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超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北魏邸珍墓志铭考释
过超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邸珍墓志铭主要记述了北魏末期高欢亲信邸珍的个人仕宦经历。志文对于传世文献有诸多补遗之处,对研究北魏末期高欢与北魏关系、北齐时期的迁葬风俗等都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邸珍;墓志;北魏;北齐;高欢
邸珍其人,《北齐书》《北史》皆有传,史载其“御下残酷,士众离心”[1]2899,最终“为州人所害”[1]2899,河北曲阳县城东二里原立有《魏故侍中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后文简称邸公碑),抗战前移至北岳庙碑楼保护。此碑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宋陈思《宝刻丛编》、清倪涛《六艺之一录》等金石文献均有著录,而《河北金石辑录》有全文著录,无标点,此碑为邸珍后人为纪念其先祖之功而建,主要叙述了邸珍家世及追随北齐神武帝高欢的戎马生涯。而在《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中所见《魏故侍中司空邸公墓志铭》(后文简称为《邸公墓志铭》)[3]35则是邸珍之墓志铭,对于邸珍之研究,见刘雪彦《曲阳北岳庙现存石刻文献研究》[2],刘雪彦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邸公碑进行了相关的考释,简要考证了邸珍的生平,并附邸公碑释读全文。①然而由于当时刘雪彦并没有看见此墓志铭,故研究尚有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拟根据新出的《邸公墓志铭》,结合传世文献,对邸珍其人做进一步探究。
《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中所见之《邸公墓志铭》为影印拓本,现笔者尝试释文句读,并录如下:魏故侍中司空邸公墓志铭
君讳珍,字安宝,中山上曲阳人也。浚源遥注,隆构层峙,亲族公门之/绪,青组丹毂之华。故已铭于钟鼎,播之兰荣,千祀横被,风流焕然,祖/扷抱质,怀文声驰,雅俗文思,象贤载德,誉满衣簪。公中和所缠,纯嘏/修洽,英姿秀出,桀气孤上,頡颃书剑,悵怏风云,瞻管乐而兴愤,(亻币)孙/吴以投契,忠勇沉殁(毅),率自天真,温良恭俭,非由矫饬,万夫之望,一朝自/远。
起家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属霸后聿,兴俊雄结,辙荣名大府,如毛/顺风,除开府外兵参军事,所奉之主,即高祖武皇帝其人也。中兴初,/除大丞相长史,内谋国纪,外参戎律。职事修举,幕下推高。永熙元/年,除平北将军殷州刺史,迁开府仪同三司、徐州道行台、尚书右仆射/,以永熙四年七月公薨于位,诏赠使持节、都督定徐殷朔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侍中、司空公、定州刺史、神鸟县开国侯、上曲阳县开国侯。惟公理/识淹长,神宇宏旷,孝为德本,忠实身基,骧首旧翼,爰构真主,磨/顶泼心,精贯白日,受蜃庙堂,奇正兼运,建(方舆)方面,威惠并驰,勳书彝器,绩宣盟府,故已□□□□□武□吴而天地不仁,鬼神类听,/云亡骤及,朝野同哀,□□□□……□□□□六月丙子朔九日甲申安厝/定州城西六十里□□□□……□□□□乃□铭曰:/
气象□山,□之□名世□□杰□□□翼高□骥□□□□台□□□□□敕/荷天幕,建节专城,出宣武怒,入效忠贞,纪以文□,发以声明,雕戎□□□且铭□□□式替/隆平,云如不淑,遽掩佳城,烟□□抑风□□□□□□□□□□□□□□□□播修名。/
据赵明诚《金石录》载:“第四百五十五北齐邸珍碑上武平六年二月;第四百五十六北齐邸珍碑下”,[4]54以及郑樵在《通志》卷七十三中的记载“北齐邸珍碑武平六年未详”[5]844。我们可以推断邸公碑应该立于北齐武平六年(575),碑文记载邸珍死于天平元年(534),此碑在邸珍死后41年刊刻而立,并且历代均有收录,可以证明其至少不是现代人仿造。
《邸公墓志铭》在《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中没有署名出处,此墓志铭来源,陈尚君称“《洛阳新获七朝墓志》编者齐运通先生长期在洛阳工作,感恸于文物流失,乃发愿就个人之所得加以收集,积累数年,所获渐丰,乃选取精品,编为是书。该书所收,皆近年数年内在河南洛阳一带出土之墓志,凡东汉7件,西晋1件、北魏31件(含东魏4件)、北齐4件、隋21件、唐371件(含武周24件、伪燕4件、后唐3件)、宋7件、年代不详者2件,总444件。”[6]如果此为属实,即这件墓志铭的确是在洛阳地区出土的话,那邸珍之墓理应在洛阳附近,这与墓志铭中所谓的“安厝定州城西六十里”有区别,定州城西六十里,即邸珍故乡上曲阳县,且此墓志也不可能是邸珍死后下葬时所刻。
墓志铭中所谓“除开府外兵参军事,所奉之主,即高祖武皇帝其人也。”然而邸珍死的时候,高欢并没有去世,史载高欢死于武定五年(547),去世的时候“兼备九锡殊礼,谥献武王”[7]24,直到“天保初,追崇为献武帝,庙号太祖,陵曰义平。天统元年,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7]24高欢有高祖这个庙号和神武皇帝这个谥号,是到天统元年(565)以后了。墓志铭中出现的“高祖武皇帝”字样,只可能是在天统元年之后。此墓志如果为真,也只可能是邸珍死后至少31年之后才刻,此为该墓志铭篆刻上限,在墓志铭中称呼高祖武皇帝并且不加朝代,那该墓志铭篆刻时间下限应该在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为止。即若此墓志为真,则墓志铭篆刻时间在天统元年(565)到承光元年(577)之间的13年内。
《北齐书》和《北史》的《邸珍传》都只是声称其“为民所害”[7]651“遂为州人所害”,没有写明具体时间,从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邸珍应是在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徐州道行台、尚书右仆射”后,为州人所害,这也与《北史》记载的邸珍一次军事行动联系到一块,“后兼尚书右仆射、大行台,节度诸军事,击梁将成景儁等,解东徐围,回军彭城。”[1]2899此处的大行台,应该就是墓志中所谓的徐州道大行台,彭城郡即徐州。邸珍在击退成景儁等人的进攻后回师彭城,最终被“州人”所害。
邸珍担任徐州道行台,是受高欢所委派,针对魏帝“以斛斯椿兼领军,分置督将及河南、关西诸刺史”[7]13的行动,高欢为执掌朝政,派邸珍赴徐州,当时徐州为华山王鸷所据,“神武使邸珍夺其管籥”[7]13,重新夺得徐州方面的政治军事权力。此事在《资治通鉴》中,记于中大通五年(533)十一月,癸巳条,“十一月,癸巳,魏以殷州刺史中山邸珍为徐州大都督、东道行台、仆射,以讨下邳。”[8]4835即北魏永熙二年,这与邸珍墓志中所谓的“永熙元/年,除平北将军殷州刺史,迁开府仪同三司、徐州道行台、尚书右仆射/”也可以相印证。邸珍在永熙元年被任命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第二年十一月,高欢与魏帝的敌对关系逐渐加剧,邸珍被派遣占据徐州地区。邸珍去世的时间,至少应该在永熙二年(533)十一月之后,邸公碑中所载其为“天平元年冬十月二十七日,春秋四十六,力疾薨于王事。”[2]39天平元年为东魏元善见之年号,即公元534年,永熙三年(534)七月,高欢攻入洛阳,八月大肆消除异己,九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改元天平,所以永熙三年也是天平元年。但是在邸公墓志中的记载却有出入,其谓“以永熙四年七月公薨于位”,永熙并没有四年,并且时间与邸公碑有抵牾。
笔者认为,此处的“永熙四年”应为永熙三年之误。当时正处魏末,永熙元年(532)一年,即更改了四个年号(分别为中兴、太昌、永兴和永熙),时人对于年号纪年的紊乱也情有可原。而在具体时间上,笔者认为墓志上的去世时间应更为可靠,即邸珍应死于永熙三年七月,当时正处于多事之秋,元修亲率大军准备迎战高欢,高欢率军南下引军渡河,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魏帝逊于长安。”[7]17高欢入洛即在永熙三年七月。此时作为高欢得力助手的邸珍,在其击败成景携,“解东行围”后,恰恰在这关键时刻被州人所害。由于当时高欢正与魏帝对峙,笔者认为,高欢采取秘不发丧的措施,将邸珍从徐州秘密运回其老家上曲阳安葬,而在八月,即大刀阔斧的将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兼尚书左仆射辛雄、兼吏部尚书崔孝芬、都官尚书刘廞、兼度支尚书杨机、散骑常侍元士弼等一大批支持魏帝元修的大臣处死,在洛阳地区布置亲信守卫,自己却直接退守河东大本营,这不能不说也是考虑到洛阳东面徐州地区无亲信镇守的因素。
邸公碑所载之“天平元年冬十月二十七日”的时间,笔者认为是邸珍灵柩到达定州正式发丧的时间,因为“(永熙三年)冬十月丙寅,(孝静帝)即位于城东北,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为天平元年。”[9]297此时高欢已经去除异己,把持朝政,拥立元善见登基,故北魏东部形势已稳定,此时发丧已没有太大威胁,高欢也已经布置完备。墓志所载“六月丙子朔九日甲申安厝/定州城西六十里”字样,则应该是邸珍的具体下葬时间和地点,定州城西六十里,即邸珍的家乡上曲阳县。此处的“六月”原碑文中字迹模糊,根据碑文中“丙子朔九日甲申”字样,参照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记载,永熙三年(534)前后,朔日为丙子,九日为甲申的,只有东魏天平二年(535)六月,故笔者推断,此处模糊不清的字样应为天平二年(535)六月丙子朔九日甲申,而齐运通先生《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中记载的“十一月九日葬”[3]35应为误。
所以邸公碑所载之“天平元年”的年号,与墓志中的“永熙四年”字样不违背,邸公碑为邸珍族人所刻,那么在他们眼里,这一年的确是天平元年(534),至于邸珍的出生时间,以邸公碑所载“春秋四十有六”往前推算,邸珍应生于公元489年,即孝文帝太和十三年。
陈尚君称这些墓志均为齐运通先生在洛阳地区附近搜集,那么,邸珍墓志铭的出土地点应该也是在此附近。根据对目前已经出土的同时期的墓志铭进行对比,我们猜测当时北齐通常将重要官员的墓安置于首都邺城附近,如果是北齐早期或东魏时期的重要官员,则可能在其配偶死后再次将墓葬迁葬至邺城附近。邸珍墓志铭上出现“高祖武皇帝”等字样,应是这块墓志铭在邸珍由家乡迁葬至邺城附近时所刻。
例如薛怀儁墓志铭,即刊刻于其妻皇甫艳合葬之时。其“以魏兴和四年,遇患,终于京宅。齐天统四年,诏赠骠骑/大将军、北徐州刺史,仍以其年十二月廿三日,厝于邺城西南廿里。”[10]189薛怀儁死于东魏兴和四年(542),但是在天统四年(568)有一次追赠官职的记录。根据同书其妻皇甫艳的墓志铭我们可以看到皇甫艳“大齐天统二年十二月六日,薨于/里宅,春秋七十。四年十二月廿三日,合葬于野马岗/东。”[10]192赵万里在书中推测由于薛怀儁晚年没有官职,而其妻死于邺城,则可能其子孙有在邺城为官者,并且由于当时薛怀儁“故乡汾阴此时在北周境内,故葬邺城。皇甫艳死于天统二年,两年后才与其死于二十四年前的丈夫合葬,很可能是因为迁薛怀儁之墓而耽误了很长时间。”[10]193
还有如裴良墓志,其志盖盝顶右侧文“故魏雍州刺史尚书仆射裴宪公,以天平年薨于邺城,属世路艰危,权殡绛邑,以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二月六日,改葬临汾城东北五里汾絙堆之阳。夫人赵氏,年七十九,/以天保七年四月薨于邺城,今以武平二年二月六日祔合宪公之墓。”[10]197赵万里分析认为原本裴良妻赵氏应该与裴良一起葬在家族墓地,但是“其妻赵氏死时,河东地区已经被北周占领,赵氏无法归葬,过了十五年,才得与其父合葬于北齐境内之临汾城附近。很可能这十五年间,裴良诸子一直设法进入河东境内迁移裴良棺柩,终于到武平二年才得成功。”[10]205
窦泰“以魏天平四年正月十七日薨于弘农阵所”“以齐天保六年岁在乙亥二月」壬子朔九日庚申改定于京城之西二十里。”[11]397也属于因为妻子死后合葬而改立墓志的例子。另外关于北齐时期迁葬的例子也见于许多墓志铭,如祠部尚书赵州刺史崔昂,他自己死在天统二年(566),其妻于天保二年(551)薨于邺城,但是在天统二年,与夫合葬,“祔于常山旧茔”[11]432。
由此可见,在北齐时期,迁葬的风俗在官员中经常存在,迁葬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其配偶死亡之时,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身原因进行迁葬,可能葬于家乡,也可能葬于配偶去世当地等等。邸珍墓志铭发现于洛阳地区附近,根据墓志铭内容推断,邸珍原安葬于家乡上曲阳县,可能三十多年后,其妻在北齐首都邺城去世,当时北周与北齐不断征伐,邸珍家乡就在河东地区附近,故为安全起见,将邸珍墓迁葬至邺城附近。也是在此时,留在中山的邸珍族人,为纪念邸珍,在当地建造了流传后世的《魏故侍中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来彰显邸氏在当地的显赫声望。根据邸公碑的刊刻时间为北齐武平六年(575),则邸珍迁葬的时间也极有可能是在此时,这块墓志铭的刊刻时间,应是在北齐武平六年(575)前后。
邸公碑所刻之死亡年份为“天平元年(534)”,邸珍墓志所刻为“永熙四年(535)”,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根据两处信息来源所为,邸公碑为邸珍当地族人所刻,而墓志铭出土在洛阳附近,应是邸珍在朝为官之后人所刻。故邸珍墓志虽有计年错误,但是邸珍之具体死亡时间,仍然应该以邸珍后人所刻之碑文为正。
从邸公碑可以了解到,邸珍族人自谓其为“汉大将军修之后也。七世祖蒙魏青冀二州刺史、中山公,世袭相仍,家于恒代。”[2]37并且叙述了曾祖和祖父,祖父邸思为散骑常侍、幽州刺史,但是却偏偏漏了其父亲名讳和官职,《北史》载:“魏太和中,徙居武川镇。”[1]2899武川镇在孝文帝时期常为犯罪之人流放之地,例如“(延兴四年)十有二月,诏西征吐谷浑兵在句律城初叛军者斩,次分配柔玄、武川二镇。”[9]141可能邸珍之父亲因犯罪或者其他原因,被解职或降罪,故邸珍一家被徙居武川。而邸珍曾祖祖父皆有官职,邸珍虽徙居武川,但地位理应不会与犯罪之普通军人一般。昭成帝之孙辽西公意烈“意烈性雄耿,自以帝属,耻居跋下,遂阴结徒党,将袭邺,发觉赐死。”[9]383其子拔干为平原镇将,叱奴为武川镇将。故邸珍年幼时期可能生活在武川镇,成年后也和其他官宦子弟一般,被授予一定的起家官,即墓志铭中所谓的“起家宁朔将军、奉车都尉”,任职于武川镇,北魏后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有起家官之说,具体起家的年纪则无法推断,有十五、十六、十八、甚至二十一等等。②如果以成年来看,邸珍起家的时间可能是在北魏宣武帝正始年间。
邸公碑曾载邸珍与高欢有“同年之善,龙潜之旧。”[2]38笔者认为,这并不代表邸珍与高欢在武川时期就已经结交,此处的龙潜,应指高欢任开府仪同三司后,邸珍就任开府外兵参军事一职。同年之善应是邸珍与高欢年纪相仿,高欢“(武定)五年正月朔,日蚀,神武曰:‘日蚀其为我耶,死亦何恨。’丙午,陈启于魏帝。是日,崩于晋阳,时年五十二。”[7]24武定五年为547年,可推算其生于公元496年,与邸珍相差7岁,年纪相仿。至于高欢年少时期相友善的对象,史书中也有记载,“欢与怀朔省事云中司马子如、秀容刘贵、中山贾显智、户曹史咸阳孙腾、外兵史怀朔侯景、狱掾善无尉景、广宁蔡儁特相友善,并以任侠雄于乡里。”[8]4645高欢所交往的对象一般是低级吏,甚至是没有官职的人,像邸珍这样徙至武川的官宦家庭,来往可能并不多。随后杜洛周起义,《资治通鉴》记载跟随高欢的人物中,也没有提到邸珍。“八月,魏柔玄镇民杜洛周聚众反于上谷,改元真王,攻没郡县,高欢、蔡儁、尉景及段荣、安定彭乐皆从之。”[8]4706高欢图谋杜洛周不成,亡奔葛荣,此时也只提到了段荣、尉景和蔡儁,并没有邸珍的身影。邸珍当时的官阶应该比他们都高,如果邸珍从杜洛周起义开始就跟随高欢,那么最早的记载中一定会提到。
邸珍最早足迹与高欢几乎一样,即先追随杜洛周,“洛周为葛荣所吞,珍入荣军。荣为尔朱荣所破,珍与其余党,俱徙并州。”[1]2899之后从高欢出山东。
邸珍正式跟随高欢,应该是在葛荣被尔朱荣打败,“珍与其余党,俱徙并州。”之后,尔朱荣打败葛荣吞并其众是在建义元年(528)八月,神武帝高欢得到尔朱荣信任,得以统领军队。永安三年(530)九月,尔朱荣被孝庄帝所杀,尔朱兆出并州至洛阳,高欢得以收容尔朱荣军队二十余万人,其中大部均为当年六镇起义之兵。“乃建牙阳曲川,陈部分。”[7]5笔者认为,邸珍真正与高欢建立深厚关系,应该是在此时。当时高欢以计得到统领六镇之兵的机会,六镇之中其余势力例如邸珍,此时支持高欢也顺理成章。随后高欢出山东,史载“将出滏口,倍加约束,纤毫之物,不听侵犯。将过麦地,神武辄步牵马。远近闻之,皆称高仪同将兵整肃,归心焉。”[7]6此处提到高仪同,即《资治通鉴》胡三省所谓“尔朱氏加欢仪同三司,故当时以称之。史言高欢能收众心,以倾尔朱。”[8]4804那么,高欢加仪同三司的时间应该在这之前,笔者认为,尔朱兆委高欢六镇之兵时,加高欢仪同三司,之后高欢建牙阳曲川,邸珍被高欢委以开府外兵参军事,正式投入高欢部下。此事在永安三年(530)末,而高欢起义信都之事在普泰元年(531)六月,所以从后人眼里来看,邸珍的确是跟随高欢的老部下,也就是邸公碑所谓的“龙潜之旧”。
“永熙元年(532)正月壬午,拔邺城,据之。废帝进神武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7]7高欢在这一年位居大丞相,根据墓志铭的记载,“中兴初,/除大丞相长史,内谋国纪,外参戎律。职事修举,幕下推高。”这里的中兴初,应该就是此时。这也与邸公碑所谓“时则为王府外兵参军,寻除相府长史”[2]38所合,随后墓志与邸公碑上所记出现有分歧,墓志载其“永熙元/年,除平北将军殷州刺史”,而碑上所记为“时以勋谋一世而功高望实,蒙赏神鸟县开国侯,仍除赵州刺史。”[2]38这里的赵州刺史与殷州刺史实为一职,史载“殷州,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高齐时改为赵州。”[12]177故殷州实为赵州,邸珍实际担任的应该是殷州刺史,赵州只是北齐以后才有的称谓,邸珍后人在篆刻邸公碑时将当时的称呼赵州作为邸珍担任地方刺史的称呼,实为一谬。笔者认为,邸珍出任殷州刺史平北将军的时间,应该在永熙元年(532)七月,这一年“七月壬寅,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7]9殷州在并州东侧,高欢自己从洛阳直接向北进攻并州的尔朱兆,派遣邸珍作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在东面策应,随时可以从井陉关进攻并州,也许也因为这个方略,尔朱兆在大略晋阳之后,就向北退守秀容了。
永熙二年(533)正月,高欢奇袭尔朱兆,破之。邸珍于同年十一月“迁开府仪同三司、徐州道行台、尚书右仆射”,受命征讨徐州。“十有一月癸巳,持节、征北将军、殷州刺史邸珍为徐州大都督、东道行台仆射,率将讨东徐州。”[9]299-289邸珍在任上直到第二年七月逝世。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邸珍出生。正始年间(504-508),起家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孝昌元年(525)三十七岁,八月,随杜洛周起义。武泰元年(528)四十岁,二月,杜洛周为葛荣所杀,入葛荣军中。
建义元年(528)八月,葛荣为尔朱荣所败,邸珍入尔朱荣军中,为高欢部下。
永安三年(530)四十二岁,九月,尔朱荣被杀,高欢建牙阳曲川,邸珍入高欢幕府,为开府外兵参军事。
永熙元年(532)四十四岁,正月,高欢为大丞相,邸珍任丞相长史。
七月,除平北将军、殷州刺史,协助高欢讨平尔朱兆。
永熙二年(533)四十五岁,十一月,迁开府仪同三司、徐州道行台尚书右仆射。
永熙三年(534)四十六岁,七月,死于徐州,秘不发丧,秘密运回定州。
十月二十七日,灵柩到达定州,元善见登基,正式发丧。
天平二年(535)六月九日,葬于定州城西六十里。
北齐武平年间(570—576),迁葬邺城洛阳附近,重撰墓志铭。
武平六年(575)于中山郡邸珍家乡立邸公碑。
注释:
①本文引用之邸公碑内容,均来自刘雪彦硕士论文《曲阳北岳庙现存石刻文献研究》,邸公碑之全文,参见其硕士文论第37-39页。
②十五岁起家见《魏书》卷三十七《司马祖珍传》“子祖珍,年十五,举司州秀才。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列传第二十八《陆俟附子馛附子凯传》“凯,字智君,谨重好学。年十五,为中书学生,拜侍御中散,转通直散骑侍郎,迁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十六岁起家见《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六〇杨昱墓志“年十六,辟皇子常侍”;十八岁起家见《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武卫将军正虏将军怀荒镇大将恒州大中正于公墓志铭》于景“年十八,辟司州主簿。……解褐积射将军直后宿卫。”同书《魏故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建兖华三州诸军事华州刺史睪平县开国伯赫」连公墓志铭》赫连悦“年十八」起家,奉朝请。”等;二十一岁起家见《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一六九杨钦墓志,“后魏三年,释褐前侍中士。”后魏三年杨钦时年二十一。
[1](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刘雪彦.曲阳北岳庙现存石刻文献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宋)赵明诚.金石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陈尚君.《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新史料评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7](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9](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周哲良
K877.45
A
1672-2094(2015)01-0054-05
2014-12-20
过超(1989-),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