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

2015-04-10 21:15弘,张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王 弘,张 宁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

王 弘,张 宁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中存在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网络空间知行不一、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需要如下举措:实行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活动、进家庭,提升校园网络文化道德建设水平,积极宣传国家网络法律法规,强化网络技术监管,培养网络德育宣传员等。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网络价值观念

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流群体,然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里,他们“穿梭”于各个虚拟社区、流连于各大网站、以不同的身份在网络上交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交友 、娱乐等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关注。

1 关于网络道德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网络社会”的舆论、习惯和网民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节“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网络道德与信息网络相适应,是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的产物,是“网络社会”需要网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应尽的职责。2001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传统道德中渗透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它与传统的礼教、法律、宗教等融合在一起共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2]。当前的社会道德已不同于传统道德,而网络道德既不同于现实社会道德,更不同于传统道德。它是一套虚拟的、相对独立的、系统的行为规范。在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环境存在信息泛滥与污染、个人隐私和安全威胁、文化霸权主义等网络问题。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会的特征使之容易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鉴于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进一步增强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责任感、自律性尤为重要。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传播网络正能量,抵制不良网络行为[3]。这里讲的网络道德指的是社会主义的网络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的网络道德关系及其本质的集中概括,是当代的社会公德之一。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2.1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网络文明产生的海量信息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快速,因此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网络的发展消除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障碍,西方文化通过网络乘机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对我国思想道德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网络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前沿阵地。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同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危害性也日益凸现。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浏览色情网站和“在网上用不文明的语言恶意攻击他人”持“无所谓”态度,崇拜黑客的技能,支持“人肉搜索”, 认为“在网络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无伤大雅,网恋是为了寻求刺激,“注不注意道德、公德”“无所谓”等[4],这都反应出大学生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道德意识淡薄。

2.2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同时谁也都有发言权。任何人均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有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不会让网友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身份等个人信息,以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进行网上交往,随时可以终止自己的虚拟身份而不必对网上言行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的调查中,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如偷看他人邮件,在QQ群或论坛中转发或投放未经证实的消息,利用黑客软件盗取他人号码,散布网络病毒,用非法手段进入或攻击他人电脑和网站,经常浏览色情网站等。

在现实社会伦理关系中,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践,而在网络社会中社会舆论的作用发生危机甚至失灵[5]。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受到巨大冲击,但新的网络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为处在虚拟的环境,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电脑终端的背后, 网络道德对网民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道德信念,即依赖网民的道德自律。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网络道德规范可依,从而引发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2.3 网络空间知行不一

在网络空间中,不少大学生的知行不一,甚至出现人格扭曲。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很难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加以管理和控制[6]。由于摆脱了现实社会中伦理道德的束缚,他们往往容易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抛弃社会责任,丧失道德底线和法制观念,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言行。比如部分大学生虽然认为网络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很不对,但却在网上抄袭他人论文。网络中的行为与现实中根本不一致,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2.4 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扩大了交流面,尤其网上学校、电子公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人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少。不少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减少了与社会的接触机会,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与紧张,造成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事的漠不关心[7]。较多的人机系统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破坏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出现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障碍,同时也疏远了人际情感,弱化了人的道德心理,这一状况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在网上与别人聊天或交流时很少讲真话”,认为“网上情感不太可靠甚至完全是虚情假意”,承认迷恋网络会“导致情感冷漠和自我迷失”。总之,网络空间钝化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2]。

2.5 理想信念模糊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和信息垄断优势,通过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平台,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宣扬极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人生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多元文化的渗透模糊了学生的政治观念,淡化了民族意识,这很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迷惘,导致价值观念的错位,政治信仰出现危机。

3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

3.1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3.1.1 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

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课题。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网络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网络道德意识的支配,网络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要想在网上都能受益,就应该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公共秩序,规范网络行为,这是每一个网民基本的的职责和义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网络的利弊,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和抗诱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和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在多元的网络文化面前把握方向、守住良知、坚定信念,拒绝道德堕落,唤起自觉维护网络道德的社会责任感。

3.1.2 网络道德教育进网络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网络道德观教育。充分挖掘校园网功能,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渗透力。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校园网上和大学生喜爱的各种新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飞信、QQ等,以团属微博为渠道开设“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栏目,用青年喜爱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8];以“网络与道德”“网络与成才”等主题活动为抓手,用身边的正能量推广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引导大学生带头坚守法律底线、网络秩序底线、道德底线。

3.1.3 网络道德教育进活动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将网络道德教育广泛地渗透于社会实践之中。可以成立如“大学生网络文明协会”等学生组织,以倡导网络文明为己任,开展诸如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有益活动。如:志愿服务、参观考察、辩论会、读书会、讨论会、图片展等,用接地气的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号召他们从我做起。通过网络道德实践,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形成文明上网的校园风气。

3.1.4 网络道德教育进家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网络道德教育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影响。大学生正处在“断乳期”,尚没有从家庭中完全独立出来,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其个人人格的养成、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个人和家庭联系的方式除了手机电话,就是在网络上通过QQ、微信等与其父母联系,所以家庭网络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水平。家庭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行为,无疑会强化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

3.2 提升校园网络文化道德建设

要掌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主动权,就必须加强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建设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优势,抑制存在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影响,以期达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校园网站要精心设计网页内容,开设贴近师生的网站和栏目,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提供学生所需信息,要以高雅的文化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建设中去。

学习服务信息进网络。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把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提供及时有用的学习信息相结合,必将大幅度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实行网上发布学习信息、网上选课、网上成绩查询等。

生活服务信息进网络。将解决事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凡是涉及学生吃、住、行等方面如宿舍、食堂管理与监督等,可以在网上设立信箱,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

心理咨询服务进网络。由于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相对比例较高。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还有些学生即使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愿意轻易对别人倾诉,如果长时间压抑,得不到释放和解决,容易使问题升级,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9]。网络隐蔽性的特点为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咨询进网络既保密又及时快捷,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3 积极宣传国家网络法律法规

网络道德建设强调遵守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道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人们内心活动的调整,从观念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而法律的主要作用体现为依靠国家意志和特有的强制力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整,是从制度层面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需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大力普及。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与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升网络素养,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3.4 强化高校网络技术监管

要采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技术他律机制[10]。高校要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从技术上保证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及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阻截不良网站,在校园网络构筑道德绿色防火墙,使校园网络远离垃圾信息的侵袭,以保证网络秩序的正常健康运行。校园网实行真实身份登录上网,取消或者限制不文明或非法网络主体的账户;重点强化对互联网基础资源、关键环节以及信息内容服务的技术监管;对进入校园的网络运营商加强管理和约束,可以避免许多因网络防御机制的缺陷而产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最终还校园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

3.5 培养校园网络德育宣传员

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必须要培育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德育宣传员队伍。高校网络德育宣传员,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较强的网络技术能力,并且熟悉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上网规律,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1]。

网络德育宣传员还要不断了解网络近况,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信息,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网络技术教师是当前网络德育宣传工作的骨干队伍。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网络技术培训,要提高网络技术教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12]。要建立由教师为主体、学生骨干参加的网络道德宣传员队伍,及时了解学生的上网动态,发现不良网络行为应及时发声,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公共秩序;自身在网络中也要作大学生的表率和榜样,通过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肩负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

4 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形成合力,将网络道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取得实效,让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同时,高校要成为宣传和研究网络道德的重要阵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校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将高校建成网络道德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

[1]王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59-62

[2]周明,邓泽延.小议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5(5):76-78

[3]毛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1):101-103

[4]檀江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青年研究,2007(1):38-42

[5]朱锦绣.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功能研究[J].情报科学,2007,25(11):1640-1645

[6]王正平.计算机伦理: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基本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1(1):36-39

[7]曾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146-148

[8]谭翊飞.微博的力量[J].南方传媒研究,2011(21):35-38

[9]陈松.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1(3):70-72

[10]黄楠森.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要有机结合起来[J].高校理论战线,2003(10):46-49

[11]盛季.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4):57-58

[12]王莉君.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J].学理论,2011(36):248-249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6.029

2015-01-08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研究”(AHSK11-12D56)。

王弘(1968-),安徽六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B824

A

1673-2006(2015)06-0111-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