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料袋”为小学语文课程“锦上添花”

2015-04-13 06:31张春霞
文理导航 2015年6期
关键词:巧用关注

张春霞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部分课文后面安排的“资料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巧用“资料袋”,使其与文本“相得益彰”呢?

【关键词】“资料袋”;关注;巧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这些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并巧妙利用“资料袋”,让其物尽所能。

一、关注“资料袋”

“资料袋”在教材中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可是很多老师却视而不见。也有一些教师虽然知道编者的初衷,但也只是草草过场。如此种种,都是没有较好地关注“资料袋”,忽视了它所承载的使命。

(一)“资料袋”的内容分布

(1)内容丰富。“资料袋”的内容有人物简介,有动植物介绍,有科学小知识,有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事件的描述,有与课文相关书箱介绍等。为了使这些材料更形象,更具吸引力,有些还配上图片。

(2)分布集中。“资料袋”分散在各组课文中,但在同一组课文中,其内容也是相对集中出现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的两个“资料袋”均为人物生平及事件简介;第四组课文后的两个“资料袋”均为学生或好奇或陌生的事物介绍。

(二)“资料袋”的编写意图

1.阅读文本的有效链接。

(1)扫除知识障碍。有些“资料袋”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解答了学生解读文本时迫切需要解开的疑问,为学生扫除一些浅显的知识障碍。例如:人教版第五册《风筝》一课,风筝是我们江南孩子在春天里的玩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是,风筝名字的由来,风筝的演变史,我国的北方也放风筝吗……这些问题想必是我们的孩子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需要知道的。“资料袋”想在了老师的前面,给出了相关的这些信息,当然有助于孩子们学习课文了。

(2)突破重点难点。有些是在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处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解说,让学生在“资料袋”的补充阅读中突破难点。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玩出了名堂》一课,“微生物”的认识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列文虎克用他的“新玩具”玩出了名堂——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资料袋”两次使用:第一次是在扫除学生的知识障碍,知道微生物是什么;第二次是让学生认识微生物的作用,从而认识列文虎克的发现之伟大。

(3)丰富文本内容。有些则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五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学习中,学完全文,学生已经赞叹李四光的执着,佩服李四光的坚毅,再来读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知道了李四光对摘掉中国“贫油帽”的贡献,这对他们内心的冲击一定更大了,那份崇拜、敬仰被激发得淋漓尽致。

2.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指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如何“搜集”?如何“整理”?“资料袋”作为课外资料的范本,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做了榜样示范。在“资料袋”的指引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让他们成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2)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资料袋”的出现正好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帮助。无论是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处理,还是对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搜集,学生均可以从中得到锻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更加强烈。在“资料袋”的指引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既保护了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也让他们成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巧用“资料袋”

“资料袋”与文本息息相关,巧妙的运用“资料袋”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用在课前,唤起阅读期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能否深入。有些“资料袋”的内容用在课前预习,可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人教版语文第五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香港的背景。学生通过预习,对香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初步的情感积淀, 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自然而然地高涨。带着这份期待,学生就更感兴趣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

(二)用在课中,加深阅读体验

1.课始先声夺人

语文教材题材广泛,涉及面广,有些文本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需要在学生接触一个相对陌生人或事物之前,给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如人教版第五册《孔子拜师》一课,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虽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我就利用课后“资料袋”——孔子的介绍导入。

这样,上课伊始学生对孔子就有了大概了解,尤其是讲到孔子受到后人的尊敬,在国外的影响时,学生不由地心生佩服。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就有了情感基调,为更好感悟人物品质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地运用资料进行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中直击重点

在学生阅读有些文本时, 尤其是重难点句子的品读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引入课后的“资料袋”,有时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教人教版第七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堂上两次出现“资料袋”——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原稿。同一个“资料袋”两次出现,背负着不同的使命:第一次出现,是让学生认识有哪些修改符号,可以在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加以运用;第二次出现,是在学习了课文中对于“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一句的修改后,再去找找类似的修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着作者肖复兴的表述方法来表述另几处修改,又可以通过这些细致的修改来感受叶老先生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品质。

一“袋”多用,不管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还是有不同的程度,都是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而服务的。让学生有梯度地提升,“资料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结课适度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阅读,而不少“资料袋”也理所应当地承担起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桥梁作用。

如教人教版第五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我用上“资料袋”的内容进行结课延伸:李四光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图书馆、网络查找一些关于李四光的故事。古今中外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也有很多,他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把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100个名人故事》。

从阅读一篇课文起步,延伸到阅读与其相关的一本书,一批书。像这样阅读拓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从《丑小鸭》的学习到《安徒生童话》的阅读;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到《红楼梦》的阅读;从《最后一头战象》到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的阅读。“资料袋”好比是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门外,便是一片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三)用在课后,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课文后的这些“资料袋”对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起到示范作用。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收集、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材只是个例子”,透过教材中的“资料袋”这个例子,我们既可以“拿来主义”,直接使用,并且进行巧妙地利用;又可以“学习主义”,学它的形式、学它的内容、学它的呈现方式,丰富更多的“资料袋”。因此,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这些“资料袋”将会为小学语文课程“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巧用关注
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的实践与研究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用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