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尺度性探索

2015-04-10 08:49何兴兵林永慧罗南书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尺度研究生

何兴兵 林永慧 罗南书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中高层次的培养环节,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培养是关系到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讲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创新培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强化,创新培养不是短期培训的过程,而是随着科学研究不断强化的持续性过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培养的起始点,创新思维是创新培养的基本方式,创新培养以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科学素质与科研奉献精神为动机,为创新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题,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思维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其首要任务。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开展了对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探索工作,宋晓云提出了利用智力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探索。美国药学研究生采用分类培养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使其在全球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地方高校地理位置特殊,其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各地方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创新培养计划与具体措施。然而,地方高校由于区位资源较之重点大学明显处于劣势,生源质量较低、导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软硬件条件不足、对外交流不畅等,极难进行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有效的创新提升。因此,创新培养无法像一流大学那样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提升,创新培养要求过高会超出研究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不但不能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反而会大大降低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科研培养也决不能是毫无创新的重复性工作,否则就背离了研究生培养的初衷。准确把握创新培养的尺度对于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能强化研究生个人的科研创新意识、改变创新思维模式,还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利用创新技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积极性。

研究生创新培养尺度性含义——创新强度与可接受度

创新培养的尺度性既包含了对科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深浅和课程体系难易程度的把握,也包含了研究生对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和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在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体系的难易程度要与研究生的基本科研素质相匹配,才能建立适合于研究生培养的标准与规范,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按照科学研究由浅及深的程度,创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同式替代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模式,以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或将原有方式应用新的事物,如新材料、新方法等;②渐变式创新,其特征是采取一定程度的改进措施,让事物越来越完善,使原有事物的运作方式更加成熟;③突破性创新,即打破陈规,改变传统研究思路,产生了飞跃式发展,如重大科学技术方法或理论体系的建立。创新程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越深入,研究生接触到的知识就越前沿;课程知识设置越新越专、与培养方向越接近,则越能保证研究生对创新学术知识的掌握。当然,研究生创新培养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研究生对设置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它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生由于先天素质的高低不同,对于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就很有必要考虑到研究生作为培养主体对象的接受能力。在地方高校,研究生由于生源质量问题科研素质普遍偏低,对研究生接受能力的考虑就显得尤为必要,研究生对于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度有限,如果学术研究太过前沿、课程知识设置过深,不仅不能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反而会打击其对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综合考虑学校研究生办学实力与研究生本身的科研素质,制订出适合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方案。

研究生创新培养尺度性的定位与延伸

1.创新培养尺度性的定位

(1)要与地方高校的办学培养目标相匹配

由于区位资源贫乏、研究生素质普遍不高、软硬件设施不足、导师学术水平极不均衡等因素,决定了地方高校在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就不可能像重点大学那样追求较高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而是权衡各方面影响制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方案。为合理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要注重本学科的发展主方向、科学前沿,以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为首要任务,教学过程也应以培养研究生对科学问题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执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匹配,特别是注意尽量不要为了凑学分而选择该课程。制订课程体系应以学位论文科学问题的深度加深而逐年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为实现这一目的,课程设置时要注意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性学习、避免讲授式教学。要让课程授课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以研究生为主导,采用讨论式、研究生主导而任课教师指导的方式。②注重课程建设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规范性、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研究生培养注重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符合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但是地方高校由于落后的观念以及低水平的师资力量,使得以往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且知识陈旧不能及时跟进科学研究的前沿,导致课程建设也难以达到像“985”高校那样的培养水准。因此要想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生,首先应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实验性与创新性的课程为主。③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以往研究培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最终的产出,如论文等成果的数量,而很少对培养过程进行监控,这就会导致研究生培养只重论文数量,而往往由于很少进行创新性研究而难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而且如果培养过程不受监控,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就仅仅限于低水平上的认知,很难进行创新性的突破。④注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控制。论文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决不能唯论文培养。事实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不仅要看论文的数量、质量,更要看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如独立承担创新性项目的能力以及完成的质量,同时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还要注重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即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⑤注重研究生导师的质量考核。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差别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研究生导师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更新严重不足,陈旧的专业知识构建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要想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培养,首先是要把握好研究生导师质量的定期考核,实行两年一聘制,对于科研成绩始终不能提升的导师应坚决取消研究生指导资格。

(2)参考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受现实制约的程度

现实的制约,即是要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与研究条件。地方高校的发展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与财政扶持外,更多是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但这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力。一般大多数地方高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有时不足以支持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各种平台建设水平低、数量少,大多数地方高校甚至连国外知名的学术数据库都很少购置,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也极大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但是,这些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完全阻止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创新的追求,地方高校也具有自己明显示的地方优势,特别是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特色农业经济、良好的原始生态、独特的文化底蕴等,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也建立了地方高校与“985”高校的帮扶关系,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利用“985”高校的软硬件平台,这极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的条件。

2.创新培养尺度性的延伸

(1)创新培养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要突破研究领域的尺度约束

地方高校由于科研水平的局限,既然不能在专业纵深上进行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培养,那么在专业交叉领域的横向发展应该是个不错的突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的发现、新理论体系的提出、新技术的突破越来越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跨学科跨研究方向的能力,要求研究者具有创新整合不同学科与领域的能力。因此,在定位创新培养尺度的同时,也要兼顾创新培养的拓展。①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除了在本专业内追求研究的深度外,还要照顾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在这些交叉学科或领域内往往存在巨大的创新潜力,而且对于研究生来讲学科间的交叉往往也容易引起他们极大的科研热情。在课程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相关联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自身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开拓创新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中又伴随着与其他学科之间研究生或科研教师的互动与联系,这不仅提高了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几率,而且也增强了研究生与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塑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②科研选题过程同样也要进行相应创新培养的延伸。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拓展与交叉,而且要进行材料、方法体系以及技术上的改进与创新,更甚至是上升到专业综合体系的创新。由于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较差、研究软硬平台较低,因此将这一延伸过程是极为有限的,能达到专业综合体系的创新可能性较小,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设置这一高度有利提高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期望,可获得局部性的创新。

(2)允许部分新思维模式突破定位尺度的限制

新思维模式主要指专业及学科内有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或重大理论体系的创新方式,它重视思维高度的提升,但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如此重大的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决不能无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思维新想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促进其萌芽,即使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成果,但是这一培养过程有助于研究生及导师课题组在后续科研过程中的创新累积,产生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有可能的。创新思维是科研体系中作为人的主体对科研的认知模式与认知程度,创新培养尺度是客观存在的科研深度。只有不断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才能为后续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1]冯飞芸、江国华:《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1期,第15-17页。

[2]龚受基:《对药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思考》,《广州化工》2012年第13期,第200-201页。

[3]宋晓云:《基于智力生态系统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34-37页。

[4]王伟:《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工作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第139-140页。

[5]于爱莲、张忠、王玉、杨春贵、陈秀春:《研究生创新培养对导师的要求》,《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第1期,第112-113页。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尺度研究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纺织科学研究
宇宙的尺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9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