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近百年散文简论

2015-04-10 16:47:54郭宝亮倪素梅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系河北散文

郭宝亮,倪素梅

(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河北近百年散文简论

郭宝亮1,倪素梅2

(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河北现当代散文已走过百年的历史。在这漫漫征途中,涌现出了李大钊、老向、孙犁、方纪、徐光耀、铁凝、郭秋良、梅洁、张立勤、尧山璧、刘章等重要作家,而且还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为河北散文创作增添了活力,他们的出现预示着河北散文的未来方向。

河北文学;散文;艺术特征;发展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代六经除《诗经》外,其余都是散文。因此,散文作为一种传统文体,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越来越具有强健的生命力。但是,真正地说起散文,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人做得到。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对于散文“要想以一语来道破内容,或以一个名字来说尽特点,却是万万办不到的事情”[1]导言。这说明给散文命名的不易,因此,自古至今,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不明确。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对而言的,所谓“非韵非骈即散文”运用的是排除法,因而它的领域非常广泛。到了现代,郁达夫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我们的散文,约略的说,是Prose的译名,和Essays有些相像,系除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文体”[1]导言。这一说法后来演变为“四分法”,即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一概念显然比古代的“非韵非骈即散文”的说法要大有进步,但是,这里的“散文”范围仍十分宽泛,它不仅涵盖了抒情散文、随笔小品,还包括了杂文、议论文、通讯特写、速写报告、史传文学、游记说明等,因而也属于广义的散文概念,与其相对的还应该有一个狭义的散文概念。而实际上,自五四以来,这一狭义的散文,在人们的创作实践和阅读鉴赏中又是相对明朗的。鲁迅先生曾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2]576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散文小品”就是狭义散文,周作人称之为“美文”,王统照则把它叫做“纯散文”,胡梦华则称其为“絮语散文”。既然狭义散文是人们心中“确有所指”的东西,那么,给它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的工作,也不乏有人来做,比如,1942年葛琴在《略谈散文——散文选序》中就曾为这种狭义散文试着下了一个定义:

散文,即“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的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性文章。

我认为它有这样三个特点:

(1)不同于诗和散文诗,在形式上较自由,在内容上不采用虚构之题材,它是作者对真实的人和事以及周围环境、自然景物所抒发的感想的记录;

(2)它不同于速写和报告,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

(3)它不同于杂文,虽然也发议论,但它更接近诗,“诗的感情”是其重要因素。[3]

由此看来,葛琴女士的定义是比较切近狭义散文的外延和内涵的,但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时期以来,有关散文观的讨论很是热闹,这对于散文创作领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大有裨益的。贾平凹在《美文》创刊号上提出“大散文”观,对于开拓散文创作的大气度、大格局、大笔力、大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散文是一切之文章”又回到了“非韵非骈即散文”的老路上。正是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锡庆教授才提出“净化文体”的主张,他坚持狭义散文的提法,并将其名之为“艺术散文”,其定义为:

艺术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它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真实、自由笔墨,主要用来坦示个性、抒发感情、裸露心灵和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之作。[4]76

我们认为,刘先生的这一定义,是比较贴切地框范了狭义散文的特质,对于规范散文创作和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刘先生的概念又过于狭窄,他甚至将随笔也从艺术散文中开除出去。窃以为,随笔来自于国外,但到了中国以后是发生了变异的,正如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所说的“外援”和“内应”的关系一样,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影响是自不待言,但中国特定现实与文化的差异,也使这种“外援”迅速“本土化”。周作人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自己的创作实际中,把随笔同明末的小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体。因此,笔者觉得,随笔到了中国,那些偏重说理的作品实质上已经演化为杂文,而偏重抒情的已是艺术散文了。所以,艺术散文中应包括这种仍被称为随笔的文体。

明确辨析散文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们编选散文选本的基本标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谈到。现在需要谈到的是,河北百年来的散文发展史是同整个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相同步的。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是同人的发现相伴而生。郁达夫在谈到五四散文的特点时就曾指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1]导言这一说法,实质上就把现代散文同古代散文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古代散文是载道的文章,所谓的代圣贤立言,是之谓也。这样的文章里较少有自我个性。现代散文的兴起,正处于“王纲解纽”的时代,五四启蒙运动唤醒了长期被封建文化意识禁锢的个人性,因此表现自我、抒发个人情怀就成为散文写作的最基本主题,而且不仅如此,五四时期的彻底否定精神,在文体上的完全迥异于古典散文的言说方式,都使得现代散文从一出生起,就显得通体透着新异之气。作为现代散文有机组成部分的河北散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了起来。

提起河北散文,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大钊。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因此,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随笔散文就更多地具有了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青春激情。他热情歌颂苏俄的十月革命,歌颂劳工大众,歌颂青春,歌颂新纪元。他的文章对当时的国人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即便是《五峰游记》《自然和人生》亦充满着这种除旧布新的壮志和激情。

冯至是河北涿洲人,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5]序。冯至在散文创作上亦成就卓著,他的散文集《山水》,文字清澈、疏朗而有情致,在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中,追求启己悟人的哲理。《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在赣江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老向(1901-1968)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也许显得有些陌生,但他的散文却写得很有特色。他是河北束鹿人,原名王向辰,笔名老向。他主要以创作小说为主,兼治散文、通俗作品。1934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他的小说《庶务日记》,1936年,人间书屋出版了《黄土屋》,宇宙风社出版了《全家材》。抗战爆发后,他于1938年9月去四川重庆市国立编译馆任职,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前往台湾,提倡国语运动,直到1948年才回到南京。他的作品尚有《民间集》《巴山夜话》等。从《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典梨》《扫帚》《月亮故乡好》等来看,老向的散文,朴实本色,在舒缓平淡的叙述中散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司空见惯的村声,平淡无奇的典梨,还有河北各地生长着的扫帚,一到老向的笔下,便诗意盎然、情趣无限,实属手笔不凡。

对于读者来说,同样陌生的还有齐如山、顾随、毕奂午、雷妍、张秀亚等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的文学成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齐如山(1877-1962),河北高阳人,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17岁入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同文馆习外语,通德、英、法文,酷爱京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离开同文馆,出国游历,注意了解欧美各国的戏剧活动和剧场组织。辛亥革命后回国,曾多次在北京正乐育化会全体大会上演讲,介绍欧美戏剧状况,极力主张改进中国戏曲。此后,投入戏曲工作,为梅兰芳修改剧本词句、排练身段,一起从事戏曲艺术的改进工作。1916年后,与李释戡等陆续为梅兰芳编写剧本40余种,编排的古装戏,善于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对改进旦角身段作了有益的尝试。1929年为梅兰芳赴美演出,曾编译梅兰芳介绍、剧情说明书、演出剧本、曲谱及戏曲服装、砌末、脸谱、乐器、刀枪把子等的图解。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张伯驹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组成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戏曲资料。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著有《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艺术一斑》等中国戏曲研究著作多部,有《齐如山全集》10卷在台湾出版。1962年病逝于台湾。《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洋兵进京》选自《齐如山回忆录》,文中记载了八国联军进北京,西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西安,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兵匪抢掠,一片凄凉景象。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处处流露出忧国忧民的心绪。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号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著名学者。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随后在河北、山东等地中学任教。1924年参加浅草社,并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20世纪30、4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中法大学等高校中文系任教,专注于学术研究和诗、词、曲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辅仁大学、天津师院、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顾随全集》四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夏初》系作者1930年代任教于燕京大学时所作,发表于当年的《骆驼草》周刊第八期。文章所记的北京夏初的景观,鲜嫩的绿树叶子,清新的夏初的气息,特别是朋友寓所里的芍药花与几条富有特别生气的桑蚕,都使作者感到无比的惬意。文章不事雕琢,在朴素的叙写中透露出作者一种闲适悠雍的气度以及热爱生活的青春自信的心态。

毕奂午(1909-?),河北井陉人。原名恒武,后改奂午。笔名有毕篥、李福、李庆、鲁牛等。1925年秋天,他由村小学而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开始了文学习作,并渐渐地显露出他的创作才华。1931年,毕奂午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失业暂时留居北京,继续文学创作。1934年,经过考试,毕奂午先生被聘为天津南开中学教员,教初中的国文课。当时在南开中学教书的有李尧林(巴金的三哥)、何其芳、高远公(王国维、梁启超的学生)、李苦禅等。他们不仅在教学上给予了毕奂午以直接的帮助,同时也成了创作上的挚友。那时正在北京编《文学季刊》的巴金和靳以,主编《水星》的卞之琳,编辑《大公报》文学副刊的萧乾,以及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的曹禺等,也都相继成了毕奂午的师长和挚友。师友间的切磋帮助,使他的创作日臻成熟。1935年,巴金先生把毕奂午的10首新诗和4篇散文编成一集,题为《掘金记》,列入了“文学丛刊”第二集的16种书中。建国后,毕奂午先生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先后担任中南文联、第一届湖北省文联、武汉市文联、湖北省文化局等机构的领导职务。1950年调武汉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成为一代学者。《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人市》为毕奂午先生1931年创作的作品。这一年,他的一位好友李威深从太行山矿区来到北京,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李威深以前也在北师读书,后因思想激进而被校方开除,继之到了毕奂午的家乡一带参与了矿工运动,下过煤矿,当过井下工。李威深把太行山矿区的工运情景描述给毕奂午听,引起了他对于童年时代的有关矿山、煤窑、高耸的烟囱的许多回忆,也唤醒了那潜伏在他心灵深处的创作的矿区。于是,他挥笔创作了《人市》《下班后》《幸运》等一组描写矿山生活的散文和小说。《人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矿工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控诉。另外,他的《关于读“天书”寄友人》是作者历尽浩劫归来之后,回忆当年由于“四人帮”的压制与折磨,家中藏书尽失,由教授变牧人,十年放牧,几近痴呆的生活。但作者没有声嘶力竭地控诉,而是叙写自己深夜牧牛,得以“仰观宇宙之大”、穷天象星宿之理的乐趣。读来别有趣味。

雷妍(1910-1952),原名刘植莲,河北昌黎人,曾用笔名芳田、刘萼、端木直、东方卉、田田等。是20世纪40年代北方沦陷时期北京文坛最多产的才女之一,曾出版有《良田》《白马的骑者》《奔流》《少女湖》《鹿鸣》《凤凰》等作品集。解放后,雷妍生活拮据,于1952年6月去世,她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雷妍盛年早逝,加之作品多发表于沦陷时期,因此她不仅在当今读者中湮没无闻,而且难以纳入现代文学史家的视野。《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选取的她的两篇作品,均发表于40年代,都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寄予着作者对普通小人物的无限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特别是《无声琴》中的那个为生活所迫而卖琴的小姑娘的音容笑貌始终闪现在我们面前。还有作者由于无力帮助这个不幸的女孩而深感自责和惆怅无奈的情感跃然纸上。

张秀亚(1919-2001),河北沧县人。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等刊物发表作品。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学组,后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到台湾,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在台复校,回辅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并在西东大学进修。其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她的散文色彩缤纷,诗情浓郁,笔致秀逸,婉约朦胧,由《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寻梦草》《杏黄月》可见一斑。

以上所提到的这几位作家,他们的人生道路虽然与我们的主流思潮不尽相同,但从他们的创作来看,依然是五四人的文学的余脉,因而,他们的创作正是在五四新文学的轨道上阔步前行的。

抗战时期,现代散文的繁荣主要体现在通信报告的大量涌现上,特别是晋察冀解放区,这种通讯报告更是规模空前,像《冀中一日》大型群众性征文活动,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通讯报告作品,或许把它们收入“报告文学卷”更为合适,故均未入选《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一书。所选的郭小川的《生命的颂歌》、宋之的《新芽》,都用诗样的语言,讴歌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李瑛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山水》《窗》和他的诗作一样,以小见大,表达了一个正义青年反对内战,吁求和平的心声。

1949年10月,在隆隆礼炮声中,年轻的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的生活、新的现实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个阶段,孙犁、方纪、老作家陈大远等都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他在解放前创作的《荷花淀》等作品素有“诗化小说”之称;而他的散文,却平淡自然,不事雕饰,在真情真相中,显示美的极至。由于篇幅限制,这一时期的作品未收入《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主要收的是新时期写的散文。故在此不赘。

方纪(1919-1998),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他的散文《挥手之间》是十七年散文脍炙人口的名篇,曾被选进中学课本,并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散文卷》。

老作家韩映山写于这一时期的散文《水乡散记》《倒虾篓》均以水乡白洋淀为背景,在清新明快优美的述说中展示新生活新人物新事件,读来诗情画意,如在目前。

总起来看,和全国一样,这一时期的河北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显得不够多样,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作家并不多。到了新时期,河北散文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新时期的河北散文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创作散文的作家队伍空前壮大,老中青三代作家都在散文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老作家里面,不仅有孙犁、陈大远、俞林、毕奂午、韦野、戴砚田、郑熙亭、长正等人在继续创作,而且还有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甚至政府官员的加盟,比如刘绍棠、从维熙、徐光耀、浪波、刘章、尧山璧、马嘶、韦野、刘小放、李文珊、张成起、傅剑仁等,他们以其辛勤的耕耘为河北散文创作增添了亮色。同时,出现了一批专治散文的作家,如韩羽、郭秋良、梅洁、刘芳、张立勤、郭淑敏、杨林勃、武华等。年轻一代也在茁壮成长,如铁凝、谈歌、何申、关仁山、刘向东、陈超、刘江滨、阿宁、贾兴安等。特别是铁凝,她虽然以小说闻名于世,但她的散文亦写得漂亮、地道,表现出不凡的艺术素养。

其次,新时期河北散文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如果说十七年乃至文革时期的散文更多地是抒写了公众之情,大我之念,甚至是假大空的革命口号,那么,和整个当代散文一样,河北散文写作在新时期走上了真正表现自我、凸现个人隐秘心灵的正途,迷失已久的艺术个性终于又得以彰显。从这一意义上说,新时期散文同五四散文又续上了茬口。老作家孙犁在新时期专写散文,陆续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詹定集》《耕堂书录》《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等散文集。孙犁这时期的散文大都是对往事旧人的回忆,的确如作家所说是“患难余生,痛定思痛”之作。其中流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痛切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但作家却是以平静和超然的语调娓娓道来,将浓烈饱满的情感隐藏在淡淡的语句中,表现出苍凉悠远的人生况味和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像《报纸的故事》《亡人逸事》《母亲的记忆》《老家》就是这样的代表作。无论是忆母亲还是记亡人,抑或是思家乡,都具有语似平淡而情实浓烈的特点,读来如饮陈年老酒,醇香馥郁、回味无穷。

老作家徐光耀的散文也写得颇有特色,往往在平实本色中透露出幽默和机智,在家常絮语中饱含着热烈的情感。《我的第一个未婚妻》中的那位只见过一面,不惜冒着“通匪”危险的“原老丈人”,《春潮带雨》中的恋人的那对黑黑的大眼睛等,无不给人深刻的印象,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感慨系之。特别是《布告》中的那张无辜的绿脸,还有那个“骏骨楞缯,眼睛一闪,给人感到连骨头缝儿里都在往外冒劲”的23岁就被枪决的小伙子,实在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作者当时的犹豫与如今的忏悔,真诚而自然。2000年,徐光耀又写了长篇纪实性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更是一篇振聋发聩的优秀之作,这篇作品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表明了这部作品不仅是河北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新世纪中国文学优秀的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由于《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篇幅的缘故,只好忍痛割爱,列为存目。

老诗人尧山璧和刘章的散文,大部分也是忆人怀旧之作,比如尧山璧的《母亲的河》《理发的喜剧》、刘章的《养父大先生》《生父狗不理》《母亲董风莲》等,记人叙事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以极平淡的看似家常的语言,便极富幽默地刻画出人物形象来。

在河北年轻一代作家里,铁凝应该是一面旗帜。她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实力派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气象大,境界高,往往在不经意处,化平淡为神奇,给人以惊人之美。一只麦草编就的戒指,言说着平淡岁月里女孩子的快乐和自由;满河赤裸的女性胴体,象征着生命力的充盈与美的极至;父亲对烤制面包的虔诚与执着,表现出在那个特定年代苦中作乐的生活意趣;姜师傅食堂里彻夜不眠的灯光和那定时敲响的开饭钟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美好善良的惦念之情;戴在老作家孙犁胳膊上的一副普通的青布套袖,引发的是作者无限的情思,那是一个同样领略了文学这一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的青年作家,在一副普通套袖中的所思所感。

在新时期河北散文创作中,有一批专治散文的作家颇为引人注意,他们是郭秋良、梅洁、郭淑敏、武华、杨林勃、张立勤、刘芳、刘江滨等。

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题材创作散文作品的老作家郭秋良,以对山庄极大的热爱和自豪感创作出了一篇篇优美清丽、诗意隽永的佳作。《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永远的避暑山庄》《热河冷艳》《山庄湖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热河冷艳》把避暑山庄内由翠盖托出的满湖红荷叙写得异常生动传神。这种“迎冷风而多姿,傲塞寒益娇艳”的山庄红荷,既是热河冷艳的自然品性,更是塞外人民的性格特征。《山庄湖色》专门写塞湖。作家这样写塞湖的迷人早晨:“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碧玉般的绿,胭脂般的红,这自然界中最鲜明、最美妙的色彩交融在一起了:绿水温情地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地在碧玉上流丹。当人们为这湖上的奇观深深陶醉,一时竟闹不清究竟是湖水飞上了霞中,还是红霞落尽了塞湖的时候,朝日又把万道金光射向湖面了。这时湖上微风乍起,细浪跳跃,直似搅起满湖碎金。”这样的妙文读来真是满口生香,滋味妙曼。如果说这两篇主要侧重于避暑山庄的自然景观,那么,《永远的避暑山庄》不仅写了山庄的自然美,而且更重要的是作家从避暑山庄这部大书中读出了她特有的文化价值——她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在这里的合流,并且和谐相处,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这里,作者把观与思结合起来,从而使文章立体厚重,加大了沉甸甸的分量。

也许是楚人的缘故,梅洁的散文秉承了屈大夫的神韵,总是激情饱满、如呼如告。文如其人,梅洁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人,一个像孩童一样天真烂漫的人。她从36岁开始创作,迄今已出版了12部集子。近年来,梅洁发表了关注西部女童失学的长篇报告文学《创世纪情愫》,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大江北去》等长文,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她虽已年过花甲,但仍保有旺盛的创作力,至今笔耕不辍。《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所选的《童年旧事》是写一个远在塞外的鄂西女儿对故乡对童年旧事的怀念与温馨的记忆。在那个特殊年代,来自童年旧友阿三的关切的目光,竟使作者永难忘怀。《另一类生命》和《不是遗言的遗言》是梅洁晚近的作品,前一篇是梅洁对人类的朋友——动物这另一类生命的深情呵护与不公平遭遇的深深忧虑。蟋蟀“比尔”是作者童年时期心爱的玩伴,由于小伙伴粗暴地整死了它的“爱人”而暴死,读来令人怦然心动。同样,母狗黄儿对自己小狗娃的怀念以及对主人的忠诚都写得十分感人。后一篇是作者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思念。文章长歌当哭、痛彻心肺、撕肝裂胆的倾诉与呼告,完全可以同我国古代乃至现代许多优秀的悼亡作品相媲美。

在年轻一代散文家里,张立勤是一位突出的代表。她的散文已不是单纯的即景抒情,而是不断地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思考生命的质地与韧性,探究存在的孤寂与极限的底座。在《痛苦的飘落》里,标志着女孩子魅力与生机的满头秀发的痛苦飘落,是她用生命换来的诗。在这字里行间不是墨和水的垒码,而是生命的凝重与血的镂刻。《春风刮过》写的是哲学之死。谈论哲学的桥的死,随着春天刮过的风烟消云散了。他的女儿,那个与他完全相反的一代青春却茁壮成长起来。这是一个哲学贫困乃至死亡的年代,“耐克”“流行音乐”“网络”不需要哲学,哲学的奢侈也是生命的奢侈。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生与死、孤独与苦痛这种深层的生命体验也都失去了体验的能力。张立勤从生命的感悟中看到了时代的危机。《风中的鸟窝》写的是悬挂在半空的风中的鸟窝,触动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虑。那飘摇的鸟窝,那寂寞的鸟窝,那等待的鸟窝,原来都是如你自己一样寂寞地活着,孤独着,寂寞着,烦恼着,琐碎着操劳于世!

当然,还有郭淑敏的诗意蕴藉,武华的挚情热烈,杨林勃的细腻舒婉,刘江滨的理性含蓄,种种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河北现当代散文已走过百年的历史。在这风风雨雨的漫漫征途中,不仅涌现出像李大钊、老向、孙犁、方纪、徐光耀、铁凝、郭秋良、梅洁、张立勤、尧山璧、刘章等重要作家,而且还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为河北散文创作增添了活力。他们之中不仅有60后,也有70后,甚至80后,他们的出现预示着河北散文的未来方向。《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算是对河北百年来散文创作实绩的一次检阅,也是献给21世纪的一份礼物。我们衷心祝愿在21世纪河北散文的百花园里能开出更为璀璨的花,结出更为香甜的果。

(该文是《河北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的导言,有删节。)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鲁迅.小品文的危机[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葛琴.略谈散文——散文选序[J].文学批评,1942,(创刊号).

[4]刘锡庆.散文新思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周亚红)

Comments on Hebei Past Century Prose

GUO Bao-liang1,NI Su-mei2
(1.School of Art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Law,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018,China)

Hebei contemporary prose has gone through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In this long journey,there have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well-known writers,like Li Dazhao,Lao Xiang,Sun Li,Fang Ji,Xu Guangyao,Tie Ning,Guo Qiuliang,Mei Jie,Zhang Liqin,Yao Shanbi(Qin Taobin)and Liu Zhang;also a large number of budding young writers,whose presence adds to vitality and indicat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Hebei prose.

Hebei literature;prose;artistic feature;development

I207.6

A

1673-1972(2015)01-0078-06

2014-09-30

郭宝亮(1961-),男,河北邢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系河北散文
嘉兴学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中心揭牌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农机(2022年7期)2022-10-11 14:10:38
10.河北卷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彝族传统诗歌大系《彝族克智》
天府新论(2021年5期)2021-09-07 02:56:3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汉语“大系”考源
耿林莽新著《望梅》暨《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座谈会在青岛召开
散文诗(2017年22期)2017-06-09 07:55:38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