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陕西西安 710061)
试论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和机制创新
陈永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陕西西安 710061)
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培训效果与培训目标的实现。培训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其必要性。要在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指引下,有重点地对培训广度与深度、教师需求与培训内容、培训评估与训后指导等体制,参训对象遴选、授课内容、考核评价、资源生成、训后跟踪指导等机制进行重点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思路;创新途径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任,肩负着千家万户“教育梦”的实现。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习近平指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实现中小学素质提升,培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方式。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实现培训的价值目标,必须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体制机制。
一、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根本问题,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特点,是一系列培训制度、法律、规定的有机构成,其构成要素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机制依存的宏观基础。机制作为体制的微观构成,是体制运行的具体载体,是体制运行的润滑剂。“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是动力系统和利益关系,如果抓住这个要害进行改革,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必须要不断的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挖掘培训的各个动力要素,促进培训各方各得其所。当前,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第一,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有利于各级政府教师培训的价值实现。当前,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对于这一国际形势的有力回应。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其素质的提升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正因为如此,中央和各级政府通过包括培训在内的多种方式不断强化教师素质,不断适应世界和国情的需要。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详尽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实现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健全并不断创新教师培训的体制与机制。
第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是千千万万的家长与学生的客观需求,也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子女是父母的未来,是父母毕生努力与奋斗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归宿。面对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自然对子女在教育方面倾注了更多的希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客观上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照本宣科型、知识陈旧匮乏型、师德修养欠佳型等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潮流,也越来越为学生和家长所深恶痛绝。满足千万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必须要不断对教师培训,必须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体制机制。
另外,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发展的突飞猛进,教育在知识获取与更替、授课方法与内容、授课技能、学生观念转变与个体差异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小学教师培训也必须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三,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的客观需求。自2010年全教会以来,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呈“井喷式”发展。教师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专业理念,拓展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教育教学技能,广大参训教师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训为主要提升方式的继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培训促进了教师自我提升,增强了教师的反思自省意识,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培训体制机制中还存在诸如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部分参训教师培训积极性还不太高、培训资源建设低质量重复建设等等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创新培训体制机制,继续发扬各级各类培训的优势,弥补各类培训中的“短板”,意义十分重大。
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应总体谋划,注重体制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持续、健康、高效进行为主要目标。
体制方面,合理划分和配置培训管理权限,理顺培训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做到权责明确。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涉及到四个主体:履行培训管理职责的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承办机构、受训教师所在学校和受训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教师培训的发展规划、培训重点与方向、培训过程监管与质量考核。其中,发展规划应特别注重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协调统一,既要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要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符合教师的特点和需求,以此为原则确定培训项目类别设置。当然,培训项目类别设置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具体专题、授课要点按照层级下移逐步明确具体。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培训机构的遴选、受训教师单位派员的协调和培训机构与受训学员的管理,督促各方各尽其责,制定出培训管理与考核的制度框架。培训机构在享有培训实施权的前提下,担负组织培训、完成培训任务、自我评价等义务。受训学员所在学校和教师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同时也肩负着自觉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培训、主动完成培训学业的义务。
机制方面,促进培训高效进行,必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着手,强化内部自我求实求新机制和外部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推动中小学教师培训,仅仅靠外部约束激励机制远远不够,还要从内部着手,挖掘内部自我求实求学动力机制。具体来说,要从激励教育行政部门、激励培训机构、激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和参训教师自身四个方面进行。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也是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实践。在外部约束激励机制有效实施的同时,从内部机制上激励教育行政部门自觉主动组织、落实、考核培训,激励教师培训机构高质量开展培训,激励中小学校自觉配合培训,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主动参加培训,通过培训自我完善发展,推动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纵向隶属管理和横向互助配合两个层次。从纵向来看,既有各级政府按照事权的不同导致的在教师培训中职权的不同,也有培训本身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师资聘请、培训资源生成、培训自评与考核、训后追踪等方面的差异。从横向来看,涉及到不同地区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的培训等问题。通过考察当前培训体制机制与培训实践的成败得失,培训体制机制要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创新。
一是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当前,各级各类培训如雨后春笋竞相绽放,满足了教师培训的需求与愿望。毋庸置疑,各级各类培训中重复培训、低层次培训、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的现象比较多。现实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在培训的广度上下工夫。培训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位教师,要突出重点,注重深度。实际上,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跟风,很多培训的效果很差,不仅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反而遭致广大教师的抵制;更有甚者,一些不符合培训资质的“关系户”也加入到培训的行列之中,培训效果平平,严重损害了培训声誉。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培训架构时,应按照事权不同,统筹谋划,重点突出,既要兼顾覆盖面,也注重培训项目的实际需求、层次衔接等问题。
二是参训教师需求与培训内容方面。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并没有在培训前组织充分的培训调研,并不真正了解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定方面,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想当然认为参训教师需要这样的培训;在授课教师的选聘上,“造势”摆谱,片面以为培训教师的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其授课内容就越为教师所欢迎。这导致专家授课内容与参训教师实际需求相脱节,授课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成长既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师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更替与演进过程中,贯穿着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2]培训不是走过场,更不是敷衍塞责,必须注重学以致用。
三是培训的考核与训后指导方面。考核的关键是对培训机构与参训学员的考核。目前这些工作都相当薄弱。以“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为例,很多省对承办机构没有健全的考核制度,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学员的考核,多侧重出勤纪律的考核,即便如此,考核也不严格,出勤率不高的学员也会被“放过一马”;对学员培训成果的考核单一,流于撰写“培训心得”,很多学员在网上做一个“粘贴复制”工作便大功告成。
把握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应该通过以下五个途径进行体制机制的具体创新。
第一,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受训对象遴选体制机制。
中小学教师培训和以往以相比,大不相同。以往中小学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参训的积极性非常高。自中小学教师普遍实行学历提升计划以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学历已经不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各级各类培训铺天盖地,很多中小学教师疲于应对各类培训,渐渐失去了培训的内部驱动力。为了推动培训开展,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培训与职称评审、年度评优等挂钩的方式试图进行外部推进。培训内部动力不足,培训动机不纯,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培训价值的实现。因此,从创新培训对象的角度,加大对培训对象的遴选,切实把有献身教育事业、愿意提升自我教育素养能力、乐于发挥一定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选拔进来参加培训势在必行;同时,要逐步通过高层次、高品位的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逐步降低全员培训的比例,通过提升培训层次与质量吸引教师参与培训,以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教师培训的最大社会效益。
第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得当与否关系到培训成败。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培训效果。培训内容应该依据不同受训对象,做出不同安排,体现出不同的侧重。总体上要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设置标准进行,但是也要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一是参训教师的需求。这项工作比较繁重,尤其是层次越高的培训,学员地区、校际与教师个体差异就越大,统一培训需求就越难。但是可以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按照大多数人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二是培训内容要有系统性,注重实践应用性。从当前的培训实践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趋势仍然没有有效扭转,培训的内容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展现给人的是空”、“大”、“不实用”。因此,要创新培训内容,努力让参训教师来了爱听、听后有行动、行动有效果。
第三,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考核是从外部进行的一种检测,是比对预期目标实现与否的一种方法。创新考核标准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要侧重对参训学员的考核,创新以出勤纪律考核与“培训心得”为主的考核方式,探索从培训内容的本身进行考核,虽然这样做有难度。二是对培训机构的考核。目前也没有通行的、具体的标准和考核体系。“国培计划”实施匿名问卷,其他级别的培训考核根本上还是看该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很容易流于形式,也难以避免主观化倾向。因此,制定培训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创新考核机制,极为迫切,也极为重要。
第四,创新培训资源的生成机制。培训资源是培训的一项重要智力成果,也是今后培训资以借鉴和参照的标本。培训资源生成的现状是,无论“国培计划”还是省级培训均单一的表现为授课教师课件的“装订”和参训教师培训心得的“装订”,缺乏质量。以授课教师的课件资源为例,这完全可以以一本精致的拓展读本呈现给参训学员,以资其日后学习与教学参照之用。但实质上这类资源不过是授课教师课件的简单堆放,内容不翔实,体系不完整,既不足以总结本次培训的精华,也不足以为今后培训参考。培训一结束,即变成废纸,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要生成培训资源,必须要注重拓展,必要时还要重构,要杜绝此类无用功。
第五,创新训后跟踪指导机制。培训跟踪指导是培训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培训深化并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需要。受制于培训专家和培训经费的的制约,多地也仅以“QQ群”形式进行,训后跟踪做的很虚,形式化严重。要真正起到指导参训教师训后教学的作用,真正看到培训的效果,需要在训后跟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比较有效且经济的做法是,以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为限,培训机构组织培训专家赴参训学员所在学校调研、现场指导三两次,切实考察参训教师培训后的工作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现场解答其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训后跟踪才能落实到实处,培训的过程才算全部完成。当然,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跟踪指导也未为不可,但是实地考察和解答环节必不可少。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涉及到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全面创新培训体制机制势在必行。但创新要有轻重缓急,要有主次重点。因此,创新培训体制,理顺培训管理职权,创新参训对象遴选、授课内容、考核评价、资源生成、训后跟踪指导机制,是摆在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亟需解决的课题。
[1] 李森.关于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 陈永福.论校本研修的校园文化构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2).
[责任编辑 李兆平]
CHEN Yong-fu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Innovation on teachers’train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has its necessity,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overnmental guidance with deeply and widely creation and the training content meet the skillful needs of teachers.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keys to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how to pursue a sustained,healthy,high-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system and mechanism;innovation
G650
A
2095-770X(2015)03-0083-04
Innovationon Teachers’Train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2015-01-1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4YBRS040)
陈永福,男,陕西南郑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