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赛:教师个体成长的阶梯
——基于优秀教师PCK建构的个案研究

2015-04-10 16:47:54薛国军陈曦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研员学科知识教研

薛国军,陈曦

(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48;2.唐家岭新城幼儿园小班教研组,北京100094)

教学比赛:教师个体成长的阶梯
——基于优秀教师PCK建构的个案研究

薛国军1,陈曦2

(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48;2.唐家岭新城幼儿园小班教研组,北京100094)

教师在参加教学比赛过程中,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名师培养机制和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支撑,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教学比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教研活动,激发教师PCK生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在职培养制度,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教学比赛;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PCK;教研活动

一、研究背景

教研活动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自2001年以来,教研活动特别是教学比赛对推动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比赛作为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具有竞争、示范、研讨、激励,经验交流等功能,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在教研员、教研组、学校、同事等的帮助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使教学理念得以重建,实践性知识得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得以发展,教学智慧得以生成,在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学比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个体成长的阶梯。

随着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了教师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发现仅有学科知识而缺乏教学知识或仅有教学能力而学科知识薄弱的人,都很难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学如果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这些知识的专门知识。[1]142舒尔曼(L.S.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概念,认为PCK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将教师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特定的学科内容及教育学原理的核心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2]也就是说,PCK就是教师将学科知识通过教学知识怎样教给学生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教学,而教学比赛为教师学会教学,为教师PCK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教学比赛作为教师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呢?本研究选取一位中学优秀教师W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学比赛在教师发展中的意义。本研究关心的问题是:(1)W老师参加了哪些教学比赛?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2)在教学比赛中,W老师PCK是如何获得发展的?(3)教学比赛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教师教育有什么启示?本文将讨论这三个问题。

二、教学比赛中W老师PCK的发展

W老师无疑是一位“优秀教师”:全国外语教学园丁奖获得者、省初中英语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中学高级教师。本文以教师PCK的发展为切入点,对W老师在教学比赛中的成长历程进行剖析,揭示教学比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走上讲台:教师PCK的萌芽

按照舒尔曼的定义,PCK一般分为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两部分,是这两大知识的“合金”。W教师在从教之前,已经掌握了非常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但对英语教学知识的了解并不多。

我上的是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的是英语教育,但课程跟英语专业的课程一模一样,唯一多了一门教学法课,老师一个学期也难得上一节课,所以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让我写个教案,不知道怎么写,就问他,他说把要上的课写下来。然后我就写了四五行交给了他,那时真不像个老师。虽然这方面学校没管过,但是对语音口语这一块抓得很紧,学校经常给学生录音,隔一段时间给你听,看你那些音有没有纠正过来,学校这一块做得真是很好!

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但是具有良好的学科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学知识,这就是“怎么教”的知识,所以PCK就是教师利用教育学知识,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更易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的知识。W老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但对教学知识比较欠缺,亟需提高。在实习阶段,W老师才开始接触教学知识,实习指导老师让她开始了解教学知识,开始思考“怎样教”的问题。

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可能是很有激情的,而且我是个喜欢玩的人,就想既然干了就得想办法干好了,做了总得找点乐趣,要不太无趣了,在教学上会想许多办法。那时也没什么条件,就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后来有了幻灯机。那段时间过得挺开心的,可能跟乡下学校也有关系,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不是很大,跟学生的关系也很融洽。

W老师选择当老师并非心甘情愿,是“被逼上梁山了”,但她觉得“既然干了就得想办法干好了”,所以她很快投入教学,想办法“找点乐趣”,这说明她具有较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动机不同,内在动机是人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内在动机关注的是怎样上好课,而外在动机更多是关注荣誉、面子或者奖励,所以说内在动机更有助于教师的发展。W老师具有较强的内在动机,“在教学上会想许多办法”,教学知识开始发芽成长起来。

(二)县里比赛:教师PCK初成长

走上讲台之后,W老师抱着“既然干了就想办法干好了”的态度,“在教学上会想许多办法”,做了就觉得“蛮有意思的”。后来县里面举行教学比赛,大家推脱没人去,最后就W老师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早上十点四十分,校长到教室里跟我说你下午两点钟去比赛(他把这个事情给忘掉了)。我问比什么?他说基本功比赛。我问都比什么内容啊?他说就是听说读画。我说画画我不会。他说没关系的,你随便画画就好了。我十一点半下课,都没有吃饭,找学校美术老师,临时补了半个小时,他就教我画了电灯、苹果、三角形啊等几样东西。那时伴奏带是要自己带的,县城就三家音像店,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英文卡拉OK光盘,买过来下午就去唱。

W老师临时接受学校参加县教学比赛的任务,临时恶补了半个小时的美术,又跑了三个店买了张英文卡拉OK伴奏带,比赛唱的是儿歌,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画的冰箱像洗衣机,觉得肯定没戏了,结果却获得了二等奖,这使她非常开心。W老师说,“那次是真的找到感觉了”。后来就参加了好多比赛,也蛮喜欢参加这些比赛。为了准备比赛,W老师学习了简笔画,并练习唱歌,建构自己的教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过程、目前专业发展状态、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动力和内在核心因素。[3]W老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所以在准备比赛的时候,能够全力以赴,认真准备,促成教师专业发展。

(三)学区比赛:教师PCK的新认识

W老师在比赛中体验到了快乐,非常有成就感,参加了几次县里的比赛,县教委给她评了教改新秀。在20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W老师在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教育改革的带头人。在参加教学比赛时,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那时候学校很支持啊,我说这个事需要时间准备,校长怎么说?他说没关系,你请假一个星期,回去在家里准备,不用上课,就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学校真好的。

后来由于市里要选拔一位老师参加全国的优质课比赛,所以省里面的教研员要在市二中搞一个教研活动。那个老师上一节完整的课,还需要五个老师上20分钟的短课,市教研员就到全市去挑老师,县教研员就推荐她去。

后来我课上完了,市教研员给我的评价很差的!为什么差呢?我拿着个尺子,说it’s a ruler,他跟我说这种教学方法是不行的,这种明知故问有什么意思啊?他说怎么可以拿着尺子问学生这是什么?这是没有意义的。那时候我才明白,其实教学上不是搞搞小花样就行的,还有很多是要学习的,就是这个老师引导了我。他开始不让我上,我们县教研员一直坚持,县教研员跟他关系很好的,当时一定要我去,市教研员也没有办法,让我到市二中来,再试讲一次,如果可以,就让我上,如果不可以,你就不要讲了。他要求我第二天下午就来上,还要求做课件。十年前是没有课件的,家里也没有电脑的。那我怎么办呢?就连夜跑到龙岗,那边有几个老师帮我把这个课件弄好,然后就到市里来上课,上给市教研员看,他听完课就笑起来了,说可以让我上课。

“怎样教”是学科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以学生理解的方式,将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市教研员对W老师的课,评价是很差的,原因就在于她这样教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属于无效教学。W老师拿着一把尺子,告诉学生it’s a ruler,这种教学方式,只是直接告诉学生信息,而不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加工获得信息。这促使W教师开始反省自己的教学,发现“其实教学上不是搞搞小花样就行的,还有很多是要学习的”。当然这个学习,不是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而是教学知识,就是“怎样教”的知识。

同时,W老师在比赛过程中,认识了县、市两级的教研员,这是她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比较熟悉,为W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其教学知识的发展,推动其教师PCK发展,可以说是W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路人。

(四)省级比赛:教师PCK的发展

之后,W老师被调到市二中任教,在这里她开始冲击省里的各项比赛。W老师说她上的第一节真正的公开课就是省级公开课。调到市里之后,学校就把W老师推出去,市里面评优质课,省里面评优质课,学校都大力支持。

我到省里评优质课,校长亲自过去,给我安排后勤,照顾我的吃穿,每一顿饭都给我搭配好。我们的一个副校长,是个女的,亲自陪我去,管后勤,我上课穿什么衣服,她都帮我看好。计算机老师也过去,我只要把思路想好,他就帮我做课件,美术老师也跟过去了,课件做好了他看是否美观,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团队。那天备完课已经凌晨三点多了,我就躺下睡觉,校长他们都没有睡觉,他们在做课件,全都弄好。我是早上第二节课,要将课件提前装起来,看下有没有问题。那时省里面比赛是这样的,下午四点给你课题,第二天早上上课,是临时的。那次获得了一等奖,觉得很开心,校长也很开心。省优质课评回来之后,就评省教坛新秀,有省优质课一等奖,分数就可以加很多,所以评省教坛新秀也很顺的。就这么一路过来了,校长啊,同事啊,还有县、市教研员啊,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多机会和帮助。

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J. Sergiovanni)认为,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的,并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在教育学领域,根据教育教学的特征和学习参与者的共同特点,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共同体便可在此基础上得以继承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便是通过教师参与课题研讨与相关的教研活动来研究和探讨一种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它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基础之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在团体(教研组)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4]12W老师就是在这样一个专业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

现在如果思考一些东西,我会用我自己的眼光思考一些东西,刚开始几年是不知道的,完全是跟着他走的,他告诉我什么是不行的,跟我讲你去看看什么书,看下这一块怎么做。为什么他说跟我合作很好呢?他有一个想法,我会去操作。他说他的想法,那么多老师听了,真正会去操作的,只有我。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他带着我。在他退休之后,就不怎么跟我讲了,说你自己看,逼着我自己去摸索,现在基本上可以了。

市教研员张老师在W老师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W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他人。张老师主要是对W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对W老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W老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他人,是W老师专业成长的带路人。

我觉得一个老师成长,一定得有人带路,没人领你的话,完全靠自己是很吃力的,还有一个团队的力量,全靠一个人是搞不出来的,肯定是这样的。我要是没有张老师带路的话,一开始也是很困惑的,完全不知道的,盲目的。后来有个人带着你走,慢慢的就知道了。(五)学会教学:教师PCK的形成

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具体是指教师所运用的最有效的展现方式和有说服力的阐释、举例、类比、图解和示范,总之是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学科内容知识呈现出来。了解究竟是什么使某个特定主题的学习变得易于或难于理解,包括不同的背景、年龄特征等对学习内容的影响等。[5]这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和话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而将学科内容知识进行调整而呈现给学生。因此,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们的课,老师好有什么用啊,学生学得好才是好,这是我教书教了十来年才明白过来的。很多时候老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很多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不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切都是徒劳的。你多讲不等于他多学。研究教学什么的,最根本的是研究学生。不同的学生你教的各种东西都不一样。所以有时候说什么教学方法好,我真的觉得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适合的就是好的。学生不一样,教学方法肯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做老师就需要一直学习。你要学会思考,你思考了才会碰到问题的,你不想肯定是想不到去学。你碰到问题了,不用人家逼你的,你就会去思考。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在W老师的成长过程中,认识到学生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本,并且明确断言“研究教学什么的,最根本的是研究学生”。

最核心的就是学生,脱离了学生,一切都是空的。以前认为核心是我自己,教学设计上我会怎么怎么去弄,很少考虑学生,现在已考虑学生,很多东西我可以删掉,即使是自认为很精彩的,对学生没有意义的就删掉。

在这个过程中,W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完全形成。W老师对教学的理解,完全符合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思想。PCK是学科知识的教学理解,是对教学的核心活动作学科上的分析:评估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确认学生需要学习什么。[6]2因此,学科教学知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一种解读:教学比赛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从W老师参加教学比赛的成长历程,以W老师PCK的发展为切入点,可以看到教学比赛在W老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的巨大推动。2001年启动的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借助的是行政的力量。[7]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各种教学比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W老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在各种教学比赛等教研活动中学习教学知识,PCK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个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研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对W教师个人来说,教学比赛是W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途径。教学比赛的准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语言甚至专业精神上精雕细琢的追求探讨使部分的“默会知识”成为可以言传的知识,从而被分析、被批判,被教师反思,以此获得教师专业上的提高。[8]在教研员的指导下,W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中迅速成长起来。

第三,有名师才有名校的培育机制。国家教育部门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贯彻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教学比赛是国家意志渗透进个体教师专业生活的机制,也是一种制造名师名校的机制。学校对教学比赛的热忱,不仅为普通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树立标杆,更是为了推出名师,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教师合作共同体的重要作用。舒尔曼认为,“如若没有专业组织的存在,个体专业人员就会陷入一种自我的圈子中,只相信他自己的经验具有教育价值。通过创造和培育专业社团,个体的经验才能变成公共经验,人们才能共享专业知识并推动实践发展水平的提高”[9]。W老师一堂比赛课的推出,不仅有W本人的精心设计,也有学校、教研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鼎力支持,是多个主体互相作用促进的结果。

四、教学比赛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本文以教师PCK的发展为分析的一个着眼点,探讨了教学比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愿景,不仅揭示了在教学比赛中教师PCK发展的特征,而且为探索教学比赛等教研活动在基础教育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也为教师教育及其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第一,加强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要围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目的,即“教什么”和“怎么教”,具体表现为钻研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10]177-180W老师的专业发展就得益于学校、县区和省组织的教学比赛。教研活动是教师PCK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发挥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第二,激发教师PCK生成。教研活动对我国教师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大缩短了教师入职的适应期,很快使得教师从新手教师的标签上摆脱出来,原因在于我们的教研活动在教师PCK发展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的存在加速了教师PCK的发展。[10]177-180W老师在教学比赛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悟,说明教师PCK是教师知识的核心,PCK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

第三,完善教师在职培养制度。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PCK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职培养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钟启泉认为教师教育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11]W老师PCK建构的过程,就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善教师在职培养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J].HarvardEducationReview,1987,(57):1-22.

[3]王晓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应然选择与实然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8-319.

[4]杨向谊,陆葆谦.互动·共享·创新——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新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1986,15(2):4-14.

[6]董涛.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53-60.

[8]KANE R,SANDRETTO S,HEATH C.Telling Half the Story: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Beliefs and Prac tices of University Academics[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72(2):177.

[9][美]L.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39.

[10]陈法宝.基于教研活动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发展研究——以上海初中英语教师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11]钟启泉.教师研修:新格局与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20-25.

(责任编辑 苏肖)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an Excellent Teacher’s PCK Construction in Teaching Competition

XUE Guo-jun1,CHEN Xi2
(1.School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2.Section of Teaching&Research,Tangjialing Xincheng Kindergarten of Beijing,Beijing 100094,China)

Teaching competi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t can promot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and form the mechanism of top-teacher cultivation and teacher cooperation.Therefore,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ing competition,inspire teacher’s PCK construction,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as well.

teaching competitio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xcellent teacher;PC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ctivity

G451

A

1673-1972(2015)01-0100-05

2014-08-2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课程与教学三十年:教师生活史的视角”(DAA090135)

薛国军(1979-),男,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理论与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研员学科知识教研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参花(上)(2023年2期)2023-03-06 03:54:09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品读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德育(2017年17期)2017-09-15 22:00:23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1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