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

2015-04-10 13:05:42陆侠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蒙城谚语方言

陆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236800)

蒙城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

陆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236800)

蒙城方言谚语反映的是蒙城民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识经验、人情世故、人生智慧。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蒙城方言谚语记录着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人生哲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积累着无数的智慧和哲理。人们无不喜欢用谚语来表达思想、说明道理、律己励人,谚语已经成为求索世界、认识人生、规范言行、砥砺励志的宝典,在传授经验、指导行为、培养高尚情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蒙城方言;谚语;文化内涵

方言谚语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积累总结出来的,是生活经验的沉淀,是语言中的精华。它们的特点是简单、通俗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蒙城方言谚语中的气象物候谚、时令节气谚、农业生产谚、家庭观念谚笔者在其他文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迷信禁忌、价值取向、社会事理方面的谚语。

谚语反映的是文化的特点,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有效地运用方言谚语,须从文化方面入手。“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正像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样。它是一切文化的基础,与其他文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文化与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1]美国语言教授萨丕尔也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2]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考察蒙城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

一、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观察日常生活现象,总纳生活中的经验,提炼出谚语,以此作为传授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高尔基曾经说过:“谚语和俗语典范地表达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3]

农耕社会离不开农具,“杈把扫帚扬场杴,犁耙绳索使牛鞭”总括了必备的农具;收获的农作物脱粒以后,还需要“扬场”(把籽粒从糠中分离出来),“会扬一条线,不会扬一大片”是其标准;单靠“扬场”,并不能把分量重的杂质清除出去,还需要“掠场”(用大扫帚轻轻拂过籽粒以扫除杂质),力道轻,杂质扫不走,力道重,籽粒会被一块扫走,因此“掠场”技术含量高于 “扬场”,“三分扬家,七分的掠家”;双抢双种的农忙时节,难免累得腿疼胳膊疼和熬夜熬得眼流水,这些不适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谚语也作了概述,“七天的胳膊八天的腿,十二天的眼不流水”;家务活琐碎,费时且别人不易看到成效,而耕种、管理、收获等这些农活则极易见成效,“家来活看不见,地来活一大片”。

自然生理现象也在谚语中体现出来。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健康的孩子一刻不闲,生病的孩子则不想玩耍,“好孩不闲,赖孩不玩”基本上成为初步判断孩子有病与否的标准。人体生理上会逐渐迈向衰老,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节气不饶天,年龄不饶人”;步入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会越来越像小孩子,照顾老人得像哄小孩一样,“老头使哄,小孩使宠”说明照顾老人的技巧;人老驼背是自然规律,腰弯背驮,头自然会低下,“人老弯腰把头低,树老焦梢叶子稀”,人老比树老,形象地描绘出老人的外在神态。

这类谚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指导着人们生活行为。

二、对风俗习惯的记录

谚语对广泛流行的民间风俗习惯多有涉及。蒙城有谚曰“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故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谚反映了蒙城社会独特的风貌。

民以食为天,吃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红芋曾是蒙城人的日常主食,在饮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红芋饭,红芋馍,一顿离了红芋不能活”。偶尔改善一下生活,面疙瘩是首选,加了鸡蛋的面疙瘩更是难得的美食,“拌面疙瘩打鸡蛋,不吃不吃两碗半”,时至今日,蒙城人依旧视“面疙瘩打鸡蛋”为美食。除此之外,蒙城人还喜爱咸鸭蛋、烙馍,这些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糟鱼(发臭的鱼)臭蛋,给肉不换”“烙馍卷生葱,撑得哽哽”,足见人们对这些食物的喜爱。人们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吃某些特定的食物,认为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初三吃顿杂面片,不吭也不喘”。不管是什么饭,都不能吃得过饱“吃饭留一口,能活九十九”,这在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握好饮食的度。饮食方面蒙城人有一种心态:宁愿吃讲究卫生者做的不干净的饭,也不吃不讲究卫生者做的干净的饭,即“能吃干净遢邋(邋遢),不吃遢邋干净”。

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家族聚居的社会,故此特别重视世代相传的住宅。房子讲究门朝南,冬暖夏凉,“有钱盖个门朝南,冬天暖乎夏天寒”。左邻右舍之间的房子要等高同宽,因为人们相信“大屋压小屋,三天两头哭”,住在低房子里的人会有不幸。因此有矛盾的邻居,有故意把房屋建得在高度和宽度上超过邻居家的。房屋周围栽什么样的树,树木栽在何处,都是有讲究的,否则对居住者不利,“当院长棵毛桃,方得小孩跑肚(腹泻)”。

丧葬习俗也在谚语中有所体现,“活着给个人,死喽给个坟”,死后要入土为安筑土为坟;在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只有男孩有资格继承家庭的遗产,女儿只对其母亲去世后所遗留的衣服有一定继承权,正所谓“儿家当,女穿衣裳”。

蒙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体现本地生活气息的谚语,从这些谚语中,可以考察到蒙城地区的风情民俗,也可以让人们联想起蒙城民众生活的场景。

三、对迷信禁忌的反映

人们把人的生理特征与性格联系起来,认为具有某种生理特征就会具有某种性格或某种行为:颧骨高的人厉害,“颧骨高,怀揣刀”,左眼大右眼小的人爱贪便宜,“左眼大右眼小,不得便宜搭口咬”;人壮就会发愣、不灵巧,故有谚曰“人大愣怔狗大呆,包子大喽净韭菜”;腿上有胎记的人喜欢吃,腰上有胎记的人能做高官,脸上有胎记的人容易把碗摔烂,故有谚曰“记腿要饭供不上嘴,记腰骑马带刀,记脸好打碗”。

人们亦相信生理现象与人的吉凶祸福有联系:“鼻大闻臭香,嘴大吃猪羊,眼大看四方”;认为背后长瘊,日子不会好,胸前长瘊,则日子富裕“人背瘊,夜夜愁;瘊背人,不受贫”;脸上有麻子的人有钱,故有谚曰“十个麻子九个富,就怕麻子不顺路(不分行)”;男孩两个旋日子富裕,女孩两个旋则调皮,“男孩双顶,良田千顷;女孩双顶,爷娘跳井”;身体临时的生理现象也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左眼跳财,右眼跳挨”。

这些谚语反映人们关注自己身体、关心自己生命的心理。

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禁忌,有些禁忌以谚语的形式昭示世人。行为禁忌:衣服破了或掉了纽扣,忌穿在身上缝补,“身上连,人人烦”;岁时禁忌: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出嫁了的女儿不能见娘家的灯光,即不能在娘家过夜,否则娘家会有多人去世,“十五不见灯,见灯死哄哄”;殡葬禁忌:下葬时忌逝者的头朝东,否则办丧事的人家每年都会有人去世,“头朝东,年年不落空”。

这些禁忌在现代社会依然被人们遵循着,现代人们仍然坚持不违禁的原因在于,在特定民俗的心理下为保平安健康“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

四、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历史长河中,蒙城地区形成一些涉及个人修养、立身处世、与人交往的谚语,教人“应该怎样做”或“不要怎样做”,成为规范言行、砥砺意志的宝典,人们从中学习做人与睿智。这些谚语可分两类:一是如何待人,二是如何对己。

在社会生活里,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人际交往方面,蒙城人有一套又一套的规则,与人相处:贵在礼尚往来“牵人的猪,还人的羊”;贵在维护别人的尊严“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活着都有自尊,不打人之脸,不道人之短;贵在以诚相待,一是真诚,“浇菜浇根,共事共心”,二是诚实,“人心要实,火心要虚”,三是守信、重然诺,“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许神神等着,许人人等着”,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帮人帮到头,救人救到底”,助人有始有终;“当面锣,对面鼓”,有事时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有话当面讲清。人们把这些交际原则方面的谚语作为教诲提出,足见蒙城人对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视。

对于自身,蒙城人尚做事专注、脚踏实地、勤俭节约、自食其力。如教人做事要专注的,“弄啥讲啥,卖啥吆唤啥”“上东行不问西行,买骡马不问猪羊”。也有鼓励人们实干的:眼睛所看到的永远都是无尽的困难,而手才是真正能让人们克服困难的,“眼是孬种,手是好汉”,为此,不要相信你的眼睛,要相信你的手。真正动手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关键是要动手干,“不怕慢,就怕站”,即使聊天也不要忘记手中正在做的工作“话也讲,棉也纺”。尚勤俭节约。人们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粮食来之不易,即使终日劳作,亦不免生活拮据。所以生活上,节俭度日,反对浪费,“细水长流,吃穿不愁”“三年不吸烟,省个大老犍(公牛)”“三年头上不梳油,能省一具牛(一具牛:两头牛,耕地两头牛为一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天省一口,一年买老牛”说明了节俭的好处。“一顿剩一口,一年剩一斗”则劝诫不要剩饭,珍惜粮食。

谚语中鼓励自食其力的内容也信手拈来,“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分家饭是指兄弟分家时,父母所给的产业,嫁妆衣是指女子出嫁时,父母所送的嫁妆。人们深切体会到:坐吃山空,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取之不尽的,所以能一针见血地总结出这类大众式真理。

这些谚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蒙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律己励人、真诚待人、自力更生、宽容感恩、脚踏实地。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准则、规范言行,其教化作用与讽喻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五、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批判意识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人性的弱点,蒙城人惯于取譬于日常现象和日常生活,创作谚语加以批判和讽刺。

蒙城民众还创作了许多描述人性弱点的谚语,以示批判和讽刺。如:贪婪,“吃着碗来,揽着锅来”;固执,“人犟损财,牛犟损力”;阿谀奉承,“走千走万,呵蛋(奉承)吃饭”;幸灾乐祸,“一人不幸,十人敲罄”;见识短浅,“眼皮浅,腚沟深”;不识抬举,“牵着不走,赶着倒退”;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非常懒惰,“横草不捏,竖草不拿”“大懒使小懒,小懒不动弹”;好吃懒做,“吃饭捡大碗,做活净叫唤”;在自己家懒惰,在别人家勤快,“家活懒,外活勤”;趋炎附势,“狗咬挎篮的(乞丐),人攀有钱的”;唯利是图,“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用人可近,不用人可远”“用人可前,不用人可后”;班门弄斧,自不量力,“圣人门前读书本,关羽门前耍大刀”;不知自丑反而自夸,“黄狼(黄鼠狼)夸儿香,刺猬夸儿光”。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拙老鸨(笨女人)巧舌头,巧来巧去有来头”“左说左对,右说右对”;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得到,“吃屎嫌臭,吃兔子撵不上”;跟随别人去做坏事,“人家拿刀,你也跟着趁”;对自身的短处避而不谈,“卖瓜的不说瓜苦,卖杏的不说杏酸”;揪住陈芝麻、烂绿豆的旧事不放,“千年死个猪,万年死个猫”;能惹事却没本事解决,“有本事请神,没本事送神”;不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却高谈阔论、不体谅别人的难处,只夸海口说风凉话,“没儿夸干净,没老的(父母)夸孝顺”;搔首弄姿、顾盼自影、自我感觉良好,“走前影,看后影”;相互依赖、相互推脱、偷奸耍滑,“鸡多不嬎蛋,女人多喽不做饭”“一龙直尿,九龙直靠”;半懂不懂的人总是喜欢吹嘘和卖弄,“满罐不响,半罐咣当”。

这些谚语既富于批判精神又生动形象,通过谚语形式使人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谴责这些人的劣根性并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体现了方言熟语讽时刺世的社会价值。

六、对社会事理的概括

事理谚通过综合多类事物而高度抽象概括,阐发社会现象、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言不确指、可通用。事理谚反映民众所共有的基本思维规律与经验,用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概括、透彻地说明一个道理,让人“认识或了解什么”,或径直明论,或假事隐寓。听者从中能悟到处事的一些深刻道理。

(一)径直明论

生活里,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睿智地思考、深刻地体察,观察到一些客观规律并以直陈式的谚语的形式把它们表述出来:生活不易,“屎难吃,钱难挣”;隔墙有耳,“路边上讲话,草棵来(草丛中)有人”;事物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阴来阴去下大雨,病来病去病死人”;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小偷学做贼”;愈穷的人愈要自尊,“干天起旋风,人穷好说空”;品德好,行为习惯好的孩子不需要严加管教也能成人,“好面不要咂,好孩不要打”;“破帽常戴,吃亏常在”破帽子可以戴得时间长,吃亏可以活得时间长,说明人们信奉吃亏是福这样的人生哲学;人在互相打骂时以伤害对方为能事,恶语相向,互下狠手,反映这方面内容的谚语如“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所以不必执著于人在打骂时的言行。

话经过他人之口有可能会变了模样。一类是离开当时的语境,无恶意,轻飘飘的原话在在传递中意思被曲解,就不会再是轻飘飘的了,好话传过去也能成了坏话,“说话轻,过话重”,“过”即传递的意思;另一类是“捎东西能捎少,捎话能捎多”,托人带话时,带话人加进去一些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象,原话内容会增多。所以,谨慎对待经他人之口的话。对自己的话也要谨慎,说话时要注意分寸,说话之前先仔细考虑要说的话将会带来的后果,一旦出口就难收回“说出的话,泼出的水”。

(二)假物隐寓

此类谚语表面上是日常现象的客观描写,但反映的哲理却深刻形象,让人体会到一些基本道理。如:

形容习焉不察用“虱子多喽不咬人,债多喽不愁”表示;在眼前的东西反倒容易看不清楚,“灯下黑,眼前瞎”;形容众人受益,一人担责用“肉吃千口,罪落一人”;表示生存上依靠别人就要受别人的束缚跟管制用“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很早就做好了准备,却没有实施或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支出项无法预料,挣来的钱不知在哪方面就会花去,“光看鱼喝水,不知打哪鳃冒”;关键人物平安无事,次要人承担全部责任,“偷牛的没逮着,逮个拔橛的”,偷牛的人没逮着,逮住拔拴牛橛子的人。

社会事理谚,反映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活和社会事理,由自然事物、人生体验而得到的启示,其事虽小,可以喻大。这是符合谚语传授知识经验、讽喻教化社会的性质的。

综上所述,蒙城方言谚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其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生活经验总结;二是来源于对人生理性的思考。

[1]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57.

[2]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nce&Company,1921:221.

[3]韩建业.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55.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roverbs in Mengcheng Dialect

LU 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Media,Bozhou Teachers College,Bozhou 236800,Anhui,China)

The proverbs in Mengcheng Dialect reflect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lifestyle,customs,knowledge,ways of the world,and wisdom.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the proverbs in Mengcheng Dialect record the values and philosophy of life of users,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tent,accumulate countless wisdom and philosophy.People like to use a proverb to express thoughts,describe the truth,discipline oneself and encourage others.The proverbs have become the bible of exploring the world,understanding life,regulating people’s words and deeds.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experience,guiding behavior,cultivating noble sentiments.

Mengcheng dialect;proverbs;cultural connotation

H172.1

A

1007-5348(2015)05-0111-04

2015-03-20

201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 “蒙城方言熟语研究”(AHSKQ2014D124);2014年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蒙城方言谚语及其认知机制分析”(BSKY201409)

陆侠(1980-),女,安徽蒙城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方言学。

(责任编辑:薄言)

猜你喜欢
蒙城谚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安徽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至涡阳段施工图设计获批复
石油沥青(2021年3期)2021-08-05 07:41:04
安徽蒙城:秸秆收储利用“四方共赢”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 19:47:34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说说谚语
西蒙城的不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