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探析*

2015-04-10 15:44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法治理念文化

卫 霞

(太原科技大学 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一点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其中,“法治保障体系”既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硬实力”的构建,也包括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等“软实力”的增强。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法治保障体系中“软实力”的建设——法治文化体系的建设来论述如何构建高校法治文化体系。

一、法治文化概述

(一)法治文化的提出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近些年国内关于法的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兴起,形成了一批有关法的文化的理论概括,如“法文化”“法制文化”“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等。就称谓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大致是法律文化在先,法制文化紧随其后,法治文化又在其后。目前这几个称谓并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学者们各自不断地为这三个概念注入新的内容,对每一个概念也有不同的表述和解读。此外,还有的学者使用“法文化”这一概念[2]。但不论哪一种表述形式,都是从文化角度对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些现象及问题进行研究,都有其表述的合理性。然而,法治作为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方式,更具有先进、动态的意味。所以法治文化较其他几个相关概念而言,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加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至此,“法治文化”这一词语被官方正式采纳,成为区别于其他几个概念的法律术语。因此,我们采用“法治文化”,不仅因为它是研究中国法制现象与进程的官方表述,更重要的是此种文化是先进、动态发展的,代表未来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法治文化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法治文化”即“法治”与“文化”的结合。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模式;而文化则指“用人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3]。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认为,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它最大的特征不是指做什么,而是指怎么做,强调行为的过程和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应是实现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所应经历的过程及具有的方式,即让法治成为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4]

(三)法治文化体系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推出,法治文化是以法治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及理念文化等所承载、反映或体现出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法治文化体系即指由法治物质文化、法治行为文化、法治组织制度文化、法治理念文化等构成的文化复合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既肩负着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文化价值的现实表率作用。因此,本文以高等院校如何建设法治文化为研究内容,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反映现实所需,是当今理论界应当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内容

(一)法治物质文化

这里所指的法治物质文化,主要指建筑场所、器物、服饰等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法治理念及蕴含的法治文化。高校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如何在此种文化中注入法治的因素,即成为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众所周知,许多高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建筑物,如“水木清华”,指的是清华大学内一处古建筑与荷塘形成的一道风景。此古建筑正额“水木清华”四字,据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蕴含了清华大学悠久历史,并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理念。再如中国政法大学主楼入口处有一独角兽造型,独角兽在中国法律文化当中被视为公平和正义的象征,放在大学主楼入口处,意味着让政法大学每一个师生要牢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这些建筑物、雕塑等不仅是各大高校的风景标志,而且代表了学校自身的一种文化。因此,校内建筑物的选址、造型、颜色等都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显性文化,最易于师生牢记与接受。可惜的是,山西省内高校文化建筑相对较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代表本校文化的一个典型建筑物也没有,更别提法治文化建筑物了。由此笔者建议,可否适当增加法治代表性的建筑物,可大可小,或以法治相关格言命名教学楼或宿舍楼,如格物楼、明法楼等,让法治文化无形地蕴含在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师生每天接触的一部分内容。

此外,应当设立专门弘扬法治文化精神的媒体、宣传栏及专门进行法治活动的场所。如高校论坛可设法治文化专场,校报可设法治专刊,校广播电台可设法治频道,校网站可设法治专题,校宣传栏可设法治专栏等,多方面广角度的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使法治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法治行为文化

这里所指的法治行为文化,主要指行为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及蕴含的法治价值。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其行为举止对学生有很大影响。高校法治行为文化的建设,首先应是高校教师行为文化的建设。但教师也有学科归属,故对高校非法学教师普及法治理念、提升法治行为素养等就成为建设高校法治行为文化的关键。由此笔者建议,高校应构建由校领导(教授)为最高典范,历经中层干部(中级职称教师)、普通教师,最后到学生这样的法治行为文化表率层次,并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全校师生形成依法办事的理念。此外,高校工会可适当增加关于法律知识普及等相关活动,或学校定期组织法治学术论坛,或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或借助“12·4”国家宪法日等法治专题开展相应活动,使教师更加了解法治文化,由此提升整个群体的法治素养。

当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后,通过言传身教,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法治理性化、规则化、民主化的意识自然会传递到学生群体当中,使学生的整体法治文化素养提高。在法治这种理性、规则、民主、文明思维的引导下,学生校内违纪、冲动犯罪等行为理论上应有所降低,诚信、宽容、友爱等人际品质会相应提高,从而达到整个高校法治行为文化的和谐。

(三)法治组织制度文化

这里所指的法治组织制度文化,主要指高校制定的法律规章制度及这些制度运行当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法治精神。在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路途当中,大学章程的制定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在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高校章程的核准工作,在章程中客观表述学校的组织特征与定位,并且以章程建设推动高校综合改革。大学章程有高校宪法之称,其他校内规章制度的建立都需以此为准,并不得违反大学章程中的原则性规定。由此,大学章程制定完善与否,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法治制度文化状态。在今后的日子里,想要了解一所高校的法治程度,阅读其大学章程便成了最快捷、最直观的方法。如何厘清大学内部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学术机构的权限,制定机构间的运作程序,明确各机构及重要岗位的职责、义务等就成为大学章程的阐述重点,而这也正是法治中的权力制约与平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程序优先等原则在高校制度中的体现。

除制定大学章程外,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也是一所高校民主化法治化的表现。相关内容在此不展开论述,但有一点应当注意,教职工(学生)提出的议案应当有所回应,且回应或解决应当有时限、讲效率、透明化,这样才符合法治程序的应有之义。此外,加强校园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校内教育救济等措施也是法治组织制度文化的表现,高校应制定相应措施保障这些依法治校路径的实现。

(四)法治理念文化

这里所指的法治理念文化,是指人们心中对法治所持有的意识、态度、情感及信仰,以及这些意识、态度、情感及信仰所表现出的法治文化特征。这是法治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的最高层次。高校建立法治文化体系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迎合国家法治建设,更不是为了法治而实施法治,而是自身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一种体现。法治本身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规定,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科学民主文明理性的精神。因此,法治文化是科学民主文明理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自我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完善程度和理性思维健全状态。从这个角度讲,法治意识、法治觉悟及法治能力的拥有程度是衡量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特殊指标,法治文化的弘扬是以人为本、健全人、发展人的一种文化方式。法治是为人类服务,是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奠基铺路,我们应当自觉地尊法守法并产生自觉的法治意识,从而为树立法治信仰奠定思想基础。

具体来说,高校法治理念文化应当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基本法治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氛围文化。针对教师,可通过学习研究、以身作则、依法教学管理等将这些理念牢记于心,并为学生法治理念的树立做出典范。针对学生,可通过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法律实践的参与、学校法治环境的耳濡目染等提升法治文化理念。高校应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国家宪法日及其他重要新法出台的机会向学生宣传法治的重要性,并通过法治论坛、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网QQ、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法治文化的宣传。在一些辩论赛等学生活动中,注重采用法治中的一些观点或论题进行组织引导,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推进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双重任务。它既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法治理念的塑造地,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法治的实现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推动,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先锋队,我们应当重视并实践相应措施,期待法治尽早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9/c/001 -25926893.html.

[2]刘 斌.法治文化三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3):22-26.

[3]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03-26(5).

[4]刘 斌.用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N].光明日报,2014-11-6(2).

[5]李德顺.法治文化论纲[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6-14.

[6]刘 斌.中国当代法治文化的研究范畴[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5-24.

[7]张 蕊.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2(8):122-123.

猜你喜欢
法治理念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谁远谁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