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的道德意义

2015-04-11 04:37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道德

王 抗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的道德意义

王 抗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6

为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的价值,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从社会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道德问题,论证了传统文化对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积极意义,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党员干部两个重点群体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传统文化;经济、政治;意义;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如果遗弃了这些文化和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可能不复独立存在了。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从根本上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波及。一些人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发生了扭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势头有所蔓延。这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是背道而驰的,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抵触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含义

1.1 “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源远流长。“文”,《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尚书·序》中认为“文”从伏羲氏作书契画八卦时开始的[2]。可见,“文”最早指的是物体上面交杂相错的各种各样的纹理。后引申为语言、文字、符号等,再引申成文章、典籍、道德行为规范、礼乐制度。“化”,《说文解字》:“化,教行也”,即教化。“文化”二字合在一起同时使用,最先见于《易·贲卦象传》:“关乎人文,以化天下。”[3]

从这些典籍对“文化”的解释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找出其中的规律,再以诗书、典籍、礼乐制度、道德来教育民众,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

1.2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一种具备历史传承特色的文化,是与现代文化相对而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风貌,并对人民长期以来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意识形态起着规范性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含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各家学说和思想观念体系,也包括了天文、地理、医学、农业、文学、绘画、戏曲、建筑等各种知识和艺术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崇德向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当前经济和政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政治思想支持和道德行为规范。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意义

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经济健康增长的内在推动,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发展和道德的建设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因此,整个社会经济朝着良性、健康、和谐方向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是各种经济行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这原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具有有限性和滞后性,加之很多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缺乏道德的约束,所以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哄抬物价等不道德行为以至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华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4],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尚德精神,能对经济健康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积累财富,而且要以实现人的幸福为最终目标,而幸福这一终极目标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的精神自由和道德追求的实现[5]。内含尚德精神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引导人们找到经济活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给经济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把“义”当作一种个人修养中至高无上的品质,指出“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儒家利义观强调“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要以讲仁义、讲道德为根本前提。另外,儒家也没有把“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也充分肯定了“利”的合理性,指明了“求利”的原则。如荀子就主张“利”“义”必须兼顾,“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6]荀子不只认为“道义”和“财利”是人们可以兼有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人们求利之心,同时也指出谋利不能抛弃“道义”。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市场经济中已经存在并日趋严重的“见利忘义”的种种弊端。因而,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道德的教育。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政治昌明的道德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对政治的反映,且文化对政治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优秀的文化不仅可以为统治阶级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统治思想、社会政治学说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还可以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增强政府的决策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核心力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个别党员由于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丢掉了自己的党性。少数党员干部贪赃枉法、弄权渎职,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危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紧紧结合在一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儒家要求知识分子把“修身、齐家、平天下”作为积极进取的终极人生目标,其前提是“修身”,即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7]。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一文中就曾形象地比喻道,“我们同志们的思想和党的工作,都会沾到灰尘,也应该打扫和洗涤。”[8]另外,毛泽东还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进行“修身”的重要手段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就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9]。“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国家管理的根本方略,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儒家也提倡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而且对人民要实行“德治”。孔子曾提出,唯有“为政以德”,终究才能达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道德治国目标。荀子进一步把“德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提出“治之经,礼于刑”[10]。他认为“法”是“礼”的体现,“礼”是“法”的依据,合礼必须要求合法,没有“礼”就没有“法”,对善者要“待之以礼”,对恶者要“待之以刑”。

“以人为本”,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共产党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首先不能脱离群众。中华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尚书》中说的“民为邦本”,就是说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孔子也说过:“民无信不立”,意思是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否则国家便不会存在。孟子则认为:“民事不可缓”,“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11]。孟子认为,有关民生的一切事务都是政府的要务,只有处理好了民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维护其政权的存在。相反,如果有关人民生计的事务处理不好,就会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4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应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尤其要在重点人群中深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践行,如果整个社会成员都能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中国梦”就可以早日实现。

4.1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应在全社会形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增加弘扬孝道、仁爱、勤俭的公益广告内容。增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受众面,在“电影下乡”和“电影进社区”等活动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或优秀影片展播。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社区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或征文等活动,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通过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让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中华儿女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继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使命和责任。

4.2 加强对学生群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特别是大、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易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可快速地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学生群体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因此,对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挖掘现有学科课程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科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另外,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把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对中小学生,将尊敬父母、尊重老师、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内容纳入到学生品德和实践的测评当中;定期组织学生去社会福利儿童院或敬老院参观,并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儿童提供义务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学生把孝顺长辈、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变成自己自觉的日常行为。

4.3 深化对党员干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只有“为政以德”,做好表率,才能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树立好榜样,更好地领导全体人民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首先,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把党员自身道德修养纳入“廉政”建设之中,让党员干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的“廉洁”“守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党纪、党的宗旨与传统文化中的“奉公”“为民”“修身”“立德”等优秀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其次,把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考察摆进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考核中,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落实在实处,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德行优秀的党员干部。

最后,在招聘录用机关或事业单位公务人员的考试中,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让有志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自觉做好传统文化知识和修养的储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并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就更需要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古圣先贤们留下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借鉴,以民族精神为动力,尽快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总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传统美德,这不仅是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顺利实现的需要。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9

[2]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2

[3]薛学共.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15

[4]黄文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J].盐城师专学报,1998(2):11-14

[5]杜灵来.中国当代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3

[6]武才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论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0-31

[7]毛明龙.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4(8):101-103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1097

[9]兰红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24(01)

[10]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9-10

[11]翁德森.谈孟子的民本思想[J].中文自修,2011(3):42-43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2.002

2014-10-30

王抗(1983-),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G03

A

1673-2006(2015)02-0004-03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