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利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析潘玉良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画元素
孙延利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著名女画家,也是我国现代油画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她秉承“合中西于一治”的理念,在油画创作的色彩、笔触、人物造型和用材等方面大胆吸收和运用中国画构成元素,创作了大量中西合璧的油画珍品,实现了中西绘画技巧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一种新的独创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潘玉良;油画作品;中国元素
潘玉良(1895—1977),安徽桐城人,中国著名女画家,我国现代油画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曾被冠以“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1]的美誉。她提出“合中西于一治,必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2]的艺术主张,将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移植到西画中,创作了大量独具东方韵味、富于中国元素的“中国油画”。著名美术史学家苏利文认为,她是当代能使中国艺术与西洋艺术结合起来的少数几位中国画家之一[3]。
潘玉良大部分油画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用线条入画,在西画中融入国画的线条勾勒,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构图大胆而夸张,充满中国绘画的韵律和意境,彰显出中国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在油画艺术创作中,色彩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表现语言,常常用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光感、空间感、明暗色调变化等。潘玉良对于色彩的感觉是十分敏锐的,其作品中的色彩既鲜艳脱俗,又体现民族化的特点。特别是其晚期作品,在色彩方面更加单纯,极力压缩画面的冷暖对比,使画面呈现出了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也逐渐凸显中国风俗[4]。
红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喜庆、热情、奔放,国人在良辰吉日时偏好选用红色,意在好兆头。在绘画创作中,潘玉良同样选择了红色,并将红色推向极致。她晚年创作的大量以扇舞为题材的作品,如《扇舞》《双人扇舞》等,取材于中国民间特有的妇女舞蹈活动。画面上,大红与大绿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欢快感,渲染了热闹的氛围。色彩上,多用固有色的薄厚涂抹,显得雅致纯净、宁静和谐;元素上,她将中国民间传统年画的元素融入画作,显得含蓄简洁、亲切感人。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她的油画创作一改故辙,大胆地进行民族化尝试,呈现出新的风貌。
在作品《女人体》中,潘玉良利用点彩法凸显人物形体的结构和质感,不同大小的色点和长短不一的线条渲染展现出复杂密集的肌理效果,背景中的点彩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与景深效果,映衬出女性人体的细腻曼妙。在色调表现上,其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淡雅,但人体皮肤质感的表现仍采用坚实的色块。她的中国画借鉴西方点彩法,颜色沉着,却富有实体的质感,既有中国画的灵动秀美,又潜藏了西方画的稳定与坚实。这些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恰如郁风先生所言:“她晚年的国画用中国宣纸,墨勾线条,然后用彩色,如点彩一样,色彩很丰富,这种画法是她的独创。”[5]
笔触是客观物体上本来没有的,是作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的方向、形状、厚薄以及用笔时的轻重、缓急等,正是画家技巧和心境的记录[6]。油画作品中,除色彩外,笔触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也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在油画创作中,艺术家情感需要依赖笔触来表达。因此,从画面中的笔触往往可以解读出画家的作品风格、绘画个性、艺术境界、艺术修养、思想情感等。通过笔触,不同的画家、不同的作品传递给观赏者的是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悟。
潘玉良人像油画的笔触以中国画民族形式的线条造型,运用线条的柔韧宛转、虚实与节奏,达到画面的立体和透视效果,在油画中融进了中国画的笔墨变化特点,打破了西方绘画运用光影处理边界的程式。如作品《窗前女人体》,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形体,线条起笔有明显的顿挫,颇具中国书法的特点。在绘画中,她善于通过笔触的强弱、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浓淡干湿来表达景物的远近、明暗、虚实,画面形象结构紧凑、层次井然、色彩炫目、主次分明、节奏明快、气韵流动。如《双人袖舞》,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与姿态用流畅、娴熟的线条勾勒,充分展现中国绘画的风韵。同时,大胆的构图、绚烂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律动感。此外,画面还夹杂中国画的书法式用笔,把人体的姿态生动地展示出来。
墨线勾勒是国画的造型基础,是体现中国绘画风格的典型要素。1940年代前后,潘玉良在绘画创作中更多地运用线描手法,以线条的粗细、轻重、虚实、顿挫表现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这是她对西方油画表现手法的重要突破。潘玉良后期的水墨画作品,以彩墨着色晕染,用线条勾勒人物的动作和态势,温暖通透的色调,流畅活泼的线条,展现出作品的独特性。
从她后期的人物画中总能窥见东方女性的气韵,温婉而柔美。她笔下人物的装束、服装等多以中式为主,用线条勾勒人物的外形,体态婀娜而自然,造型丰满而逼真。在《双人扇舞》中,她使用国画的白描法来勾画人物轮廓,情趣盎然,且不乏夸张的主观意识。在表现中国民间年画场景为主的《歌舞燕声图》《面具扇舞》等作品中,人物形体和面部的刻画融入中国文化的审美理念,摒弃了西洋画严谨的解剖、比例与透视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创作的写意、唯美与恬静的特点[7]。
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对潘玉良的绘画作品作了中肯的评价:“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8]
毛笔、宣纸是中国画的必备材料和工具。1942年以后,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墨彩在宣纸上作画,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墨画。这是她在技法上的创新,也最能体现中西融合的艺术风貌。
潘玉良的彩墨画,因作画工具是毛笔,画面上的颜料看上去更像是层层堆积而成,较之于中国画的渲染表现手法,更增添了画面的厚重感。在造型上,线条两侧经颜料的填充,产生出“锥画沙”的视觉效果。用中国国画颜料作画,色彩丰富,如《女人体》《披花巾女人体》等彩墨画作品,将西洋画和中国线描巧妙糅合,呈现出强烈东方气质的神韵和意境。
潘玉良是中西绘画融合的积极探索者,在油画创作中的色彩、笔触、人物造型、材料等方面,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画元素,且已达到炉火纯青、入神入化的地步,真正实现了绘画创作的中西合璧。诚如潘玉良传记的作者石楠所言:“她成功地找到了西洋画与中国画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她的作品既具有西画的实感又富有中国画的诗意,达到了一种新的独创的艺术境界。”[9]她的“融合”思想和创作实践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也对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贺靖.论潘玉良艺术作品的美学取向和图式风格[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1-74
[2]王露霞,张康夫.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27(6):933-936
[3]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7
[4]李宏伟.近现代油画创作的中国元素研究[J].艺术百家,2011(2):244-248
[5]孙延利.“融中西画于一治”:潘玉良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J].皖西学院学报,2009(8):150-152
[6]李润生.多视角美术赏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42
[7]孙妮娜.潘玉良彩墨画艺术研究[J].书画艺术,2008(5):72-76
[8]张晓雯.“龙眠”手法的写入与融合:论潘玉良油画中的线性风格[J].艺术理论,2008(8):22-23
[9]石楠.一代画魂潘玉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26
(责任编辑:李力)
作者简介:孙延利(1981-),女,安徽霍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风俗油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研究”(SK2015A33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中国乡土油画的传承与绘画风格的演变”(AHSKQ2014D120)。
收稿日期:2015-08-15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5)10-0089-02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