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当代美国文学的重要特征:多元民族文化认同
李晓玲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对美国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美国当代文学中也得以体现。当代美国文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可以极大地丰富美国当代文学创作,使美国民族文化得以振兴,民族特色得以展现,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进入当代美国文学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文学的走向。以美国民族文化研究为背景,阐述了美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当代美国文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结果表明:美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丰富了美国当代文学创作,使美国当代文学大放异彩。
美国民族文化;当代美国文学;民族文化;认同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着众多的民族与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繁杂的。如何分辨美国各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及确立它们之间的范围,一直是美国文化研究者和美国政治家们热议的话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美国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由西欧、北欧移民所带去的新教文化和英裔人所信奉的民主文化。其核心是基督教和盎格鲁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土著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个性,成为当时美国民族文化的主流。同时也为美国社会文化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国的核心价值,在美国历史上起着主导作用。该文化对美国非欧民族以其后裔采用边缘化的政策,关于黑人、犹太人、亚洲人、印第安人等民族的文学作品不能进入美国大学的文学选集[1]。后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及女权运动的开展,美国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不被美国接受的边缘化文化,包括边缘民族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文化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美国文化中得以凸显,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即美国多元化文化,并在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对美国文学和美国人民生活产生影响[2]。
美国作为年轻的移民国家,自成立以来不过200多年的时间,而美国的文学史就更短了。霍桑作为美国文学创作的真正始祖,出现在19世纪初期,该时期又被称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这时,一些美国著名文学作家如霍桑、麦尔维尔、梭罗等对当代美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今天仍然对美国文学有重大的影响。《红字》作为霍桑的著名长篇小说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红字》不仅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那个时代美国人的骄傲,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几乎受到全世界诸多读者的极大关注。该作品以新英格兰殖民期的爱情故事为创作题材,对当时社会人类灵魂最丑恶的一面进行了揭露,包括残酷的社会法典、虚伪的道德、欺骗人的宗教以及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等,重点是揭示了人类邪恶的本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创作高潮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辛克莱·刘易斯、赛珍珠、海明威、尤金·奥尼尔等。此时美国文学已达到真正的成熟,特别是一些作家如尤金·奥尼尔、赛珍珠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美国的文学已经处于世界文学的前列。
该时期美国文学题材特别丰富,现代主义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也较大。例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来反映复杂的内容,他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所展示的人生、世界级社会都表现出迷茫与彷徨。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对主人翁桑提亚哥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其坚强的意志与勇敢拼搏、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深刻地表达了“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一崇高的主题思想。在美国,海明威一直以美国文学史硬汉著称,被称为美国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所创作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三个创作高潮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参战国的美国在战争结束之后再次出现了文学上的繁荣,其文学的丰富及光彩度也远远超过了前两次文学高潮,其中有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如1948年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所著的《四个四重奏》、1949年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以及1976年索尔·贝娄的《赫索格》、1978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1987年约瑟夫·布罗茨基的《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另外,1993年美国著名诗人托尼·莫里森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期,美国文学获得了世界文学的高度认可,美国出现第三次文学高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次世界大战使很多美国人走出了自己的国家,走向了世界,开阔了眼界;另外还有许多移民进入美国,特别是犹太人,犹太人向美国的移民改变了美国以往单调的美国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民族文化色彩,使美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从而丰富了美国的文学[3]。其次,美国相关政治政策的放松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使美国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给予了认可,同时也为各民族作家的创作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最后,西方国家的大量哲学思想走进美国思想领域,特别是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在美国的传播。
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任务在感情上和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用来描述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用来判断个体生活与周围的生活群体产生联系而又与群体区别开来的自我意识。他还认为要对个体认同进行考察就必须与当代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因为社会文化为特定的时期与群体提供了认同感的选择,并且可以在当时和特定的群体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具体到美国当代文学,由于美国是包含多个种族的移民国家,包括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所以文学作品对于美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必然涉及多个民族。由于文学作品是个体写作完成的,所以分析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比较复杂的。
不同种族的人民有自己用于种族之间交流的语言、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种族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民族风俗文化,这些构成了美国现代多元化文化结构。站在人类自身和统治者的角度看,人们有共同的思想和宗教信仰,相对来说会更利于管理,历史上很多国家试图通过战争来消除异己,但显然是行不通的。弗兰克林曾经在著作中对白人企图把自己所认为的文明强加给其他种族的作法进行嘲讽,土著人却把他们看作是野蛮人。当时的美国文化流行一种美国梦的说法,人们都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美国现代主义作品中充满了对这种文化的批评。从美国文学出现的三个高潮期中可以分析出不同时期的著名作家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民族文化。
美国文学初始期,著名文学作家霍桑所著的《红字》讲述的是因为不满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而深受折磨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她美丽年轻、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希望,却嫁给了一个长相丑陋、行为怪异的老学究罗杰·奇灵渥斯,在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4]。而海斯特·白兰都认为罗杰·奇灵渥斯死了之后,一位年轻俊美、学识渊博、善于辞令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现在海斯特·白兰孤独的生活中,二者通过交往与了解,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但是在一段幸福隐秘的爱情生活之后,海斯特·白兰由于怀孕被当时教会以通奸罪抓捕,并在监狱中生下他们的女儿。在海斯特·白兰站在审判台上的同一天,她的丈夫回来了,并向他们展开了一些列的报复行为,通过烙在他们胸前的红色“A”字找出了牧师丁梅斯代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第一次妇女大会正在美国纽约进行,女权主义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女性希望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和平等的工作机会。因此,《红字》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当时社会敏感而严肃的话题婚外情,还对当时存有极大争议的女权主义思想有所涉及。创作这样的小说,是对当时的民族文化基督教价值判断的颠覆和挑战,对新的民族文化女权主义的认同。
美国文学史上第二个高潮期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间,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当时美国全体人民追求自由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为例,作品塑造了主人翁永不放弃、敢于拼搏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的崇高的主题[5]。作品中描述一个打不败的失败者,讲述的是具有硬汉精神的桑地亚哥在经过了84天的打渔后仍无所获,但是,他却不放弃、不气馁,仍然出海打渔,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得到一条大马林鱼,却由于自己的船放不下只能把它绑在船边而引来了鲨鱼,虽然桑地亚哥全力与鲨鱼搏斗,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只能拖着一条鱼骨头上岸。尽管如此,桑地亚哥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自信,主人翁在面临生活环境中的困境与灾难的时候,不放弃、勇敢拼搏的精神是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
美国文学史上第三个高潮时期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繁荣了文学,文学作品极其丰富,可以说是美国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繁盛期。特别是反映种族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如长期遭受美国白种人歧视的黑人在学会书写之后,出现了两次黑人文学高潮,这是对黑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的有力表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6]。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种族文化的精髓在黑人的过去,黑人的过去是他们无法隔断的纽带,只有黑人过去的文化精髓才能使黑人找到精神与灵魂的寄托。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目的是在修复黑人文化,使黑人文化得以传播与继承,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吸取了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另外,还有黑人作家拉夫尔·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该作全面分析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的处境及其原因。在二战结束之后,当黑人运动与女权运动频繁地发生在美国历史上时,黑人开始用文字和文学作品来为自己争取权利。并运用文字通过文学作品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个民族都希望有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出现于美国主流社会之中,以使得自己的民族文化得到认可,使自己种族的民族文化被人理解与支持。在众多的黑人文学作品中,他们强调要保护自己的种族文化传统。美国多元化文化格局对美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重大[7],亨利·路易斯·盖茨建立了黑人文学理论,在黑人文学创作中寻找文化的共同点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美国当代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当代文学创作[8],当代美国文学不再限于以往只对美国主流思想和白人圈文化的关注,而是强化了对美国多种族文化的认同,特别是犹太人与黑人文化的认同,并将其相关作品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不同种族的文学创作者都参与到美国现代文学作品创作中来,使美国当代文学大放异彩。
[1]兰玉玲,马冬.浅析犹太民族文化对美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103-106
[2]江宁康.论当代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之争[J].外国文学,2004(5):87-92
[3]张军,吴建兰,赵亚珉.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J].安徽文学,2013(10):81-84
[4]刘慧娟.论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意义[D].济南: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1-45
[5]董莉萍.浅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青年文学家,2010(14):50
[6]纪颖.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意识研究:再读所罗门之歌[J].名作欣赏,2011(4):50-51
[7]曹红霞,范谊.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文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6-12
[8]程凯.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文学[J].安徽文学,2011(11):78
(责任编辑:胡永近)
2015-10-12
李晓玲(1980-),女,内蒙古通辽市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I3.7
:A
:1673-2006(2015)12-0080-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