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5-04-10 09:48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秦 拓

(齐鲁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网络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掌握资讯、开展社交、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变化。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新形势,开展多种形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变革和创新中感染和引导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90后”大学生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更为主动

目前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以“90后”为主,他们成长所处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这一代年轻人比较典型的群体性格特征,他们更为追求自我价值和个性解放,表现出与“70后”、“80后”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他们在接受信息、社交、娱乐等行为上也敢于更为自由地发现和表达自我,甚至表现为一定的逆反心理。

新媒体提供的虚拟网络环境,一方面为当今大学生提供了更为隐蔽的虚拟交流空间,使其更倾向于主动表达真实的自我,在话题价值取向总体积极的前提下,他们的表达是更为活跃的;另一方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有利于他们更为顺畅、自由地表达自我。同时,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他们往往也以调侃的、随意的方式来呈现自我表达。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一如既往地稳步推进,又要接受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主动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和载体发生变化

1.由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表现为典型的主题活动和几大方面,如爱国主义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以及理想、道德、信念、国防教育等方面。以理论知识宣讲为主,知识结构不够丰富,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单调且较为枯燥的。这种方式尽管在过去能满足教育需求,但在学生需求发生变化、传播工具快速变革的今天,这样的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单向传播就已很难满足现实需求。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是确定的,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实变得模糊和不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上升,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主导者的地位受到挑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采取动态、平等的新形式,适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2.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基本是以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为主要载体,多媒体教学工具为辅助。如今在智能设备普及的年代,这些传统教学工具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新媒体的出现,为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等多种载体,也将传统课堂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的意义不应被过分渲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内涵是必须坚持的。如果抛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内涵,采取新媒体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不仅流于形式,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教育观念和手段的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深入。教育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探索新媒体条件下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两者结合的有效路径,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趋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多种媒介,海量信息

技术的快速变革实现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立体化和动态化。借助新媒体技术,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自由地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新媒体可以帮助大学生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为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丰富而新鲜的素材和教育资源,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同时,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优势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寓教于乐,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当今大学生的吸引力。

(二)跨越时空,交互传播

新媒体具有跨越时空交互传播的属性,改变了时空结构,跨越了传统社会调控的有效边界,使得人际交往在新媒体环境下更为广泛、频繁和深入。媒介是人的延伸,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成为现实环境中人的延伸。因此,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上”与“网下”互动影响的系统[1]。这就是说,人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反映,解决网络世界的问题仍要参照现实世界的境遇。基于新媒体环境跨时空交互传播的特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时,应积极探索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结合,两者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平等互动,隐蔽交流

新媒体技术所搭建的信息和交往平台主导信息传播的控制权,这改变了传统媒介时代大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赋予传播活动参与者平等对话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较为公平的发布权。信息的传播时刻处于人际和多元交织的状态,信息传播方式从“一对多”向“点对点”、“多对多”转变,改变了信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这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方位渗透、更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

同时,由于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活动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自身真实身份,这使得自由表达更为活跃。新媒体的隐蔽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者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更为自然,容易被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更为踊跃和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真实把握学生的群体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即时传播,精准到达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备较强的即时性特征,媒介与传者和受众间的时间联系更为密切,对传受双方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反应速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是爆炸式传播的,同时信息也很容易被快速淹没,因此对于信息处理的要求也是即时的。这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使得教育者与学生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及时、迅捷和流畅。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思想创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新媒体打造的最有效的传播模式,就是传播主体通过对受众多种需求的针对性满足,激励和调动受众的持续关注与积极参与,形成稳定的、固有的“用户黏性”。[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工程,应从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使其从个体内部内生出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并非从外部施加压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他们使用媒体、选择性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更为强烈。因此,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充分调动多种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教学思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身边形象的事例,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教学环境,利用好网络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多个路径值得探索。比如,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团队伍等。要加强对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体工具的利用,实时开展线上辅导和引导,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此外,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利用新媒体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准确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改变过去对学生粗放式管理的理念,加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同时及时了解德育工作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二)内容创新:与时俱进,注重人文关怀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素材,使得海量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经典理论理想、典型教育案例、热点社会事件、知名专家学者的观点等资源,将这些来自网络环境的新鲜资源及时分享给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充实思政教育素材、丰富教育内容以满足广大学生更为迫切的精神需求。

譬如,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之一便是对个性和自我的发现,这就要求当今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状况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育内容的创新,围绕变化了的教育实际来制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关注校园内外的世界,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育,把热点事件融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教育内容的创新也应有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意识,能够及时把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身心特点,切实解决当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面临的困惑,既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关注他们成长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教育内容的设计要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学以致用,用以调试身心状态,促进健康成长。

在新媒体环境下,那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的大量存在,由于大学生尚处在人生青年阶段,有时缺乏对善恶、美丑、是非的鉴别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上色情、暴力、迷信等负面信息的干扰和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当今教育工作者还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及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作用,将它们协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得教育内容的设置更为科学、全面。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以人文关怀的方式积极弘扬真善美,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形式创新:力求鲜活,多媒体实现教育目的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常见教师空洞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抑或是课堂之外,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做一定辅助教学。但就教学形式来说,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理论性,这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如今追求的是更为个性、随意、轻松的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丰富教育形式,变单向的、平面的、枯燥的教学为互动的、立体的、生动的教学,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鲜活的生命力。

就教育的工具和载体来说,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表达的工具,也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理论教学水平,更应注重自身利用新媒体的能力,掌握与学生对话的渠道和工具,及时通过这些媒介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效果,并且能在更高层面指导和引领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获取对自身成长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新媒体资源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就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来说,应丰富创新新媒体的应用成果,将新媒体的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当融合。在这方面,除了建设维护专题教育网站,还应研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网络视频、电子杂志、电子课件、电子书等,以学生更易接受的多媒体形式寓教于乐,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形式。

[1]周静.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向度与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2]冯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1,(9).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