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维玲(安徽省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普拉斯诗歌中死亡主题创作分析
陆维玲
(安徽省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当代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渗透着一股浓烈的死亡气息。其实,不仅普拉斯的诗歌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死亡色彩,她自己本人就是死亡的亲自实践者,她对死亡并不陌生。普拉斯被文学界称为“死亡艺术家”,她将死亡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心灵感受。可以说,在普拉斯的世界中,死亡已经超越了恐惧、绝望、毁灭与总结,象征着希望与重生。本文尝试研究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普拉斯;诗歌;死亡主题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当代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渗透着一股浓烈的死亡气息。其实,不仅普拉斯的诗歌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死亡色彩,她自己本人就是死亡的亲自实践者,在1963年的2月,她将自己的头伸进煤气炉内自杀,享年31岁。可以说,普拉斯对死亡并不陌生,甚至有一种迷恋。普拉斯被文学界称为“死亡艺术家”,她将死亡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心灵感受。
从古至今,无数文坛大家对死亡予以了高度的关注。然而,像普拉斯那样对死亡表现出近乎痴迷和癫狂的爱好者,却少之又少。鉴于各种原因,普拉斯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成年之后,由于事业、爱情、家庭等各种问题的困扰,普拉斯更是常年生活在死亡的阴霾下。她熟悉死亡、热爱死亡,从不避讳死亡,甚至还从如梦如幻的死亡体验中捕捉到另类的美感。在普拉斯的世界中,死亡已经超越了恐惧、绝望、毁灭与总结。可以说,普拉斯已经将死亡视为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从本质上而言,象征着希望与重生。本文尝试研究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拉斯的另外两卷诗集——《渡湖》和《冬天的树》,这两部诗集将普拉斯推向了文学界的至高点。特别是1998年休斯的遗作《生日贺信》又勾起人们对普拉斯的深深缅怀。可以说,普拉斯的诗艺与人生悲剧息息相关,自白诗本就属于“一种痛苦的诗,其痛苦难以承受,因为这种诗往往能引发妄想症与精神崩溃”。普拉斯不仅是后现代主义自白派的代表人物,她也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的诗歌中也有着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因而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碑石,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女性主义开始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广泛兴起,以反抗男权、争取女性自由为特征。一直以来,广大女性都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长期处于受压抑的状态。她们希望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与身份,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模式。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大量文学巨擘纷纷涌现,一方面,佛力丹和波伏娃等文学理论家在文学史册上一直散发着璀璨的光辉;另一方面,一大批女性作家以及她们的作品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状态,力求改变女性的生存地位。
普拉斯的诗歌属于自白诗范畴,自白诗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1960年,普拉斯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巨像及其他》,出版后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五年之后,即她自杀后的第三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集《爱丽尔》,这才为她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之后,普拉斯的丈夫、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整理并出版了普
2.1以死亡作为抗争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普拉斯继承了惠特曼的传统:自由、简约、大气,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一切仿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但在内容上别出心裁,甚少顾忌。肮脏的角落、阴暗的病房、残破的肢体,这些都能在普拉斯的诗歌中见到。再加上普拉斯是女性作家,她的创作视角就更加独特。特别是普拉斯与丈夫分手之后,她一度处于迷茫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写出的诗歌也就更加深刻和刻薄。
普拉斯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噩梦,而她的父亲就像一座巨大的雕像,给她的人生投下了最沉重的阴影,普拉斯的一生都为此痛苦和烦恼。为了逃避孤独,普拉斯曾经将自己的父亲视作自己的偶像,但是这个偶像在后来成了她的最大威胁,所有人生信念为此坍塌。在女性主义看来,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是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根源,所以抗争男权或父权是女性主义者终身追求的目标。在女性主义作家的笔下,找到女性的话语权,确定其在社会中的存在地位,都是进行抗争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狂暴内心的指引下,普拉斯创作了一大批以死亡为意象的诗歌。比如《爹爹》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种沉重的压抑气氛,诗人对死亡的描写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在《爹爹》中,诗人将她的父亲比喻为魔鬼、法西斯,而她自己以犹太人自喻,可见诗人成长环境的压抑状态。在这首诗中,诗人指明自己被穷困与凄凉所包围,这一切都是拜她的父亲所赐。当然,在《爹爹》这首诗中,我们仍能感受到诗人对其父亲的依赖。虽然她将父亲比喻为法西斯,但也写道:“每个女人都崇拜法西斯分子”。诗人渴望回到自己父亲的身边,即使父亲已经死去,变成白骨,仍希望与自己的父亲在一起,甚至希望将自己与父亲合二为一,“要是我杀一个人,就等于杀两个人”。可见普拉斯对其父亲的依恋。
正是对父亲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使得普拉斯在精神上受尽煎熬,最后呐喊出内心的心声,“爸爸,我要杀死你,/我来不及动手你就死去。”这个呼喊撕心裂肺,诗人内心的痛苦可见一斑。
另外,在《爹爹》这首诗中,诗人除了表达沉重的绝望之外,还将“爹爹”这个字面意义上的父亲隐喻为邪恶、神秘与异化。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好几个“黑”字,比如黑板、黑皮鞋、黑色的电话、黑色心脏等。虽然这几个“黑”字吻合诗人惯用的以黑色作为艺术底色的创作手法,但是也可以感受到她对阳刚之美的彻底否定,感受到她那难以发泄的愤恨。最终,诗人以死亡的心愿结束了这场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爹爹,爹爹,你这混蛋,我结束”。从这个诗句中足以看出诗人以死相抗的决心,表达了自己抗争父权、抗争压抑的态度。
2.2以死亡进行妥协
虽然普拉斯的诗歌有一种自然流淌的气息,但是也渗透着一种接近癫狂状态的狂躁气质,普拉斯的诗歌中不仅有为数不少的出人意料而又热烈奔放的意象,以及难以言喻的隐喻与象征,而且诗歌的语言也经常打破逻辑与时空顺序,随着意识的运转而自由驰骋于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中,成为超越心理屏障和理性约束的精神载体。不难发现,普拉斯的意识已经摆脱了理性的束缚,而濒临疯狂之际。她能直接洞察生命的核心,就像在她的《拉撒路夫人》中呈现的那样,天才与疯狂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充满悲剧性地交缠在一起,令人嘘唏,又徒增惋惜。
与《爹爹》相比,《拉撒路夫人》这首诗歌以更加直白的方式阐释死亡。普拉斯将死亡喻为一种艺术,认为死亡和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东西都一样。该诗的最后一节是:“我披着一头红发/从灰烬中升起,/象呼吸空气一样吃人,”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一种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遭受男权社会的压迫后,普拉斯希望通过死亡来摆脱这种纠结与折磨,并希望自己能“想呼吸空气一样吃人”,这是一种最强烈的反抗,令人动容。然而,再结合诗人之前的叙述,她的渴望只是一种幻想,诗人对死亡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眷恋,她一再尝试自杀。之后,诗人又再一次提及之前的自杀经历,写道“第一次发生在十岁,那是一次意外,/第二次是我有意/要干出个明堂,/根本不愿回头”。可见,诗人追求死亡的决心一览无余。
其实,在《拉撒路夫人》中,关于死亡的意象处处可见,比如“镇纸”、“纳粹的灯罩”等。这种对死亡的渴求令人窒息。同时,诗人在诗中也提到,她追求死亡是因为“身负某种使命”。这种使命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所认为的“使命”能让她放弃生活的希望,那么力量之大,我们不容怀疑。那么,诗人为何如此痴迷死亡?结合她的生活经历可知,为了摆脱对父亲的矛盾感情,普拉斯曾进行过几次自杀。后来,她的丈夫有了婚外情,普拉斯决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自杀,并最终离开人世。诗人希望以死相抗,可这难道不是一种妥协方式?是向社会的妥协,也是对两性关系的妥协。
2.3死亡的终结
自白、自我、自杀,这几个词汇是普拉斯诗歌的关键词,她的诗歌始终穿梭于这几个词之间,并将罗伯特·罗威尔所创立的一代诗风推向了巅峰,实现了W·B·叶芝所提出的将诗歌作为“心灵发出的叫喊”的夙愿。普拉斯是一个天才诗人,内心狂暴、笔触细腻,她是在用生命写诗,也确实将死亡打造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某个角度而言,普拉斯是希望以诗歌的形式来控诉以男性为核心的男权社会,控诉男人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根据普拉斯的理解,女性由于男性的压迫因而变得心理扭曲,原来健全的人格也逐渐变得支离破碎。在《爹爹》与《拉撒路夫人》两首诗歌中,普拉斯深入探讨了死亡主题。不管是以死亡作为抗争武器,来挑战男权社会,亦或是以死亡向男权社会妥协,这都值得我们细细深究。但不管而言,死亡在普拉斯的笔下成了一门艺术,其实是寄托了普拉斯渴望新生的愿望。比如《拉撒路夫人》中的主人公是《圣经》中的人物,她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折磨,最终在死亡中得到了新生。诗人还将自己比喻成猫,有九条命,这就暗示了她希望能在死亡中到达一种无人可以超越的境界。无疑,普拉斯是借助拉撒路夫人的形象暗示了一种渴望再生的主题。
从精神层面而言,生与死对于普拉斯来说,是一条可以反复跨越的河流。她的肉体已经承载不了她太过丰满的品质和太过纯粹的灵魂。她将死亡予以神化,认为死亡就是解脱与再生,并将死亡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地位,希望寻找到再生的路径,因为渴求再生是每个人的真实本质,毋庸置疑。人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动物,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暗伏危机,特别是普拉斯这样的生活在死亡边缘的诗人,她的情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她的诗歌中也可常常看到死亡与再生携手并存。其实,普拉斯追求死亡,就为了达到更纯粹精神的再生。在此过程中,她也经历了痛苦的矛盾与挣扎,也许有过不舍,有过不甘,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诗歌中渗透的复杂的死亡情结,正是普拉斯复杂心理历程的折射,那就是“向死而生”的最真实记录。我们应该细细品读普拉斯的诗歌,从中体会生与死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晓映.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中的女性体验[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汪玉枝.论普拉斯对自白派诗歌风格的继承与创新[J].外语研究,2010 (05).
[3]杨国静,张剑.普拉斯诗歌中的语言焦虑[J].外国文学评论,2009(03).
[4]朱新福.在寂静的春天里创作的普拉斯[J].外国文学研究,2006(03).
[5]钱亚萍.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创作哲学[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05).
[6]庄建华.普拉斯诗中的死亡和复活意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
[7]段剑蓉.艺术创作中的另类现象——"癫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
[8]辛斌.向死而生:在本体性焦虑中探寻创造性动力根源[J].武陵学刊,2010,35 (3).
作者简介:陆维玲(1974.6—),女,安徽肥东人,就职于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文章编号:2095-7327(2015)-07-0158-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L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