喉癌,并行喉切除术的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排除严重智力和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或家族史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4)和对照组(n=122)。观察组中男98例、女6例;年龄45~78岁,平均(58.47±9.23)岁,插管深度为(41.90±2.49)cm。对照组中男114例、女8例;年龄45~80岁,平均(59.85±9.72)岁,插管深度为(43.36±3.35)cm。两组患者平均置管天数(12±3.2)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插管深度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胶布固定法。取1 cm宽的医用橡胶胶布,剪取10 cm长度胶布2根,7 cm长度胶布1根。将1根10 cm长度的胶布中心点固定于胃管最贴近鼻翼处,缠绕2圈后将两端分别粘贴于同侧鼻翼上下,确保胃管无法脱出。将另一根10 cm长度的胶布以同样的缠绕法固定于胃管贴近同侧面颊处,再将7 cm长度的胶布在面颊处与此胶布做交叉加固。更换胶布至少2次/d,每次先以松节油去除胶布痕迹,再以75%乙醇去除松节油气味,待干后更换胶布重新固定。
1.2.2 观察组 采用卡口式胃管固定扣固定法。固定扣呈“腰果”型,所有接触皮肤处的面均为弧形,以保证与面部接触时的舒适感。其主体结构分为两层,外层为具有一定硬度的PVC结构,衔接处为一体式嵌入卡口,能自由开合。内层为软硅胶材质,其正中有一直径为5 mm的半开口孔径,用于掰开包绕固定于胃管(常规为5 mm外径)鼻翼下方胃管外露刻度处,当外层卡口扣紧后可利用内层硅胶材质的吸附力紧扣胃管,确保固定扣在胃管相应刻度处不发生位移。内层左右各有一直径为2 mm的孔径,用于固定系绳。系绳置于患者双耳处绕头部一周,可调节松紧度,使固定扣始终处于鼻翼下方,以确保胃管不发生脱出。胃管留置期间护理人员无需重新固定。
1.3 评价指标 采用自制的《留置胃管固定舒适度量表》,量表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术式、胃管深度、置管天数等;第2部分为舒适度情况,包括脱管率、固定舒适度、日加固次数、加固操作舒适度、活动不因置管受限比例、对自我形象影响的接受程度等。其中分别统计两种固定方法的脱管率,固定舒适度、加固操作中舒适度、对形象影响的接受度,采用1~5级评分,分值越高舒适度越高,反之越低。
观察组患者脱管率为0,而对照组为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固定舒适度评分为(3.60±1.21)分,高于对照组的(2.18±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每日需要重新加固次数为(0.19±0.14)次,明显减少并低于对照组的(2.66±0.7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加固操作中,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为(3.75±0.93)分,高于对照组的(2.94±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活动不受限者占88.46%,高于对照组的4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对形象接受度评分为(2.86±1.49)分,低于对照组的(3.21±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脱管率降低 对比两种固定方法,传统的胶布固定方法是待胃管插入后,以胶布将胃管固定于两侧鼻翼及面颊部,胶布与胃管、面部皮肤的接触面积较小[2]。临床上用此方法固定后,造成喉切除术后留置胃管脱管的原因主要为:(1)由于喉切除术多为男性患者,其皮脂腺的分泌旺盛,常易使胶布失去黏性,增加脱管可能;(2)喉切除术后患者鼻腔分泌物较多,亦使固定的胶布容易松脱,加之鼻腔分泌物导致胃管滑腻,引起脱管;(3)喉切除术后由于恶心、呃逆、腹胀,易使胃管自行脱出[3-4];(4)患者自身难以适应胃管对鼻、咽、食管和胃的刺激,或者由于手术、麻醉的刺激使患者神经兴奋、躁动不安,导致自行拔管。采用固定扣固定胃管后,避免了上述胶布固定的弊端。
3.2 舒适度提高 喉切除术后一般留置胃管的时间为10~14 d,如出现咽漏等并发症留置时间将长达数月。传统方法以胶布固定胃管,患者的不适感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1)每日更换胶布时,胶布撕离皮肤产生撕扯痛;(2)清除胶布痕迹时,产生擦拭疼痛感及化学清洁液对皮肤的刺激感;(3)固定新胶布时牵拉胃管,引起不适;(4)胶布反复粘贴使皮肤敏感患者出现鼻翼、面颊处皮肤过敏、红肿甚至破溃感染[5],尤其是病情所致胃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面部皮肤完整性很难保障。采用固定扣固定胃管后,基本杜绝了上述不舒适感,仅在固定期间因固定扣贴近皮肤造成轻微压迫感,或固定扣被污染或需要调节胃管插入深度时需重新加固时感到不适,但在与传统胶布固定的比较中,患者舒适度的提高十分显著。
3.3 活动受限的改善 喉癌术后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促进痰液排出,增加进食量和促进伤口的愈合,而患者对胶布牢固度的担忧,限制了其主动活动。本研究显示,在改用固定扣固定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比例上升至88.46%,大大改善了以往活动受限的状况。
3.4 自我形象接受度下降 由于两种固定方法均在面部放置有固定物,患者在外出活动中,容易引起他人关注的眼光,患者自觉影响美观。就本次研究而言,对照组患者形象接受度优于观察组。由于观察组使用的固定装置相比传统胶布固定,其置于面部的固定物面积更大,故观察组患者对形象影响的接受度有所下降。
3.5 节省护理人力成本 观察组患者胃管加固次数明显减少,且脱管率反而下降,可见卡口固定的安全性。传统胶布固定法在患者胃管留置期间,护理人员需每日重复加固,在胶布松脱等固定不牢情况下还需随时加固,耗费了较多人力成本。使用胃管固定扣固定后,护理人员以观察护理为主,无需每日重复加固,仅在固定扣被污染或需要调节胃管插入深度时需重新加固,节省了大量的护理人力成本。
胃管固定作为喉癌术后重要的治疗护理手段,妥善、舒适固定一直是受到护理工作的重视。各种胶布的材料、粘贴的方式、外观形象也一直成为护理人员研究的热点。卡口式固定扣的产生和使用,降低了留置胃管脱出的概率,也同时使患者因担心胃管脱出导致活动受限情况基本解决。同时,减少了护士在患者胃管留置期间需重复加固的工作量,护理人力成本得到节省。
[1] 张秀媛.留置鼻胃管固定的新方法探讨[J].河北医学,2009,15(9):1119-1120.
[2] 张颖春.改进胃管固定法对减少非计划拔管的意义[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2,20(12):115.
[3] 郁春燕.胃肠术后胃管拔(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111.
[4] 刘晓丽,张岩.胃管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22):12.
[5] 胡桂芬,陈惠卿.喉癌根治术医院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13-1014.
(本文编辑:郁晓路)
2015-01-17
2015-07-20
王方,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耳鼻喉临床护理
10.3969/j.issn.1008-9993.2015.22.025
R473.76
A
1008-9993(2015)2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