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充实:戏剧译本可理解性的抓手——兼评《茶馆》英译本

2015-04-10 11:22:41聂玉景李征娅
关键词:茶馆译本英译

聂玉景,李征娅

语用充实:戏剧译本可理解性的抓手——兼评《茶馆》英译本

聂玉景1,李征娅2

(1.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2.西安文理学院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已有戏剧翻译的研究多套用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忽视了戏剧译本的舞台可理解性以及对白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是同质的本性,造成戏剧翻译研究的进展缓慢。以日常语言交际为研究对象的语用学理论,完全可以运用到戏剧翻译实践中。检验《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可理解性,结果显示:英若诚译本因语用充实的合理运用,使得英译剧本对于英语受众相对而言更易具有可理解性。建议在翻译戏剧时保持良好的语用充实意识,来增强译文的可理解性,但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语用充实的度,避免因过度充实造成理解障碍。

语用充实;《茶馆》;可理解性;语用分析

日常生活中,理解障碍因为话语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话语的字面意义往往不直接表现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甚至与交际意图相悖。故而,确定说话者所传达的意义或判定所表达命题的真伪时,需借助话语发生的具体境况,以语境信息充实语言编码,才能理解。Carston(2009)把语言充实细分为语用调适和自由充实[1]。前者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字面意义做出适当调整,使其更加具体地表达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如Paul has got that virus.根据语境,该句可理解为“Paul获得了那种病毒的样本”或“Paul感染了那种病毒”。显然,对get根据语境进行含义调整。后者自由充实,可以复原或补全虽在句子中,无其形却有其意的未言说成分,增强了话语的可理解程度。

听话者会以具体语境为基础进行推导或抉择,以确定所缺省的关联信息,来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信息,这一动态信息加工过程就是语用充实。冉永平(2005)认为:语用充实是各种语境因素和认知语境假设等制约下,听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语用加工过程,以期确定具体词项,或缺省项的意义,从而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2]。这一语用认知过程,包括指称对象的认定、指称范围的缩小、歧义的排除、照应关系的识别、显性意义或命题意义的补全和推导等,直到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一、语用充实与戏剧翻译

在日常交际中,常发现所用的词汇、结构以及话语传递的字面信息,跟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不一致,造成了理解和交流障碍。表面上看所有的交际信息都是通过语义编码而成,但在不同语境下意思迥异,其真实含义需要听者来调用相关语境,进行语用加工来填补语言编码信息和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之间的空缺。

戏剧翻译也是一个交际过程,原剧本充当说话者的角色,译者则被视为听者;同时译者又是说话者,译本的预期受众则视听者。译者首先要理解剧本的含义,才能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剧本现实,同时要保障译文对于受众的可理解性。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出相应的语用充实加工才不影响宏旨。Sperber&Wilson(1995)等学者认为,语用充实可以包括根据语境假设对话语的命题内容进行的推理来实现充实,比如明确指称关系、确定言语事件的顺序和排除歧义等[3]。贯穿在戏剧翻译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原剧本进行类似的语用充实;第二,借助目标语,再现原剧本的舞台现实。而源语剧本和目的语剧本的转换往往不能实现直接转换,而需要借助语言语境、社会文化制约、百科知识、逻辑信息和其他非语言信息等。为了实现舞台效果,译后的剧本需要文字精炼但意义隽永。演员在舞台上的对白瞬间即逝,动作感和情景现实感强,现实塑造要求高。译者必须对目标语观众的认识需求预期进行评估,将有些未说之意在转换为目标语剧本时,需要进行语用充实,否则剧本的译本所有异国之风,但聱牙佶屈,遗失了剧本的可理解性的交际意图[4]。

二、《茶馆》英译中的语用充实分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裕泰茶馆的由盛而衰,在短短的三幕戏中描绘了戊戌变法、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幅鲜明的北京社会生活风俗画。该剧历史背景丰富,地方方言文化贯穿其中,戏剧中涉及人物多达七十多个,从庞太监,到军阀官员,再到谋求救国的实业家,还有混迹于市井之间的小人物等[5]。这些人物间的对白中隐藏了大量未言,多数未言是基于剧本的创作背景,当时话语发生的情景或者对白双方共同的背景而省略,有些未言是因为译本的预期观众的介入所引发。在英译时需要由语用充实来还原剧本的虚拟现实。本研究主要选取英若诚和霍华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英译和霍译),将语用充实按照指示类、概念类、语篇类和含义类进行逐一分析。

(一)指示类语用充实

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会使用大量的默认而双方都比较熟悉的指示词,来指代人,时间和空间等。以自己对人物的认识而选择称呼方式,而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纬度,以自己所处的时空为参照点,表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些表述不够具体明确,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积极调用自身的认知能力,激活百科知识和逻辑知识,来解读人物、时间和空间等类型的指示语,以最小的认知付出实现最佳的关联,谋求准确的理解[6]。

表现在戏剧翻译方面,将中文的戏剧翻译为英文剧本,以供舞台演出使用。由于目标群体与原中文的观众在文化背景,对中国的近代历史变迁了解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剧本译文的受众,很难从人物所处的时空等社会文化背景来理解表演。为了最大可能实现同样舞台表演效果,译者在翻译时就有必要进行语用充实。

例1.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

王利发:哥们儿,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Erdez:Leave the foreigners out of this!I'll teach you a lesson first!

Wang Lifa:Now,now,gentlemen!Surely we can settle this as friends.Master Erdez,why not take a seat in the inner courtyard now?(英译)

Erdezi:Tohell with the foreigners,I'mgoingtoteach you a lesson instead.

Wang Lifa:Now,brothers,we're all neighbors.We should settle thingsreasonably.Sir,why don't you join them in the inner courtyard?(霍译)

本段对白发生在兵痞二德子和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之间。当顾客之间发生冲突时,王利发立刻赶来劝解,用了两个指示表达:“街面上”和“后面”。在理解“街面上”时,需要注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主要表现为熟人社会,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区生活。原文中的街面,强调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的熟人。因此在翻译时候需要从说话者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进行语用充实,英译中将“街面上”直接省略,而霍译为neighbors。当然就剧本表演的可理解性而言,霍译本更好地体现了说话者的本意:街面上的朋友即是街里街坊,同时还能丰富译文受众对于剧本文化境况的认识。再来看“后边”,王利发在自己的裕泰茶馆说的这句话,必定是以茶馆为参照点。后边是指裕泰茶馆的后边,一般茶馆前厅为大众消费,而后边多为雅座或包厢,供较有身份或者消费水平更高的客户的消费。王利发请二德子后边坐,或因二德子自视身价高喜在后厅消费,抑或王利发忌惮他的痞性,故意高抬。英译和霍华译本都能够将teahouse作为参照物,翻译成inner courtyard,但都未能体在译文中强调出后边消费者的地位差异,限制了译文受众的理解程度。

例2.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

Wang Shufen:Don't put it like that.You must have heard,the Detai Teahouse at Xizhimen,the Guangtai Teahouse at Beixinqiao and the Tiantai Teahouse in front of the Drum Tower have all closed down.Of all the large teahouses,our Yutai is the onlyone still in business!Why?(英译)

WANG SHUFEN:That's not fair.Third Elder,just think: the few big teahouses that were left,like Detai at Xi Zhi Men,Guangtai at Bei Xin Qiao,and Tian-tai in front of the Drum Tower--I hear that they have all had to close down one after the other.OnlyYutai is left.Why?(霍译)

王淑芬,王利发的妻子,茶馆的老板娘,针对店伙计李三的悲观看法,说这番话。其中列举出当时北京茶馆界比较著名的大茶馆:德春、广泰和天泰。这几个地方对于当时爱好喝茶的人和茶馆界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地方。英若诚的译本中后面都统一加上teahouse,而霍译在the fewbig teahouses that were left前句中预设了后面列出的三个专有名词指的都是茶馆,增强了译文的可理解性。如果不进行语用充实,会给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英语受众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和负担。

(二)概念类语用充实

日常世界中的话语充满模糊和不确定,在表述概念时中尤为如此。首先,概念的语义本身是充满跳跃的思维活动。如表达不够全面,易于导致概念上的含混和模糊;第二,交际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和社会背景中。交际活动参与者需要运用共享各种语境信息以及交际意图,从不完整和不清晰的概念表述中推导出完整的含义,在最大程度内实现交际目的[7]。对于戏剧译文的观众来,如果不加以充实,势必影响可理解性,同时由于戏剧表演的舞台性和时效性,要求演员所表述的内容瞬间能为观众理解[8],这也要求译者需要将涉及的概念能进行充实,使其确定和完备而易于理解。

例3.刘麻子:也甜不到哪儿去,弄不好,赚个元宝!

Pock-Mark Liu:Not sobig.Ifall goes well,I mayget about twentytaels ofsilver.(英译)

Pockface Liu:Not all that much.But if it goes through I'll make a silver ingot.(霍译)

刘麻子从事贩卖妇女的肮脏勾当,将穷人家的女子介绍卖给庞太监。他提及“元宝”也就是他的酬金。元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定货币,以锭计数。明清代的元宝都是有固定重量,大约分1两、2两、5两、10两、20两等。赚个元宝,也就是赚一锭元宝的意思,英若诚担心元宝影响剧本的可理解性,对该词汇进行了具体化的语用充实,译为20两银子,让观众能够瞬间理解刘麻子每次交易的佣金。而霍华或许对这个概念不够了解,将其译为一锭银子,译文观众无法知道具体佣金,较为含混。在此概念上,英译本对概念的语用充实比较成功。

在第一场戏中还不断出现“铁杆庄稼”,这是清朝特定时期的表达。稻麦的秸秆遇到大雨大风,容易倒伏,而庄稼秸杆倒伏,代表该年度粮食绝收或减产。铁杆庄稼愿意是指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而有稳定收成的意思。在清朝多指由官府按月为旗人供给的钱粮。对于这特定时期的术语的翻译,英若诚和霍华都进行了语用加工,分别用My Bannerman's subsidy和My Bannerman's stipend来进行充实,增强了戏剧译本的可理解性。

(三)语篇类语用充实

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显示,汉语重整体偏抽象,逻辑关系较为隐性,或者说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中会有大篇幅不带任何衔接关联词的句子堆在一起。汉语的受众能自动进行语用充实,补足其关联意义加以理解。相反,英语逻辑关系较强,句与句之间或言语表达中大多需要显性的起承转合衔接词。他们习惯明确的逻辑关系,较少借助自己的认知去实现可理解性。

在译戏剧时,译者要有译文受众理解的预期意识和语用充实意识,要使分句之间或言语中的逻辑关系明晰化,将隐含的因果、假设、条件和让步等关系,通过增加标记语等衔接手段呈现出来。对戏剧译文进行语用充实,一方面是出于语言的表达手段差异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为了减少英语观众在欣赏戏剧时所需花费的认知推理努力,增强舞台表演的瞬间可理解性。

例4.常四爷: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啊!…

Chang:It puzzles me,the amount of foreign thing we all have…(英译)

Fourth elder Change:What I'm trying to figure out is why we all have somanyforeign things…(霍译)

说话者,常四爷是裕泰茶馆常客,面对刘麻子掏出的洋鼻烟发出的感慨。原文找不到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英和霍德译文对本句结构的处理稍有不一样。英的译严格按照原文的字面含义来翻译,这句话还是表示出感叹语气。而霍的译文通过语用充实,显化了前后因果关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综合考虑,我们还是倾向认同霍的译文,因为前后文都是强调洋货能体现出身份之意。通过语用充实,揭示出这个因果关系,使得译文受众更能理解当时中国市民阶层对于洋货的态度的趋向图景。再如下例:

例5.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KangLiu:But Master Liu,please,how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againifIsoldhertobethewifeofaeunuch?(英译)

Sixth-born Kang: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if I sold her tobe a eunuch's wife?(霍译)

康六迫于生活的无奈,想卖掉女儿换钱维持生活。刘麻子介绍给庞太监做妻子。康六觉得把女儿卖给太监太对不起人,汉语表述中的条件逻辑关系是隐而不明显的。英若诚和霍华都进行了语用充实,使用了虚拟语气表示条件的假设,对于偏爱明确逻辑关系的英语观众,这种表达才更具有可理解性。

(四)含义类语用充实

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它要求译文具有文学性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表演性,时刻舞台表演,让观众能够在观赏的时候能即时理解对白,因此对译文可理解性驾驭要求较高。所以,在涉及一些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表到,为了减少英语观众的认知付出,更好理解戏剧原文,需要进行含义的语用充实调整。

例6.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Qin Zhongyi:Well,I wouldn't saythat.What little influence Imaywieldwon'tgofarinyourpresence.Ha!Ha!Ha!

Eunuch Pang:Well said!Let'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Ha!Ha!Ha!(英译)

Qin Zhongyi:Not so,not so.What little prestige I have pales in your presence.

Eunuch Pang:Nicely said.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eh?(霍译)

在《茶馆》中秦仲义是实业救国的爱国贤达,庞太监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言人,本段对白是双方的言语交锋之一。庞太监最后放了很话: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句话是地道的汉语习惯表达,英若诚对其进行了语用充实,回避了八仙字面表达,直接给出庞太监的交际意图。而霍华按照字面进行翻译,译文受众在观看时认识推理时遇到的障碍较多,比如eight immortals是什么,如何得出we each have our strengths,虽然增加了异国文化,但影响了剧本的可理解性。

戏剧翻译虽从属于文学翻译,但是由于其本身必须通过舞台呈现出来,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要求对白凝练易懂,舞台表演性强,强调能为观众瞬间理解,所以对译本的可理解性要求较高。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语用充实。从指示类、概念类、主题类、语篇类和含义类对《茶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语用充实的做法早被应用在译文处理中,或许译者尚未能察觉这一语用策略。同时对译文的分析表明,语用充实能够作为评价译文的一个衡量指标,也可用来指导戏剧翻译实践。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戏剧翻译中过多关注语用充实是否会引起充实过量,从理论角度来看,过渡反而会加重观众的认知负担,会制约剧本译文的可理解性。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特别体现在对现当代戏剧译入和译出活动的探讨中。

[1]Robyn,C..Optional pragmatic processes or optional covert linguistic structure?In B.Soria&E.Romero(eds).Explicit Communication:Essays on Robyn Carston's Pragmatics[M]. Basingstoke:Palgrave,2009:143-156.

[2]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43-400.

[3]Sperber,D.,&Wilson,D.The mapping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public lexicon[M].Carruthers,M.P.&Boucher,J.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21-128.

[4]刘龙根.未言说成分—神话抑或实体[J].中国外语,2011(2):50-56.[5]聂玉景,杨军.权势关系和称谓语翻译—《茶馆》英译本的称谓语翻译比较[J].长春大学学报,2011(9):50-52.

[6]张新红,姜琳琳.论法律翻译中的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2008(1):21-29.

[7]陈新仁.论话语理解中的语义充实[G]//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聂玉景.可表演性:话剧翻译的座标—评《茶馆》两个版本的翻译[J].四川戏剧,2010(1):47-49.

【责任编辑曹萌】

I207.3

A

1674-5450(2015)01-0165-03

2014-09-25

聂玉景,男,江苏高邮人,南通大学讲师,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李征娅,女,陕西富平人,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茶馆译本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军事历史(1993年5期)1993-08-21 06:17:26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
军事历史(1993年3期)1993-01-18 0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