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本文从越南国家、学界、社会及三者的互动来探索越南价值体系建构、研究与培育的发展历程与具体建设现状,以明晰越南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的可鉴之处。
国家维度的越南价值体系建构,主要是指越南官方的价值体系建设,是越南官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由越南政治精英设计,通过各种意识形态资源和舆论工具,运用强制或非强制方式进行。其中,1998年第八届越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建设和发展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2014年第十一届越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第33NQ/TW号决议“建设和发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越南文化和越南人”,是越南文化和建设的两个具有战略性、标志性文件,蕴含了国家维度的越南价值体系建构思想。
1998年第八届越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建设和发展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决议内容主要包括一个总的文化发展方向、五个指导观念、十个任务、四组主要解决方法等新世纪越南发展文化事业的基本问题,其中特别突出了建设越南民族特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把越南民族特色文化总结为“包括各种持久的价值,越南各民族经过几千年建国卫国斗争培育的共同的精华。它是强烈的爱国心,民族自强意志、团结精神,与个人、家庭、村社、国家紧密相连的群体意识,仁爱心,宽容,重情义,生活简朴等”②除特别说明,本文越南语引文皆为作者自译,下同。[1]。认为先进“是爱国和进步,其核心内容是民族独立的理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目标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人在个人和群体、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丰富、自由、全面地发展。先进不只是思想内容,而且还包括内容的表现形式和载体”[1]。由决议对“越南民族特色文化”和“先进”做的特别解释,可以看到越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转向:即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向“建设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转变。这一转向是1986年到1998年革新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越南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念变化的反映:由单纯模仿、简单照搬建设模式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到结合国情、建设符合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越南共产党结合国情、建设符合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除了注重建设越南民族特色的文化包括越南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价值,同时又特别强调顺应潮流,肯定越南文化要融合、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迎接机遇和挑战,但在融合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同时努力做到“融入而不融化”。表明了越南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导引上挖掘与运用民族传统价值资源以及民族传统价值与人类文明相结合的价值导向,成为越南共产党在文化和理论思维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
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越南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越南党和人民在思维理论领域和文化认识方面也不断提升,民族传统价值得以继续发扬,一些新的道德新标准和价值得以形成,但同时社会和党员干部中思想衰退、道德滑坡、有违社会淳风美俗的现象有所增加;而且随着革新开放的进一步深入,15年来越南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矛盾尚未解决,新矛盾层出不穷,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亟需从思想文化方面给予导引。
在1998年颁布的“建设富有越南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决议和其他相关决议基础上,2014年越共十一届九次会议颁布了第33NQ/TW号决议:“建设和发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越南文化和越南人”。此次会议决议写到:“完善越南人民和越南文化的各种价值标准,创造环境和条件以发展人格,道德,智慧,创造能力,体制,心灵,社会责任,公民义务,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每个人对于自身、家庭、集体、社会和国家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良善之心和责任。”[1]这些要求都围绕越南人的发展与完善为核心进行阐述,为了促进越南人的发展与完善,认为首要任务便是在工业化、现代化和融入国际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完善越南人的价值标准体系。把尽快总结和完善越南人的价值标准体系作为首要任务是越南共产党以“民族、人文、民主、科学”的基本精神为指引,在越南价值体系建设探索中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推进的表现;也进一步凸显了越南共产党建构符合当今时代民主与科学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念。
越南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成为近年越南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越南学界对越南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突出越南价值体系的民族性:置越南民族传统价值于首位。
笔者所查资料和所访谈专家中一般把越南民族传统价值放在越南价值体系的首位。以越南前教育培训部部长范明鹤为代表:认为革新和融入国际过程中的越南价值体系包括越南民族传统价值,越南民族的理想价值,革新进程中形成的新价值三类价值。以越南文化研究院前院长吴德盛为代表:认为越南价值体系主要包括越南民族传统价值和吸收人类精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两类价值。以越南著名文化学者、院士陈玉添为代表:认为越南价值体系包括越南民族传统价值、人类性的普遍价值、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越南新价值三类价值。三位专家置越南民族传统价值于越南价值体系首位的观点在越南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代表了越南学界的主流。同时越南学者的调查与研究也显示“爱国”排在越南民族传统价值的首位。范明鹤调查统计的越南民族传统价值前五位顺序为爱国、团结、仁爱、勤俭、好学等[2]226-229,吴德盛调查的保存至今的19项越南民族传统价值前五位顺序分别是:爱国、团结、艰苦、英勇、友爱[3]379;陈玉添调查的越南民族传统价值前五位的排序为:爱国、团结、好客、仁爱、感恩[4]。越南学术界把“爱国”作为越南民族传统价值的核心价值和首要价值。这与越南的国家观念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越南几千年建国、卫国的历史中,形成了“国家至上”的国家观念;“越化”之后的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忠君”与“爱国”的统一,国家是大家的,是最高之上的;所以越南人是祖国的人,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一切牺牲。为了建国和卫国必须团结起来,“爱国”又衍生出了“团结”的价值观念。“仁爱”思想则来源于佛教思想尤其是儒家“仁”的思想。越南民族传统的若干价值正是越南人民几千年生活实践的结晶,立足于越南民族实践基础之上,在民族性中萌生、壮大并实现广域传播,是价值民族性的生动写照,观照了越南的过去,更影响着越南的未来。
其次,强调越南价值体系的人类性:吸收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
强调越南价值体系的人类性,注重吸收人类文明精华,这是越南学者研究越南价值体系的另一重要内容。以吴德盛为代表,把公平、平等、法治、民主等价值作为吸收借鉴的普遍价值[3]456-459;以陈玉添为代表,把幸福、公平、劳动、富裕、忠诚等价值作为吸收借鉴的普遍价值[4]。他们认为这些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华,应为全人类所用。从越南历史传统来讲,越南历史上就有着丰富的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经验和传统,越南文化是与中国汉文化,印度文化和法国文化等文化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胡志明思想理论来源的多元性便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精华的例证。胡志明在回答别人问他是共产主义者还是孙逸仙主义时说:“孔子的学说有他的特点:它的个人的道德。基督教有它的优点:它的高贵的仁爱。马克思主义有它的优点:它的工作的辩证的方法。孙逸仙主义有它的优点:它的适合于我们的国家的条件的政策。孔子、基督、马克思、孙博士,他们没有共同之点吗?他们都想为人类谋幸福、为社会谋福利……我努力做他们的小弟子。”[5]643吸收、借鉴东西方文化精华的胡志明思想包含了儒家道德思想,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民自由”与“民生幸福”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现实来看:革新开放近三十年来越南社会民主程度和公民平等意识的提高,越南社会人权现状的改善,传统村社民主向公民社会的转变正是吸收人类文明的“公平”“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的结果。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得今天越南学界在凝练越南价值体系时自然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所凝练的诸如“幸福”“公平”“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价值共识的承认与追求。
再次,彰显越南价值体系的时代性:建构工业化、现代化和融入国际过程中的越南新价值。
越南民族传统的爱国、团结、仁爱等价值是越南人民几千年生活实践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南民族传统中也有一些价值逐渐不合时宜,如“村社式的认同性导致平均主义、爱面子、政绩化等问题;村社认同性导致缺少法律意识,不遵守法律;许多特征结合起来导致虚伪、贪污等国难”[6]。这些价值观念与定向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与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不相符合。学者陈玉添就指出“我们详细分析价值体系在越南文化从村社文化到都市文化,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封闭文化到融入全球化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动,重点之一就是分析了解有多少原因导致产生当代越南人的陋习。所以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彻底铲除这一类原因……所以必须用理智的社会认同代替情感性社会认同;用社会认同代替村社认同,就是重视社会权利而不是一个村子或一个组织的利益等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新的越南价值体系。”[6]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越南社会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不仅不能适应革新开放后的越南社会,而且还成为进一步革新开放的障碍,必须尽快建立相适应的新的越南价值体系。因此越南学者根据研究提出了在工业化、现代化和融入国际过程中的新价值,范明鹤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安全、稳定等作为越南的新价值[7]234;陈玉添提出了法治、责任、才智、专业、合作、公平、科学、民主等越南新价值[4],这些价值既是对越南民族传统价值的补充,又明确指向转型期越南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希望为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回应社会发展诉求提供观念动力,为转型期社会提供价值导向,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引领社会和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也是越南进一步深化革新开放的需要。
传统越南社会的基本单位“村社”有很强的群体性和自治性,“各个村社彼此独立存在,成为封建朝廷独立的一部分,每个村社就是一个小王国或小朝廷,有自己的乡规民约,导致了王法不如村规的传统,这也体现了封建国家和越南村社的民主关系”[8]96。而在村社内部有祖亭、乡约、民俗,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村社体系,这种村社体系更多的是一种非官方的组织系统,村社中的各个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参加到许多不同的组织系统中,在各个组织系统中发表自己的建议、意见,形成了一种“注重共同意识、公平意识、平等意识,为保护自身权利斗争的意识以及维护共同价值的意识”[9]377的相对开放、宽松、民主的氛围。这种开放、宽松、民主的传统氛围没有随着越南的革新进程消解,且伴随着越南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促进了民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国家层面的注重民意。
这一传统在越南价值体系培育过程中体现为:民众参与和民众实践成为越南价值体系孕育和成长的肥沃土壤。胡志明在借鉴孙中山“三民主义”和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独立、自由、幸福”价值观,以越南民众的革命斗争为实践基础,尤其是在越南民众长期抗法、抗美,争取民族独立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最大程度调动了越南民众的积极性,获得了较高的认同,最终以国号的形式固定下来。从1976年7月2日起至今,在所有行政文件、公函之中右上角都有明确的国号标识: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名之下便是“独立—自由—幸福”的标识,甚至私人信件的右上角等都有此标识,“独立—自由—幸福”的价值观建立在越南革命实践基础之上,同时又融入到越南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与沟通,获得了民众认同,凝聚了社会共识。革新开放时期,相对开放、宽松、民主的传统氛围使越南社会对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讨论比较热烈,民众通过各个渠道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党和政府能够倾听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使越南价值体系建立在相对广泛的民众参与基础上。民众发表的这些意见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一种倾向是把西方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一种倾向是在继承越南民族传统价值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精华凝炼出符合越南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这两种倾向讨论的强烈程度往往与国际或越南国内重大事件相联系,每每有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时两种讨论会变得异常激烈。每届越共党代会召开之前,提前公布党代会政治报告草案让民众广泛参与讨论,提出有益意见,但很多时候民意却裹挟了西方势力所主张的所谓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考验着越南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如何最广泛的征集民意,培育出符合国家、社会和民众实际需要的越南价值体系,同时又要避免受西方势力所主张的所谓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的胁迫。
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一般都由国家主导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别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践行的最重要主体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的各级政府”[10]。同样,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越南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越南价值体系建设也由越南国家来主导,越南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越南国家的各级政府是越南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如上文所述国家主导作用的发挥往往通过纲领性文献表达自身的价值理念,越南党和政府在表达这些价值理念的方式上,首先注重结合越南传统儒学价值观来进行阐释:如“仁义”的价值,“仁义之举,要在安民”[11]546,“且宽民力,以为深根固本之计,此守国之上策也”[11]379,“凡谋大事者须以仁义为本,成大功者须以仁义为首”[12],这些反映越南儒学核心思想的价值观也常常为越南党和政府所宣扬,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民族化,把“义”深化为强调国家独立意识的国家大义,并大力宣扬国家独立意识的作品。把越南著名思想家阮廌所写的《平吴大诰》以《我大越国》为名节选收录到越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把“仁义”等价值观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又如把“道”的价值与今天建设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理想目标相结合。过去的道是儒家先贤、先圣强调的理想,今天的“道”就是建设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越南社会主义国家目标。除了结合越南传统儒学核心价值观外还结合胡志明思想的“忠”“孝”“勤”“俭”“廉”“正”道德观和“独立、自由、幸福”价值观进行引导、教化、感召、激励社会民众,凝聚社会共识,以此实现越南党和政府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关联与对接。
越南学界作为越南价值体系研究的主体,在越南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南学界在经过大量实践调研基础上,遵循“立足本土”的原则,结合越南建国、卫国的历史把爱国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价值置于首位,认为越南价值体系建设应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反映民族心理,体现民族品格,这样方能最大程度的凝聚社会共识,激起情感共鸣、让民众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获得当下越南人民对越南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在获得越南人民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期待、愿望和需要。正如越南专家认为:“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不应该束手束脚,需要有开放性以符合每一个阶段的需要,价值体系必须有交流和传承,特别是必须平衡理想与现实,平衡领导的期望和人民的愿望。”[13]也就是说越南价值体系建设既要立足本土,注重传承,同时还要开放包容,与世界进行交流;既要考虑社会主义理想同时也要兼顾越南社会现实;既要反映党和政府的期望也要重视人民的愿望。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冯有富教授也认为越南价值体系“需要正确反映越南人民的价值本色,能发挥越南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能反映在融入国际过程中吸收的新价值”[14],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人民的价值本色”,关注“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5]406,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状态,与主体需要密不可分,以主体的需要为内在尺度,反映着主客体满足与被满足需要关系的状态和程度;客体如何满足、多大程度满足主体需要,关键在于主体需要什么。从这一点上来说,越南学界更强调孕育和产生于民众需要,满足民众需要的核心价值比较容易凝聚深厚、广泛的社会共识,因此越南学界在研究越南价值体系中特别关注其生成的大众需求、人民愿望。
越南党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身价值观与越南社会价值观的关联和对接;越南学界认为越南价值体系要体现民族性,具有开放性,必须平衡理想与现实,平衡领导的期望和人民的愿望,正确反映越南人民的价值本色;都试图建构起大众接受、认同、需求的价值体系,即生活化、大众化的价值体系,而不是自话自说写在纸上的价值体系。正如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冯有富教授所说,“越南价值体系必须具有容易实现、高操作性、贴近实际等特点”[16]。也就是说越南价值体系要易于大众理解,方便大众践行。纵观越南社会几千年来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都呈现出注重实用和实践性的特点,对越南社会影响深远的儒学自秦汉传入越南到后黎朝时期取得独尊地位,成为越南社会正统的主导思想,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成为越南社会主导价值观,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了民族化,越南儒学主导价值观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道德的实践性,如黎圣宗时编《洪德法典》,颁《二十四训条》,黎玄宗登基即声明教化四十七条,这些法律、训条内容详细具体,易操作,并且皇帝强制推行,化为乡规民约奉行,自是人心渐归善俗。虽然到了近代,随着法国的坚船利炮而国门大开的越南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儒家主导价值观受西方尤其是法国“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影响而日渐衰落,但经过两千年的浸润,儒家主导价值观已经渗透到越南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越南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越南著名史学家陈重金所述:“须知我国从古至今,凡事皆以儒教为依据,以三纲五常为处事之根本。君臣、父子、夫妻为我国社会所固有的伦理。”[17]313“北属时代长达一千多年,……从此以后,国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尽管后世摆脱了中国的桎梏,国人仍不得不受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即使今天想清除它,也不是一时涤荡干净。”[17]354因此,今天的越南社会依然基本延续古代越南社会核心价值观注重实用和实践性的这一特性。这一特性在今天越南价值体系的社会维度层面表现为培育人民可以体认、便于践行的生活化、大众化的价值体系。
国家维度的越南价值体系要实现党和政府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对接与关联的桥梁是人民的需求与实践,学界维度的越南价值体系研究基础是人民的需求与实践,国家、学界维度的价值体系要转化为社会维度的价值体系落脚点依然是人民的需求与实践。人民的需求与实践成为国家、学界、社会三个维度越南价值体系的连接点与平衡点,是古代越南社会核心价值观特性的延续,是越南民间政治传统的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