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明
我国先秦时期曾经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所以,这个时期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气息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当时所涌现出来的许多音乐心理思想都是极为优秀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音乐心理思想提倡“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看重的是音乐的教化与社会功能,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而道家的音乐心理思想则是以自然为审美准则,代表人物是庄子和老子。儒道两家的音乐心理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孔子将自己对道德的认知精炼成一个“仁”字,其内容主要包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的《论语》中,就充分贯彻了孔子以音乐育人的高尚道德思想,并为其指明了方向。而他的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饱含“仁之精神”的音乐为武器,感化、教育以及培养个体,使其能够具备“仁”的高尚品德,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孔子也认为在音乐活动中就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欲,严苛遵守礼数,便可达到“仁”的标准。而《论语·学而》中则认为“乐”可以帮助人们去完成道德情感的修养,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人而不仁,如何乐?”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君子用音乐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小人只是为了满足感官上的欲望才进行音乐活动。用道德去约束欲望,就可以令自己快乐且不至于迷失自己;如果只因为满足欲望而将道德修养抛到脑后,就会迷失自己。因此,儒家提出音乐是培养道德并且引导快乐的一个重要手段。
“和时生物,同则不及”的道理从古流传至今,而“和”所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宽泛,例如“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等。音乐只有在“相反相成”的大原则下,通过五音配合才能组织起来,音乐中的“八音克谐”就是这个道理。而事实上,“和”与“中”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中”就是以“文化法则”为大前提将相反的或者多样的东西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将这种思想延展到音乐上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中声,代表“宫、商、角、徵、羽”五个适中的音声;二,对中心思想的追求,此为深层含义。比如,每段音乐都需要有一个主音,而宫音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从音的弦音长度分析,五个适中的音声中宫音最为标准。在古代音乐结构中,中声和中音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更能体现出音乐的和谐感。在《国语·周语下》中曾经提到:“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意思是音乐是通过中音来表现中德的。
孔子在著《子路》时对人的性格差异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将其归为“狷者、中行和狂者”。内向拘谨即为狷者,进取并且敢作敢为即为狂者;而中行则位于两者之间。孔子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为先天、教育、环境和个人主观意愿。而人若想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就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表现出了音乐教化的重要性。在《乐记》的《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这就说明,不同的音乐作品,会对人性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音乐实践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选择比较合适的音乐,以满足音乐教化的心理思想。
另外,在春秋时期十分盛行音乐养生理论,孔子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还将自己的“仁学”思想注入其中,并提出音乐就应该以规范个体道德情感与行为方式的礼乐作为核心,这样便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在孔子的《论语·季氏》中写道:“益者三乐,乐节礼乐”。这是对过去育气养生思想的一种否定,然后顺势提出以音乐修身养德的新型养生心理思想。此思想的提出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并成为儒家音乐心理思想的一大特征。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音乐道德有着不同于儒家学派的理解,它对“德、仁、乐”作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德”是指性格恬淡,处事平和;“仁”是指具有包容万物的宽厚德性;“乐”是指用恬淡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自得其乐。庄子认为音乐的心理思想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音乐不能作为人类质朴本性的表现手法,而应该是去适应人类平和恬淡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音乐所顺应的本性应该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的状态,是没有受到过任何扭曲和异化的自然性情。音乐道德如果被学派道德所束缚,无法将人的个性与天性自由地表达出来,使人类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与音乐的初衷相悖。所以,音乐应该是人类自然性情的抒发,保持人类平和恬淡的本性不为外界所动摇,并满足于这种本性而怡然自得,这样对人性和个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显而易见,道家的音乐核心道德观与儒家学派大有不同,其认为音乐是用来抒发情感,而不是教化人心的。这一观点为道家以后音乐心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音乐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而应该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心灵体验。道家音乐心理思想认为,应该从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自我剖析,找到自身与音乐的共通之处。而音乐心理思想活动就应该是一个由情绪感受升华为情感体验的过程,作曲家和演奏家不能成为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反应来源,欣赏者要自己挖掘出音乐与自身的心理特征相契合的地方。《人间的表情变化等,都可以帮助演唱者提升自己的表现力。其次,要尽可能多地争取舞台实践的机会。对于演唱者而言,任何舞蹈实践都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没有规模大小和品质高低之分,只有不断地进行舞台锻炼,才能更快更多地积累舞台经验。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演唱者最好将自己的每次舞台实践录制成影像,待演出结束后进行认真揣摩,努力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争取在下一次实践中有所进步。
声乐艺术属于文化的一种,并与美术、历史、文学等多种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出现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就是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的结晶。在那个时期,有相当一部分音乐家都从浪漫主义诗歌中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它们谱写成了一首首艺术歌曲。浪漫主义文学是艺术歌曲诞生的前提。而对于一个优秀的演唱者而言,只有拥有足够丰厚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的唱好一首歌曲。以钢琴家博聪先生为例,其之所以能够在钢琴演奏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文化培养。在学琴伊始,博聪的父亲就要求他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经史子集”全部都要烂熟于心。以至于当他弹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庄子;而演奏到肖邦的音乐作品时,就会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或许,这正是他演奏的不同之处。而事实上,钢琴演奏与声乐演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有很多中国歌曲的歌词都是古典诗词,例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而想要将这样的歌曲演唱得入情入景,演唱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并且还要对相应的古诗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体会歌词大意,不能领悟歌曲精神,因为唱歌而唱歌,自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所以,演唱者必须全方面得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力求为演唱效果带来质的改变。
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只有充分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当代声乐演唱中音乐表现力缺失严重,影响非常不好。所以,声乐理论研究者、声乐演唱者和声乐教师都必须足够重视这个问题,并且要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完善。本着这个目的,本文展开了上述分析,并希望以此为开端,引起音乐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1]张迎芬:《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大舞台》2010年第3期。
[2]张辽艳:《浅谈“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科技信息》2010年第2期。
[3]魏玉亭:《浅谈声乐艺术中音色的表现力》,《黄河之声》2009年第7期。
[4]僧文莉:《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音乐天地》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