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视阈下的安徽物流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2015-04-10 13:08何章磊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熟语物流业安徽

何章磊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产业转移视阈下的安徽物流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何章磊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从产业规模、宏观政策、基础设施条件、行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具体表现为:物流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环境极为有利,但行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安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可带动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其服务能力,影响其竞争格局。对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企业竞争力、业务能力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重点发展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增值服务能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策略。 基于文化意象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零对应三个方面对藏英熟语中的数字“三”“七”“十三”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对其文化内涵加以比较分析以期为探讨藏英文化的异同提供一种视角。研究发现数字“三”在藏英熟语中的隐喻存在完全对应,即“三”的目标域都是“完美、圣洁”;“七”在藏英熟语中的隐喻存在部分对应,即“七”在藏语熟语中除了映射“神圣、完满"外,还意为“天灾、人祸”,而在英语熟语中,“七”的喻意为“神圣,完美”;“十三”在藏英熟语中的隐喻存在零对应,即“十三”在藏语熟语中映射“神圣,圣洁”,而英文化中的“十三”映射“厄运,死亡”。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物流;产业集聚;信息化建设;增值服务 文化意象;概念隐喻;熟语;数字隐喻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对繁荣市场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安徽作为中部偏东地区的欠发达的资源型大省,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时期,安徽物流业升级发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要求,能够优化承接产业转移服务环境,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安徽区域经济融入长江经济带。

1 安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安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2010-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为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幅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规模。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2013年安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980亿元,增速为13.9%[1];2014年安徽物流业增加值为1 150亿元,增速为17.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近16%[2],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皖江流域经济带已形成汽车、家电、有色金属、石化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物流需求规模巨大,服务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不断深入推进,未来安徽物流行业规模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1.2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部崛起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经济战略的实施推进,有力推动了安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全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等行业发展政策,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2013年10月,安徽省会合肥市被选定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芜湖、安庆、马鞍山被选定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3]。安徽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产业布局特点制定了《安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政策,引导支持皖江流域建设现代物流业集聚区,重点建设覆盖全省范围的合肥、安庆、芜马、蚌埠、阜阳五大物流枢纽。全省各地市也制定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应政策,筹建发展物流中心,提升配套服务能力。上述各项物流行业发展扶持政策为安徽物流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宏观环境。

1.3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明显改善为物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安徽省交通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多公里,“三横四纵”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铁路通车里程达3 500多公里,京沪、京九、宁西、京福等铁路干线均经停省内;内河航运能力居全国之首,通航总里程达6 200多公里。预计2015年全省港口吞吐量将达4.7亿吨,其中包括标准集装箱100万箱;航空运输发展迅猛,扩建合肥、安庆机场,新建芜湖、蚌埠、宿州等多座机场,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4]。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物流园区建设已见成效,其中芜湖港物流园、合肥新站物流园初具规模,安得物流已率先建成智能化物流园区,全省共规划建设各类物流园区近200个。在信息服务领域,一批专业从事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的网站平台已开通运行,如安徽农网、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二维条形码和RFID识别等信息技术也在全省物流业得到广泛应用。

1.4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接受,安徽省内约有六成以上制造企业采用物流业务外包模式,物流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迅捷物流、徽商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储运企业围绕客户需要,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快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以中外运、宝供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随着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而进驻安徽,依靠业务能力和资源优势,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大批新兴物流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步成长壮大。目前,安徽物流业已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2 产业转移对安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决定承接地区的产业类型和相关服务类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业必然受到外部产业转移的影响。

2.1促进物流市场健康发展

产业转移不只是个别企业的迁移,而是涉及到制造业上下游各环节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安徽省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将提供需求旺盛的物流市场环境。随着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的物流合作企业也随之转移,会加剧本地物流业的市场竞争,安徽物流产业的相对优势将逐步消失。因此,安徽物流业必须加快升级发展步伐,提高服务水准和业务能力,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2有力带动物流业发展

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需要上下游产业基础作为发展依托,主要服务对象是制造业和商贸业。产业转移必将催生大量物流服务需求,有利于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提升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奇瑞汽车、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核心企业为龙头,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汽车、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5]。未来合肥经济圈将以高新技术、家电业等产业为发展重点,皖江城市带以生产制造业、建材、化工等产业为重点,沿淮区域以农产品、机械等产业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将优化、改善安徽省的整体产业发展环境,带动促进安徽物流业的大发展。

2.3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随着产业转移不断深入推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安徽转移的比例不断增加。高端产业转移要求的是精细化、高标准、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安徽物流业应当主动顺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改善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树立现代物流服务意识。当前,省内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集中于保管、运输等低端劳务性业务项目,跨境业务、一体化物流服务、多式联运等增值性业务服务能力弱,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接受能力,应促进行业间、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依托物流园区提供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

2.4影响物流行业竞争格局

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物流业相比,安徽省物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省内仅有70余家A级物流企业,专业化设施设备少,运营管理效率低,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仓储、运输等低端物流服务,难以提供完善的专业化配套物流服务。此外,安徽省物流业产能增速落后于基础设施增速,投入产出比值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行业增加值总量较少,缺少增值性业务项目。由于物流服务能力弱、水平低,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的要求,无法满足产业转移带来的现代物流服务需求,许多先进物流企业依靠竞争优势与先进制造业同时进驻安徽市场。为了迅速扩展业务抢占市场,兼并、收购本地物流企业成为外来大型物流企业的必然选择,此举影响了安徽物流业的竞争格局,制约了本地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6]。

3 产业转移视阈下的安徽物流业升级发展策略

产业转移符合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的发展规律,也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安徽物流业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升级发展,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顺利实施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3.1重点发展区域物流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对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物流产业集群能有效形成运输业、配送业、流通加工业等产业链的联动优势,带动区域物流业整体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安徽省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将重点发展三大物流产业聚集区:合肥物流圈将重点发展家电、电子、汽车、商贸物流,积极建设、完善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应充分利用长江水道的自然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加快港口物流和多式联运业发展;沿淮物流产业带要面向黄淮海区域建立物流集散和分拨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中药材、商贸物流,构建以铁路联运为主的物流体系[7]。全省将以合肥、芜湖为核心,以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安庆、马鞍山、阜阳为区域中心,整合物流基础资源,实现合肥物流圈、皖江物流产业带、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地协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安徽物流业应充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现产业集群内物流企业的协同发展,积极促进全省物流业与商贸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8]。

3.2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物流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全省物流业应该破除区域、行业壁垒,充分整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建设集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功能为一体的安徽物流门户网站。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在安徽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研发能有效提升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的智能服务系统,并争取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运行。各地也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研发区域物流信息系统,与省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无缝对接,采用B/S访问模式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开放共享,实时提供物流信息数据服务,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物流运营效率[9]。

物流企业应加紧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企业级Intranet和Extranet,不断完善物流信息数据库和系统功能,逐步实现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联网。全面应用电子数据交换、GP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跟踪物流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推动安徽省物流行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提高。

3.3加速提升物流业规模和竞争力

物流企业是构成物流产业集群的主体,直接决定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水平[10]。目前,安徽省约有各类物流企业2 000多家,其中A级物流企业只有70余家,5A级物流企业仅有2家,优质企业数量明显不足。全省在大力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同时,应重点培育一批3A级以上物流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中的支柱。各级政府也应采取税费减免、购买服务、补贴等办法和措施,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安得物流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此外,安徽物流业应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物流园区、先进企业交流合作,探索合作共赢模式,鼓励通过合作、参股、联盟等方式与大型综合物流企业联合,学习、掌握先进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经验。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一体化服务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有效推动安徽物流行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3.4提高增值服务能力

近年来,安徽物流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但全省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一直高于17%,表明安徽物流业发展快而不强,产业整体赢利能力弱。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安徽省物流业应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积极推进业务升级,创新物流业务发展模式,引导物流企业发展专业化物流,如鲜活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另一方面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的类型与特点,提供专业配套物流服务,发展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运用担保、贴息等手段,引导外部资本参与物流企业的升级发展,为物流企业发展增值业务提供金融支持[11]。物流企业也应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开发一体化物流服务、物流金融、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增值性业务,避免低端市场恶性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5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安徽省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专业的设施设备,基层员工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导致人员流动率较高,影响了企业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对此,物流企业应积极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建立公平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留住人才,创建学习型企业发展人才,定期通过工会等组织关心慰问一线员工,培养员工对物流企业的归属感,建立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此外,有经验、懂管理、熟悉业务的物流项目经理、业务运营总监和规划设计员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也非常缺乏。一方面,可以通过业务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外派学习等形式提升在职员工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物流管理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的政府与企业可以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物流企业的高管和业务骨干来皖兴业。政府还应该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加强

4 结 语

随着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安徽现代物流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产业在全省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对安徽省物流业现状和产业转移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徽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政策环境有利,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在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服务水准、业务项目等方面无法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以后的升级发展策略应重点发展物流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实力和创新增值服务等,充分利用区域物流与产业转移之间的联动关系,实现安徽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安徽省物流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EB/OL].[2015-06-10].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404/20140400567901.shtml

[2]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贸易和服务业处.安徽省物流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EB/OL].(2015-05-13) [2015-06-10].http://www.ahpc.gov.cn/pub/content.jsp?newsId=7BE6ED27-7EFC-4EED-AA07-3154BA30A7B8

[3]关堂春.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4-36

[4]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交通概况[EB/OL].[2015-06-10].http://www.moc.gov.cn/st2010/anhui/ah_jiaotonggk/201111/t20111123_1145065.html

[5]廉同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27(3):86-90

[6]刘兰凤,汪传雷,吴海辉.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策略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2):14-17

[7]赵瑾,程业炳,吴涛.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发展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9):42-45

[8]许正松,万青.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1,10(2):16-19

[9]吴姗珊.安徽省现代物流业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1:34-37

[10]汪高元.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1):43-46

[11]金诺.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安徽物流业发展策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4):121-123

(责任编辑:胡永近)

帕尔默文化意象理论视阈下藏英熟语中的数字隐喻

——以数字“三、七、十三”为例

刘代琼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四川康定,626001

1 问题的提出

“熟语”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俄语“фразеолотня”翻译而来,并作为一个概念在汉语中得以承认和使用[1]。顾名思义,“熟语是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的语用心理和语用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习用性强的现成的短语或短句。”[2]熟语在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在语义上具有完整性,是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慢慢形成的,是语言的精粹和人们对现实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姚锡远把熟语大致分为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俗语和锦句[3]。有关数字熟语研究方面的专著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唐庶宜编著的《数字熟语词典》,该词典主要收罗了中国历代以数字组合成的谚语、俗语、成语以及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警句[4]。2007年,赵建国的《汉维语数字熟语及其翻译》,介绍了汉维数字熟语的特点及相关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是跨语言、跨文化研究数字熟语的先例[5]。藏英语言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熟语,其中不乏由数字构成的熟语,无论是藏语熟语还是英语熟语中的数字,它们都具有内容丰富、鲜明生动、言简意赅等特征,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和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用心理。

本文试图运用帕尔默语言文化意象和概念隐喻理论来透视藏英熟语中的数字文化内涵,为藏英文化比较和文化跨域交流提供语料范本。

2 理论依据: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2.1帕尔默文化意象理论

1996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首次提出“文化语言学”这一术语,把由博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三大分支组成的语言人类学与认知语言学进行了整合,使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了文化语言学[6]35-46。前者弥补了后者在文化纬度上的缺陷,后者在认知科学纬度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帕尔默吸纳了认知语言学上的意象概念,并将其内化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即文化意象。文化语言学理论的诞生为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帕尔默认为“意象”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大感知模式来获取体验和经历,并经过想象,进而以画面的形式在我们的大脑中生动地呈现出来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复杂的意象的产生还与情感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现象及思维过程等有关。帕尔默主张把意象的研究置于文化视野下,这是因为意象的生成与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有极大的关联,它或建构于社会构建过程中的社会活动,亦或同构于社会构建过程。在帕尔默看来,语言、意象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语言是一种以意象为基础的各种文化符码的有序组合,意象又是我们经历和体验的映现,而我们的这些经历和体验又受制于文化。简言之,语言以意象为基础,而文化制约着意象,语言和意象同构发展,由此,语言、意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构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即文化意象理论[6]46-52。文化意象具有抽象性、虚幻性、隐喻性、片面性及嬗变性等特征。

2.2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法和认知过程[7]。他们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跨范畴的映射及意象图式过程,即用人们已经熟知的、具体的事物去构建和解释其他未知、抽象的事物,其本质具有普遍性、概念性、系统性。帕尔默指出,隐喻作为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试图借助约定俗成的意象来认知和解释语言的尝试。

3 帕尔默文化意象视阈下藏英熟语中三个数字隐喻的对应情况

熟语是一种民族文化样式,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认知,因而它也是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观照下,文化意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手段,与隐喻是同构关系。数字隐喻依赖植根于人们潜意识中的数字意象,并通过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而重塑出新的意象。对数字隐喻而言,意象具有约定速成的作用;对数字意象而言,隐喻是丰富其意蕴的一种手段。由于宗教信仰,思维模式,联想心理等方面的异同,使藏英文化在对数字意象的取向上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数字喻义在藏英熟语中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语言学家考维塞斯(Kvecses)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文化和认知的基础上并受之影响的,因为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文化体验、情感思维等的差异,使隐喻在跨文化中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由此可把在隐喻划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零对应等三方面[8]。

本文借鉴考维塞斯关于隐喻类别的划分方法,从数字隐喻完全对应、数字隐喻部分对应和数字隐喻零对应三个方面来探讨藏英熟语中数字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隐喻。数字隐喻完全对应是指某一数字的喻意在藏英文化中具有对应性或相似性,如数字“三”;数字隐喻部分对应是指同一数字在藏文化或英文化中具有某些文化涵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具有部分相同的涵义,或者同时具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内涵意义,如数字“七”;数字隐喻零对应是指某个数字的目标域在藏英文化中没有对应性或相似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况,是隐喻变异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如数字“十三”。

3.1数字“三”之隐喻藏英语完全对应

数字“三”在藏英熟语中都象征“圣洁、美好、多、极限”。

3.1.1“三”在藏英熟语中映射“圣洁、美好”

在藏语中,“三”的意象为可视的“日、月、星”,喻为“神圣、吉祥”。在藏族有名的神话史诗《格萨尔》中古代岭国有 “三大神”、“三大佛”、“三大部落”、“三大圣人”等等,还把骑士的弓、箭和腰刀亲切地称为“三眷属”[9]66。在英语中,数字“三”映射“神圣、完美”。数字“三”的意象是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和“圣灵”,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灵统治者,即“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和“冥神普鲁托”[10]。与“三”有关的习语和谚语有: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一定成功);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好运); 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美好的事物皆与“三”有关)。都赋予数字“三”神秘的隐喻色彩。这些藏英熟语中的数字“三”不但具有生动的思维形象,还在意、境、神、形方面呈现出一致性,反映出藏英文化对“三”可能有着共同的认知方式。

3.1.2“三”在藏英文化中的另一意象是虚数,可映射为“多、极限”等夸张之意

在藏文化中,这类数字熟语有很多,比如“三个常人的计议,胜过一个超人的主意”,这里的“三”的目标域是“多”,整句的意思是人多智慧广。又如“漫漫人生三苦三乐,长长春日三冷三暖”,该谚语中的“三”喻指“极限”,全句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很漫长,所有的悲喜、苦乐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皆无定数。在英语中,有关“three”的熟语有: “When three know it, all know it.”这句话中的“三”影射“多”, 意思是“三人知,天下晓”,即要是三个人知道,就会把消息或秘密外泄而为更多人知晓。“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这句话中的“三”的目标域是“极限”,整句话的涵义是“再新鲜的鱼放上三天也会变臭”,可引申为“做客不可久留”,也可拓展为“再美好的事物,经过岁月的洗礼也会变得平淡无奇”。这些藏英数字熟语中的“三”均为虚指,以数喻理,具体映射“众多,极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因果关系,并形象地告诫人们很多为人处世的哲学。

3.2数字“七”之隐喻藏英语部分对应

数字“七”在藏语熟语中除了有“神圣、完整”的积极意义外,还象征着“灾祸”;而在英语熟语中仅为“神圣,完美”。

首先,“七”在藏语中的意象是“神山”“神仙”和“星曜”,映射“神圣、完满”。据说天界虚空中的神山须弥山周围有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和持边山七座金山环绕,北斗七星上住着太阳、具光、灭飞天、常知、广光、具供施和置处七个仙人;“七”还指星曜,即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七大天体[9]65。另据记载,天界共有七层,聂赤赞普及其后的穆赤、丁赤、索赤、美赤、达赤、师赤六位赞普合称“天赤七王”,居住在七层天[11]。

其次,“七”在藏语熟语中的目标域为“灾祸”,如:“初七、十七、二十七,有人请客也莫去。”正如辩证思想家杨雄在《太玄·玄图》里说过,“……败损乎七……七也者,祸之阶者也。”[12]在藏族同胞的意识深处,逢七日是大灾大难的常见日子,这一说法既把藏文化中的“七”看作是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吉数,亦看作是个不吉利的数。

相比之下,英语国家人们对“七”情有独钟。英语熟语中的“七”则映射“神圣,完美”之褒义。英语中常用“seven”作为人们日常的道德行为准则,比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the seven heavens(七重天)、in the seventh heaven(极乐世界)、sealed with seven seals(神秘莫测)、seventy seven times(多次)等。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七”代表神和世界,说明“七”具有“神圣”的含义。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督教支配和影响着英文化,《圣经》里记载了上帝用六天时间分别创造了世界万物,第七天安息并把它定为圣日,“七”在英文化中是吉祥的,人们延用了它的宗教意义。

3.3数字“十三”之隐喻藏英语零对应

藏英文化都有奇数崇拜心理,但数字“十三”在两种文化中的喻意却截然不同。藏文化中的“十三”映射“神圣、吉祥”,而英文化中的“十三”映射“厄运、死亡”。

“十三”在藏文化中的意象是“佛塔”,作为积德修福的途径之一是修建佛塔,一般为十三层,寓意为“神圣,吉祥”。探其原因,可以这么说,藏族宗教是藏族文化的基石,无论是在藏族本土宗教苯教还是藏传佛教中,“十三”都是个神圣的数字。苯教的产生与“十三”有关,苯教祖师辛饶在十三岁被鬼魂牵引离家,游历藏地十三年,于二十六(即两个十三)岁的时候重返人间创立苯教,后来苯教还把还把天、地各划作十三层[13]。此外,《格萨尔王传·天界篇》中绒察查根老总管描述梦兆时,提到要在十三日煨桑祭神,要建十三座神坛,升十三面吉祥大旗,要修福诵经十三种,吟唱十三章发源歌咏等,藏土因而才会呈现祥和,岭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14]。在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有“过十三”说法,在藏族赛马中,“第十三名”和第一名的待遇相同等等。作者认为,大量的“十三”的出现表明了藏族先民追求功德圆满、尽善尽美的宗教心理,也体现了这一数字象征吉祥如意、神圣的涵义,因而“十三”在藏文化中是个吉祥极数。

“十三”在英文化中映射“厄运、死亡”。相关熟语有:“thirteen at a table(十三个进餐者)”,“unlucky thirteen(不吉利十三)”,“Friday the thirteenth (十三号星期五)”等,这和其宗教文化及神话传说有很深的渊源。相传基督耶稣在逾越节晚宴上被在第十三个座位上的犹大出卖,在十三日遇难。另一说法是挪威神话中的十二天神在瓦尔哈拉殿堂举行宴会,没被邀请的邪神洛基突然闯入,成宴会上的第十三位客人,他诱导黑暗之神霍德用带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刺死了霍德的兄弟光明之神博德,给诸神和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直到现在,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忌讳数字“13”,而是用“a baker's dozen”或“12A”来取而代之。凡与数字有关的编号,如街道、车牌、楼层、电梯、房间号都尽量避开数字十三,人们忌讳在十三日外出,把恰逢星期五的十三日称作黑色星期五。这些有关“十三”的例子是西方宗教早期支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缩影。

数字在藏英熟语中反映出藏英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数字的喜好和禁忌,数字自身本无吉凶可言,无论是人们对其笃信还是忌讳,都表达了他们趋吉避凶、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诉求。

4 结 语

藏英熟语中都存在数字隐喻现象,隐喻作为一种修辞和认识方式,它依赖于已有的意象来进行新的意象重塑,是藏英数字语义得以扩展的重要途径。藏英数字隐喻存在诸多的共性和个性,这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体验以及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精神背景下人们认知心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基于帕尔默文化意象理论来透视藏英熟语中数字隐喻的异同,利于更深入、透彻地解读藏英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孙维张.关于“熟语”的概念[J].汉语学习,1982(3):53-56

[2]武占坤,张莉.论熟语的民族气质[J].河北大学学报,1991(4):1-8

[3]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4]唐庶宜.数字熟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

[5]赵建国.汉维语数字熟语及其翻译[J].新疆大学学报,2007(4):146-148

[6]Gary B Palmer.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M].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9

[7]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en. 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

[8]吴海英.英汉数字隐喻的文化认知[D].长沙:东南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09:48-49

[9]范春文,王琼.藏族传统数字文化探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69

[10]陈辉.文化观照下的英汉数字崇拜[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134

[11]达海磬.苯教三界神灵信奉及其主要祭祀[J].西藏旅游,1996(2):20-22

[12] 杨雄.太玄校释[M].郑万耕,校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58-359

[13]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94

[14]格萨尔王传:天界篇[M]. 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29

(责任编辑:胡永近)

作者简介:何章磊(1982-),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经济管理。 刘代琼(1981-),女, 四川雅安人, 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物流业产业升级发展研究”(A2014058);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物流与合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SK201108);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物流管理”(2013zy18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 “藏英文化跨域对比研究——以数字文化为例”(13SB0196);四川民族学院自办项目“藏英数字文化跨域对比研究”(12XYZB009)。

收稿日期:2015-07-20 2015-07-25

中图分类号:F252 G13

文献标识码:A 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5)10-0044-04 1673-2006(2015)10-0073-04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11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0.019

猜你喜欢
熟语物流业安徽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中俄饮食结构差异在汉俄熟语中的体现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