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印风转变原因浅析

2015-04-11 10:47杞万村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汉印官印印章

杞万村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秦汉印风转变原因浅析

杞万村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秦汉印风;转变;原因;浅析

篆刻作为一种信符,在商周时期即广泛应用于政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乃至宗教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汉时期篆刻风格的转变,奠定了后代篆刻艺术的基础,而这种转变不仅是篆刻艺术的进步,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秦印与汉印的艺术风格

秦印与汉印皆有官印与私印之分。官印是指政府各级官吏的行政办公用印,而私印则指民间基于经济文化活动需要而自行刻制的印章。

(一)秦印的艺术风格

秦代篆刻相对于先秦时期来说技术进一步成熟,风格率真规整,淳朴灵动。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作为国家各机构行使职权的凭证,从中央到地方的印玺——官印制度逐步得以完善。各级官吏都授以相应的官职印,并由符节令丞专门负责玺印事务。

秦官印多为2~3厘米见方的正方形,限于雕刻技术,印纽都为简单的鼻纽。印面打有边栏和界格且以白文为主是秦印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明显标志,而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体现在这小小的印面上,其大小与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官职高的官印设计为“田”字格,每格一字,而官职低的官印则为“日”字格,也称“半通印”。清人桂馥在《札记·少内印》中记述秦印时说:“仓库诸官印皆长而小,下吏卑职不得用径寸方印也。”

由于没有官印的诸多限制和约束,秦私印的形制要比官印多样,除常用的姓名印之外,又有吉语印、肖行印,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

秦私印以长方形的“半通印”为主,虽也带有边栏和界格且几乎全为白文,但与官印对比来看,还是少了许多拘谨与呆板,多了很多灵动和活泼。界格和边栏的规定性和秦印篆字质朴天真的造型,构

成了秦印特有的意趣,魅力无穷。

(二)汉印的艺术风格

篆刻史上的两汉包含魏晋时期,汉印是我国篆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辉煌的时期。

两汉官印仍以白文居多,宽度在2~4厘米左右,除少数军中急用和颁给少数民族的印章凿铸外,其他官印均为铸造。汉印的字体更为齐整,结体方正平直,风格雄浑稳重。两汉官印的称谓比秦代宽松很多,皇帝、皇后、诸侯王、王太后之印都是玉质,均可称玺。汉代卫宏的《汉旧仪》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谓刻云某王之玺。”官印的材质主要以金、银、铜或合金为主,石材尚未普及。制印分为铸印和凿印,铸印因制作精良,所以方润稳雅,圆正通融;凿印因为制作仓促,故而粗犷淳朴,参差别致。明代甘旸《印章集说》载:“以锤凿成文……其文简而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无论是从雕刻技巧还是入字的设计上,两汉官印都已经非常精练成熟,其确定的篆刻体制、刀法、印风等一直影响到现在。

两汉私印整体的艺术水平要高于官印。印的形制多样,不再局限于方形。印材除石材外,金、银、铜、玉、琥珀、玛瑙、木材、象牙等都有使用,印纽也花样翻新,因印章主人的情趣和地位而不同。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在名章以外又出现了吉语印、四灵印、厌胜印、书简印等。除规范缪篆外,鸟虫书、殳篆也作为入印文字使用。印面基本都在3厘米见方内,白文仍占主要,但也出现了朱文和朱白相间印。汉私印不再以实用为唯一目的,开始主动大胆地追求印面的美观,因此印文设计灵活,不受拘束。由于汉印应用的广泛性和用印者的审美追求,其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汉私印总体呈现出一种平正、饱满、庄重、雅致的艺术风格。

二、秦汉印风转变的原因

秦印到汉印印风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遽然而为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是一个多因合力逐渐转变的过程。

(一)社会发展的推动促进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说文解字》中对“印”字的解释是“執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屬皆从印,於刃切。”可见印章起初只是作为社会交往的印信和凭证,本身只是工具性实用性的用具。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印章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数量增多,成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宗教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必需品,由此人们才慢慢地考虑其审美价值。这与衣服从蔽体遮羞的基本原始功能到美化再到成为服装艺术是同一道理。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其所确立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各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授以官印以为凭证和威信,并专设“符节令丞”,为少府属官来负责掌管玺印事务。秦制的开创性建设虽然大大增加了印章的使用范围和数量,但这一时期,印章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不突出。界格加边栏、田字格、细白文这些秦印的典型特征使得所有秦印几乎千篇一律,形式过于单调简单,缺少变化和灵动,因而整个印风显得呆板乏味。造成秦印这一风格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实用性还是这一时期印章的主要功能,印面的处理仅力求工整平正。官印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庄重平整端庄的风格,也不允许其有过多的变化。

另一方面因为秦祚短暂,仅十五年便被推翻,各项制度虽已确立,但还来不及成熟完善,王朝即已破灭,秦印自身的发展道路因为政权的毁灭而被阻断。

汉承秦制,许多方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出于维护政权,发展生产的的需要,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逐步增强,社会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前朝的规章制度采取“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的政策,官印虽承继了秦代的很多方面,但同时也有新的开拓,一个明

显的特征是界格和边栏在汉印中消失。汉景帝颁布诏令,将官印制作和颁布的权力收归中央,从此官印的风格更为统一。武帝时期又对官印的材质、形制和印文数字进行了规定。从此汉代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官印制度确定下来并为后世遵循。这些措施大大地拓展了汉印的创造力和表达力度,丰富了汉印的形式和内涵。

不唯官印,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扩大了印章的使用面和数量,私印大量涌现。除名章外,还出现了用于封识财务的封识印,公文效用凭证印,关邑通行用印,祈祥纳福的吉语佩印,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印章赖以生存的载体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印章演化为以艺术为目的的篆刻后,印章的审美性和艺术价值才真正成为创作时的首要考虑。

(二)审美情趣的提高和转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在篆刻艺术史上也有明显的体现。一种艺术和文化在其原始阶段总是充满活力的,虽然因躁动可能稍微有点粗糙,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开始向着精致化方向发展,开始追求含蓄内敛精致的美。如西方洛可可艺术时期,法国大革命风潮完全过去后的欧洲审美也是如此。篆刻艺术由秦而汉,大致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秦及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诸侯分裂割据,不同地域和民族各种因素和风格的融合是这一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特色。再加上各国文字书法的风格各异,印章制作风格粗犷草率,出现了大量直接凿刻的“急就章”,印行也大小不一,印文奇崛诡异,刀法猛利恣肆,构图率真奔放,带有浓重的原始气息。这与随后出现的汉印相映成趣,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秦帝国的对外扩张和法家体制造就了秦人尚武、好战、激进的风格,也限制了其艺术创造力,体现在印风上,秦印的界格和边栏总给人一种约束压抑的感觉,细线白文印显得瘦瘠贫乏,缺少一种兼容并包容纳万物的大气和磅礴。汉朝空前的大一统时代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活动空前频繁,印章的数量呈井喷式出现,人们对印章的审美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这是促进秦汉印风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朝的太平盛世和强盛国力塑造了汉人从容自信的精神面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使得汉朝体现出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汉印的创造去除了秦印粗粝的风格,去除了边栏和界格,由细线条向饱满的粗线条转变,一种大气包容的气势慢慢体现出来。汉官印率先转变了秦印的这种风格并将饱满方正圆润的汉官印铸造而颁布授予全国各级官吏,在封建集权时代,官方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决定和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官方的倡导和示范在汉印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汉印的形式和印纽都较秦印要精美许多,以缪篆入印,入印文字讲求美化,在不影响识认的前提下,形体多有所变,随行赋势而不拘泥呆板。形成了汉印稳重端庄、平实厚重、古朴大方、势韵自然而又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 汉印不再以简单的实用为唯一创作目的,汉人在制作印章之时,开始以精湛的技艺、认真的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印章优雅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印章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成为后世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其艺术成就之高,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所以一直被后代的篆刻家们奉为学习的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在“冬花盦”印跋中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

(三)书法水平与篆刻技巧的进步和成熟

经济基础和大的社会背景的转变是秦汉印风转变的深层次原因,而两汉时期书法水平与篆刻技法的进步与成熟则是印风转变的前提条件和直接原因。

缪篆、鸟虫书、隶书是汉印的三种字体。其中缪篆是最主要的书体,为大多数汉印采用,而鸟虫书只有少数特殊的印章使用,隶书更少,仅见于出土的陪葬用石印。缪篆入印是两汉印章的一大特色和印章史上的一大进步。缪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字体,属于王莽六书之一。缪篆来源于秦代的“摹印篆”。摹印篆有界格和边栏的约束,为了使字体适应形体的需要,字形多方整均匀,甚至采用挪移的方法,故而印风稍嫌粗放。到西汉时期,印文继承了这一风格,但去掉了框格的限制而向线条饱满圆转结构匀称发展,至新莽时期,便以缪篆名之。以缪篆入印,书法结体力求美化。形成了平稳端庄、古朴浑厚、势韵自然、变化万千的篆刻艺术美特点。汉印严谨端方、平整而又不失圆活的特色与缪篆书法追求平正方直的风格有直接关系,这是汉晋时期社会崇尚精谨和谐审美理想的体现,并成为后世篆刻学习的典范。缪篆的一大特色即为印面审美需要,在不影响辨认的前提下允许字形的变化,或增或减,务求疏密有致。随后这一风格成为汉印的一大特色,并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印文书体除缪篆之外兼有使用鸟虫书的,这在汉代的玉印中最为多见。因其以鸟行做笔画,将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上附加鸟形,因此也称鸟篆。鸟书和虫书都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美术字体。郭沫若认为,鸟虫“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鸟虫书印飞动流转,高贵华丽,具有浓重的装饰效果,与庄重宽博的汉代印风主流形成强烈的对比。

先秦时期从甲骨文书契和青铜器铸造中积累的深厚的书法底蕴和雕刻造型技巧,是两汉时期印风转变的历史渊源。随着社会的安定和需求的扩大,这些纯熟的技巧又重新被释放发挥出来,被各种技艺所吸收和光大,两汉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前代成熟的雕刻技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在篆刻艺术中,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那种强调对称、平衡、和谐及疏密欹正的形式美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这是丰富实践经验和审美哲学在长期的积累和淘汰中的选择和升华,是中华文化“方正”形象的具体物化,代表着中国印章艺术创作法则和审美规范的前进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汉时期我国既已采用高炉炼铁,先进纯熟的冶铁技术为篆刻技术提供了物质和工具保障,这也是两汉时期篆刻技术能有长足进步的一个辅助原因。

三、结语

秦汉印风的转变是篆刻史上的一件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它开启并奠定了之后一千多年中国篆刻的基本体例和风格体系,对后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更是值得我们探讨深思。

[1]王廷洽.中国印章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萧高宏.篆刻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 黄惇.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4] 方小壮.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汉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卷,2012.

[6]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7]崔健.中国篆刻艺术技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1).

(责任编辑:宁沈生)

杞万村(1988-),男,河南南阳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4-10-23

J29

A

猜你喜欢
汉印官印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西夏官印史
怎样临摹汉印
自制橡皮印章
临摹汉印的方法
印章
临摹汉印的目的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