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学院制及其在我国高校试行的思考

2015-04-10 12:06王慕清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住宿育人学院

张 婷,方 番,王慕清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住宿学院制及其在我国高校试行的思考

张 婷,方 番,王慕清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简要回顾了西方住宿学院制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组织模式和育人优势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我国学科学院制模式中存在的“以生为本”理念欠缺、宿舍育人功能缺失和学工队伍专业化不足等问题。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对我国高校试行住宿学院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可行性思考,认为需要准确把握试行住宿学院制的基本前提,科学设计以“1+N”“三段并重”“六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育人体系,构建全新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从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住宿学院制新模式。

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育人

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其引发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直面如何践行“以生为本”管理工作理念、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而以此为目标,创新管理工作模式、利用好管理工作资源,更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审慎思考。近年来,源自西方现代大学实践成果之一的住宿学院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住宿学院制的组织模式及其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隐性作用,对于当前我国高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住宿学院制的组织模式和育人优势

住宿学院起源于16世纪英国。住宿学院最初是某一地区学生的共居宿舍,或是给穷学生提供的居住场所而自然形成的教育共同体,后发展为跨越学科界限、以学生居住地设立学院。这类学院既是宿舍、教室、办公室等的教育管理集合地,又是完善的生活社区。院长、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在此,既沿袭传统大学的学术和教育功能,又在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这种颇具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所推崇,后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一流大学效仿。其中,耶鲁大学在住宿学院制建设方面极具代表性。自1828年首次提出建立住宿学院制思路[1],到1872年正式实施计划开始,耶鲁大学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陆续推进了这一工程。从1933年最初完善7所住宿学院,到1960年又陆续建成5所,完成全部计划。耶鲁大学将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兴趣和个性的学生纳入到住宿学院管理,与住宿学院的教职工一起,构建了完备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相互交流的共同体。经过多年发展,住宿学院制已经成为耶鲁大学教学的组织特色[2]。

通观住宿学院的发展,可以看到住宿学院制拥有完备的组织模式和独特的育人优势。

1.1 住宿学院制的组织模式

在组织设计方面,住宿学院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拥有财政、人事、学术传统上的自主性,通常由院长、教务长(学监)、院士(导师)、生活顾问、研究生助理等管理人员组成。其中,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工作;教务长(学监)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维持教学和宿舍秩序;院士(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术事务;生活顾问主要负责为学生生活、社会活动等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建议;研究生助理协助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学习辅导。同时,住宿学院还设计了一整套健全的工作服务制度体系,从人性化的角度,做好管理和服务。

在物质保障方面,住宿学院设施齐全、环境舒适,有独立的宿舍、食堂、休息室、图书馆以及学术与文化娱乐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师生互动、朋辈交流机会,所有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体现了极大的自主性。新生入学伊始,学生可以自主提出住宿申请,自主选择入住宿舍和舍友。为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学院会建议学生选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舍友;依据学生提交数据中所呈现的个性特点与生活习惯等信息,学院还注意避免将差异过大的学生安排进同一间宿舍,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摩擦。

在文化建设方面,每个住宿学院都有长期形成的建筑风格和学院文化,既有独特的院徽、院名,又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等。此外,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需求,学院会成立相应的服务组织,设计多彩的服务项目。在哈佛大学,学院开设辅导课程、小班课程和“习明纳课程”(核心研讨课程),举办音乐会、讲演等,学院就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中心[3]。在耶鲁大学,12个住宿学院有开展院际业余体育联赛的惯例,男女混合赛事更是其中的品牌项目。活动与项目既突出了单个学院的传统和特色,又促进了院际间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1.2 住宿学院制的育人优势

1.2.1 注重“以生为本”,发挥宿舍育人功能

住宿学院制注重以学生宿舍为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调整、生活管理等方面给予“面对面”的帮助和指导;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开设相关课程和服务项目,在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涯发展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1.2.2 注重育人队伍专业化,提升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

准入住宿学院的教师,一般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教研水平,既能帮助学生在学术与专业上获得提升,又能教育启发学生、完善学生心智、助力道德养成。管理人员一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和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实践经验[4],能及时对学生学业规划、生活管理、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1.2.3 注重分工与协作,促进住宿学院与学术性院系协同育人

住宿学院主要负责学生课程之外的辅导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交往和生活的优良环境;学术性院系专事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不再承担学生管理工作,这就促成了住宿学院和学术性院系的精细化分工。首先,学生在选择学术性院系的课程时,可以自由组织“个人专业”或跨学科专业,丰富知识架构;其次,明确的分工也使得二者从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畴中解脱出来,能够专注于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后,完善的分工机制可以保障二者默契合作,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促成学生能力、素质和品格等全面发展。

2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采用学科学院制模式。这种专业学习、思想引领、日常管理等一体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推进了高校学生工作快速稳步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教学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变化,该项工作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学科学院制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也相应遇到了新的困难。

2.1 “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没有完全体现

建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较多地借鉴了苏联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智商训练”、轻“情商培育”,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等现象。受学科学院制模式的影响,同时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单一僵化,学生服务机构相对缺乏,更谈不上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专业化、精细化指导,教育观念更多偏向于“管理”而非“服务”。

近年来,国内高校虽有学分制、弹性学制、大类招生等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些改革和实践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旧有模式,同时却带来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是固定管理模式被打乱,却没有建立起合适的学习生活共同体;二是原有的班级机构体制受到冲击,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日益淡漠;三是学生管理工作场域未能及时转移,班级和宿舍都未能形成育人的主体阵地。

更新的变化在于,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主体已是“95”后大学生,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普遍呈现出自我意识强、受挫能力差、价值观念务实化、创新能力强等新特点[5],这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学生宿舍育人功能缺失

综观国内高校,常驻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其岗位职责也只是被定位在检查宿舍安全卫生、做好出入人员登记等,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则无从谈起。

2.3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够

隶属于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除了承担学生工作以外,还兼任所在院系的人事、教学、科研秘书等行政职务,有时还会承担所在院系交付的其他工作,工作内容和责任边界较为模糊。大量繁杂琐碎的兼职工作和其他工作会耗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大部分精力,他们真正从事学生工作的时间极其有限,更谈不上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整体有所提升,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准入门槛在硕士研究生以上,甚至有些是博士研究生。但就实际工作需求而言,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类学科知识,可绝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甚至不相关,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培训力度严重不足。

3 我国高校试行住宿学院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但必须正视,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西方,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难题,必须要面向世界,从根源上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深刻内涵;同时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中国特色,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无论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还是以改革为动力,其根本任务都在于“立德树人”,加强人才培养。

3.1 国内高校住宿学院制的探索

国内部分高校已关注到与西方现代大学相伴相生的住宿学院制模式的育人优势,汕头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住宿管理制度改革,是住宿学院制在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肇庆学院等高校也先后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探索[7]。笔者实地走访、调研了其中两所高校,根据查阅资料和走访调研情况来看,这些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都有所突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汕头大学于2008年7月率先在我国成立了第一所住宿学院——至诚书院,其比较科学合理的组织建设和比较广泛深入的师生交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肇庆学院提出了“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学院管智商、书院管情商”等观点,通过六年实践,已为该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部管理方面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复旦大学的书院生活现也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自我提高学术兴趣和文化素养、自我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领导能力、自我塑造社会责任和领袖气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试行住宿学院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思考

例如:在我从教之时,由于临近专业课的考察,有一位十分心急的老师想要占用我的体育课程给学生们做技能辅导。我在短时间的思考之后,将我对于体育锻炼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道理传输给了这位老师。正是因为我耐心细致的讲解,这位老师很快就明白了自己不正确的行为,而我们班的女生们因为我的讲解,拥有了一堂可以在户外休息、运动的时间,让这群女生们十分感动,在上体育课时表现了浓烈的学习兴趣,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如何评价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样,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住宿学院制的经验时,也要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和学校发展特点,着力发挥住宿学院的育人优势。

3.2.1 准确把握试行住宿学院制的基本前提

从传统的学科学院制模式到住宿学院制模式的转变,需要理解住宿学院制的深刻内涵和育人要义。一个住宿学院,不是几幢宿舍楼围在一起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学生管理工作搬进学生宿舍的简单转移,而要从组织设计、物质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周密调研、充分论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并且,还要协调好住宿学院与学术性院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住宿学院管理人员和学术性院系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学校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各参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在育人主体设计方面,要明确学术性院系和住宿学院的责任分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向从事住宿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向与学生同住在一起的导师和管理人员予以职称职务评聘和福利待遇等相关政策的倾斜;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要重点满足住宿学院的功能所需,切实保障各类发展性需求,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对住宿学院乃至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2 科学设计住宿学院的育人体系

美国学生事务专家米勒(Mueller)认为,学生住宿建设应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为学生提供身体休息的地方,二是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三是通过宿舍管理人员帮助学生纠正行为,提高个人修养。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公共交往的能力。住宿学院要体现“育人为本”,就要充分重视学生住宿生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中的隐性教育功能;要科学设计育人体系,通过师生互动、朋辈交流、个体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在专业课程外的能力素质、人格特质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训练。

笔者认为,住宿学院的育人体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构建“1+N”特色育人体系,一个住宿学院要打造一个品牌形象,就要在教、研、学等方面形成N个特色,积极促成不同学科、专业师生的认同。引导师生充分挖掘学院优势和内涵,既要有住宿学院内的自主活动,又要有院际间的特色交流,实现特色育人功能。二是构建“三段并重”课程育人体系,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既要用足现有课程资源,又要主动开发相关课程;既要聘请校内教师,又要积极引进优秀导师,帮助学生找准学习兴趣、稳固知识基础、提升专业水平。三是构建“六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从教书、管理、服务、实践、文化、网络六个维度出发,立足学生的成长诉求,设计服务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体验中获得成长。

3.2.3 构建全新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

实现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具备专业的管理、咨询、指导、服务素养的老师奋战在住宿学院第一线,能够潜心学生道德养成、学业进步、能力提升、身心发展,同时调动学生培养的多方资源,帮助学生发展进步。

笔者认为要重点建设三支队伍:一是学业导师队伍。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选聘一批热心学生工作且乐于奉献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精神培育和专业学习辅导;二是发展服务导师队伍。从现有的专兼职辅导员中选聘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老师,主要负责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性教育。三是管理服务队伍。选聘一批专注于学生管理的专兼职辅导员以及专业水平较高、育人能力较强的宿舍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党团员教育工作等。

4 结束语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保障是人才的智力支撑,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高校的学科学院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难以满足“95”后大学生更加丰富的诉求。“95后”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更加注重兴趣共同体的建设和朋辈的聚集,更加注重对“互联网+”思维和工作模式的认同,也更加注重与老师之间构建平等身份的交流。实际上,当下的师生关系也悄然由传统的“师父-弟子”向西方的“朋友”式转变,这为借鉴在西方已经有较好实施基础的住宿学院制模式以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随着高校和学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多的互通,这也为借鉴源自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准备。

本文在回顾西方住宿学院制发展历程时发现,住宿学院组织模式较为完善、育人优势确实明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出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理念。与之相比,我国学科学院制模式中“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没有完全体现、学生宿舍育人功能缺失、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是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相适应的。尽管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了学分制、弹性学制、大类招生等创新,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高校理事会建设等社会协同办学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艰难中探索。

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对我国高校试行住宿学院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可行性思考。认为,学习先进教育模式,一定是理念的借鉴,而非照搬照套,也绝不可以仓促上马。试行住宿学院制必须要有完备的组织设计、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充足的物质保障,并以之作为基础;可以尝试探索、设计以“1+N”“三段并重”“六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育人体系,作为实施途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在其中的至关重要作用。

当然,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这个国情暂时不会变,统筹推动中国大学和学科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宏伟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作为学习先进理念的前提,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

[1]和飞,曲中林.肇庆学院书院制建设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18

[2]国兆亮.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及启示[J].比较与借鉴,2009(21):48-51

[3]沈栩.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4):97-99

[4]邵旭平.耶鲁“住宿学院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1(14):38-39

[5]李清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4-16

[6]李佳颖.住宿学院制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2(1):86-188

[7]侯晓华.住宿学院制在我国大陆的本土化实践及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8):119-120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5-10-12

张婷(1982-),女,安徽桐城人,硕士,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7.1

:A

:1673-2006(2015)12-0124-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2.033

猜你喜欢
住宿育人学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P大的住宿学院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