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金
(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自我求索
——以《嘉莉妹妹》为例
曹冬金
(龙岩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嘉莉是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她从乡村来到了大城市。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嘉莉以美貌为基础、以欲望为原动力、以身份认同为程式,勇敢地尝试各种机会,开启自我求索的冒险旅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她抛去传统节俭、禁欲的清教思想而大胆地追求时尚与享乐的新潮生活,但成功之后的嘉莉并没感到幸福。
《嘉莉妹妹》;嘉莉;消费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美国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拓展,大量来自欧洲和美国本土的乡村人流涌向像芝加哥、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随着四面八方移民的到来,城市商业也繁荣起来。美国是个没有爵位颁授的国度,人们为了重塑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便以消费方式来彰显。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是一种财富的显耀、身份的建构与地位的提升,这些都成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谋划。以追求时尚、享乐的消费主义新思潮很快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勤俭节约、禁欲洁身的传统清教思想。德莱塞大胆地在《嘉莉妹妹》中塑造了嘉莉这个人物形象,颠覆了美国传统所崇尚的规则:成功与声望必须通过美德和劳动来获得。“他们追求新的、最切近的联系和体验,他们有冒险精神,敢于探索生活的各种选择机会以追求完善。”[1](P126)他笔下的嘉莉犹如一个敢于冒险的小骑士,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凭借对城市里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勇敢地尝试各种机会,进行自我求索。
嘉莉,一个来自哥伦比亚小镇的18岁姑娘,正值青春年华,强烈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那充满幻想、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使她欲罢不能。“消费文化表达了人们想成为他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渴望。现代消费固有的动力就是对新奇事物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2](P16)一边是消费社会的丰富物质,一边是嘉莉自身的贫寒窘境。在守旧意味着贫穷、冒险意味着机会的转型社会中,嘉莉被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所驱动,先后四次出走。
第一次是她离开父母,离开哥伦比亚小镇。“充满着对青春的热烈幻想”“敏于感知更强烈的生活乐趣,怀着获取种种物质享受的抱负”[3](P2),嘉莉加入了进城的人流。虽然她第一次进城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但当她在火车上遇到杜鲁埃时,一下就被他时尚而得体的衣着所吸引,更对他所描述的大都市芝加哥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林肯公园、密歇根大道、戏院、商场、高楼等。她似乎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曙光。忐忑的心一下就让位给了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二次是她离开姐姐和姐夫的家。到芝加哥之后,嘉莉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技术,嘉莉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好不容易在一家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又因生病而被解雇。姐姐明妮一家只好让她回哥伦比亚的老家。可是,城里的新奇与繁华像磁铁般吸引着嘉莉。与杜鲁埃的意外重逢给她带来了转机,杜鲁埃的好言相劝和慷慨解囊,尤其是那两张令人垂涎的十美元钞票,让嘉莉像当初离开父母一样坚决地离开了姐姐和姐夫,搬到杜鲁埃的住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欲望,使她冲破了传统的男女道德底线,带着少女对爱情的憧憬与杜鲁埃同居了。
第三次是她离开芝加哥去纽约。杜鲁埃的相助,满足了嘉莉留在大城市的欲望。她体验了一把城里人下馆子、狂商店、看电影的时尚消费。但是,嘉莉的欲望远不会就此满足。与杜鲁埃的不确定关系,使她感到内心不安。杜鲁埃的朋友赫斯特伍德的出现更让她乱了方寸。这位在当地一家著名酒吧任经理的中年男子,衣着谈吐明显好于杜鲁埃。杜鲁埃对嘉莉的结婚请求一次次拖延,最终把嘉莉推入了赫斯特伍德的怀抱。尽管赫斯特伍德使用了欺骗手段(他告诉嘉莉,杜鲁埃病倒在医院)把嘉莉骗上了火车,但随着火车渐渐靠近纽约,车外的繁华与新奇给嘉莉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她憧憬着在这个新的城市会有更美好的开始。欲望使她又一次抛开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赫斯特伍德这位有妇之夫走到了一起并登记结婚。尽管他们用的是假名字登记结的婚,这已经让嘉莉生平第一次感到有了归宿,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第四次是她离开赫斯特伍德。赫斯特伍德来到纽约后,生意受挫,变得身无分文。而对于嘉莉来说,纽约这个大都市更加使她领略到富裕阶层的奢侈,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百老汇的繁华、万斯太太的显赫,无一不让她觉得自己寒酸和可怜。赫斯特伍德的失业使嘉莉要自谋生路,早已出落成城市时尚女孩的嘉莉,很快在一家戏院找到了一份工作。经济上已经独立的嘉莉,感觉钱对她来说 “确实是一样很美妙的东西,至少能够满足她消费的欲望”[4](P47)。因此,当赫斯特伍德不再是嘉莉的靠山反倒成了她的累赘时,为了有更多的钱用于时尚消费,欲望再次战胜了她。她给赫斯特伍德留下20美元之后,便出走了。
消费社会的城市繁华使嘉莉产生无尽的欲望,强烈的欲望成了她一次次行动的动力。为了能过上更美好生活,她从乡下来到城里。为了留在城里,她从姐姐家搬出,搬进了一个她幻想着能给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男人杜鲁埃的住处。为了更富裕的生活,她又跟随赫斯特伍德来到了纽约。最后为了追逐时尚与寻求自立,她又搬出了赫斯特伍德的住处。她凭借男女之情找到了栖身之处,发掘了自身的演艺才华,还凭借自身的美貌,登上了戏台并成为一名演员。嘉莉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她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所驱使,强烈的欲望使她逃离家庭的约束,打破传统婚姻伦理的束缚,成了敢于冒险、敢于追求时尚的新女性。
但是,嘉莉却无法冲破时代的局限,她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无不与物质相联系。当时的消费文化把人们内心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欲望与物质现实相联系,这种消费思潮使人们的追求偏离了真、善、美,“再也无法思考生活和生命的真正意义”[5](P75)。消费文化中的这种物化理念使嘉莉所追求的生活也伴随着欠缺与异化。
德莱塞在作品中特别提到,嘉莉已经是移民的第三代了,是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少女。可是,当她来到城里时却发现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杜鲁埃的入时打扮反衬出嘉莉衣着的寒酸。当她走在大街上,那些穿着华丽的夫人、小姐们与她擦身而过却对她视而不见。就连女店员也能一眼看出嘉莉衣着和举止的土气,显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嘉莉感觉到了自己在城里的身份缺失。她渴望城里人所拥有的财富、各种的服饰。
为了构建自己的身份以融入这个城市,时髦的衣着成了嘉莉生活的首要追求,在她看来衣着象征着身份与地位。正如尚·布希亚所言,在消费社会,商品具有了符号价值,物质被赋予了实用价值之外的象征意义:人们所消费的商品成了解码消费者品味、身份的依据。[6](P214-216)当年轻的嘉莉拿到打工的第一笔钱时,她想到的是该如何打扮自己。在她接过杜鲁埃手中20美元之际,便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而当赫斯特伍德身无分文要靠她接济时,她便想到这将威胁到她添置新衣,因此她毅然离他而去。这便是消费新潮中成长的嘉莉:利己、追求打扮,把身份认同与衣着考究同质化。
嘉莉在注重打扮的同时,也对别人的优雅举止刻意地仿效。在这点上,杜鲁埃算得上是她的启蒙老师。嘉莉当初进城时,是个举手投足还略显土气的女孩,杜鲁埃总是在一旁指点,加上嘉莉爱慕虚荣,在模仿别人打扮和举止方面的悟性极高,所以她很快就甩掉了自己身上的“土气”,言行举止间透露出城市女孩的自信与优雅。当杜鲁埃介绍她去共济会出演一场《煤气灯下》的义演时,她那优雅动人的仪态一下就吸引了导演的眼球。她把戏中的劳拉演绎得极为到位,并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让她信心倍增,使她从一个不起眼的乡村女孩出落成一个充满自信的城市新女性。
除了在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上提升自己外,嘉莉还渴望找到一份与自己身份相称的工作。嘉莉当初不喜欢在鞋厂的工作是因为鞋厂工作累,而且她认为在那里工作的男女都是些平庸之辈:男的讲话粗鲁,女的不懂打扮。嘉莉喜欢凭衣着看人:“穿西装礼服的是有身价、有美德、有名望的人;穿工装裤、无袖套衫的是品质恶劣、不屑一顾的人。”[3](P32)她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优厚的待遇,希望能在高楼大厦里,坐在有明亮玻璃窗的办公桌前工作。可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她屡遭拒之门外。自从首次登台成功饰演劳拉之后,嘉莉确信自己能够演好戏。舞台的奢华、演员衣着的华丽、台下剧场氛围的壮观,无不让她眷恋。她羡慕海报上明星的名气以及报纸上长篇剧评的气派,因此与其说她爱演戏,不如说她爱戏院奢华的场面。
现代消费思潮促成了大众在消费的梦幻世界里追逐身份认同,把区分身份的贵贱,置身于物的背景之中。嘉莉——一个追逐时尚、不甘落后的女性——显然很快就融入这种消费文化之中,以世人评判她的眼光来评判他人,且以此为评判标准不断地完善自我。
消费文化助长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贫寒使嘉莉深感现实的残酷,如梦如幻的城市又让她倍受欲望的煎熬。这些都使得嘉莉原本美丽的脸上笼罩着特有的忧郁,从而更招人们的怜爱,尤其是男人的垂怜。总之,嘉莉那近乎凄美的外貌,成了她谋生的工具,“成为她以后改变命运的资本”[7](P119)。
杜鲁埃是第一个愿意为嘉莉花钱的男人,他把嘉莉当成炫耀的商品,带她进出商场、餐馆和戏院,把她从一个乡村女孩调教成一个时尚的城市淑女,还把她推向戏台,催生了嘉莉成为演员的欲望。赫斯特伍德是一个因嘉莉的美貌而不能自控,最终被妻儿所抛并与嘉莉私奔纽约的人。他把嘉莉从芝加哥带到纽约,使嘉莉有机会接触更富裕的人,有机会走进百老汇。
嘉莉凭借美貌和自身努力让卡西诺戏院的经理注意上她,把她从一名普通的群舞队员提升为领队。更戏剧性的是,当她在一部滑稽剧里扮演一个她自己都觉得既没什么可演又没台词的小教徒角色时,竟然获得了观众的热捧。在这个剧里,嘉莉只有紧皱着眉头一个动作,可加上她那漂亮而略带忧郁的脸蛋,却让男人向往、怜爱;而报纸的渲染“如果你想不发愁,请看嘉莉皱眉头”[3](P354),更使她名声大噪。
总之,消费文化为嘉莉俊俏的外貌找到了用武之地。大众娱乐为她提供了把美丽变成资本的绝好平台。报纸媒介加速了她成功的步伐。随之而来的便是财富、地位和声望——大众心目中成功的标志。这一切大大超越了她当初想追求的“更美好生活”。
嘉莉的梦想虽然已经实现,但她并不感到幸福。在德莱塞看来,嘉莉所渴望的不是芝加哥或纽约,不是杜鲁特或赫斯特伍德,不是人间的时尚或舞台,而是这一切所代表的世俗成功、舒适安逸以及宁静平和。当嘉莉获得这一切之时,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不再对她有诱惑力,她内心的焦虑却仍旧困扰着她,孤独始终伴随着她。
如果把嘉莉的幸福缺失放在消费文化层面来看,那便是资本符号彻底异化的结果。无论是当初姐姐的相助,还是杜鲁埃的接济,或者赫斯特伍德的海誓山盟,无一能摆脱利益的操纵而弃商品化。嘉莉理所当然地有利己之心,虽然她也不乏同情之心。嘉莉所处的消费社会大背景,无法让她超越商品化的世俗现实。就如她对金钱的认识一样,“金钱:一种别人有我就应该有的东西”[3](P51),她对人生的追求也都是世人眼中物化了的“更美好的生活”,单一而且片面。波德里亚说:“在这里我们重新进入了那种贪恋不舍的预言性话语之中,陷入了物品及其表面富裕的陷阱之中。不过,我们知道物品什么也不是,在其背后滋长着人际关系的空虚,滋长着物化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流通的空洞轮廓。”[8](P231)这个社会虽然可以确保人们在舒适方面有成长的远景,却无法填补精神上的贫乏与虚无,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对于嘉莉的出路,德莱塞试图从“进化论”中找寻答案,希望有一天她那狂放不羁的欲望,能够得到理性的约束。为此,他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阿姆斯,一个外表清秀、充满活力、不为财富所动的小伙子,仿佛懂得很多嘉莉不太懂却会赞同的事情。阿姆斯对人们的炫耀性消费有独到的见解:“他们花的钱大大超过了这些东西的所值。他们是在大摆阔气。”在他看来,“人要幸福并不需要这种东西”[3](P255)。他觉得嘉莉身上有着某种特质,建议她用来服务大众。“倘若你不运用它,活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么它很快就会消失。”[3](P386)阿姆斯的话,激起了嘉莉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探索,开启了她人生追求的新旅程,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又一次自我突破和自我完善。
总之,身处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嘉莉深受当时美国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其自我求索和自我实现,摆脱不了消费文化的语境。满足物欲是她冲破约束的动力,身份认同是她完善自我的程式,靓丽外貌为她的消费欲望奠定了基础,娱乐平台助她最终走向成功。但是,幸福感却偏偏与她擦肩而过。今天的中国,也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有多少人在重复着嘉莉的追梦历程,追寻着嘉莉的成功秘诀,而忽略了成功光环背后幸福的缺失。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Dreiser,Theodore.Sister Carrie[M].New York:Bantam Brooks Inc.,1982.
[4]于秋潭.从简·爱到嘉莉与安娜:女性意识成长简论[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蒋道超.消费文化、身份构建、现代化[J].外语研究,2004(2).
[6]尚·布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田丽.小说《嘉莉妹妹》中女主角性格剖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9).
[8]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建朝)
Self-quest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Taking Sister Carrie as an Example
CAO Dong-j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 364012,China)
Carrie is the heroine of Sister Carrie,which is Theodore Dreiser's first novel.She,a rural girl,came to big cities in order to pursue a better life.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consumerism,Carrie tries in every way to do self-quest and to obtain success,based on her beautiful appearance,driven by her desires and conducted according to identities.Being affected by the modern consumption trends,Carrie,throwing away the traditional Puritan frugality and restrains,bravely pursues a fashionable and enjoyable new life.However,Carrie does not really feel happy after her success.
Sister Carrie;Carrie;consumer culture
I712.074
A
1673-4343(2015)03-0034-04
10.14098/j.cn35-1288/z.2015.03.007
2014-11-21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JA13687S)
曹冬金,女,福建上杭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