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龙,李春玲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说文解字》畜类字的文化镜像
郑君龙,李春玲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说文解字》收录了大量畜类字,其中牛、羊、豕、马部共208字。畜类字涉及畜类的性别、年齿、毛色、体征、习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劳动等方面。与此同时,畜类字文化含义丰富,覆盖上古审美形式、等级观念、相马文化、祭祀文化等众多方面。上古社会对畜类字进行严密的分类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不同畜类自然属性上的差异,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各种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
《说文解字》;畜类字;思维方式;汉字文化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畜类字收录很多,就牛、羊、豕、马部的有208个字(不含新附字)。这些字包含的范围很广,记录了畜类的性别、年齿、毛色、体格、种类、行为等。上古人们对畜类不厌其烦地加以分别,客观上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反映,还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
早期社会田猎和渔猎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诗经·郑风》“叔于田,巷无居人”,描写的就是上古田猎的情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把捕获未食的猎物圈养起来,因此在实际饲养管理过程中有关畜类的字便逐渐增多。由于羊、豕是肉食的主要来源,故有关羊、豕的字大量增加。牛耕是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有关牛的字也日渐增加。马作为古代战争和通讯的必要工具,在相马术的影响下,人们从马的体毛、体色、体型对其加以区别,因此《说文》中马部统摄的字在所有畜类字中最多,达115个。上古祭祀活动盛行,祭祀方式多样,由此产生一系列与祭祀有关的畜类字。《说文》创造540部首统摄9 353个字,对字的分门别类起了很好的作用。《说文解字叙》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1](P321)但许慎对每个部首下系属的字却未进行恰当的分类,排列略显混乱。陆宗达说其“部内收字的次第杂乱无章,并无严密体系”[2](P229)。据此,本文仔细考察《说文》的畜类字,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上古社会人们对畜类字的分类,必要时用《尔雅》加以说明,从中可以看出畜类字的分类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上古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动物雌雄的不同,《说文》对畜类的性别差异用牛部的“牡”和“牝”字来表示。《说文》:“牡,畜父也。”“牝,畜母也。”《说文新证》引甲骨文认为“土”应为牡器的象形,“匕”应为牝器的象形。[3](P89-90)“牝”与“牡”刚好对应,雌雄动物的性特征分明,用牡器作为形符,说明古人善于抓住畜类生殖特征来区分性别。按性别分类的字有:
羊部:雄:羝、羒、羖。《说文》:“羝,牡羊也。”“羒,牡羊也。”①“羖,夏羊牡曰羖。”雌:牂、羭。《说文》:“牂,牝羊也。”②“羭,夏羊牝曰羭。”③
豕部:雄:豭。《说文》:“豭,牡豕也。”雌:豝。《说文》:“豝,牝豕也。”
马部:雄:骘。《说文》:“骘,牡马也。”雌:騇。《尔雅·释兽》:“牝曰騇。”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发展,是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4](P16)畜类雌雄是对立的,生理特征不同,繁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也不同。由“牡”“牝”出发,将雌雄分别用字应用于区分所有畜类,表明人们对不同动物的雌雄认识已经从形象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上古社会马、豕、羊、牛等畜类与人的关系密切,人们对畜类的雌雄加以区别也是出于实际畜养的需要。为了饲养的方便,人们对畜类进行阉割。《说文》:“犗,騬牛也。”“羯,羊羖犗也。”“豶,羠豕也。”畜类的阉割方式也涉及性别差异,雌性一般保留繁殖后代,而雄性除少数得以保留育种,一般都要进行阉割,以便育肥。另外,畜类雌雄的形体差异较为明显,一般雄性的体格较为壮硕,雌性的体格较为瘦小。因此人们对畜类的性别分类是最基本的,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自然产生的,是人们对事物认识过程的体现,用专名专字加以区别也是顺理成章的。因此在考察《说文》畜类字时,几乎每种畜类都有用以区别雌雄的专名专字。
上古社会人们对畜类的年齿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类。
豕部:《说文》:“豰,小豚也。”“豯,生三月豚。”“豵,生六月豚。”“豣,三岁豕。肩相及者也。”
对年齿不同的畜类采用不同的专名是人们认识畜类的主观需要,但也有客观依据。“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事物往往需要用专名去反映它们。”[5](P7-8)上古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牛耕。《史记·律书》:“牛者,耕植种万物也。”不同年岁的牛,有不同的耕作用途。未成年的牛不宜耕作,称为“犊”;成年牛可用于耕作,但年齿不同耕地的效率不同,需按年齿区分,以适应不同硬度的土地类型。上古马用于通讯和战争,一岁时需绑腿训练,对于这关键的节点必须加以说明,所以一岁马叫“”。《说文解字约注》(以下简称《约注》):“初生之马,防其放逸,故一岁之内,恒绊其足,因之一岁马亦名为耳。”[6](P2343)一般而言,马八岁寿终,故八岁马称为“馬八”。《约注》:“马寿最短,至八岁而已老……古人为八岁马制专字,义固有在矣。”[6](P2344)另外,上古纳贡献礼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畜类的分类。豚是味美的佳肴,适合赠人。《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但献礼对象若为君主时,为表敬意,贡品须为成年三岁的猪,而不能是小猪。《诗经·豳风》:“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上古社会为百姓纳贡而造专字“豜”表明当时文化环境对畜类的分类也产生影响。
上古社会人们从毛色的角度对畜类分类最为繁复细致,分类标准有:整体毛色的差异,毛色是否相杂,毛色部位的差异。
毛色相杂。牛部:《说文》:“犥,牛黄白色。”④“牻,白黑杂毛牛。”“,黄牛虎文。”“,牛驳如星。”“荦,驳牛也。”马部:《说文》:“骠,黄马发白色。”“騢,马赤白杂毛。”“驳,马色不纯。”“骃,马阴白杂毛。”“骢,马青白杂毛也。”“騅,马苍黑杂毛。”“駓,黄马白毛也。”⑤
“由于实践要求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同一类事物,因而,对于同一类事物,人们就可以形成几个不同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的内涵,分别地反映同一类事物不同方面的特有属性。”[4](P23)《说文》和《尔雅》对毛色不同的畜类,特别是马部字作出了极其细致的分类,可以说明在生产实践中颜色对于畜类分类的影响颇为重要。上古社会人类对颜色的认识已经比较透彻。《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馬卯黄是也。’”因此人们把对于颜色的认识用于区别毛色不同的畜类。人们对于颜色的认识也是多元的,“上古马是军备是财富,也是审美对象……马细辨毛色是审美的需要,也可借毛色来辨马的优劣品级,即所谓‘察品色’。”[7](P135)战国时,诸侯割据,征战兼并时有发生,马作为战争和运输工具的需求大量增加,如何选择良马成为一门学问。相马人根据马的毛色分布位置不同来辨别马的优良。例如,根据马脚色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专名,前足皆白为“騱”,后右足白为“骧”,后左足白为“馵”等。当然这些还是停留在表象的、感性的认识之上,其深层原因与原始思维有关,“能够感知和描绘动物,人们只要提到其中的一个词,脑子里反映的就是一个动物的个别属性,他们和先人的原始思维密不可分”[8](P48)。另外,畜类的毛色分类也受上古祭祀文化的影响。上古祭祀盛行,祭祀用的物品是上等优质的。纯色的牛是首选,而杂色的牛则是不吉利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凡时事之牲用牷物,凡外祭毁事用尨(牻)。”[9](P152)于是纯色牛造专字“牷”,杂色造专字“牻”。
根据同一事物的差异性,可以将一个事物划分为若干类。抓住同一事物的区别特征可以区别同一事物的微小差异。“牛”“羊”甲骨文做:“”“”,造字只取牛角和羊角作为造字的根据,就是抓住牛角和羊角可以作为其他事物的区别特征。哺乳类动物脊骨特征明显,特别是牛马脊梁突出,易于识别,“”“驧”两字就是分别抓住牛、马的脊的特点而设的专字。良马是通讯、战争的有利保证,因此形容马体格的字较多,如:“驵”“駜”“馶”“駫”“騯”等。
畜类字按形体特征分类与上古社会严格等级制划分也有关系。在上古社会,都城依制而建,等级分明。《左传·隠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马作为天子、诸侯的骑射工具其规制也有严格的限定。《春秋公羊解诂》:“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驹同骄。⑧可见当时马的尺寸大小已经与使用者的等级挂钩,“骄”“騋”“駥”等专字就是上古等级制的反映。
牛部:《说文》:“犗,騬牛也。”“牟,牛鸣也。”“犨,牛息声。”“牿,牛马牢也。”“牢,閑。养牛马圈也。”“犓,以刍茎养牛也。”“,牛舌病也。”
羊部:《说文》:“羋,羊呜也。”“羯,羊羖犗也。”“羠,騬羊也。”
马部:《说文》:“騬,犗马也”“馬介,系马尾也。”
“按照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来说,应该是由渔猎社会到畜牧社会,再由畜牧社会到农业社会。”[10](P577)上古社会畜牧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牧业的发展和兴盛,促使一系列有关饲养畜类的专字产生。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掌握饲养畜类的方法,育肥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收益。随着饲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阉割动物有利于动物的育肥。《段注》:“虔刂羊易肥,故有重百斤左右者。”[9](P147)于是产生了阉割畜类的一系列字,如“犗”“羯”“羠”“豶”“”“騬”。豕在初生时,饲养员需要剪除乳猪的乳牙,防止吃奶时误伤母猪,因此设专字“豤”表示猪的牙齿。上古君王狩猎有专门的狩猎场。《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豢养畜类需要一定的场地,故造 “牢”“牿”等字用来表示饲养畜类的场所。饲养畜类需要人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对它们的体征、习性及疾病有所了解,于是产生了“犓”“”“豢”等与之相关的专名专字。
六、从文化角度看畜类字的分类
牛部:《说文》:“牲,牛完全也。”“物,万物也。”“牺,宗庙之牲也。”
羊部:《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
马部:《说文》:“驿,置骑也。”“驲,驿传也。”“腾,传也。”“駉,牧马苑也。”“,苑名。”
畜类与兽类不同,畜类是经过人工驯化、豢养的动物。《尔雅·释畜》:“所以与〈释兽〉异篇者,以其畜是畜养之名。”人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不仅依据客观、依据事实,更多的根据主观需要。因此许多畜类字已经超出了自然属性,进入了文化的范畴。在上古社会,牛不仅用于耕作,还用于祭祀,进而引申用于指称万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这里牛已经超出了耕作的“牛”而成为人们心中伟大的象征,并引申为世间万物。在上古社会,祭祀的地位很高,《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中国先民时期,生产力低下,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这就产生了原始的巫术和祭祀。”[11](P108)因此上古祭祀庄重而神圣,祭祀的方式多种多样,祭祀的品类也很有讲究。牛作为太牢之首最为重要,因此产生与之相关的祭祀畜类字 “牺”“牷”“牲”,并且用从牛的“牺牲”来指代祭祀用品。古人善射骑,《周礼·地官》:“保氏以六艺教国子。”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御就是骑马。天子学习御马非常神圣的,故设专指驯马场的 “駉”“”等字。另外,古人认为自己处于天地之中,周围都是蛮夷之地,周围生活的都是文化低下的人。《孟子·滕文公》:“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把位于西南方头带羊饰的羌人叫“羌”,足见中原对四方少数民族的成见。
通过以上对《说文解字》畜类字的分析,可以看出畜类字分类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社会的不断发展是上古对畜类字分类趋于严密的主要原因。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思维不断缜密,要求人们认识事物越来越精确,语言的表达也需趋于精密,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因此产生了大量与畜类有关的字。其次,上古社会人们对畜类的感性认识,直描物象的原始思维方式对畜类字分类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上古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是对事物进行高度抽象和概括,而是关注其细节特征,用专名专字进行反映。畜类本身在性别、毛色、体格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区分。最后,文化对上古畜类字分类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上各种分类讨论几乎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兽类被人类畜养之后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审美观念、等级观念、相马文化、祭祀文化等各种文化因素交织影响下,文化对畜类的分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畜类字文化含义丰富的原因。
注释:
① 《说文》原文:“羒,牂羊也。”可能传抄有误,《说文解字注》改:“羒,牡羊也。”《尔雅·释畜》也说:“羊,牡,羒。”据此,羒应为公羊。
② 《说文》原文:“牂,牡羊也。”可能传抄有误,《说文解字注》改:“牂,牝羊也。”《尔雅·释畜》也说:“牝,牂。”据此,牂应为母羊。
③ 《说文》原文:“羭,夏羊牡曰羭。”可能传抄有误,《说文解字注》改:“羭,夏羊牝曰羭。”《尔雅·释畜》也说:“夏羊牝,羭。”据此,羭应为母羊。
④ 《说文解字注》:“黄马发白色曰骠。票与麃同声,然则犥者,黄牛发白色也。”故犥应为毛色相杂的。
⑤ 《尔雅·释畜》:“黄白杂毛,駓。”駓应属毛色相杂这一类。
⑥ 《说文解字约注》:“羊瘦为羸之本意。”
⑦ 《说文解字》原文:“驵,牡马也。”可能传抄有误,《说文解字注》改:“驵,壮马也。”《尔雅》:“壮,驵也。”据此应为壮马,而不是牡马。
⑧ 《说文解字约注》:“驹、骄,双声,故二字古人通用。”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季旭昇.说文新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谢栋元.《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万献初.《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说文》生产生活部类字丛考类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8]王建莉.《尔雅》动物专名的原始特征[J].汉字文化,2003(2).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李振中.《说文解字》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Cultural Image of Domestic Animal Words in shuowenjiezi
ZHENG Jun-long,LI Chun-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
There are abundant of domestic animal words collected in shuowenjiezi,including 208 radicals of niu,shi,yang,ma.These domestic animal words relate to the details of animals'sex,age,color,physique,habit and productive labor etc..Meanwhile,the cultural image of domestic animal words embody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which reflect on aesthetic form,hierarchy,culture of watching horse,sacrificial culture and others in ancient time.There are many reasons about the rigorous classification of domestic animal words in early ancient times,such as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nature,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ways of primitive thinking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culture.
shuowenjiezi;domestic animal words;primitive thinking;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H161
A
1673-4343(2015)03-0024-05
10.14098/j.cn35-1288/z.2015.03.005
2015-02-16
郑君龙,男,福建南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李春玲,女,江苏连云港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