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生态旅游对苏州的启示——以“两山一镇”生态旅游设计为例

2015-04-11 15:13沙新美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古镇景区

沙新美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最早是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Ⅰ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在这个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生态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英国作为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生态旅游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英国总共有10个国家公园,6个森林公园,36片自然风景保护特区,22个环境保护区,近200个由乡村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的乡村公园,800km受到保护的海岸线,2 000多座历史性建筑和3 600多个园林[1]。英国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参与、协调,共同促进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发展,并作为一项全国性可持续战略方案进行推广。英国旅游当局对于生态旅游设计的理念和行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一、英国生态旅游设计的特点

英国生态旅游业的发达与英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气候温暖湿润,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以及有着高山、平原、冰川、河谷等多种地貌。同时,英国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大量的诗人和作家。这是与英国的恬淡朴质的乡村田园、峰峦重叠的群山、陡峭的悬崖海角、交错纵横的河流湖泊等所密不可分的。英国旅游环境的设计、设计的理念和旅游产品的衍生,都体现了其生态的思维、艺术的设计。

1.生态旅游设计的元素

英国号称“翡翠岛”,岛内植物分布广泛。因此,英国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设计,始终强调着自然的设计理念。英格兰的田园旷野、苏格兰的高地美景,都是植物本身生长的呈现。尽管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但英国依然按照保留自然的风貌去构筑。无论是乡村、校园还是庄园之类,建筑物和周边的景色自然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湖泊、草坪、丘陵等地理优势,进行环境的设计。

在近现代,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自然式园林引领了欧洲园林的发展方向,一直延续至今。同早期欧洲流行的几何式布局不同,自然式园林一反强加给不同的自然地形刻板图案的设计思维,反对对自然树木、花坛喷泉等进行刻意的修剪和对称几何的设计,更注重思想情感的自由流动。英国本土的自然地形,是丘陵起伏式的,植物分布也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英国产业革命中,毛纺织业日益发达。而英国丘陵起伏的地形,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牧草业的发展。大面积牧场的出现,使得英国农村一派田园风景,但这却导致了英国对欧洲大陆刻板的平地规则式拼图的不适应。大力改造地形,则耗费资源,刻意修剪,则要花费更多劳动力。而这,正需要并适合对之进行自然式的环境设计。

保留和模仿自然,尽量避免人工的雕琢的痕迹,避免直线和几何图形,表现的是自由流畅的湖岸线、平静的水面,缓坡的草地、起伏的地形、线条流畅的道路,以及自然、不对称的树木。英国的设计师同时十分善于处理地形的关系,他们所设计的山坡和台地,高低错落有致,令建筑物散列其中,其用大片的草坪和山坡进行自然的过渡和延伸,让人难以感到人工的痕迹。

而人同样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英国的生态旅游环境也强调将文化情感的因素融入其中。英国拥有大量古老的城堡、雕塑和建筑,文学艺术历史悠久。首都伦敦是英国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曾经是工业城市代表的曼彻斯特,在向非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之中,克服了大量废弃的厂房、城市的平民窟,以及伴生的污染等生态破坏,将重点放在对居民区的开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等方面。曼彻斯特将市中心的废弃空地厂房改造为绿地、博物馆、音乐厅,等等,以休闲娱乐的氛围,打造一座旅游城市,并带来了城市中心的复兴和繁荣。

2.生态旅游设计的理念

英国的自然风光,大都集中于西北海岸的湖区、苏格兰高地等,人文地理风光则通过伦敦、爱丁堡、伯明翰、剑桥等历史名城呈现。英国旅游当局希望旅游者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一方面是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另一方面也是旅游者对路线的再设计、再创造,强调的是自然对人心灵自由的释放,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英国湖区,到处都是美丽的花园、茂密的树林,掩映着中世纪的古镇、传统的教堂和民居。湖光山色中,还专门开辟了供游人散步的小路。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小路,向森林深处延伸,为热爱大自然的游客远足提供了充分的氧吧长廊。自然的亲和力,把人拉入到与自然同呼吸的共生上来,让人感受到身处自然之中的安谧和满足。

在英国宁静的湖区,无论是现代化的环湖公路,还是另辟蹊径的林间小路,都干净而优美,保留着最朴实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许多遍布英国的村镇,同样古朴而宁静。它们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周边的自然环境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浮华,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走进这些村镇,沿途朴实而历史悠久的民居、教堂、酒吧,等等,映射出英国普通人生活的点滴。

英国的庭园设计中,经常用到隐墙的手法,即在园的边缘不筑围栏,而挖一条水渠或是直接利用绿植的自然屏障,使园内外院分隔又连为一体。这与中国园林的借景、漏景之妙异曲同工,建筑物和植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人同时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这既符合生态的环保原则,又打破了有限空间的束缚。

3.生态旅游设计的衍生

不可否认的是,旅游消费的行为和过程,其实也隐含着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在内。因为旅游开发本身,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英国把重点放在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和绿色消费上。英国旅游当局在营销、宣传和推广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大力强调“绿色消费”的观念,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例如,环湖步行、骑自行车、观赏野生动植物、民居留宿、品尝当地食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等,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控制人工干预及防止污染为出发点,倡导旅游者把绿色消费当作一种时尚和自觉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另一方面,英国旅游当局更强调的,是对当地人文环境的保护留存和推广应用。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是不可替代的,大量旅游消费者的涌入,很可能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原生文化和生活,甚至可能会对传统社会价值观构成不利影响。而英国大量的历史名城、古迹建筑、博物馆、学校,等等,都是当地历史、文化最佳的展示。无论是城市游、乡村游还是学校游等,也都正面呈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这种旅游之中,游客与当地居民互相接触、交流,本身就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创造和谐友好的氛围。

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推广中,英国旅游当局也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融入其中。木雕、陶瓷、手工绘画等传统现代工艺,带有浓郁的民族艺术气息,具有观赏性、纪念性、特色性和便携性等特点。

二、“两山一镇”生态旅游设计的思考

如果说英国的生态旅游是一种相当成熟的业态的话,那么中国的生态旅游,则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单纯的环境保护领域,延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已经从观光式旅游的阶段,发展到了生态旅游的阶段,这是一个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

苏州开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譬如,苏州西部的吴中区,拥有3/5的太湖水域、58座太湖山峰,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4A级景区、5个历史文化名镇,93处文物保护单位,湖光山色构成了绝佳的生态旅游区域。这和英国的湖区生态景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苏州也正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从2013年开始,苏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两山一镇”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即将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对灵岩山、天平山景区及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使灵天路沿线风貌与灵岩山、天平山景区融为一体,与木渎古镇相呼应。将这3个景区的资源通过整合,升级为一个集水乡古镇、文化名山、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大景区,必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这当看作是苏州生态旅游的一项有益尝试。

1. “两山一镇”生态整治的背景和目的

“两山一镇”围绕木渎古镇而串联起两个著名的景区,本身就得益于它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冲积平原,木渎古镇位于这个平原的西部,号称“吴邑首镇”。相传木渎古镇,是春秋时吴王得到越国的神木,用来构筑姑苏台,累积木材3年,连沟塞渎,由此而得名。碧波良田与浩渺太湖接壤,水陆萦回与姑苏城内胥江相连,周边更是诸山环抱。天平山、灵岩山、金山、支硎山,等等,这些都是生成于距今2~1.6亿年前印支——燕山运动隆起后,被长期风化剥蚀而形成的山丘,一般海拔在100~200m,与英国的丘陵地貌很类似。木渎古镇的2 500年的历史,也得到了现代的考古证明。“经过一年多的考古挖掘,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已基本成形,古城址依山临湖而建,呈不规则状,似扇形,经测算,总面积约24.79km2,这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春秋时期最大的古代城址。”[2]

直到如今,木渎古镇仍然人口密集,社会兴盛,是苏州首屈一指的名镇。历千年而生机不断,足以证明它的影响力和魅力。有山则名,环绕木渎古镇的天平山,“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镇也”[3],而“灵岩之巅,俯具区,瞰洞庭,烟涛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岩翠坞,点缀于沧波之间,诚绝景也”[3]。均属花岗岩山体的灵岩山、天平山两座名山,历史上都以产奇石闻名。

天平山因为岩石风化,而形成了石柱矗立、万笏朝天、龙门一线天等自然景观。天平山上还有卓笔峰、头陀崖、飞来石、骆驼峰、笔架峰、屏风岩、仙人岩等奇石。

灵岩山又称砚石山,旧传的18景,皆是各类奇石。有肖物者,如醉僧石、寿星石、石马、袈裟石、灵芝石,等等;有作建筑者,如原为西施洞而现为观音洞的石室;有神秘色彩的,如石鼓和石射堋;还有象征佛教的石经幢,等等。

除去自然的鬼斧神工外,天平山和灵岩山还可谓是人文荟萃。天平山与宋代名臣范仲淹密不可分,其不仅是范氏家坟所在,更有纪念范仲淹的高义园、范文正公忠烈庙、“先忧后乐”石牌坊等。灵岩山在传说中,曾建有吴王的消夏离宫,夫差和西施均在灵岩山顶留下过足迹。此后,灵岩山成为了佛教胜地,经历代祖师的驻锡。近代时,更由印光大师规划振兴,灵岩山寺化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成为近代净土宗的祖庭。无论作为风景名胜,抑或人文景点,天平山和灵岩山都将生态和人文自然融合,在苏州的西部景观中享有盛名。

如今的木渎古镇位于太湖之滨,灵岩山麓,东临石湖景区,西接光福和胥口国家旅游度假区,南据东、西山景区的出入口,北有灵岩山、天平山景区。镇内既有古典园林,小桥流水,又有商业中心、高楼大厦,可谓是吴中区的经济强镇,商业繁荣,游客如织。

木渎古镇景区面积13.8km2,保护面积19.7km2,并划定山塘街、南街为古镇面貌保护区,规划灵岩山、天平山、七子山为山体保护区。木渎古镇景区的人文景观寓山水之间,两者相得益彰,与苏州城内在交通方面又是四通八达,每年的游览人数都可达百万。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水平,就成了应有之义。

在公布的“两山一镇”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中,预计总投资达58.5亿元,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木渎古镇景区生态环境水平迈上新台阶,方案强调了整体布局、生态提升。原本木渎古镇、天平山、灵岩山这三大景区,虽然毗邻,但是各有侧重点。这次的设计,不仅在于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而且更是要凸显“灵天线”,即“灵岩山-天平山”旅游线路融为一体的概念。规划设计人员将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引入,宜古宜今提出了五大规划设计手法,分别是“疏径、理水、修景、筑园、营城”[4]。

“疏径”,是对路网系统进行梳理优化。一方面,使景区更便捷地对接城市轨交、绕城高速、高架道路以及城市主干道。另一方面,实现景区道路与外围道路的合理分流。“理水”,是指在保护原有天然水体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对山地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同时打造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景观。“修景”,是指修复多样性生态景观,对灵岩山、天平山沿线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特色人文景区。“筑园”,是指结合沿线区域历史名人典故及文化特点,修复或新建一些景园,丰富该区域的景观内涵。“营城”,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可开发的地块进行整理,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使“灵天线”,即“灵岩山-天平山”旅游线路,成为苏州的亮点板块。

吴中本身是香山帮的发源之地,是湖山风光的形胜之地。这样的设计提出,本身就是大景观、大生态的概念,强调的是“显山透绿、城在园中”,城市即是最好的生态环境展示。园林不再是刻意的人工外化手段,而是城市风貌的内在品质。充分利用本身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以整合,促使居住者或者游览者自然体验到环境的舒适,感受心灵放飞的自由与自在。

2.“两山一镇”生态整治的思考和借鉴

在这一项涉及资金庞大的改造项目的工程中,特别提出了生态方面整治与提升的方针,这在以往的景区改造中,是很少遇到的,也为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难题,以及诸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几个本来就相对成熟的旅游景区,如何通过生态整治提升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失特色,同时又可以焕发新意呢?

(1)强调历史的融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是它最强大的底蕴支撑。英国人在生态旅游的线路中,将他们的历史、文化,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景色之中,处处打上了英国的烙印,呈现给了各国各地的游客,这本身就是对英国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推广。

回到“两山一镇”,可以说,它们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时代演变中,这类江南文化的代表,更表现出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山水休闲生活,本身是人类的一种自发选择,也是考察时代生活文化变迁的根据。

吴人好冶游,吴王阖闾、夫差曾四处开辟山水盘乐之处。“两山一镇”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是兴盛的游览胜地,真山真水,气候之佳,风月之美,都是苏州的风貌展现。窥奇探幽,杖履之适,寻踪历史,都是人类的本性选择。这些都是针对木渎古镇、灵岩山和天平山等景点区域,而可生发的情怀。

随着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苏州的奢靡风气渐盛,好玩乐、好冶游,已经作为群体的价值取向,吴地下至民众,上到士大夫,纷纷热衷于城外攀山涉水的休闲活动。“每岁清明、上巳、重阳三节,则游者倾城而出,云集蚁聚,不下万人,舟舆之相接,食货之相竞,鼓吹之相间,欢声动地以乐太平,此则西湖之所无也。”[6]

这也是从另一侧面,来显现吴人善游的特点。划船、抬轿、供应饮食、提供住宿、娱乐,等等,完全是旅游业的完整的一条龙服务。有相关文献记载的,有明高启的《游灵岩记》、袁宏道的《灵岩记》、汤传楹的《灵岩怀旧记》、清王恪的《游灵岩记》、近代俞友清的《灵岩山志》,等等。

考察这“两山一镇”的山水、形胜、寺观、遗迹,等等,具体而微,身临其境,行前做足准备,游后实录记载。这些,其实都是现在改造中可资借鉴的地方。历史有其延续性,我们更是前人的延续,相同的民族性,成就了我们相似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对沿途山水景点的复原,不着痕迹地把生活理念的自然再现,这不仅代表着江南和苏州的元素,也是向历史和前人致敬,

(2)强调现代的理念。慢生活和绿生活,这是现代的生态理念,也必然要融入到“两山一镇”环境整治、生态提升的工程中。相比于古人的步行、篮舆等更多地采用依靠脚力的慢品细览游览方式,现代人则依靠汽车、缆车、轮船等便利,已经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方式。

英国城镇供人慢行的林间小路,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原来我们也能慢下来的。

这次“两山一镇”的整治中,苏州规划设计人员就特别提出了慢行的理念,环山而建,连接灵岩山、天平山景区和寿桃湖景区的10km慢行绿道的建成,将与外围交通主干道隔开,实现人车分流,屏除了汽车之类交通工具,全程只有一条长近10km,最大宽度为4m,仅供自行车和景区电瓶车通行的环山慢行绿道。漫步其间,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低碳、绿色、环保的慢游新旅程。

在以后的工程中,环山绿道沿线将恢复或整治金山小镇、寿桃山摩崖石刻、馒头石、范式文化园、鸡笼夕照、无隐庵遗址、涧上草堂——书画篆刻创作中心、中医养生园、天平寺、山里人家、山前村、御道、灵岩山下院、张永夫墓等生态文化景点。游客通过慢行、骑车等健康环保方式,来完成整条“灵岩山——天平山”线路的游览和畅游。

行走“灵天线”,即“灵岩山-天平山”旅游线路,已经成为了当下许多苏州老百姓自觉践行的休闲方式。这是健康生活之中的身心释放,同样也代表了一种生活理想。山水休闲,应当被视作自然、人文的无碍交汇,将自然作为舒展人类身心的解压阀和调节器。人们在畅目骋怀的同时,用闲散、闲适、闲雅的心态,来完成一次放慢脚步的心灵之旅,这才是真正的慢行,真正的山水休闲。

一方面,如同明清时代吴地已显完备的旅游产业一样,为游览者提供无后顾之忧的便利。另一方面,是否能够让游览者不为景点所役,真正引导他们据山水之会,感风物之美。这是与现代生态文明不谋而合的,也是更有摄生功能在内的一种休闲生活理念。

如灵岩山正对烟波浩渺的太湖,山上品种丰富的植被、奇石、禽鸟等,构筑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座以奇石闻名的名山,在“嘉靖后屡经构采,遂多残毁。万历四十一年,榷部马之骏给价官买,勒石禁采”[7],这是古代生态保护的范例。

天平山早在明万历年间,就由范仲淹第17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380棵枫香植于山前。2 000年后,现在天平山上又栽了3 000多棵,成为了全国四大赏红叶地之一。山上更有白云泉清冽甘醇,号称“吴中第一水”。在现有规划中,苏州规划设计人员提出了对生态绿地提档升级的方案。寿桃湖景区建设,将依托湖区现有湿地资源,对周边0.35km2的区域,进行环境整治提升。主要通过生态培育、景观建设、绿化种植等手段,来增加公共湿地绿地。同时,恢复区域内的植被分布,增加植被品种和数量,特别是栽种红枫,预计修复面积将超过2km2,从而体现沿途景观的四季特点和层次感。

同样,也可考虑在更完备的生态体系中,保护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恢复一些比较珍贵的品种,以及一些自然景点。例如,曾经被视作上供佳品的月池莼菜,曾在明代远播日本“八女茶”的灵岩茶种,等等。另外,在《湖山便览》中有记载,“在山麓。洞右有眠半石,前为出洞龙、猫儿石,东西为二划船坞,相传吴王潴水戏龙舟处”,即相传是吴王在山中的二划船坞,也可以作为自然景点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疏导环境,将上述珍贵品种和自然景点予以重现,这也是与时俱进的环境生态理念的表现。

(3)强调人的参与。英国生态旅游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自始至终考虑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的参与和互动。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其中,人是生态旅游的主导因素。

旅游要给游客带来一种旅行的乐趣和享受,应该致力于从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旅游消费环节,来提供生态旅游消费品的供给和分配。木渎古镇是苏州传统工艺、民间习俗、风物特产保留最完整、最广泛的区域,传统的物产有砚台、苏绣、木雕、藤编、枣泥麻饼、香椿头、马兰头等。同时,木渎古镇还保留了很多苏式习俗,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等。这就如同观看剑桥与牛津的百年赛艇一样,是当地文化的代表,而且也是一种交互性式的文化融合。

培育成熟的生态旅游消费市场,不仅是推广绿色的食品、旅游的传统文化产品,减少旅游消费中对生态和本土人文情态的污染和破坏的平台,而且还是游客与当地人共同参与、共同打造生态旅游人文环境的互动平台。

从这种角度来说,培育成熟的生态旅游消费市场,也是需要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在本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抱有积极态度的。他们能利用对当地生活环境、风土文化十分熟悉的优势,参与生态旅游活动项目。例如,将木渎古镇特有的民俗文化,以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表演精彩的昆曲、评弹、刺绣、核雕等。就像英国人一样,以这种更为平实的方式,来保留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人性化、人情味地将苏式生活的点滴,原汁原味地发散开来。

灵岩山寺的门票20多年都没有涨过,一直是1元。寺僧们在山顶,开垦菜园,自给自足,这既是利益让渡给游客,又是身体力行地将印光法师的佛法,阐释普渡给每个游览者。

从大的方面来说,现在当地以文化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等为重点,优选精品项目,以优质项目尽力释放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的“发展红利”,来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护当地文化的原生性和多样性,也是一种将文化优势融入商业经济,将百姓生活和旅游消费对接的有益尝试,也必将推动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例如,今年木渎古镇推出了香溪岸ART+旅游商业综合体示范区首期,将原先的盘隐草堂,通过保护开发,将文化商业旅游之类业态引进,打造成年轻人喜欢的生活体验馆,在水乡特色基础上,融入现代的风格气息与时尚的装饰元素,构筑一个聚休闲文创、酒店餐饮、平台活动、综合娱乐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旅游商业综合体。这也正是英国很多工业城市改造中的思路,说到底是为了人类更好地发展和生活。至于怎样更深入地去挖掘文化资源,进行更合理的消费设计,这是在改造过程中,苏州规划设计人员始终要思考并努力予以去达成的目标。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这也应是苏州规划设计人员对“两山一镇”生态环境加以整治、提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两山一镇”的生态环境整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个全新概念的提出与实施中,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要避免盲目地无限制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反而导致环境资源被破坏的情况发生。因为,这会使得当地百姓对旅游资源产生不合理的预期和过度使用的心态,反而违背苏州打造“两山一镇”旅游景区的初衷。

生态旅游本身所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平衡。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自然环境的优化,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面对健康的自然环境,游客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多的旅游消费愿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增进文化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注释

① 曹允源,等,《吴县志》卷19,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70.

[1]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22.

[2]黄梅.苏州木渎发现春秋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最大城址[EB/OL].(2011-01-11)[2014-12-21].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1-11/2780924.shtml.

[3]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EB/OL].(2013-02-03)[2014-12-2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3/14/5701732_264021480.shtml.

[4]张鹏,胡太平.10公里绿道串联“两山一镇”[EB/OL].(2013-07-11)[2014-12-21].http://news.subaonet.com/2013/0904/1203026.shtml.

[5]杨循吉,陆友仁,高德基,等.吴中小志丛刊[M].陈其弟,校.扬州:广陵书社,2004:327.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古镇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古镇之旅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