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勇 舒永涛
浅谈如何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高校研究成果拓宽地市级电视台吸引力
□万勇 舒永涛
今天,在新媒体、融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本身影响力的缩减;二是其他卫视大手笔、大投入的综艺对收视率的分流,这给地方电视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现实情况下,地方电视台需要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去开发更加吸引受众的精品栏目。其实,地方电视台也有着新媒体和高级别媒体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与受众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力,并且与受众有地域、心理、文化价值的接近性,主动参与性强,信息传播的互动交流容易,更为重要的是地方电视台可以利用地域文化差异创作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目,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这需要一种“精致的本土化”策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和当地高等教育资源,以辖区内的社会、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地域特色,坚持差异化原则,打造精致的地域文化栏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彰显本地媒体传播上的地域性优势,从而维持当地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
而十堰广播电视台“文化立台”这一战略也是跟随着“精致本土化”的策略而诞生,衍生出的品牌包括武当频道、文化旅游节目中心、《武当神韵》栏目等。这些文化类电视平台诞生之初,便与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十堰市汉水文化研究基地以及各县市区宣传部和文化旅游部门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十堰本地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以及房县诗经文化、竹山女娲文化、郧西七夕文化、郧县屈原文化、丹江口南水北调水源地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和研究成果,重点发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批在本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质节目,如《走进武当》《十堰风采》《风从山中来》《武当神韵》等。
(一)缺乏节目资源
一方面,很多地方电视台由于没有一定的优势节目,所以也就没有特别固定的收视人群,很多地方电视台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节目打造成一种品牌。另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缺少像央视、卫视一样的广阔资源,可供挖掘的内容十分有限,这是一种资源分配上的先天不足。比如,在十堰广播电视台,许多地方性文化需要权威专家的解读,可是本土的学者大多层次不够,权威性不足,这就让节目本身的说服力受影响。
另外,我国很多地方电视台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电视台依然依靠广告为生。如果不进行差异化的本地资源挖掘,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新媒体和高级别电视台挤压。
(二)制作水平有限
新闻节目的质量首先需要基础技能的保证,地市级电视台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质量问题之一就是镜头语言的不达标。画面的“平、稳、准、匀”是基本播出要求,但是很多新闻画面摇晃不稳,播出视觉效果不佳。例如,十堰广播电视台的一些新闻节目,从导视到节目内容,很多画面的不专业性导致节目质量不高。地市级电视台的一些新闻调查类节目在故事叙述上明显功力不足,有时会失去新闻的客观性和平衡性,给观众一种不信任感。
(三)新媒体瓜分市场
网络媒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并且在虚拟空间内庞大的网络受众群体进行多向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透明性,受众的匿名性和草根性,网络的易接触与互动性的特点正在将观众剥离电视。权威统计表明,当前我国网络视频的用户已达3亿,中国在线视频用户花费的时间已经超过看电视的时间。网络媒体正在侵蚀电视媒体的受众,更不用说处于电视媒体底层的地市级电视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更多的新闻第一来源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来源于网络媒体背后的大众。
(四)体制受限
体制因素是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的困境之一。地市级电视台处于第三级,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平台低于中央级和省级电视台,因此微弱的人才吸引力使地市级电视台面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新闻专业人才的缺失。覆盖范围的限制使其失去大量广告收入,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现实使财力困乏成为制约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的基础原因。这种内外交困的发展现状阻碍了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视野高度和制作水平。
由于高层级电视媒体的强势竞争,加上节目资源相对缺乏、制作水平有限,加之网络媒体的技术革命,以及自身体制和“人财”的限制,导致地市级电视台困境重重。面对各方的压力和竞争态势,地市级电视台自办节目亟需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
(一)挖掘本土文化,提升节目影响力
前文我们提到,地方台缺乏品牌栏目,节目资源有限。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地方台应当精心制作有地域特色、文化韵味、独树一帜的电视节目。虽然没有央视、卫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那么多的节目,但必须拓展有限的节目资源,并做到极致化、精致化和最大化。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十堰广播电视台推出了《武当神韵》《十堰风采》《旅游多看点》《走读大十堰》等栏目。尤其是以武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武当神韵》栏目,改变了过去电视节目的“说教式”,以探寻、揭秘为核心,向观众展示具体真实的武当文化,让观众更加了解武当文化,感受十堰市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故事、话题、人物等更细节化地体现十堰丰富的风土人文,以解读的方式叙述武当文化五百年的历史积淀,以独特的视角、纪录纪实的手法表现十堰的自然风物。
类似于《武当神韵》这样的本土文化类节目,用纪录性镜头、原生态对话、朴实无华的解说语言,向十堰百姓深入浅出地揭秘了延绵百年的武当文化,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
鸣,赢得广大的认可。《武当神韵》栏目推出的古今名人与武当、武当高道系列、武当探秘、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等播出以后,收视率在我台一直名列前茅。这正是地市级电视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有效利用人文历史打造出来的品牌节目,这是十堰广播电视台“精致本土化”策略的成功典范。
(二)利用当地高校资源拓宽文化视野,突破专业化瓶颈
充分利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帮助节目进行专业化的“武装”,是《武当神韵》栏目获得认可的一大“秘密武器”。这种联动机制不仅在于利用当地高校的教师资源和研究成果,更是把节目带进了高校,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三)地方高校对地区文化资源的系列研究与推广
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在最近几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高校教育变得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长期的传统电视节目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们更加喜欢充满个性、人性化、具体化的节目,尤其是现在我们的某些电视节目提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将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折射出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能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湖北十堰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有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十堰市汉水文化研究基地、十堰市移民文化研究所等多个地方文化研究机构,他们在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移民文化研究方面有着很高的水平。十堰广播电视台就充分利用该研究对当地的武当文化资源进行推广,多次邀请其专家参与《武当神韵》等文化类节目的录制,不仅扩大了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的影响力,而且提升了该栏目的整体收视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电视台与高校互动双赢
我们的高校资源十分丰富,我们高校的学生群体也是十分庞大的电视观众,利用高校资源设计电视节目不仅能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很多节目充分瞄准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对本地区的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所以,在与专家教授的合作下,十堰广播电视台将其制作的《武当神韵》栏目作为教师的研究成果展示,提供给老师和学生。因为有教授在电视创作中的参与,学生听起来感觉更真实,学起来也更带劲儿。在老师的带动下,更多的学生开始参与到《武当神韵》的节目创作中来,到电视台实习,参与策划、采访、摄像、整理素材、撰稿、制作和后期编辑,一方面缓解了地市级台的人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培养了人才,增添了新鲜血液。
(五)高校与电视媒体联动,加强对当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传承
现如今,地方高校也加强了对当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传承。我们的文化传承意识变得很薄弱,许多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这是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我们对文化需求的缺失。我们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高校提倡学生认识到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我们真正感觉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地方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媒工具,它通过和各高校进行采访互动,帮助高校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节目走进了高校,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同时,也让电视节目更具内涵,真正做到了利用地方高校拓宽电视节目的文化视野,让当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保护课题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在实践当中,《武当神韵》栏目与郧阳师专、湖北工业汽车学院及湖北医药学院等高校合作,多次推出暑期社会实践武当文化研究专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推动当地大学生参与到武当文化研究和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当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认同自我、珍爱自我的价值体现。十堰作为“非遗”的地域性富矿区,截止到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颇具影响,他们的存在增强了地域文化的厚重感,也为十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增添了分量。
然而,在调研论证中我们发现,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且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很多文化现象、文化样式、文化品格、文化精神正随着他们的逝去而辉煌不再、残缺不全,甚至永远消失,成为历史记忆中的空白。本着电视人、文化人应有的责任感,十堰广播电视台《武当神韵》栏目与十堰市文化体育局拟联合开展5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十堰记忆——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活动,活动由摄制大型电视纪录片、发行书籍、光碟等一系列项目构成,全方位展示记录十堰“非遗”的前世今生及保护现状,留住正在逝去的宝贵文明,这是一项时间和责任赛跑的紧急行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抢救工程。十堰境内的高校专家学者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效保护了地方文化遗产。
地方电视台要研究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从本地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了解本土文化精神,挖掘其现代价值。要结合当地文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的延续,在寻常巷陌间发现文化的渊源,打造区域性特色电视节目。同时,在研究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不能够忽略高校教师及学生资源的更广泛运用,打造精品化、专业化的本地文化栏目。《武当神韵》等文化类栏目从栏目定位、内容编排及表现方式选择方面都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郧阳师专等高校的合作使得栏目的内容更加深入化、专业化,地域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拴住了观众的心,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武当神韵》等栏目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深刻感到,地方电视台只有把本土文化元素灌注到节目制作和传播中,充分调动当地的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电视节目,并通过群众文化身份归属和情感认同来维系稳定的收视群体。在“媒体战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只有打造“精致本土化”内容,调动更多高校资源,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电视产品,最大限度地吸引当地受众,才会实现地方的自我价值。
1.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