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一代大学生移动社交初探

2015-04-10 16:16:40石芳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大学生

Z一代大学生移动社交初探

石芳娟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时下移动社交已成为Z一代大学生的重要社交方式,对其相关特征的准确把握势必会成为高教学生管理工作者目前的研究重心之一。文章在总结Z一代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从他们对移动社交的依赖程度、思维方式、隐私观、情感体验、存在感的变化,以及移动社交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对Z一代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现状和其反应出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Z一代;大学生;移动社交;心理特征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8.02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Z一代”(Generation Z)是指1995年—1999年出生的一代。这一称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与其相对的有“X一代”(指二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Y一代”(指1961年—1981年出生的一代)。1995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普通民众家庭,因而Z一代又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和4G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正迎来新的颠覆性转变——移动社交。根据Nielsen发布的报告,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3亿,占总网民数的83.4%,有60.2%的人在使用手机社交软件,这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腾讯智酷2014年公布的一项针对中国“95后”社交行为的分析调查显示:65.4%的Z一代使用手机上网并通过移动社交交朋友,移动社交已成为Z一代主要的社交方式。而从2013年9月起,Z一代开始步入大学校园,在未来三年内将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因而,准确把握“Z一代”的群体特征,分析其移动社交心理并不断创新与完善工作方法,应成为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之一。

一、Z一代大学生的代际群体特征

Z一代出生在1995年之后,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和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因而他们享受着两者之间的正剪刀差成长红利,拥有较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同时,他们又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成长环境的不同造就了Z一代迥异的同辈特征。

(一)自我意识强但信念模糊

Z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物质生活优裕,教育环境良好,备受家庭长辈关注,使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比较有主张。但这种自主性多以家庭为中心,易使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在当今国内外各种价值观和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一方面,他们的理想信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亦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被大众传媒诸如物质化、功利化等的不良导向侵染,产生价值观念的偏差,遇事趋利避害,私心重,倾向功利化的选择,对于父母、老师不知感恩,理想信念薄弱,缺乏理想抱负。

(二)思想早熟但不耐挫折

Z一代出生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过早地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接触到了庞杂信息,使得他们知识面较丰富,易接受新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家长和长辈面前往往表现得聪明、早熟,甚至叛逆。但当他们真正步入大学校园,开始独立生活时,又会感到茫然失措,有些还会产生适应性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由于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他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不耐挫折与打击。遇到刺激时,他们难以坚强面对,也不善控制情感,不会自我疏导,加之有些自小便是留守儿童或成长于单亲家庭,更不会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情感脆弱、敏感,易受打击而一蹶不振,严重的可能会爆发极端情绪并伴随不计后果的行为。可以说,Z一代日常表现出来的成熟其实是一种假象,他们看似张扬的外表下实则充满了对于外部环境无法宣泄的压抑。

(三)创新性强但辨识力不足

20世纪末,中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这一时期入学的Z一代体验了更为开放和多样化的教育,不囿于传统观念,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喜欢独立思考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凭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快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中崭露头角,并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建议和意见。然而,Z一代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辨识与甄别能力并不强,防范意识较差,自我隐私保护意识不足,容易被负面信息影响,更容易受别有用心之人的误导,进而产生偏颇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负面情绪,更有甚者,容易头脑发热做出错误的反应和行为。

(四)爱网络互动但现实社交力差

出生于互联网元年的Z一代可谓网络时代的重度依赖者,网络已成为他们的重要生活元素。与现实交友相比,Z一代更多地选择在网上结盟。QQ以及QQ空间、微博、微信、陌陌、贴吧、豆瓣,都是Z一代熟练掌握的线上交流工具。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交网络处理能力,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不同社交网络中切换。然而,他们却无法完成现实交际和网络交际的无缝连接,一旦遇到现实交流,在网络上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不善言辞和屏蔽交流。

二、Z一代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现状与心理特征

移动社交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场景等特点,可将碎片化时间聚合起来,随时随地创造并分享内容,无论在规模、影响面还是价值等方面都远超传统社交网络。同社交应用共生长的Z一代,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现实社交与网络社交交织共存的环境,因而移动社交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天然存在,几乎人人都能运用自如。在移动社交中,Z一代大学生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社交特质,从中也可以窥见这一群体普遍的移动社交心理特征。

(一)对移动社交的依赖和与父母的疏离

芬达近期发布的“95后”橙皮书显示:Z一代手机上网者占68%,具有严重手机依赖症者占很高比例,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承认曾有过手机掉进或差点掉进马桶的经历。Z一代大学生手机上网大部分时间花在社交网络上,移动社交占据了其生活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天天见面的同学、朋友,他们也乐于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互动。Z一代大学生的父母多为“60后”,除了个别偏远地区外大多数父母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很多父母也有QQ、微信等移动社交圈,但调查显示超过60%的Z一代在移动社交中选择屏蔽父母。和线下交流相比,移动社交的即时性和定位功能让父母轻而易举地便能掌握孩子的行踪和心态情感的变化。而Z一代早已习惯在社交网络上的分享和表达,父母在社交平台上的存在,让他们始终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和约束,尽管这种压力和束缚多是隐形的,但仍让他们感到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时移动社交并没有消除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反而加深了矛盾。步入大学后,由于离开了父母和家乡,这种地理上的距离为亲情重建提供了契机,让Z一代大学生更易接受通过移动社交与父母聊天或沟通。

(二)多维的思维方式和下降的注意持续力

Z一代大学生注意的广度更大,注意的分配性、转移性更强,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成长在高清立体声3D与4D的技术发展之中的他们,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概括为“4D思维”也不为过。面对纷繁的移动社交网络,Z一代大学生显然应付自如,与生俱来的信息抓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同时穿梭在多个社交软件中进行多任务处理,他们甚至为不同的社交工具赋予不同的人群定位,深谙这一套移动社交组合的玩法。一项调查显示,QQ空间以40.82%绝对优势超过微信、微博、贴吧等成为Z一代最常用的社交平台,与“95前”相比,“95后”在QQ、微博、微信、豆瓣以外的社交平台活跃度更高,他们选择了社交网络“全平台生存”。然而,他们注意力的持续性却在不断下降。研究显示,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平均为8秒钟,这也是他们的想法多样,无定性、意志力弱的一个原因。

(三)热衷陌生人社交和隐私保护意识较强

最近,移动交友APP“遇见”采用H5的形式,发布了关于“95后”陌生人社交的报告。报告显示,Z一代更喜欢网络交友,81%的“95后”网络朋友比现实朋友多,而“90后”的这一比例为68%。Z一代更热衷与陌生人社交,63%的Z一代喜欢与远距离(>10KM)的陌生人搭讪,而吸引他们主动搭讪的首要原因(占81%)则是颜值高(头像或相册照片好看)。比起前辈,Z一代大学生的移动社交更注重隐私保护,一方面乐于与陌生人社交,另一方面并不愿意随便透漏个人信息。调查显示,64%的Z一代不愿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交网络上。具体而言,47.2%不愿意提供手机号码,41.7%不愿意提供地址,5.6%甚至不愿提供邮箱。对待熟人,Z一代也更为谨慎,79%的不会在朋友圈导入通讯录功能。对于Z一代大学生来说,移动社交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线上移动社交,线上朋友并不介入日常生活或与现实朋友相混淆。此外,社交网的实名注册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移动社交的安全性。

(四)情感体验的缺失和自我的迷失

情感体验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产生情感、思考情感,决定是否表达情感,是否与他人分享情感,是否与他人拉近距离,这是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和他人的反馈,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而在移动社交中我们的情感还在形成过程中就通过只言片语的文字、图片、表情等方式轻易地表达出来,获得的反馈也是迅速却程式化甚至未经思考的。在这种模式下,情感并未得到传递,完整的情感体验也无从谈起。同时,几乎每个参与移动社交的Z一代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社交圈,且在每个社交圈中他们“扮演”着可能大相径庭的角色,他们会尽力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希望得到的反馈来不断塑造丰满这些形象。移动网络不再是一种技术,而变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使Z一代习惯于认为科技可以让我们想扮演谁就扮演谁,在现实与多个虚拟社区中,他们经历着多重人生。在这种“多向度人生”中Z一代大学生难免会迷失,困惑于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我,甚至将虚拟人生与现实人生混淆,造成生活的混沌。

(五)斑斓社交背后的群体性孤独

移动社交的虚拟生活为Z一代大学生提供了广交挚友、释放自我,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却让他们难以从中脱离,很自然地期待线上的朋友可以随时在线,要求同龄人可以随传随到,这显然已成为一种社会契约。移动网络的链接性从表象上看使他们不再孤独无助,一切东西都触手可及,包括朋友。打开社交网,他们很容易找到虚拟朋友,随时都可以找到朋友聊天,平复了对于失去和死亡的恐惧。但这种连接性也破坏了原本维系彼此的联系,他们渐渐分不清“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和“得到你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但只有当他们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才会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虚拟世界提供的是比真实生活简单得多的社会关系,许多方面简化地背离了生活的原意,抹杀了人类交流的独特性。移动社交使人们失去了察言观色的能力,失去了做真实自我的能力。尽管Z一代60%的移动社交聊天内容为图片和表情,但他们仍会怀念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期待与真正朋友的邂逅、默契的目光交流和亲切的耳语。然而,现实是他们时刻经营修饰着自己的虚拟形象,精心地计算着彼此的社交距离,他们一起经历线上的喧闹,也一起经历线下的群体性孤独。

(六)海量信息的冲击和创新能力的桎梏

移动网络的即时性与便携性打破了信息获取的时空界限,移动社交中的好友转发也使圈内人被动地接受着信息的轰炸。调查显示,58.3%的Z一代网络热点话题信息的获取渠道为社交网中的好友转发。常常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Z一代越来越难抽离出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唾手可得的信息渐渐磨灭了探究、钻研的诉求。按照英国精神病学专家Anthony Storr的理论,人类的“创造过程”存在独特的机制,目前的研究表明,新的想法产生频率比较高的状态是冥想状态(介于走路和睡眠之间)。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创造者可以完全放松身心,思绪和画面可以自发地组合演变,在大脑内产生自发的化学作用,从而催发创新。但在移动社交时代,Z一代疲于在多重虚拟社区内扮演各种角色,安静和独处成为奢望。因而,对于Z一代大学生而言,在沉醉于移动网络承诺的无限知识和博大广度的同时,独处和独思的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创新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禁锢。

诚然,移动社交为Z一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友渠道和足够的私密空间,但也不同程度地束缚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了部分学生成长成熟的羁绊。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应特别关注他们的移动社交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与时俱进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方法给予及时地正面引导,在发挥移动社交优势的同时也努力减弱其负面影响,促进Z一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Nielsen.2014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需求与行为调研报告[EB/OL].(2014-09-09)http://www.199it.com/archives/272567.html.

[2]腾讯.2014年中国“95后”社交行为报告[EB/OL].(2014-09-02)http://www.199it.com/archives/271193.html.

[3]黄杰,黄宏丽.“85后”辅导员管理“95后”大学生策略.教育,2015(8):33-34.

芬达.“95后”橙皮书(社交网络报告)[EB/OL].[2015-02-04].http://fanta.wboll.com/customization/index?project=fenda&page=index&mid=10012.

遇见.95后陌生人社交报告——信息图[EB/OL].[2015-03-10].http://www.199it.com/archives/331766.html.

腾讯:2014年中国“95后”社交隐私报告[EB/OL].(2014-08-05)http://www.199it.com/archives/268958.html.

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扬州大学学报,2014(6):75-81.

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89.

Briefly on the Mobile Social Intercour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Z-Generation

Shi Fangjuan

(School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

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51,China)

Abstract[]Nowadays mobile social intercours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of sociality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Z-generation (post-95 generation). It will be one of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f the management about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ener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mobile sociality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from their dependency level on mobile social network, the change of mode of thinking,concept of privacy,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xistence feeling,and the influence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for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and so on.

[Key words]Z-generation;college students;mobile social intercours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大学生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抓住幼儿心理特征 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4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