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荆楚派”建筑审美特性的表达

2015-04-11 00:41江小龙JiangXiaolo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楚文化湖北建筑

江小龙 Jiang Xiaolong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

论“荆楚派”建筑审美特性的表达

江小龙 Jiang Xiaolong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

地域环境塑造了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而历史的传衍,使得地域的文化得以保留与延续,进而形成了具有人文特征的地域特性。湖北地处中国长江中下游,古属楚地,亦是楚国都城所在,遂保留了相对完好的楚文化。荆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种延续,使得湖北人民也存留了一些楚人的特点和审美倾向。地域特性之美源于对地域文化生活的总结,并通过人的抽象思维释放到生活艺术的创作中,形成特定的视觉符号,产生族群所共识的美。建筑作为文化独特性的一种实体反馈,体现着族群的审美习惯。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湖北人民忽视了许多地域文化细节,这使得本该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归于世界大流,地域特色的识别性也渐渐消失,城市风貌变得千篇一律。建筑的发展是以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基点,如今物质生活的繁盛,促进了人们意识层面的丰富,个人需求也变得个性化,这就要求建筑的发展更具时代特点。面对地域符号在城市风貌中的衰微,为了唤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和身份的认同,需要设计者从文化符号中提炼元素,去引导居民的审美表达,推动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建筑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服务。

地域性;传承;审美习惯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繁荣了社会物质文明,面对这多彩万千的“新城市”,我们又爱又彷徨。物质的富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美好与未来的希望。我们仰望天空,感受着人类的聪慧,而内心却是空洞的。看着脚下一座座时代的“丰碑”,历史的记忆仿佛与己无关。文化道德的缺失,让彼此变得更相似,建筑的地域特色,也在内心的挣扎中,慢慢凋谢,建筑风格也就无所谓谈起。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梦,让人们的视野再一次回归到了本源。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有特色的文化,不仅是区分地域的象征,也是世界丰富多彩的重要因素,而要实现文化强国梦,更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建筑既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实体宣泄,也是人类真善美的体现。地域性文化的特色,构成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也引领了居民的审美习惯和视觉体验,形成了特定的生活记忆。“荆楚派”建筑风格的表达,展现了荆楚人民的能巧和达观,更是历史的印记和身份的认同。在新的时代,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及审美需求的不同,也让文化的表达有了更大的弹性和发展空间,但审美的依托,依旧是对历史的认知和见证。面对浮躁的世界,人们更应该抓住传统强有力的臂膀,领略它传承的魅力和永续的活力。

一、历史文脉传承

历史上,信息的“封闭”让地域文化之间有了差异,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是生活元素的积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环境与时代更迭的结果。人们因为相同的信念和血缘聚集到了一起,说同一种语言,吃着同样的味道,怀念同样的乡情。正是这种思绪的传延,让我们华夏民族保持着自强,自醒的觉悟。

夏代到战国中期,先民从中原移居湖北,最有影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夏初在禹征三苗以后。芈姓楚人南迁湖北地区,先后居汉水西部一带。第二次,是商代中期。商人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而移民湖北地区,并在汉东部建立了据点,即盘龙城。第三次,是西周时期。周天子移民湖北地区,建立随国等“汉阳诸姬”,用以加强对江汉地区的控制。这三次移民,先后造就了汉水以东和以西两大文化区[1]。

楚人的南迁,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地发展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敢与中原文化比肩。然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800多年的悠悠历史长河,印证了楚文化的伟岸风采,留下了大量的辉煌成果。虽然如今,我们已无法看到那楚殿的雄伟和构造的精巧,但《楚辞》的浪漫情怀,楚匠的非凡造诣及楚人爱国忧民的情操,却被后朝所汲取,并传承下来,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内生性特质。

荆楚文化作为楚文化一种内在多维度的延续,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荆楚文化仍保留着一些楚文化的特质。

1.神秘性

江汉流域自古地貌丰富,多山林湖泊。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富,使得楚地不能像中原地区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为农耕和畜牧,从而产生了文化的“滞后”。这种滞后带来了巫术的繁荣,社会人事形成了神秘的风气,人们笃信鬼神,从出征、经商到婚嫁等,无不占卦论吉凶。遂湖北地区,自古寺庙众多,且甚为神秘。如今,这种“传统”依然被普遍沿袭,而在许多遗留的荆楚老建筑中,建筑的布局、装饰纹样的构建,依然能体会对非自然物象的崇拜。

2.开放性

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水陆交通的发达,使得荆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楚文化的兼容并蓄。这种文化的融合,在建筑形式上的反应尤为突出。鄂西北建筑接近豫南建筑,鄂东南接近徽派建筑,鄂西建筑接近川东建筑[2]。

3.张扬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做事自信且不免有些狂妄。楚庄王也曾说自己,“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湖北人行事也雷厉风行,爱争强斗狠。这与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湖北山区和丘陵占八成,只有二分是平地,人口大多在平原上。水灾的多发,使得湖北人在与环境的不断抗争中,也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张扬的个性,也反映在筑高台、宽屋檐、大坡顶的建筑特性上。装饰色彩的对比,也多强烈。

4.务实性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说明当时楚版图促狭,不过方圆五十里。尽管地处偏僻,地位卑微,但是立国之初的楚人,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们在熊绎的带领下,在荆山深处的丛林中,刀耕火种,艰苦创业。创造了800余年的精彩与辉煌[3]。地理条件的优势,使得纺织业和养殖业等基础产业,一直在湖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轻工业的兴旺,也正是湖北人民长期勤劳务实的结果。城镇居民自建的房屋,也一直以满足功能需要为主。

二、美的品悟与表达

美总能激发审美者的各种感官感受,产生无尽的遐想。美是客观的,亦是主观的,它的客观性在于审美对象的可感知性。无论是从意义的角度,还是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它的存在性,都是审美者从自身的观点出发去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的解释,通过相似的记忆,衔接形成体系。所以人类社会的美,是一种抽象的美,是通过生活阅历转化的概念,并由同类人所理解和共有,形成族群的特定符号,抑或是对回忆的升华。建筑是人类所共有的语言,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作为地域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为人们所记忆和欣赏。“荆楚派”建筑,作为湖北人民共有的记忆和文化的提炼,很直接地反应了历史的变迁和地域审美的发展。

1.意象美

在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过程,便是取象表意的过程,是对创作者精神情趣的升华。而取象表意的实质,是借自然物象创造意向,表达终极的“道”。作为“道”的承载,建筑的形成过程,也反应了文化符号的重构与再生。它的美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应是形态与意义的统一。

“荆楚派”建筑的意象美,不仅体现在选址上,以回应庄周哲学的“天人合一”,而且还把对自然的领悟和敬仰,抽象化为了文化实体,并结合地域特色,反应在视觉的体验上,如武当山建筑群的选址与设计。在武当山八百里的巨大空间内,以天柱峰为方向,顺东南向山脊依神道为轴线,各类宫观庵堂按顺序、等级顺神道延展,再现了一个从人间到天上的奇异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物质和精神上,将虚幻的神灵和人间帝王统一在一起,表达出天、地、神灵以及未知领域的神圣,以及人对之所存的敬畏[4]。

2.平衡美

均匀与对称是恒久的审美感悟,荆楚派建筑多以对称聚之,无论是形式上的提炼还是对空间的划分,都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感受。这种视觉上的平衡,源于自然万物的守恒。荆楚文化的形态,表现出一种外放内收的和谐韵律,这从《楚辞》的浪漫情怀中就可以看出。楚人文化的开放性,也成就了文化内在的平衡性和延续性。建筑是文化的承载,平衡的视觉感受,也让审美者获得了心灵的享受。装饰纹样的对等,也体现了楚人对社会平等的理解。

3.灵动美

艺术的创作有时候是随心而发,这种由情感、欲望凝结成的心理能量,总是与曾经激动过人心的个人和种族的经历相关[5]。湖北以水为邻,与水为伴,也就有了水的性格。水的浪漫灵动,娴静悠然,抑或是浩荡奔流,通过线与面的诠释,反应在荆楚艺术的创作中,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比如,湖北省图书馆的外立面灵动别致,曲面的起伏,线的承接,仿佛一切都充满生命活力。

三、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不仅是时间的推移,也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然而,对于地域文化向前发展中出现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点,笔者并不支持。民族特色的无限放大,会把发展引入狭隘的空间,而特色的形成,本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符合时代的,才能成为真正的特色。

时代的进步,带动了意识层面的丰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造就了物质的繁荣和审美的复杂化。文化交流的多维性,也给民族和地域文化带来了新的刺激,民众的现实需求和审美认知的发展,成为了当代荆楚建筑的出发点。

1.人性的关怀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建筑是人类栖息的场所,也是精神和物质的承载。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建筑的目的,仍然是适应人的需要,而人的需求是分阶段发展的,具有实效性。审美需求的时效性,需要“荆楚派”建筑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多地加入对人性的关怀,而不单单是从文化共性出发。其设计,不仅要在建筑的尺寸上,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性,还要考虑到建筑空间分区和功能上的发展性,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美的体验。

2.环境的和谐

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但环境并不完全依赖于感知主体。它也以各种重要方式影响人,使人参与到互相影响的关系中[6]。环境是建筑的依托。“荆楚派”建筑的营造,应当根据人的时代需求合理利用土地。因为文脉的传承,是需要植根地域的。然地域风貌是随着时代而转变的,建筑作为环境中突出的实体,在视觉上具有统治地位,就更需要平衡与周围的色彩和比例。作为地方派风格的“新生”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把地域的审美特性表现出来,并融入到当地环境。

3.智能的表达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领域的诸多革新,也让建筑的形式语言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新材料、新结构、新理念的运用,创造了丰富的建筑景观环境。传统应是时代的传统,荆楚派建筑的创建,应当结合时代的技术特点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融入更多的时代性,增加文化的参与性,才能使荆楚派建筑更适合湖北人民的需要。

四、结语

全球联系的加强、文化的交织,使许多文化特征渐渐隐去,形成了体验的强弱之分。但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美的认知能力的加强,以及对传统、文化归属感的认可,这种空间的体验是可以转变的。“荆楚派”风格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生活的显性因素,也必将使更多的审美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文化上的认同,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活力,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独特性的体验。

[1]刘玉堂,赵毓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6.

[2]湖北日报.荆风楚韵,如何更好传承:“荆楚派”建筑风格全国研讨会精彩摘录[N].湖北日报,2014-01-16(011).

[3]张通.荆楚文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8.

[4]祝建华.湖北建筑集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7.

[5]黄海澄.艺术新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38.

[6]阿诺德·伯林特.美学与环境:一个主题的多重变奏[M].程相占,宋艳霞,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12.

(责任编辑:孙玉萍)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Jingchu School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gives the people living in it a unique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makes regional cultural able to preserve and continue, thus forming a regional feature of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Hubei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belongs to the ancient Chu, and holds the capital of Chu. So Huibei retains a relatively integrated culture of Chu. Jingchu Culture, as a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Chu, gives the people dwelling in Hubei some of the features and aesthetic tendencies of those who lived in ancient Chu. The beauty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roots from the regional life, be applied to artistic creation through people's abstract thinking, and then forms specifi c visual symbols and produces the consensus of ethnic beaut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rush of modern life, Hubei People ignore many details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culture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special becomes common, and its uniqueness is disappearing. With the prosperity of material life and the abundance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personal needs become individu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people, so its development has to grasp the times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symbols are decreasing in the urban landscape. In order to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dentity, designers need to extract elements from the cultural and guide the expression of people's aesthetic. So that we can promote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make the buildings better serve the local residents.

regionalism;inheritance;aesthetic habits

J0-05

Adoi:10.3963/j.issn.2095-0705.2015.01.009 (0051-04)

2014-12-14

江小龙,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楚文化湖北建筑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