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研究综述

2015-04-10 17:52赵西芝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丝杂文

赵西芝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系,河南 郑州 455002)

《语丝》研究综述

赵西芝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系,河南 郑州455002)

摘要:目前,《语丝》研究的著作较少,论文较多。学术界还没有《语丝》研究综述。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语丝》研究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本文还论述了《语丝》研究的不足之处,呈现了《语丝》研究的现状,试图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丝》;“语丝文体”;杂文

近年来,《语丝》选集陆续出版。1982年出版了影印本《语丝》(共11册)。《<语丝>作品选》为我们提供了90多篇文章。《时政炼语燕赵悲歌——‘语丝’杂文选》选录了重要的、有特色的《语丝》长期撰稿人的杂文。《卷地潮声——<语丝>散文随笔选粹》是一本分类选编的散文集,倾向于选录不同作家艺术美的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和《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是从社团、流派角度编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参考书。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小品文史和杂文史中也有关于《语丝》的零散论述。《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收集了比较详细的《语丝》史料。

1 “语丝文体”研究

现代散文在《新青年》时代的“随感录”开始孕育,《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家主要发表散文的定期文学刊物。《语丝》主要以杂文和小品文为主,形成了两种散文文体风格。现代杂文成熟于《语丝》年代,以鲁迅为代表,小品文以周作人为代表。蔡元培曾指出:“《语丝》——为周树人、作人兄弟等所主编,一方面,小品文以清俊胜;一方面,讽刺文以犀利胜。”[1]鲁迅曾就《语丝》的思想倾向、文体特色作过详尽的评述:“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2]鲁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准确的对《语丝》进行了概括。

孙伏园的《<语丝>的文体》、周作人的《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和林语堂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三篇文章引起了语丝内部和文学界对“语丝文体”的讨论。孙伏园强调应当扩大“语丝文体”范围和内容。周作人认为《语丝》没有文体,“《语丝》还只是《语丝》,是我们这一班不伦不类的人借此发表不伦不类的文章与思想的东西,不伦不类是《语丝》的总评,倘若要给他下一个评语。”[3]林语堂认为《语丝》的两大条件是发表偏见和打破“学者尊严”的脸孔。可见,三人都强调《语丝》的自由、无拘束性。现在学界对“语丝文体”的涵盖对象是杂文,还是包括小品文、杂文的散文,还是所有的《语丝》文体有争议。

姜振昌的《‘语丝文体’:对艺术真谛的领悟》、江振新的《‘语丝文体’简论》和林焱的《论‘语丝体’杂文的艺术特色》观点相似,都把“语丝文体”理解为杂文。姜振昌认为“‘语丝文体’是指语丝派作家主要以《语丝》为阵地发表的议论性散文,即杂文”。[4]王嘉良的《论语丝派散文》认为“语丝文体”即是包括杂文和小品文的散文。“散文文体意识的自觉,意味着散文家自觉追求建构独立的散文文体风格与体制,这在相当程度上是散文成熟的标志。”[5]王嘉良从散文方面探讨“语丝文体”是比较全面的,符合中国的文体分类。刘帆的《也谈<语丝>的文体》认为“语丝文体”是《语丝》所有文体的总称。虽然文学界有些人这样笼统认为,《语丝》内部人士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我们通过分析《语丝》文章就能发现它的文体主要是杂文和小品文。

文学界除了对“语丝文体”的对象作了探讨外,还对“语丝文体”的特征作了研究。吴中杰、李良及李荣生都是从文体特征方面研究的。丁晓原和张黎敏是从文体建构角度论述的。他们都认为“语丝文体”开始了文体的自觉建构。小品文追求的是一种轻松化、审美化的风格特征。赵海彦主要从轻松化写作论说“语丝文体”。王琳、林焱和翟利强主要把讽刺、幽默作为“语丝杂文”的特色。李良的博士论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语丝散文的特征。

2 《语丝》主要撰稿人的个案研究

现在对《语丝》主要撰稿人的个案研究很多,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加全面的研究《语丝》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角度。由于周作人、鲁迅和林语堂在《语丝》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对他们在《语丝》时期的思想、艺术和创作的研究较多。三人对《语丝》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周作人作为《语丝》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文学界对他与《语丝》的关系的研究很多。我们由此可以透视个体的文学活动和《语丝》的深层关系。张梁的《评‘语丝’派(续)——兼谈周作人》、王世炎的《周作人与<语丝>》、颜浩的《<语丝>时期的苦雨斋弟子》、《<语丝>时期周作人思想评析》、《林语堂与周作人》都是研究周作人与语丝的。《语丝》时期是周作人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思想走向中庸、暗淡的转折时期。《语丝》反映着周作人的思想变迁,周作人是《语丝》存亡的关键人物。

川岛曾说鲁迅对《语丝》的成名功不可没,鲁迅自己也说过“同我关系较为长久的,要算<语丝>了”。袁慎浩、王吉鹏《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语丝>关系研究》、李彦玉,姚玳玫《由<语丝>兴衰看鲁迅与周作人文学思想观的联盟与分裂》是研究鲁迅与《语丝》的。

林语堂是《语丝》上一个主要的作家,《语丝》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研究《语丝》时期的林语堂不但能考察《语丝》的发展轨迹,也能从整体上把握林语堂的思想变化。杜玲的《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和施建伟的《论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杂文创作》、张芸的《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和江午《试论林语堂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都是研究林语堂与《语丝》的,分析了林语堂的思想变迁。

3 作为社团和流派的《语丝》研究

《语丝》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1930年3月在上海自行停刊,前后历时5年多,共出版260期。《语丝》和《现代评论》同时、对峙的存在,两个派别的论争对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语丝》出版以来,逐渐形成了同人性质的“语丝派”、“语丝社”。由周作人担任编辑的北京时期是《语丝》的辉煌时期。鲁迅接编《语丝》后,除了维持同人刊物既有的风格以外,努力倡导“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张梁对《语丝》的研究较多。他的《论<语丝>》认为:“语丝派以<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是比较注重文明批评、社会批评的综合性文艺刊物,主要目标是对封建思想的抨击和扫荡。”[6]

《语丝》作为现代期刊,在中国期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赵林主要从传媒的角度分析《语丝》周刊的变化。他认为《语丝》的嬗变主要是社会原因和语丝内部的原因。社会原因是上海都市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内部原因是同人集团的分化。在分析《语丝》的存亡时,这种观点目前有很多人认同。

《语丝》也发表了一些具有学术性、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民歌、民谣、神话、民间风俗等民俗学作品,引起了学者的研究。姬雷的《五四精神的另一种坚守——论<语丝>的民俗学研究》和陈树萍、李相银的《在文学与学术之间——论<语丝>对“民间”的找寻》从民俗学角度对《语丝》进行考察,并探讨了《语丝》民俗学的价值和意义。

张杨的《始于呐喊,终于仿徨》论述了《语丝》是《新青年》的办刊风格和文学理念的继承者,但也因为没有彻底走出《新青年》的阴影,没有走向更远的未来。黄嫣的《历史与美学视野中的语丝派》从历史视角和审美视角对“语丝派”进行了深入考察。翟利强《论<语丝>杂志的文学史意义》认为《语丝》文学史意义重大。

4 《语丝》的编辑问题研究

一个期刊的编辑对这个刊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维系着刊物的风格和团体阵容。现在大家比较认同:北京时期,《语丝》第1-156期的实际编辑是周作人。周作人、鲁迅是《语丝》两个时期的主要编辑,他们的编辑思想同种有异,值得探讨。

李静的《民国时期编辑思想的现代性诉求——以<新青年>、<语丝>、<现代>为例》认为《语丝》的现代批判精神实现了编辑思想的现代性诉求。陈韶林的《<语丝>的实际编辑质疑》在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周作人应当作为北京时期的编辑。周作人作为《北京》时期的主要编辑,他的编辑思想和行为对《语丝》意义重大。余望和徐品晶的《从<语丝>到<骆驼草>——周作人编辑行为与创作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周作人的编辑思想随着他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变化而变化。文学期刊和它的编辑关系密切,从《语丝》可以看周作人的思想演变和办刊宗旨的变化。余望的《周作人北京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认为周作人作为《语丝》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在刊物的发展和壮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的思想趋向矛盾与混乱对《语丝》也带来负面影响。

鲁迅作为《语丝》上海时期的主要编辑,他的编辑思想对处在存亡之际的《语丝》影响很大。南迁以后,《语丝》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同人内部发生了巨大改变。鲁迅在维持北京时期的编辑思想的同时,也按照自己的编辑思想对《语丝》进行了改革。安文军的《承继、变异和消沉——鲁迅编辑时期<语丝>的考察》、王玮的《鲁迅的编辑风格》、张秀红的《鲁迅的编辑思想》、韩山保的《略论鲁迅的编辑思想特色》论述了鲁迅的编辑思想。张秀红的有些偏激,没有王玮的客观、全面。鲁迅的编辑思想具有丰富性和艺术性,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周作人的编辑思想是随着他人生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由积极的迎战到后来的退缩和中庸。鲁迅一贯主张,报刊应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所以他的编辑思想在追求多样性和艺术性同时,主要是为他的文学观服务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语丝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语丝》研究的专著尚少。论文研究角度太小,没有从整体上考察《语丝》,从文学思潮角度考察《语丝》的还没有。二、学术界对《语丝》研究的社会历史批评较多,审美批评少,还仅限于“语丝文体”的部分特征。三、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语丝》的主要作家和主要作品,还是“宏大叙事”的研究。四、学术界对《语丝》北京、上海两个时期的比较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二十五年来中国的美育[C].//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26.

[2]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C].//时政炼语燕赵悲歌——“语丝”杂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283.

[3]姜振昌.“语丝文体”:对艺术真谛的领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4]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J].文学评论,2009,(6).

[5]张梁.论《语丝》[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5)02-0046-03

收稿日期:2015-01-26

作者简介:赵西芝(1984-),女,河南商丘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The Review of Yu Si

ZHAO Xizhi
(The Art Department of Henan Career Academy, Zhengzhou Henan 455002)

Abstract:At present, some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Yu Si,however, there are many papers, but little works. There is no research review ofYi Si in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udy of Yu Si from four aspects.In addi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tudy of Yu Si,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Yu Si ;The Style ofYu Si;Essays

猜你喜欢
语丝杂文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小语丝
小语丝
小语丝
小语丝
小语丝
小语丝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