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方大众文化影响的文化消费问题探究

2015-04-10 08:11李小红吴雄鹰徐绯斐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媚俗消费观念大众文化

李小红 ,吴雄鹰,徐绯斐(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基于西方大众文化影响的文化消费问题探究

李小红 ,吴雄鹰,徐绯斐
(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西方大众文化是以商业性、消费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其宣扬感性化娱乐取向和视觉影像的泛化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消费观念、消费取向和消费方式,造成中国文化消费的三大问题:文化消费的媚俗低俗化、文化消费的主流价值观的偏离和文化消费审美意识的缺失。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剔除西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文化消费问题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西方大众文化;影响;文化消费;问题;对策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它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文化意识、观念形态的载体,同时社会文化也会影响、推动和制约着消费观念、消费价值、消费取向和消费方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西方大众文化在影响和渗透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其隐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也通过大众媒介影响着中国文化消费 ,尤其是西方大众文化的后现代精神(非中心、平面化、无深度感、商业化、复制)倡导价值多元论和反主流意识 ,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造成中国文化消费的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文化消费 ,消除当前新形势下西方大众文化的冲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西方大众文化的词源和概念

西方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初的西方工业社会,是西方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对于西方大众文化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学派是德国法兰克福批评学派、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和后现代理论学派。其中法兰克福的批评学派最早关注大众文化,也最负盛名。它把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中的大众(mass)理解为“乌合之众”之意,即“没有鉴别能力的一群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受工业巨头主宰的、被动的、无助的乌合之众”[1],因而大众文化是为平民准备的低等文化,是以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借助大众传媒给大众提供“虚假需要”的异化文化。显然,法兰克福批评学派对大众文化持一种蔑视和批判的态度。而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派的奠基人雷蒙德·威廉斯改用popular culture来表述大众文化,他觉得mass这个词含有蔑视之意。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大众”的文化,大众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力,而不是被动接受,他对大众文化持肯定和宽容的态度。后现代理论学派的美国学者德怀特·麦克唐纳在《大众文化理论》(A Theory of Mass Culture)一书中用mass culture来表述大众文化,而不用popular culture,因为popular culture是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之意,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在区分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基础上,他认为大众文化摧毁了高雅文化的生命力,因此,他对大众文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今天,人们更倾向于用mass culture来表达大众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中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诠释。概括起来,大众文化指兴起于现代工业社会,以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为介质,以普通市民为对象,以文化工业为赚钱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运作大批量生产,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1]

二、西方大众文化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文化消费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满足大众的感性娱乐为导向、通过视觉影像的情感体验的西方大众文化凭借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介带给我们感性的、丰富的文化盛宴享受,充实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拓展了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为我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一种范式。但其隐含的后现代精神(即西方文化的片面化、无深度感、商业化、娱乐化、复制等)对文化消费观念、文化消费取向和文化消费方式也带来了冲击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消费观念——由崇俭到崇奢

文化消费观念是指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取向或评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改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到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文化消费观念的嬗变。

大众文化本质上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教化的功能。它可以透过传播的内容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西方大众传媒借助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大肆传播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消费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攻势,构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框架。人们在欣赏文化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进而逐渐地接受其消费观念。传统的黜奢崇俭观念受到冲击,安贫乐道被追求财富所代替,勤俭节约被消费享乐所消解,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价值尺度的转换。文化生产不再以低层次的“需求价值”为衡量尺度,而是以“欲望原则”为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消费观念中就是以占有欲取代需求原则,让大众陷入虚幻的非理性的消费中。因此,大众的文化消费不仅是对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 ,而更多赋予社会意义的带有附加值的符号性消费。如对奢侈品的挥霍和浪费成了显示人们身份和价值的象征。因而,文化消费观念也逐渐由传统价值观“崇俭”“量入为出”向炫耀性、符号性消费发展。

(二)文化消费取向——娱乐性取向

西方大众文化具有感官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其本质是“对感性欲望的诉求和张扬,表现为感性化的娱乐取向和视觉影像的泛化”[2],它通过直观性和平面性的视觉影像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这种特点会弱化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而强化文化的感官和娱乐功能。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消费取向由多元化向同质化发展。西方大众文化中宣扬个人自由、游戏人生、享乐第一的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方向,使部分文化艺术创造者成了西方文化的追随者 ,并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娱乐化和媚俗化的艺术倾向,从而导致文化消费更趋向于娱乐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消费取向的发展趋势。例如,各地电视台为了电视收视率所推出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各种相亲选秀节目表现出轻松、娱乐的风格,满足了大众娱乐和消遣的需求,实质上是文化消费取向娱乐性的具体表现。

(三)文化消费方式——快餐式消费

全球化市场的开放和信息化的发展,西方大众文化冲击和影响着中国的大众文化,尤其是后现代精神的平面化、无深度感、商业化、复制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和影响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从而改变了文化生产者的艺术创作的品位,使大众文化消费方式逐渐走向速度消费、快餐式消费。

大众文化是消费社会中的广为人们接受的流行文化,它以渲染娱乐消遣和物质享受为特点,使大众在追求世俗的、物质的利益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冷落和疏远高雅文化,使精英文化边缘化。大众文化产品不再是艺术的精品,而依赖机器与电脑大批量生产和复制,这必然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无深度和低质化,因而会滋长大众思考的惰性,消解大众的消费理性。大众在轻松、娱乐、消遣性内容的影像文化作品中,满足感性的“文化快餐”的娱乐需求。而文化生产必然会从高雅的文化艺术形态向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转变,大众在迅速地传输或接受文化信息的同时,不自觉地沉迷于非理性的感官享受,丧失了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逐步走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

三、当前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的文化消费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消费的总量较低,文化消费的结构和发展不平衡,文化消费的层次不均衡,本文不一一赘述,而只就西方大众文化影响所存在的文化消费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化消费的媚俗低俗化

媚俗(kitsch)指的是有意迎合大众,为取悦大众而扭曲形象的一种低级趣味的文化现象。而低俗与高雅相对,主要是形容低级、粗俗,使人萎靡、颓废和不文明的事物和现象。

西方大众文化具有文化殖民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中国大众文化中 ,使我国文化在创作方向、作品内容、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世俗性被过度张扬,理性精神被逐渐消解,深度被解构,从而使大众文化变成逗乐、庸俗的调侃,在以视觉快感、放松身心的娱乐为目的语境下,形成文化作品的媚俗、低俗化倾向。这种倾向具体体现在电影、电视剧、网络媒体、出版物等文化产品中,导致了文化消费的艺术品位降低。如赵本山的《卖拐》以取笑残疾人为笑点,取悦观众 ,体现了低级趣味化的一面。“小沈阳”的春晚作品《不差钱》,就以苏格兰裤裙和娘娘腔的形象,逗趣的语言,吸引观众的眼球,其实是媚俗化的表现。另外,为了强调视觉的冲击力、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由宣传“教化”转向了以“娱乐”为中心,大量的“红色经典”“古典名著”被歪编戏说,文艺作品的暴力、色情、丑闻等低俗内容不断泛滥,追逐明星隐私、恶搞高雅艺术、游戏广告色情化和暴力化等现象充斥着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当前文化消费的媚俗和低俗化,其对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应予以批判。

(二)文化消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偏离

西方大众文化倡导价值多元论和反主流意识,通过媒介的传播 ,潜移默化地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异化和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如在一些卡通片、通俗文学、影视作品中宣扬的因个人恩怨或复仇而形成的个人英雄,与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宣传的岳飞、董存瑞、雷锋等英雄形象大相径庭 ,而在微信、博客等现代传媒中“董存瑞”“雷锋”形象更是被恶搞,摧毁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造成我们内在的文化价值系统断裂。另外在生活方式上 ,杂志、报刊以新、奇、特的视觉形式向大众渲染时尚的概念和奢侈消费的价值观,摒弃了传统的崇俭观。在此“英雄观”“时尚观”和“奢侈观”的诱导下,大众对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不健康的认识,导致主流文化价值观发生偏离。

文化消费受此影响,在商业化运作中,追求感性价值观,推崇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精神,淡化政治理念,助长了道德理想的丧失。体现在影视文化产品和市场中 ,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舍弃 ,对历史不负责任地加以“戏说”和“篡改”,如当前影视作品的“抗日神剧”“穿越剧”。另外违背公德的广告及暴力、色情充斥的文化作品大行其道,摈弃了道德的良知。文化消费中,盛行沉湎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排斥精神追求的虚无主义以及追逐财富的拜金主义,崇高与理想、理性与智慧的现代精神被拒绝和冷落。[3]

(三)文化消费的审美意识的缺失

西方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商品性,它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赚钱为目的,通过复制传播技术大批量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具有追逐市场利润最大化的本性。这种本质特征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商品化,审美对象的泛化,从而使文化丧失应有的艺术性和个性。受西方社会这种文化语境的影响,文化产品创造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及其背后的商业利益,会注重感官的审美娱乐。而作为消费品的文化艺术自然地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圈走了出来,表现为对表层化、感官化和娱乐化的过度追求,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使大众审美发生质的变化,即向审美的庸俗化和空洞化发展。如今,判断文化消费的价值往往以大众性、畅销性和娱乐性为标准,而不是以独创性、意识性和批判性来评判。这种文化艺术平面化、过度娱乐化和过度趋利化的倾向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心理,破坏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导致大众对艺术的审美品性和独立思考的个性意识被削弱。如靠搞怪献丑搏出位的“凤姐”,以雷人的话语,出格的言行,受到网络的追捧,媒体的关注和炒作,这体现在文化消费上就是一种审美意识的缺失。

四、引导文化消费的策略

在西方大众文化商品的强劲攻势和文化商业化的冲击下,我国文化消费出现了大量追求感官刺激的庸俗、媚俗和低俗化倾向。如何正确地引导文化消费,抵制西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

西方大众文化的感性化、平面化导致了大众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引导和规范 ,大力弘扬主流文化,提高大众的文化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抵御文化垃圾的侵蚀,摈弃超前消费、炫耀消费和异化消费,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提高文化消费取向的精神需求。同时,大力培养积极的、正确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观念,使文化消费走向理性和成熟。

(二)提高文化消费产品的质量

当前文化产品雷同化、脸谱化现象非常突出,空心化及单纯的“技术化”倾向比较严重,文艺创作上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导致文化产品丧失了独有的个性和创新性,失去了应有的精神价值。[4]因此,我们要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个性和独创性,把握好世俗化、媚俗化及庸俗化之间的“度”,让大众文化娱乐功能恰到好处,显现出幽默的、智慧的娱乐,而不是低级的、媚俗的娱乐。同时,弘扬高尚文化,重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位,提供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高雅文化,汲取通俗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的精华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经典之作,从而抵御西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三)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修养素质、生活阅历和审美教育决定了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其中审美教育对于提升审美能力尤为重要。因而要加强大众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 ,采取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以美的理念为指导提高精神境界、净化心灵世界,从根本上走出“以洋为美、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审美误区[5](P74),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质。同时,在当前碎片化、功利化和娱乐化成为主导趋势下 ,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西方享乐主义文化产品的泛滥。大众媒介更要肩负正面导向的职责 ,大力推介益于大众身心健康的高雅和经典之作,摈弃对媚俗、低俗的文化产品的传播 ,提高大众鉴赏文化产品的审美能力,抵制庸俗、低下的文化垃圾对人们精神的侵蚀。

总之,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消费存在着盲目性、娱乐性和商业性倾向,与西方大众文化的渗透和浸染是有关系的。我们要辩证地、理性地对待,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西化,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中,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推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创作雅俗共赏的高品位的文化作品,消除庸俗、低俗、媚俗和恶俗的文化产品对大众的影响,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 ,构建理性的、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积极推进文化消费的发展。

[1]惠敏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0,(4):76-80.

[2]姜华 .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N].光明日报,2007-07-10(11).

[3]房鸿婷.论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5):32-35.

[4]孙甜甜.大众文化消费该怎么引导[N].光明日报,2010-10-30(14).

[5]郑祥福.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许婴]

On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umption——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ass culture

LI Xiao-hong,WU Xiong-ying,XU Fei-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rao Normal College,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The western mass culture is a form of culture with the features of commerce,entertaining and consumption,whose advocating of perception-oriented entertainment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visual images directly affects the idea,orientation and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umption,resulting in three major problem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the kitsch and vulgarization of cultural consumption,the deviating from mainstream values and the lack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cultural consumption.The correct guidanc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mass culture are important issues to be studied urgently for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western mass culture;influence;cultural consumption;problems;strategies

G124

A

1004-2237(2015)02-0087-04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19

2015-01-29

2013年上饶师范学院人文社科课题(201314)

李小红(1967-),女,广东澄海人,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化教学研究。E-mail:fcwf2008@sina.com

猜你喜欢
媚俗消费观念大众文化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抑或媚俗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