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茶的研究进展与开发利用现状

2015-04-13 04:18顾文亮谭乐和郝朝运王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顾文亮++谭乐和++郝朝运++王辉++朱红英

摘 要 鹧鸪茶是海南民间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别样茶,目前已在海南开发成为具有保健功能的畅销旅游产品。本文对当前鹧鸪茶的研究进展与开发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对鹧鸪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鹧鸪茶 ;研究进展 ;开发利用

分类号 S326

鹧鸪茶是海南民间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别样茶。鹧鸪茶叶圆味甘,是一种奇特的野生茶叶,其叶片等植物体干燥后具有浓郁的“零陵香气”,冲泡饮用时别具风味、甘冽爽口,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灵芝草”。鹧鸪茶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解油腻、助消化、清热消暑和止渴生津的功效,已在海南开发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畅销旅游产品。本文对当前鹧鸪茶的研究进展与开发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对鹧鸪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1 鹧鸪茶的植物源特性

1.1 鹧鸪茶的学名

鹧鸪茶也叫山苦茶、毛茶或者禾姑茶,在学术文献中多称为“山苦茶”,而在海南民间则俗称为“鹧鸪茶”。鹧鸪茶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属(Mallotus)的植物,陈焕镛[1]在《海南植物志》(第二卷)中记载鹧鸪茶的学名为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但吴德邻在《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2]以及《广东植物志》(第五卷)[3]中均将鹧鸪茶的学名修订为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Muell-Arg。目前,在与鹧鸪茶相关的研究论文中,上述2种学名均有使用,但采用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这一学名的研究论文较多。但为了今后文献引用的正确性与一致性,建议应采用修订后的鹧鸪茶学名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Muell-Arg。

1.2 鹧鸪茶的植物形态

鹧鸪茶为灌木或小乔木,在野外多见高达1~3 m的植株,主要混杂生长在其他树木荆棘中[4]。鹧鸪茶的小枝被星状短柔毛或变无毛,具颗粒状腺体;叶互生或有时近对生,长圆状倒卵形,顶端急尖或尾状渐尖,下部渐狭;全缘或上部边缘微波状,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星状毛或柔毛,侧脉腋有簇生柔毛,散生橙色颗粒状腺体。植株的雄花序总状,顶生,雄花(1~)2~5朵簇生于苞腋,雄花呈花蕾卵形,雄蕊25~45枚,药隔宽;雌花序总状,顶生,苞片钻形;雌花呈花萼佛焰苞状,外面被星状毛和疏生黄色颗粒状腺体;子房球形,密生软刺和微柔毛,密生羽毛状突起。植株的果实为蒴果扁球形,被微柔毛和橙黄色颗粒状腺体,疏生稍弯的软刺;果皮及皮剌幼嫩时为鲜红色,老熟后变黑.三瓣开裂,每瓣内含种子一粒,每果共有3粒种子;种子球形,具斑纹,种壳内主要由2片半球形的胚叶构成,2片胚叶中间之一端有一胚芽。花期在2~4月,果期在6~11月[5]。

关于鹧鸪茶的花性特征尚有争议,《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花雌雄异株,但林海等[6]认为,雄雌异株稀同株,雄雌在叶方面的主要不同是雌株叶较雄株叶狭而长,雌株叶侧脉较雄株的弯曲而不整齐,边缘雌株波状齿稀,雌株小枝及叶背被柔毛比雄株的少,显得狭长而光滑些。李娟玲[7]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鹧鸪茶具有雌株、雄株和雌雄异花同株的3种性别特征,且雌雄异花同株的植株个体约占整个群体的20%左右。故今后植物分类学的相关专著再版或修订时,应考虑将鹧鸪茶的性别特征予以修订。

1.3 鹧鸪茶的分布区域

鹧鸪茶在海南的山区、丘陵和沿海山丘等地均有分布,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近年来,东山岭一带沿海山丘的野生鹧鸪茶资源破坏十分严重,数量急剧减少;而乐东、白沙、琼中和保亭等中部山区的野生植株分布密度虽不如沿海山丘,但很多植株保存比较完整[5]。生长在沿海山丘的野生植株一般只有1 m高,生长较缓慢,叶片偏小而厚硬,香气浓郁,品质优良;在中部山区的植株比较高大,可达数米高,叶片大而薄,质软而毛密,香气和口味均不及沿海山丘的植株。鹧鸪茶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南部少数几个县市,如台山、阳江、阳春、茂名、高洲和信宜等。经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查询,尚有在广西龙津和云南勐腊采集的鹧鸪茶标本,这说明鹧鸪茶可能在中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热带地区有着零星分布。除中国外,鹧鸪茶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亦有分布,如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Jumaat等[8]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的石灰岩森林调查发现,鹧鸪茶在海拔30 m的区域占主导树种。

1.4 鹧鸪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鹧鸪茶叶片中富含多酚、蒽醌和甾体等化合物,在提取基因组DNA时样品容易褐化。李娟玲等[9]采用3×CTAB提取液、提高NaCl浓度以及增加巯基乙醇用量至5%等措施能有效排除多酚类等化合物的干扰,获得浓度高且完整性好的基因组DNA。李娟玲等[10]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定各影响因子的适宜浓度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了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的RAPD-PCR反应体系。李娟玲等[11]也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反应体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适用于鹧鸪茶的稳定ISSR-PCR反应体系,并从99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5条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且重复性良好的有效引物。李娟玲等[12]通过ISSR对其中的66份鹧鸪茶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表明,野生鹧鸪茶居群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万宁类群、三亚类群、保亭类群和文昌类群。同时在万宁、文昌、三亚和保亭等地的丘陵和山区收集了11个野生鹧鸪茶居群,并在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的种质资源圃中保存126份鹧鸪茶种质。收集保存的鹧鸪茶种质资源在性别特征、花/果期、叶色和香气等方面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

1.5 鹧鸪茶的无性繁殖

梁柳等[13]采用鹧鸪茶当年生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发现最适宜的启动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5 mg/L KT,较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为1/2 MS+2.0 mg/L 6-BA+1.5 mg/L KT,生根培养基为1/2 MS+2.0 mg/L IBA+2.0 mg/L NAA。利用该组织培养体系可以实现鹧鸪茶种苗的离体无性快速繁殖,增殖率可达3%。梁柳等[14]也以1~2年生直径为0.45~0.70 cm的鹧鸪茶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利用800 mg/L IBA或800 mg/L根旺处理插条0.5 h,随后在河沙的扦插基质中培养30 d就可获得良好的生根效果。

2 鹧鸪茶的有效活性成分

2.1 鹧鸪茶的化学成分

林连波等[1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鹧鸪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和鉴定了5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z,z) -9,12-十八碳二烯酸、γ-榄香烯和叶绿醇。林连波等[16]和符小文等[17]运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对鹧鸪茶叶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再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解析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先后从鹧鸪茶叶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并分别鉴定为3-羟基-4,5(R)-二甲基-2(5H)-呋喃酮、没食子酸、(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Z)-3-己烯醇-β-D-葡萄糖苷、3,4,8,9,10-五羟基-二苯并[b,d]吡喃-6-酮、木栓醇、β-谷甾醇、木栓酮以及aviculin和(+)-lyoniresinol 3α-O-α-L-rhamnopyranoside。郭玲等[18]应用GC-MS技术对鹧鸪茶叶中低极性油状物进行分离得到27个色谱峰,与质谱库图谱对照鉴定出20种化合物,并用归一化法测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鹧鸪茶低极性油状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肪酸酯类,占总含量34.91 %,其中主要有十八酸丁酯(7.70%),亚油酸乙酯(6.45%),棕榈酸1,1-二亚甲基酯(5.84%);其次为烷烃类,占总含量13.93%,其中2,6,6-三甲基-二环[3,1,1]庚烷(6.73%);酸类占总含量10.63%,以棕榈酸含量最高,达7.94%;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酯(5.23%)、醛(4.48%)、酮(2.63%)等。

2.2 鹧鸪茶的微量元素与氨基酸

符小文等[19]采用ICP-AES法测定了鹧鸪茶中钙、镁、铝、辞、铜、锰、锶和磷元素的含量,发现鹧鸪茶中富含钙、镁、锌、锶等元素。郭玲等[20]对鹧鸪茶叶中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表明叶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2%,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18.7%,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可达总游离氨基酸的57%。苏冰霞等[2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对对鹧鸪茶叶、茶渣及其经热水浸提后乙醇沉淀法分离的水溶性粗多糖中的14种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鹧鸪茶叶水溶性粗多糖得率为16.7%;叶中14种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常量元素钾、钙、镁、钠、硫、磷和微量元素钡、锰、铁、锌、铜、铬、钼、铍;茶渣和粗多糖中除钾外各元素的不溶态(36.9%~94.2%)均大于可溶态(2.45%~53.8%),表明茶渣中仍有大量的营养元素有待研究和利用。

2.3 鹧鸪茶的成分提取方法

艾朝辉等[22]采用薄层层析法对鹧鸪茶提取方法进行探讨,在以所得浸膏的量及其有效成分为指标的情况下,将鹧鸪茶用工业乙醇浸渍24 h后,以每千克每分子1~3 mL的流速缓缓渗漉,收集10倍量的渗漉液回收既得的提取效率最佳。毛彩霓等[23]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鹧鸪茶中没食子酸含量的简便快捷方法,没食子酸检测浓度在5~6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回收率可达99.07%。苏冰霞等[24]用石油醚和95%乙醇分别浸提处理鹧鸪茶叶,再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鹧鸪茶多糖,后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相结合去除蛋白质。发现采用80%乙醇浓度沉淀鹧鸪茶多糖效果最佳,在测定波长为604 nm下鹧鸪茶中多糖含量为1.012%,该方法回收率可达96.7%,RSD为2.45%,多糖提取液在4 h内显色稳定。苏冰霞等[25]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鹧鸪茶水溶性多糖的最优条件,在超声波功率为200 W、超声时间20 min、超声温度70℃、液斜比20∶1、热水浸提时间30 min和热水浸提温度70℃的最佳工艺参数下水溶性茶多糖的得率可达9.976%。苏冰霞等[26]通过浸提时间、温度、液料比、浸提次数等因素条件探讨热水浸提法提取鹧鸪茶多糖,热水浸提茶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温度为70 ℃、液料比20∶1(mL/g)、浸提次数2次,茶多糖得率为1.55%,所得鹧鸪茶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超氧阴离子和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清除率低于VC。

3 鹧鸪茶的药理作用

3.1 鹧鸪茶的毒性试验与安全性

华运群等[27]用鹧鸪茶醇提物配制成乳剂,对大白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白鼠给药8 d后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毒性症状和死亡,大白鼠的主要脏器如脑、心、肝、肾、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腺等均未发现病理学改变,从症状观察和病检结果可以表明鹧鸪茶属无毒药物。魏娜等[28]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鹧鸪茶中铜、镉、铅、汞及砷等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别为4.400、0.075、0.520、0.044、0.480 mg/kg。鹧鸪茶中重金属含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的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

3.2 鹧鸪茶的利胆作用

冯朝义等[29]用鹧鸪茶对56例胆道疾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6.5 %。鹧鸪茶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临床应用可使患者肝的胆汁分泌和胆汁的排泄增多,从而降低胆汁中的固体含量,有助于胆石的排出,对胆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华运群等[27]用鹧鸪茶醇提物配制成乳剂,对大白鼠进行利胆试验。发现5%和10%浓度的鹧鸪茶乳剂都有利胆作用,而以10%鹧鸪茶乳剂较明显。王九辉等[30]研究发现,鹧鸪茶提取物可能通过增加前列腺素的释放或作用于钙通道对豚鼠离体胆囊产生收缩作用。王九辉等[31]进一步研究发现鹧鸪茶提取物B和D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为山苦茶利胆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强胆囊收缩,发挥其利胆作用。

3.3 鹧鸪茶的抑菌作用

林海等[32]发现,鹧鸪茶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色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福氏志贺氏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无抗病毒作用。闫佳等[33]发现,鹧鸪茶浸出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啤酒酵母具有较低的抑菌浓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这4种菌,并且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李彦军等[34]采用滤纸片法对提取物的抑菌性能进行测试,再采用溶剂萃取法和离子沉淀法对提取物进行精制,并通过UV、GC、HPLC等方法分析鹧鸪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发现鹧鸪茶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抑菌作用较为明显,茶多酚可能为鹧鸪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3.4 鹧鸪茶的镇痛与保健作用

华运群等[35]采用鹧鸪茶醇提物乳剂对小鼠进行镇痛作用研究,发现扭体法和热板法镇痛实验方法中结果完全一致且镇痛效果明显,说明鹧鸪茶具有明显镇痛作用,但较盐酸吗啡弱。刘月丽等[36-37]以衰老小鼠为对象,发现鹧鸪茶提取物能够提高衰老小鼠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同时也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华运群等[38]采用随机区组和拉丁方设计研究鹧鸪茶醇提物对动物小肠和胆囊平滑肌的作用,结果表明鹧鸪茶醇提物乳剂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促进胆囊排空作用,对乙酰胆碱、组胺、5-羟色胺兴奋的豚鼠离体回肠和被5-羟色胺兴奋的豚鼠离体胆囊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闫佳等[39]探讨鹧鸪茶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灌胃不同剂量鹧鸪茶水提物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碳粒廓清能力、吞噬率、吞噬指数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鹧鸪茶可通过影响小鼠免疫器官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可加快小鼠体内碳颗粒的清除速度,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也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对正常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闫佳等[40]研究鹧鸪茶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鹧鸪茶水提物各剂量组小鼠在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和血尿素氮的3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鹧鸪茶可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具有保健作用。

3.5 鹧鸪茶的抗氧化作用

苏冰霞等[41]比较了鹧鸪茶多糖不同分离状态及溶液浓度对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发现鹧鸪茶分离多糖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原液浓度为10.0 mg/mL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为27.4 %,抗DPPH自由基活性百分率最高为92.1 %;随着分离状态和浓度降低多糖的抗氧化作用逐渐减小,对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抗DPPH自由基活性均低于Vc。闫佳等[42]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2%的鹧鸪茶浸出物,在烘箱中以60 ℃贮存,POV值表明处理后的鹧鸪茶比对照可延长5 d;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02%抗坏血酸、0.02%柠檬酸和0.1%的鹧鸪茶浸出物,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鹧鸪茶浸出物对超·OH,DPPH·和O2-·的清除率较好。

3.6 鹧鸪茶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刘月丽等[43-44]探讨鹧鸪茶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elerosis, AS)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鹧鸪茶提取物B、D可以清除自由基,并可明显降低AS大鼠血清MDA水平,提高NOS、SOD活性,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鹧鸪荼提取物B、D增加AS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可能与增强NOS活性、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进一步研究[45]发现,鹧鸪茶提取物B能够降低AS大鼠血清MDA、TC、TG、LDL-C水平,提高NOS,SOD活性;增加HDL-C/LDL-C,增加胆汁中TB的排出,改善血管组织病理变化,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高剂量鹧鸪荼提取物B能降低AS大鼠的肝指数,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这可能与其降低TC、增强NOS活性、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4 鹧鸪茶的产品加工

4.1 鹧鸪茶的加工工艺

鹧鸪茶在民间的传统制备方法颇为简单,将鹧鸪茶叶片从田间采回后,逐片包裹成圆球形的“茶叶团”,用椰树的叶片撕成的细长条带扎紧,并将十多个“茶叶团”穿成念珠状的一串,挂起来晒干或风干即可上市销售[46]。闫佳等[47]采用青茶工艺制作鹧鸪茶,后经真空包装后辐照杀菌,青茶工艺制作的鹧鸪茶与当地百姓采摘后直接晒干的鹧鸪茶相比,水浸出物、茶多酚、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增加,而咖啡碱含量降低;卫生指标经检验符合国标。茶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清香怡人。

4.2 鹧鸪茶的复合饮料开发

王明强等[48]以鹧鸪茶为主料,添加60%的杭白菊和20%的柠檬片,原料的粒度大小为20~60目时,产品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最佳。陈东良等[49]采用益智干果(40%~60%)、鹧鸪茶(10%~30%)和白砂糖(20%~40%)配比方法制成的益智鹧鸪茶最为理想,具有益智味重、味微苦甘和茶香缕缕的特色风味。李翔等[50]以鹧鸪茶、菊花为原料,并加蜂蜜矫味,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鹧鸪茶清热复配饮料的配方和浸提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鹧鸪茶清热复合饮料中鹧鸪茶与菊花的最佳比例为1∶1.5。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0 min,提取温度70 ℃,料液比1∶80;添加蜂蜜4.0%、柠檬酸0.1%、抗坏血酸0.01%;经微滤膜过滤可以得到澄清的鹧鸪茶复合饮料。闫佳等[51]将鹧鸪茶通过在85℃、15 min的500倍纯净水提取后过滤,向上述提取液100 g加入0.2 %柠檬酸、3 %蔗糖、0.5 %蜂蜜得到鹧鸪茶饮料的最佳品质,该饮料甜酸适中,具有鹧鸪茶应有的风味及色泽,是营养保健型饮料。任红等[52]以鹧鸪茶、绿茶与杭白菊为原料对鹧鸪茶复合饮料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鹧鸪茶、绿茶与杭白菊的比例为5∶4∶1,提取工艺目数为40~60目,料液比1∶80(g/mL),超声波提取功率1 100 W,提取时间60 min,经过500 nm陶瓷膜过滤澄清,添加D-异抗坏血酸钠0.02%、Vc 0.01%、六偏磷酸钠0.02%作为稳定剂,加入蜂蜜0.4%、白砂糖1.4%、三氯蔗糖0.001%、β-CD 0.03 %调味,经135℃、5 s高温瞬间杀菌时产品茶多酚含量最高,感官品质最优。

5 鹧鸪茶的产业现状

5.1 鹧鸪茶的野生资源无序开发

当前,海南鹧鸪茶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停留在无序利用野生资源的水平上。亦今为止,岛内外或国内外尚没有建立鹧鸪茶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大规模种植基地,几乎所有市场上流通的鹧鸪茶产品均是直接从野生植物上获取。除个别农户有零星的庭院式种植外,制作鹧鸪茶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掠夺式地从野生植株上获取叶片。近年来,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鹧鸪茶野生资源已经逐年减少,海南东部沿海山丘野生资源破坏十分严重,其他产地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野外能扬花的植株较少见,扬花的雌株更少。由于鹧鸪茶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且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鹧鸪茶原叶的需求量也将会急剧增加,鹧鸪茶野生资源被过度利用和严重破坏的程度也将进一步加剧。

5.2 鹧鸪茶的产品研发落后

目前,海南市场上销售的鹧鸪茶多是采用叶子裹成球状连成串的鹧鸪茶。这种传统鹧鸪茶的生产加工方式粗糙、原始且落后,野外采摘的叶片简单晒干后,未经过洗净、筛癣粉碎、杀菌、包装、检验等规范的食品加工工序,更没有符合规范的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以及生产人员也未经严格杀菌消毒。因此,传统方法制作的鹧鸪茶产品极容易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同时产品也没有规范的包装,不具备食品安全条件。海南省民间对独具特色的鹧鸪茶开发一直处在“低水平、低技术、低效益”的状态,产品档次低、保存期短、附加值低、没有知识产权,更加没有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落后的产品研发不利于海南鹧鸪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6 鹧鸪茶产业的对策分析与发展建议

6.1 鹧鸪茶的资源保护与品种培育

鹧鸪茶是助推海南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植物,野生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鹧鸪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部分性状优良的资源一旦消失将使得珍稀的遗传资源无法复原。当前,要抢救性的收集一批具代表性的鹧鸪茶核心种质材料,利用鹧鸪茶的快速无性繁殖技术体系将每份种质材料增殖,再将收集到的鹧鸪茶种质材料定植于种质资源圃进行永久性保存。与此同时,要尽快开展优良鹧鸪茶品系(或品种)的培育工作,并研发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这样有望使鹧鸪茶的人工栽培面积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增长,从而扭转单纯依靠野生资源的局面。目前,海南已有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鹧鸪茶方面的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已经收集了万宁长丰、牛漏以及琼海、文昌等鹧鸪茶主要产区的野生种质材料60 余份,并且已在万宁市南桥镇建设鹧鸪茶种质资源圃。下一步将对前期保存的鹧鸪茶资源进行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性状优异的鹧鸪茶无性系,研发鹧鸪茶种苗快速繁育技术并归纳总结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同时建立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

6.2 鹧鸪茶的功能性产品开发

鹧鸪茶的提取物中富含茶多糖、茶多酚、没食子酸和多酚类等多种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鹧鸪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胆汁分泌、抑制病菌活性、抗疲劳衰老与镇静止痛等功效。在鹧鸪茶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引入新的加工工艺,进行多层次开发;同时根据鹧鸪茶的有效成分,研发鹧鸪茶“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等新型功能性产品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适应不同消费需求。海南省从事鹧鸪茶生产加工的企业应加强国内外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争创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积极推进品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鹧鸪加工工艺。

6.3 鹧鸪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鹧鸪茶虽在海南民间饮用多年,但至今仍未列入28类食品范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鹧鸪茶在法律上还不属药食同源植物,不能当普通食品使用,这无疑限制了鹧鸪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给加工和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鹧鸪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障碍,极大地制约了鹧鸪茶产业的发展。为了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2011年囯家卫生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组织对2007年发布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形成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省辖区域内,传统食用习惯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并且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可列为食品。鹧鸪茶在海南省民间有着连续饮用200年的历史,但一直未载入药典,建议海南省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开展鹧鸪茶生产调查及安全性评估,抓紧制定鹧鸪茶海南地方标准,支持企业将鹧鸪茶申报为“新资源食品”,指导科研机构开展鹧鸪茶品种培育、丰产栽培和产品加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焕镛. 海南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56.

[2] 吴德邻. 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4.

[3] 吴德邻. 广东植物志:第五卷[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73.

[4] 朱学峰,安树青,张立新,等. 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主要种群结构特征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641-644.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4(2):23.

[6] 林 海,周 升. 海南山苦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0(4):32-34.

[7] 李娟玲. 海南鹧鸪茶种质资源圃构建与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 海口:海南大学,2009.

[8] Jumaat H Adam,Zahiruddin Mamat.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limestone forests at three different elevations in Bau, Kuching, Sarawak, Malaysia[J].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05,5(4):478-485.

[9] 李娟玲,刘国民,贾 媛,等. 一种高效提取鹧鸪茶基因组DNA的方法[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69-73.

[10] 李娟玲,刘国民,曹嵩晓,等. 利用单因子和正交设计双重实验法优化鹧鸪茶RAPD-PCR反应体系[J]. 农学学报,2011,1(4):14-21.

[11] 李娟玲,刘国民,贾 媛. 鹧鸪茶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的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2):173-178.

[12] 李娟玲,刘国民,宫庆龙,等. 鹧鸪茶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中的引物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 257-2 260.

[13] 梁 柳,王和飞,刘进平. 山苦茶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8):139-144.

[14] 梁 柳,王和飞,刘进平. 山苦茶扦插繁殖技术[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2):217-220.

[15] 林连波,刘明生,林 强,等. 海南山苦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865-866.

[16] 林连波,符小文,艾朝晖,等. 海南山苦茶叶的化学成分研究Ⅰ[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477-479.

[17] 符小文,林连波,郭 玲,等. 海南山苦茶叶的化学成分(Ⅱ)[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4):444-447.

[18] 郭 玲,林连波. 海南山苦茶叶低极性油状物成分的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0):797-798.

[19] 符小文,张俊清,刘明生,等. 海南山苦茶中九种元素含量测定[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4(2):47.

[20] 郭 玲,林连波,刘明生. 海南山苦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7,20(6):66-67.

[21] 苏冰霞,唐永富,段 云,等. 山苦茶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初步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12,32(8):8-11.

[22] 艾朝辉,林连波,刘明生. 海南山苦茶提取方法的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1,7(4):197-198.

[23] 毛彩霓,杨卫丽,赖伟勇,等. HPLC法测定黎药山苦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J]. 中国药房,2009,20(3):198-199.

[24] 苏冰霞,谢 秩,吴学进,等. 山苦茶多糖的分离和含量测定[J]. 热作作物学报,2012,33(3):567-571.

[25] 苏冰霞,吴学进,叶海辉,等. 超声波辅助提取水溶性山苦茶多糖[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1):17-20.

[26] 苏冰霞,葛会林,张艳玲. 山苦茶多糖浸提和抗氧化研究[J]. 食品工业,2013,34(10):175-178.

[27] 华运群,陈小川,吴永强,等. 山苦茶的利胆作用和毒性[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5):334.

[28] 魏 娜,赖伟勇,张俊清,等. 牛耳枫等五种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J]. 中外医疗,2008(23):85-86.

[29] 冯朝义,欧树安,吴雷震,等. 海南山苦茶治疗胆道疾病56例临床观察[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3(1):74-76.

[30] 王九辉,何 佟,林连波. 山苦茶提取物对豚鼠离体胆囊肌条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南药学,2001,2(3):131-133.

[31] 王九辉,李佩琼,林连波,等. 山苦茶利胆作用活性部位的筛选[J].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3-24.

[32] 林 海,麦光大,唐小山,等. 山苦茶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24(3):235-237.

[33] 闫 佳,李跃萍,闫庆峰,等. 山苦茶抑菌效果研究[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5):27-28.

[34] 李彦军,王 勇,高艳娟,等. 鹧鸪茶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及其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4,35(10):202-204.

[35] 华运群,欧树安. 山苦茶的镇痛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2):235-236.

[36] 刘月丽,黄奕弟,林连波. 海南山苦茶提取物对衰老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872-874.

[37] 刘月丽,林连波. 海南山苦茶提取物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23.

[38] 华运群,徐生凎. 山苦茶对动物小肠和胆囊平滑肌的作用[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2(4):331-337.

[39] 闫 佳,李跃萍,闫庆峰,等. 山苦茶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589-591.

[40] 闫 佳,李跃萍,闫庆峰,等. 山苦茶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875-876.

[41] 苏冰霞,张 月,葛会林,等. 山苦茶多糖的分离对抗氧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13,38(9):160-164.

[42] 闫 佳,李跃萍,闫庆峰,等. 山苦茶抗氧化功能研究[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6):16-18.

[43] 刘月丽,伍海涛,王立群,等. 山苦茶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热带医学,2008,8(3):384-385.

[44] 刘月丽,王立群,伍海涛,等. 山苦茶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作用的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608-611.

[45] Liu Y L, Wang L Q, Wu H T, et al. Comparison of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extracts from leaves of Mallotus furetianus[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2011(11):878-882.

[46] 刘国民,李娟玲,王小精,等. 海南鹧鸪茶的民族植物学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2):167-172.

[47] 闫 佳,李跃萍,闰庆峰,等. 青茶工艺制作山苦茶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8):71-72.

[48] 王明强,曹 兵,李 翔. 复配袋泡鹧鸪茶的研究与开发[J]. 饮料工业, 2009,12(7):8-10.

[49] 陈东良,李平颜,许 燕,等. 天然益智鹧鸪茶及其研制加工[J]. 热带农业工程,2008,32(1):8-10.

[50] 李 翔,吴 霞,罗 容,等. 鹧鸪茶清热复合饮料工业初探[J]. 食品科技,2010,35(7):127-130.

[51] 闫 佳,李跃萍,闫庆峰,等. 山苦茶天然饮料工艺[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4):135-136.

[52] 任 红,邢增通,李 翔,等. 鹧鸪茶、绿茶、杭白菊复合饮料的研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7):81-84.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