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一分为二”
——由一道应用型问题的错解说起

2015-04-14 07:10江苏省如皋市东陈初中杭石琴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出租车解题

☉江苏省如皋市东陈初中 杭石琴

为什么要“一分为二”
——由一道应用型问题的错解说起

☉江苏省如皋市东陈初中 杭石琴

题目:某地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所示,x(km)表示行驶里程,y(元)表示车费,请根据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当x>2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图1

(2)若某乘客有一次乘出租车的里程为18km,则这位乘客需付出租车车费多少元?

一、解法呈现

对比分析:对于(1),“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图像的直观呈现,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从图像中捕捉到两个点(2,7)、(4,10),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了正确答案.但是解答(2)时,很多同学给出了上面的“出错解法”.这一解法,与“正确解法”相比,解题过程增加了一个“分段”的环节,学生将路程“一分为二分”(即2km和16km)分别计费,其中2km是应用“起步价”进行计费,收7元,而余下的16km所付费用则由(1)中的函数解析式求得.最终,通过简单相加,得到“需要付出租车车费35元”的结论.“用18减去2”,将解题者对题意的理解展露无余,学对题意理解的偏差,让他们在“错解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二、错因分析

学生的出错,起因多种多样.要想让他们在今后的问题解决中规避此类错误,就必须找出真正的错因.为此,在学生解答后,笔者对学生给出的解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与部分出错的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最终,将这道题的出错进行了如下归因.

1.函数概念理解不清

函数是初中阶段的核心概念,而“单值对应”又是函数概念的核心,只有“变量x取一个值时,y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变量y才是变量x的函数.与文本概念相对应的是,只有当两个变量在图像上也存在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时,纵轴所表示的量与横轴所表示的量之间才具有函数关系.就文中的题目而言,图像中所呈现出的车费y(元)与行驶里程x(km)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正是函数关系的图像化体现.自然地,18km作为行驶的里程之一,也就应该对应着横轴上x的取值,在这个图像上自然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车费y(元).在问题解答过程中,一些学生无视这种对应关系,将18km“一分为二”,将本题错误地理解为“分段付费”.这样的求解,充分说明他们对函数概念的认知是含糊的,尤其是对图像中的函数关系的辨析是不到位的.

2.生活经验干扰解题

很多以考查函数为背景的数学试题,都选择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作为问题背景,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商品销售、分段计费(水、电等)、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本题中的“出租车付费”,同样来自于实际生活,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情境,每当人们谈到出租车付费,常会用“‘起步价’加上‘超出3km的部分每千米x元’”的方式付费.而事实上,由于出租车计价器的引入,乘坐出租车付费并不需要我们进行计算,只需直接按计价器付费(计价器已经按照既定我们常说的付费方式进行了设置).所以我们常常陈述的这种付费方式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但在这道题的解答上,不少学生却将这种方法用了起来,误认为“前2km是按照起步价计费,后面的16km按照关系式计费”.显然,来自生活的经验,干扰了学生对函数本质的认知,看似对“这笔帐是如何算”了如指掌,实则忽视了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另起炉灶用正确的说法求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来自实际生活的经验对数学问题的解答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3.应用模型意识不强

数学来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应用型问题的解答需要借助常见的数学模型,用一种较为固化的形式得出最终的答案.在初中阶段,应用型数学问题常与方程(组)、不等式(组)及函数等数学模型紧密关联,用好这些模型就能使问题顺利得解.以本题为例,图1中,车费y(元)实际上是行驶里程x(km)的一个分段函数,其解析式为第一问,“当x>2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命题者为第二问进行的铺垫.学生给出了第一问的答案,却没能用好自己已经建构好的数学模型,错误地将18“一分为二”进行计费,绕了一个弯子给出的解题过程凸显了学生模型应用意识的薄弱,让命题者的良好初衷彻底落在了空处.

三、教学启示

1.关注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互相转化

实际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充实着复杂的数量关系.为了能让学生明晰这些数量关系,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经历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还要让他们经历数学问题向生活问题的转化,在这种有意识的互相转化中,让两种问题实现有效融通.这种不同性质问题的转化,既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他们将复杂的生活情境数学化,借助数学的工具解决;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以生活的角度分析问题.这种介于抽象与形象之间的互换,易于培养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了长期的转化训练,学生完全可以将“题目”中的出租车的行驶里程用字母x替代,将出租车车费用字母y替代,这样一来,图像中的两条线就直接转化成y与x的关系了,第二问“乘出租车的里程为18km”就会被直接转化为“x=18”.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自然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那么“一分为二”求解的做法自然就不会出现了.所以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强化学生进行数学化分析,离情境远点,多谈谈数学的东西;当遇到数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分析,用生活经验辅助学生的数学认知.

2.强化模型生成与模型应用的过程体验

数学模型“生来有用”,它生成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之中,是后续的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工具.在化解数学问题时,建构有效的数学模型是解题的便捷通道.为了培养学生提取模型解题的习惯和应用数学模型的意识,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知教学中模型的建构,还要重视巩固训练中模型的应用.新知教学,我们应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模型建构历程,充分体验到数学模型内在的“知识链”,感知到“四基”在模型中的固着点;巩固训练,我们可以安排模型适用性训练,通过编排适量的题组,将关键信息,如点、线、文本、表格等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自主解答中形成自觉选择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用以巩固的题组训练滞后于新知教学,但与学生解题技能的提升是同步的.题组训练可以是以某一种模型为主的专题训练,也可以是多个模型混合应用的综合性训练,只要达到强化模型的解题应用就行.模型的应用训练关键是要学生自主经历,要让他们全程经历题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和模型的化解过程,从而积累宝贵的解题经验.在这种过程历练中,应突出模型与情境的关联,本文中的这道题就是将一个“分段函数”模型融合到了“出租车付费”问题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模型应用意识,我们应让学生经历这道题目模型建构与化解的历程,逐步形成“提取有用信息”、建构适用模型的能力.

3.突出读题析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应用型问题,与前面学段相比,不仅题目的信息量大,而且信息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多.在众多的呈现方式中,主要有丰富的文本信息、复杂的图像信息和规范的表格信息.众多的问题信息通道,给学生的信息分析与获取设置了障碍.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题目中提取到“有用的解题信息”,我们应结合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审题进行指导.以本文中的这道图像信息题为例,这是一道以图像信息为主的应用型问题,遇到此类问题,我们应指导学生从图像入手,找出“线”的“起点”“拐点”“途中点”,深入剖析这些点的实际意义,通过组内和全班的交流,让题中的信息在图像与文本之间反复转化,从而生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函数模型.要想提升应用型问题的解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起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立足于具体情境的“透视”分析,让学生对问题的情境不断揣摩与拆解,促进有效解题信息自然分离,从而让解题适用的数学模型自然“析出”.当学生经历长期的审题训练后,其读题析文的能力必然会增强,文图、文表、图表的呼应应该会变得较为顺畅,最终生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Z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出租车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用“同样多”解题
乘坐出租车
基于电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简述
凭什么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