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2015-04-10 21:16:47刘兵勇王雅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辅导员协同

刘兵勇,王雅静,齐 宁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能相对分离,工作环节相对独立,部分专业课教师甚至不能明确自身应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使命。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两张皮,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或者说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合力,但仍存在三大突出不协调。

(一)思想观念的不协同

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割裂开来,认为专业教育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专业课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不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不主动开展或逃避德育工作,缺少系统论的观点,缺少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不协同

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存在对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不准,甚至有小部分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不管学生迟到缺席,不管课堂纪律,不管教室动态,不进行思想教育,成了尾巴主义;极个别教师甚至散布片面的、偏激的、错误的言论。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的形式、路径与方法不明确不科学,职责界定不清晰。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缺少沟通,在第二课堂中往往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二者协同配合的平台、路径和方法手段不多。

(三)体制机制的不协同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可行的工作框架来理顺两者职责与配合方式。专业课教师的考评重科研体制,致使专业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轻社会工作。很多高校不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范畴,没有考核约束,专业课教师缺乏相应的动力。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缺乏动态的、交流转换机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不利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第一第二课堂的协同配合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第一课堂教学育人的协同配合

第一课堂是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方式融合德育职能,教育的实质是师生的有效沟通,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达成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应恪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基本原则,自觉完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学科知识,改进课堂讲授技能,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倡导优良学风。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课堂讲解中解答学生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实践。展现高校教师良好的师风师德,进行诚信教育、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肩负着引导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职责,应深入教学一线课堂,协同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优良学风。辅导员要提供学生班集体特征信息、特殊学生情况、日常思想状况,配合任课教师做好课前准备;通过执行听课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和任课教师的需求,及时发现专业课教师授课的不足,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及时调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侧重点,或解决个别具体问题,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思想保障,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维护教学秩序。辅导员应协助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甚至参与部分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没有目标,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的现象,缺乏动力。辅导员有责任发掘学生深层次精神需求,帮助学生尽快明确目标,找到学习方向。针对学业困难学生,通过谈心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请任课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在班级中组织学习小组,探索朋辈伴学、互帮互助的集体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使思想教育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协同配合

第二课堂以辅导员为主,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系列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课教师介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细节,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搜集学习效果反馈,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提供富有学理性和深层次的解答,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在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等活动时,必须依托专业课教师的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辅导员应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创造机会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相互联系,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让专业课教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构筑和谐师生关系。辅导员具备扎实的学生工作基础,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最接近、最了解学生,能够最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动态;辅导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锤炼了较强的学生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因此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辅导员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研究有待深化,这一点可以从专业课教师中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共同学习、研讨等方式虚心求教,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途径探索

(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协同配合

建立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二级院系,发挥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作用,设立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学生班主任制度,制订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职责,设立二者工作机制;让青年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具备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工作中,配合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并纳入教师考评工作体系。青年教师与辅导员年龄接近,成长背景相仿,容易形成情感共鸣,也容易被学生接纳。两者共同商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创新形式;筹划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思路方案,交流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改进学风建设的举措;关注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心理疏导;结合个人的经历帮助学生用科学理论指导自我成长成才,实现德育和智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网络沟通、汇报制度、青年教师沙龙等形式进行工作互动交流,促进双方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社会实践育人中的协同配合

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熟悉国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配合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高校专业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但课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课外需求。尽管很多高校为本科生选配导师或者双导师(通常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但通常局限在毕业论文写作或毕业实习设计环节,平时师生接触渠道较少。专业课教师要担任社会实践项目指导老师,在千村社会调查中担任首席专家、带队老师和成为专家评委与技术支持,组成专业课教师社会实践支持团队。在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提供实务课程与实习机会,专业课教师进行理论指导,辅导员担任组织管理。要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使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机制化。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辅导员为主导;牵线搭桥,组织聘请社会专家、资深业界人士,借助高校专业课教师力量;三者构成优势互补的“管理—专业—实践”导师团队。在这个框架中,辅导员负责全程组织管理,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学安排负责实习、实践理论指导,并跟踪反馈实践教学效果,减少学生实践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质量,利于改进教学及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社会资源。

(三)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协同配合

在学科大赛、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等科研创新活动中,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均可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指导。但辅导员以组织为主,专业课教师以学术指导为主。

由于学生自愿结成科研团队,普遍存在队伍结构平面化、续航能力差的问题。由于组队仓促,临时寻找某个指导教师答疑解惑,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有时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学生团队之间也没有沟通协作,呈现散点状的分布,缺乏整体布局和梯队构建。加强师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协同机制建设:其一,辅导员应积极探索以竞赛项目为契机,科学合理地组织、引导学生构建创新团队,开展研究型学习,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拓展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其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牵头加强科研的大小平台建设,建立“三导师”相结合的指导制度。可以由院外导师、教师导师和研究生学生导师组成主要的科研指导队伍,在大型赛事中设立专家委员会,由辅导员教师负责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业内专家进行督导的共同指导制度。注重科研方法训练,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中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与科学精神。其三,实施导师与导生的动态选聘和激励举措,通过完善校内专业课教师考评奖励机制,实现对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的教师工作量认定,在评奖评优、职称评聘中考虑实际工作的投入与贡献度,激活校内专业课教师的学术资源存量。对所带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导生,在免试直升研究生、推荐就业等环节给予优先考虑,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竞聘导生,增强大学生创新团队“造血机能”。

(四)校园文化育人中的协同配合

校园文化即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它体现了学生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以及学校的文化品位,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学校的教风、学风、考风以及人际关系、舆论氛围等[1]。其中学风是主体,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此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良好的学风可以创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教风是主导,专业课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辅导员科学化的管理水平、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亲切体贴的生活关怀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成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修养。

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应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组织举办主题鲜明突出、现代气息浓厚的,集思想性、学术性、科技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如师生共同组织与参与体育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举行一二·九大合唱比赛,参加“岁月如歌”毕业晚会等。让优秀的文学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合作开展文化思想研究,兼顾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创造新的校园特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水平。学生要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四、提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享和交流平台

注重这两支队伍的有机结合,首先,要注重对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干部进行专业教育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理论,使其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业问题,从而配合专业课教师搞好学业教育。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工作的特点以及内容,进行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培训,更好地配合辅导员等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要求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通过集体备课、开展心理案例分析等不断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再次,建立一支兼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高[2]。由此可以建立有教研组长、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参与的教学会议机制。建立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组织领导、活动规划、问题探讨及科学研究等。

创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网络平台。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沟通机制,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沟通效率。同时,高校应建立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统一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可以解决时间、空间等影响协同配合的矛盾因素和思想教育对象的容量限制,也能实现资源集成、信息对称共享、交流沟通渠道功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手段。

(二)完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激励机制

创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专项激励机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系统的协同性,必须做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奖励制度;同时,还应强调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激励,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一起做出成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以团队形式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突出成绩、共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想内容的创新、方法手段的创新应当得到奖励。

进一步推动专业课教师考核奖励制度改革:一是建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考评机制。防止只重科研和学术的考评机制,主要是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应算工作量,规定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从事的最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同时,强化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度,使第二课堂部分地课程化、模块化,为专业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提供必须的制度保障。二是实行专业课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让善于科研、善于教学、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分别发挥特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果一名专业课教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可让他多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上可相应减少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岗位流动机制。必要的时候,专业课教师可以转换成专职辅导员身份,因为这样更能发挥他的优势;反过来,符合专业课教师条件的辅导员也可以转为专业课教师,促进两种身份的互换,促进两个平台的交融。四是在干部提拔、职级提升和职称评聘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与贡献作为必备条件,对于热心于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突出者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中予以倾斜和奖励。

[1]计 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途径探究[J].民营科技,2008(11):77.

[2]韩力争.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思考[J].江苏高教,2008(1):127-129.

猜你喜欢
专业课辅导员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