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向民
2015年4月1日起,央视《新闻30分》运用记忆设置的方法,开辟专栏《重读抗战家书》,重现抗日战争多位抗日将士,在与日寇的殊死战斗前给家人留下的遗书。他们中有戴安澜、左权、赵一曼、郝梦龄、蔡炳炎、褚定侯、谢晋元、彭雪枫、白雪樵等。在我国清明节祭奠先人之际,推出这组缅怀先烈的节目,在时间节点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今年又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节目的播出更具纪念意义。因此,节目引发了收视热潮,《新闻联播》也参与播出几期。央视新闻频道于4月5日清明节这天,还集纳这些先烈的家书,做了一个30分钟的同名专题节目,进一步放大了节目的效应。央视这一次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记忆设置的方法,十分成功。
记忆设置是大众传媒在一定的时期内重提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唤起公众记忆,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生发出普遍的社会意义。
记忆设置的新闻功能类似于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新闻功能主要是媒体告诉受众在一定阶段内应该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而记忆设置同样是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引导受众应该记忆什么。不同的是,议程设置在告诉受众怎么去想方面不怎么成功,而记忆设置却可以告诉受众怎么去记忆。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在设置某个人或某个事的记忆时,同时也建构了记忆的意义,引导受众怎么记忆。记忆设置是与媒体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我国媒体的记忆设置自然是在党和政府主导的主流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记忆的社会功能是帮助人们积累经验和智慧。
记忆设置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大众传媒的记忆设置,有的是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所设置的记忆是历史真实;有的记忆设置则是有利于个人或利益集团,设置的记忆是违背历史甚至是歪曲历史的,误导人们开历史倒车。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央视《重读抗战家书》的记忆设置,重提抗日战争历史真相,让世人充分认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对日本当今以安倍为首的政府否定侵略历史、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的丑恶行径,是一个迎头痛击。
我们从诸多抗战军人的家书中读到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当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如张自忠将军的家书中写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郝梦龄军长写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为国家的生存,我宁愿赴死也不苟活亡国”;蔡炳炎将军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就连华侨女学生白雪樵面临日寇侵犯祖国,也发出了“祖国为难时,竭我一滴力”的誓言,毅然化名瞒过母亲参加抗日三千南洋机工队伍。先烈们的家书精神气贯长虹,读后令人热血沸腾。电视片中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证明了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这些抗战家书既呈现出烈士赴汤蹈火、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烈士眷念家人、关心后人的人性之美;既表现了英雄的铮铮铁骨,也表现了先烈的绵绵柔情。在左权将军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中写道:“志兰: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地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白,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此间一切正常,生活则较前艰难得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颗洋姜,还有20颗西红柿,长得还不错。”一个丈夫、一位父亲,对妻子、对孩子的思念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中国人不怕艰难,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性格令世人瞩目。在诸多家书中都流露着对家人的挚爱和嘱托,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交相辉映。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说:“报刊(媒介)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件的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阈内。”①记忆的设置也是一样,也是媒体从记忆的海洋中,搜寻那些可以重现历史又能温故而知新的历史上的人和事,带到人们眼前。这种记忆的人和事要选择重大和感人的事件,同时该记忆要有一个好的载体:纪念地、纪念碑、书信、照片等。《重读抗战家书》记忆设置选择的是抗日这一震撼人心的人和事,它的载体有纪念碑、照片等,但主要载体是家书,这是一个表现力极强的记忆载体,这个载体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穿越70年的时空仍能影响人们,很有教益。同时,对记忆的选择还应注意时空的对应,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发生在中国的重读抗战家书,在时空上是个极佳的对应。
记忆设置为的是构建某一社会意义,形成社会共识,所以记忆设置一定要能引发一个好的公共话题。公共话题就是有关公众利益并被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话题就是说话的主题,好的话题能让所有的人有话可说,虽然表达不同,但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重读抗战家书》的话题十分开放,但围绕着党和人民的公共利益。该节目的关键词是珍重历史、和平、人民。这一宽泛的话题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家书的后人有话可说,民众有话可说,媒体有话可说。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性的故事往往比理性的道理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在《重读抗战家书》中,无论先烈的生平事迹,还是家书本身,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电影《赵一曼》让赵一曼的故事老幼皆知,特别是她被捕后在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脑海中。彭雪枫将军领导平原游击队战斗的故事,以及他牺牲后当地群众自发摆了128张祭桌为他送行的故事,令人感动。
除了英雄的战斗事迹外,节目还讲述了家书本身的一些故事。赵一曼写给宁儿的家书因赵一曼系化名,几经周折,在日伪档案中才发现她的真名,在她牺牲20多年后家书才得以面世。彭雪枫写给他妻子的遗书,当他牺牲后,其妻正在待产,为了不影响她的身体,一直瞒着她,直到产后一段时间后,才把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告诉她,遗书也才交给她。
在《重读抗战家书》中的情态信息主要表现在英雄的战斗生涯中和所写的家书中,英雄的豪情令人荡气回肠,对家人的眷恋柔情令人唏嘘,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令人愤慨。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感信息主要有家书的朗读者。在《新闻30分》中的朗读者为英雄的后人: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是由小儿子戴澄东读的;赵一曼写给宁儿的信是由孙女陈炜读的;张自忠将军的遗书是由孙子张庆宜读的;彭雪枫将军的家书是由儿子彭小枫读的,等等。这些具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来读家书,带着深厚的亲情,常常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常感染得观众也热泪盈眶。在央视新闻频道4日5日播出的专题《重读抗战家书》的呈现方式略有不同,家书是由著名演员朗诵的,张光北、瞿弦和、张秋歌、吴京安、段奕宏等分别朗诵了先烈的家书,这种略带艺术色彩的低沉而雄浑的声音,声情并茂,饱含着对先烈的景仰缅怀之情,在人们脑海中久久回响。
电视的记忆设置要考虑电视表现手段丰富的优势,要有多样化的可视的呈现,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重读抗战家书》中,几乎所有的电视手段都运用上了。其中主要有亲人或演员朗读家书的镜头,家书的特写镜头,家书重要句子的字幕,对战争场面的影视情景再现镜头,对先烈后人的采访,对先烈纪念碑等纪念载体的呈现,人们凭吊先烈的现实镜头,先烈个人生平事迹的简介字幕,渲染当年抗战气氛的歌声,当年战友和领袖对先烈悼念诗词的字幕和解说,等等。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使节目丰满而更具内涵。
注释:
① [美]李普曼.舆论学[M].新华出版社,198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