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军
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经过长达6年的反馈与修订的反复过程,终于发布了最新完整版的《国际财务报告第9号——金融工具》(IFRS9),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终于揭开了最终的面纱。IFRS9减值会计与IAS39存在重大差异,其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IFRS9减值会计是对现有会计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既有与现行会计理论耦合的一面,又有对现有会计理论的突破与革新,但依然存在若干问题需待解决。本文将对IFRS9减值会计展开理论分析,并对我国应对的趋同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最新版的IFRS9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金融工具减值与套期保值会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新加入的内容是金融工具减值。下面,对IFRS9金融工具减值作简单介绍。
IFRS9采用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确认预期信用损失并在报告日更新预期损失金额,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该模型使用三个阶段来反映最终发生违约的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恶化的一般模式,金融工具所处的阶段不同,其在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利息收入的核算和列报等方面也不同。所有相关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即确认12个月期的预期信用损失,以后期间信用风险若有重大增加,则需确认生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各阶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阶段1: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发生显著恶化或在财务报告日信用风险级别为低的金融工具。对这类金融工具,确认12个月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并按照资产的账面总额(不扣减预期信用损失)与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12个月期的预期信用损失,是指自报告日后的12个月内可能发生的违约事项所导致的期望信用损失。12个月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并非未来12个月内的预期现金短缺金额,而是信用损失总额与其未来12个月发生损失的概率相加权的结果。实际利率是基于初始账面金额净值和不考虑未来信用损失的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计算的。
阶段2: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上升且在财务报告日信用风险未处于低水平,但没有客观证据(信用损失事件)表明发生减值的金融工具。对这类金融工具,确认生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但仍按照资产的账面总额(不扣减预期信用损失)与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生命周期内的信用损失,是指在金融工具的整个存续期内因借款人违约所产生损失的期望现值。
阶段3:在财务报告日,有客观证据(信用损失事件)表明发生减值的金融工具。对这类金融工具,确认生命周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且按照资产的账面净额(账面总额减去预期信用损失)与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随着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的改善或恶化,金融资产可以在三个阶段内发生转变。
上面所述的是IFRS 9 中减值处理的一般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例外的处理方法。一是对应收账款和应收租赁款的会计处理。对于不包含重要融资成份的应收账款或合同资产,采取简化方法处理,即不需要考虑信用风险的变化,而是一直按照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这是因为要确定是确认为12个月还是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所发生的成本,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而对于包含重要融资成份的应收账款或合同资产以及应收租赁款,企业有权选择是否始终按照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二是对购入及原生信用受损的金融资产的减值,借鉴了IASB2009ED(征求意见稿)的方法,即初始确认时按照信用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对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在以后期间,以信用调整后的实际利率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总额减去预期信用损失后的账面净额计算利息收入。同时将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确认为利得或损失,并在综合收益表中单独列示。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其他任何确认和计量预期信用损失的方法都不能如实反映该类资产的经济实质。
IFRS9减值处理流程图可以用图1表示。
IAS39(即《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采取了根据客观减值证据计提减值准备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FRS 9采取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减值准备,又有一般方法与例外方法之分。两者在初始确认、实际利率的确定、减值触发因素、损失估计期间、利息收入的确认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IFRS9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与IAS39已发生损失模型关于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和金额的差异可用图2来说明。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一般方法)从初始确认时就需要确认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i0,在t1时刻,信用风险显著上升,从阶段1转换为阶段2,需要计提剩余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i1,此时所需要提取的减值准备有一个较大提升;在t2时刻,发生信用违约事件,从阶段2转换为阶段3,仍需计提剩余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此时减值准备发展趋势平缓。已发生损失模型在损失事件发生前,即在t2之前是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在t2时刻就需要对剩余生命周期的预计损失进行确认,减值准备由0突增到i2,产生了所谓的“陡壁效应”。实际上,从t2时刻起,两种模型产生重合,除发生阶段转换外,两者将会产生完全一致的结果。
IFRS9考虑了各种情形和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统一了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化的减值方法。除了对金融资产使用的一般方法外,对于不包含融资性质的应收账款与应收租赁款采用了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包含融资性质的应收账款与应收租赁款给予了一种选择权,这种处理方式充分考虑减值方法实施的成本效益原则,节约了实施成本,可操作性更强;对于购入的与原生信用受损的金融资产,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充分考虑其经济实质,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处理方法。这样处理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在理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之间巧妙平衡。
IFRS9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不再需要考虑和识别减值损失触发事件,避免了确认“损失触发事件”的难题,也避免了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在“损失触发事件”实务应用方面的不一致,克服了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损失确认“太少、太迟”和“峭壁效益”,有利于及时足额确认减值损失,可以缓解顺周期效应。
IFRS减值方法能反映金融机构是如何管理信用风险的,与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风险管理实务的对接程度更高。在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和利用风险管理实践中涉及的信用质量水平和风险恶化程度方面的信息,更加贴合风险管理实践中的做法,降低了减值方法的实施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例如,在衡量信用风险增加时就使用的是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程序中所使用的违约概率,而未采用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
贷款发放出去总会有部分贷款利息或本金无法到期收回,产生损失。贷款损失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预期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估计并及时确认,能更好地反映贷款业务的经济实质。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预期信用损失进行持续重估,并将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及时反映在当期损失中,并对减值处理中的重要信息要进行详细的披露,能提供预期信用损失和信用风险的变化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便于对信用风险进行监控。
IFRS9减值会计采用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充分考虑了预期的理念。其实,预期的理念在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是早已存在的,并已深深植根于会计理论大厦中。比如资产、负债的概念,都带有预期的理念。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取得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预期的理念也广泛存在于会计估计之中,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的估计等等。再如,对于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商品销售,企业需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能否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做出判断,如果能够合理估计可能性的,通常应该在发出商品时将预期不会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为收入,将预期会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为收入。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应服从于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而决策有用观占据着主导地位。2010年9月,IASB与FASB联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中,指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给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需要的、有助于他们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即提供“对主体未来现金净流入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前景的评估”信息。IFRS9减值会计提供了预期信用损失的信息,使减值信息确认更及时,计提更充分,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对主体金融资产未来现金净流入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前景做出评估,能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的决策。
会计信息要想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中,指出有用决策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如实反映,此外还提出了四个增进的信息质量特征: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与可验证性,取消了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相关性要求具备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IFRS9减值会计能提供更多与未来有关的更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在满足一定反馈价值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了预测价值,更具有相关性。同时,IFRS9减值会计也能提供如实反映金融资产减值的信息。金融资产特别是贷款,在其生命周期中总有部分贷款会产生信用损失无法按时足额收回,而且金融机构在给贷款定价过程中已经将这部分预期损失考虑在内了。未来预期信用损失并不是完全由未来某一期的原因导致的,是由存续期间内一系列因素连续、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由许许多多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质变,提前进行反映更能体现金融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而且,预期损失是频繁发生的,统计上是显著的,也是可计量的。虽然带有主观性,但预期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依然存在,而且预期损失本身是依据权重加权平均的结果,并通过不断对预期损失估计的调整进行修正。由于要定期重估预期信用损失,IFRS9提供的减值信息更加及时。
表1 IFRS 9 与IAS 39 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差异汇总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界长期以来所遵循的一项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性。FASB在其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认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予充分考虑”;我国对会计信息中提出“谨慎性”质量要求,即“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虽然IASB与FASB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中以“如实反映”替代了“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但是实务界与学术界仍普遍认同谨慎性。IFRS9减值会计对于减值的处理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所有相关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即确认12个月期的预期信用损失,以后期间信用风险若有重大增加,则需确认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在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的今天,采取更为稳健、谨慎的处理方法,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说,“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会计不能默守陈规、故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每一次遇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会计常常会成为备受指责的对象,会计发展面临着危与机,而会计总是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创新,迈上发展的新台阶。IFRS9减值会计正是因为IAS39中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太少,太迟”并具有顺周期效应而备受指责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它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对现有的一些原则、基础与传统的突破,对现存的会计概念框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此可能带动会计产生重大变革。
现代会计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将收入确认建立在权利已取得的基础上,将费用确认建立在义务已发生的基础上,采取了“已发生”观念,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会计。IFRS9减值会计是面向未来的,其计提减值损失不以交易或事项的实际发生为依据,而以合理有据的预期、预测和预计为基础。这一改变是突破性甚至革命性的,颠覆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确认基础,与现有的会计概念框架相冲突,需要对传统会计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修订现有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传统上比较重视历史信息与现实状况,更注重信息的客观性,更强调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过去和现在,对未来信息不够重视,对预计与预测心存疑虑,预测职能没有得到有效施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目标的实现与会计作用的发挥。IFRS9减值会计更注重面向未来,搜集与金融工具减值有关的可合理获取的最佳信息(包含历史信息、当前状况以及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未来情形及经济环境的合理有据的预测),更加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给金融资产带来的预期信用损失,并需对未来预期损失事项发生的金额、时点与概率做出合理估计,更重视会计的预测价值。虽然关注未来,有较强的主观性,容易诱发盈余管理等行为,但在有效的准则、监管约束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更有利于实现会计目标与发挥会计作用。
IFRS9 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不再需要考虑和识别减值损失触发事件,避免了确认“损失触发事件”的难题,也避免了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在“损失触发事件”实务应用方面的不一致,克服了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损失确认“太少、太迟”和“峭壁效益”,有利于及时足额确认减值损失,可以缓解顺周期效应。
在我国会计基本准则中,给出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其中都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例如,资产的确认条件就是在符合资产定义的情况下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IFRS9减值会计在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及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不管预期信用损失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即使发生概率很小,都需要对预期信用损失进行估计,并计提减值损失准备,这就弱化了“很可能”的确认条件。
会计传统上只关注个体、细节方面的信息,考虑时期较短,并通过具体细节分析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基本上不关注整体、长期性、战略性的信息。IFRS9减值会计则是从整体上、战略上、长周期(生命周期)上来考虑问题,利用可合理获取的最佳信息,运用概率、统计或其他有效技术进行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未来预期损失做出合理估计,特别是对组合金融工具计提减值损失时更是如此。当然,IFRS9减值会计也非常注重个体、细节、短期的信息,只不过已开始对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做出调整,开始关注整体、战略与长期,虽然仅仅是开始,但这个趋势却非常值得人们关注。
IFRS9对于一般性的金融工具采用了三阶段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于购入及原生信用受损的金融资产根据其经济实质采取了特别的处理方法,两者在初始确认时如何确认预期信用损失的影响、实际利率的选择、后续期间预期信用损失的处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不一致,破坏了减值会计方法的整体一致性,增加了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IFRS9遵循“原则导向”,希望能使主体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计提减值,从而更好地反映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但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例如,对于“信用质量显著恶化”、“违约”等重要概念未给出确切含义,做出明确界定,而是给以主体自由裁量权,要求主体在计量时根据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定义。虽然对于“信用质量显著恶化”和“违约”,IFRS9分别给出了一项可驳回推定,即如果合同支付义务逾期超过30天可视为信用质量显著恶化,逾期付款90天可视为违约,但这与现行很多金融企业的做法不一致,需要企业自己做出判断。“违约”、“信用质量显著恶化”等关键概念未能明确界定,不同企业、不同金融工具有不同的解释和判断,从而大大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增加了利润操控空间。
实行IFRS9减值会计的难度较大且时间成本高昂。实施IFRS9减值会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如完备的信用数据信息积累、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健全配套的风险管控系统等等,实施过程中需要管理层及会计人员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实施难度较大。同时,实施IFRS9减值会计也需要较高的执行成本,包括数据收集成本、模型开发成本、系统更新成本、业务整合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审计成本与监管成本等等。但所耗费的高昂成本能否带来预期的效益、能否真正缓解顺周期效应并促进金融稳定,仍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黄世忠,2015)
由于IFRS9减值会计并不依据客观证据确认减值损失,原则导向导致很多关键概念缺乏明确界定,主观性较强,可操控空间大,过度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例如,三个阶段的划分与转移界限不够清晰,不同阶段转移时计提的预期信用损失与利息收入都会有较大差异,例如从阶段2转为阶段1时,只需要计提未来12个月的预期损失,同时可以转回前期按照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计提的减值准备。IASB的初衷是利用会计判断更好的反应减值的会计实质,但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着较大差距,巨大的操控空间可能会被主体的别有用心的利用,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行为,这也提高了审计与会计监管的难度。
IFRS9 将于2018年1月1日 开始实施。按照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我国会计准则应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IFRS9是下一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难点和重点。为了能够与IFRS9顺利实现趋同,我国应该未雨绸缪,群策群力,做好相应新准则的制定工作。在制定新准则时一定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消化、吸收IFRS9精髓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优化,同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界的意见,不断反馈修改,力争制定出既能实现与IFRS9实质趋同又能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准则。为了保障新准则的实施效果,我国可以采取局部试点、反馈修订、逐步推广、稳步实施的策略,可以现在国有大型银行开展试点工作,然后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再推广到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接着再推广到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企业已稳妥实施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推广到所有上市公司,最后推广到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在各类企业具体实施新准则时,可以采取三步走的过渡策略:第一步,已发生损失模型为主、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为辅,将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实施要求引入到现行的相关准则中来;第二步,以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为主,已发生损失模型为辅,形成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成为主导的局面;第三步,预期减值模型全面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此外,在制定新准则时,还要考虑与基本准则以及其他具体准则的协调问题,可以一并统筹考虑、全面兼顾,使准则之间保持匹配协调、逻辑一致。
1.黄世忠.金融工具前瞻性减值模型利弊评析.金融会计.2015(1)
2.王菁菁,刘光忠.金融工具减值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与会计准则体系变迁,会计研究.2014(5)
3.郑伟.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基于对IASB《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的分析.会计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