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过之前30多年快速发展后,进入经济新常态所面临的第一个完整的以调整和休养生息为主基调的5年期。即将来临的这五年,对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及时转变不适宜的经济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完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跃升,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十分关键,至关重要。当前,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深入、谨慎、科学、全面地思考“十三五”发展战略,寻求“十三五”发展目标,探索“十三五”发展路径,使这五年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转型、强基、升级、创新的历史使命。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长达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人均收入也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由于仅用30多年的时间浓缩了过去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包括结构、体制、环境、资源、市场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层面和各个环节都难以跟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变化和节奏,不能达致相应状态,并实现最佳匹配。因此必须进行调适、修补和创新。调适、修补和创新得好,则国家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反之,经济发展则可能就此裹足不前,甚至走向衰退。因此,“十三五”时期注定是决定中国盛衰走向的关键性五年。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这是中国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中国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已经表现出不支撑、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的走势就开始发生变化,走出了一个拐点,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在2010至2012年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至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2014年为7.3%,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为7%[2]。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开始反转逐渐向下滑落。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能不能实现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并且顶住经济继续下滑的压力,将经济增速维持在一定区间内,一方面,将严峻地考验经济新常态的区间范围特性是否被突破,从而引致经济局势的失控;另一方面,能否充分利用这五年时间,化消极为积极,转被动为主动,通过宏观调控,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赢取空间,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五”是经济新常态受到严峻考验的关键性五年。这五年如果战略规划对路,举措得力,对于中国顺利完成转型、恢复经济健康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已经从1978年的不到1 000美元,迅速上升到2014年的7 000多美元,进入到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从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实践来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等同于进入到一个极其敏感、动荡的区域:一类在数量上占少数的国家或地区,经过及时有效调整,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十分顺利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数量占多数的另一类国家或地区,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面,发展受到强大阻碍,深陷于停滞、徘徊之中而不能自拔。有人将后者的这一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从上面两类情况分析,第一类国家或地区与第二类国家或地区最大的区别,就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前者不失时机地对不适应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旧有体制机制,及时转变发展方式,从而迅速获得了健康肌体和新生动力;而后者因为没有及时地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面对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而妥协退让,丧失了主动,贻误了战机,造成阻力重重,后续乏力。对此,中国能否如前者那样,迅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应该说,“十三五”是关键的五年。如果中国能够在这五年时间里,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大力创新、培育经济动力,那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必然的。反之,则可能重蹈后者的覆辙。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根据自身情况,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而提出的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是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融合,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世界大战略。“一带一路”从2013年正式提出来后,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能否把这一互联互通的合作共赢模式落到实处,把它从理念、倡议、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做大量创新性、创造性工作,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携手努力,并将本国的建设蓝图进行对接,需要有样板带动和案例示范。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创新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远非国内任何一个重大工程可比。能否在“十三五”期间,为“一带一路”建设打开局面,对于“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对彻底改变现有国际区域合作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十三五”这五年极其关键。
近年来,随着金砖国家银行、亚洲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成功的发起与成立,以及世界范围内产能合作的推行,一个以多方合作共赢的模式逐渐开始在全球兴起。中国是这一模式的重要创新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前期的运作实践证明,多方合作共赢模式,由于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顾及到了所有合作者和参与者的利益,改变了过去那种非赢即输的零和游戏规则和以意识形态为价值取向的合作方式,因而一经推出,即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然而,截止目前,这种模式更多地还处在起始阶段,合作共赢的理念基本上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际结果会不会如初创设想一致等,这些远未明朗,需要必要的时间和环节来回答和印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五”是验证和推动多方合作共赢模式逐渐兴起并构成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关键性五年。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到,“十三五”注定被赋予了极其重大的战略使命,关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能否被保住,各种偏离的经济指标能否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是否得到深化并取得预期成效,发展方式是否得到很大转变,收入差距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取得初步成效,新兴经济动力是否成长壮大,“一带一路”是否打开局面,国际合作是否迈出新的步伐。可以说,以往任何一个“五年规划”都不能与之比肩。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科学分析和谋划“十三五”的目标设定。
“十三五”主要目标,应包括经济社会指标,以及深化改革方面的内容。
影响经济发展目标设定的因素,大致包括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市场规律,经济运行的国内国际背景条件、就业及社会保障、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等几个方面。以下根据上述因素进行讨论。
首先,从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国2010-2014年的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3%。 2015年上半年为7%。 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十三五”平均年增长率将会低于7%,大约在6.1%左右。研析近年国内国际经济运行态势,目前从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主权债务危机反复冲击市场信心,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使经济复苏比较缓慢,但值得肯定的是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经济下降期,经济复苏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因此,虽然直接的商品外需在减少,但国际市场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却需求旺盛。毫无疑问,这为我国“十三五”保持中高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国内的情况是,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式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导致内需乏力,企业债务较大、流动性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失业率受近年经济下行的影响不大,始终维持在5%左右,同时消费亦有增加的趋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已达到60%。另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已超过10%。综合以上因素,再考虑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新动力是第一要务,为此降低一点GDP是值得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仍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过程之中。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差距比较大,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形成之中,所以中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潜力。因此,将“十三五”年均增长率确定在6.5% ~7%之间,这既符合客观实际,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物价上涨指数主要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缩(平)减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通过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趋势逐年下降:2012年CPI为3.3;2013 年为2.6,2014 年为2.0,2015 年上半年为1.3。说明国内需求在不断减弱,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十三五”期间破1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能够在“十三五”期间,“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全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那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会在“十三五”期间出现拐点,走出衰退的阴影开始上扬。由此判断,“十三五”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值经过前期可能破1的情况下,后期有望攀升到1.5 左右,平均值大致保持在 1.2 ~1.4 的范围内。
(2)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的指数,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工业经济的景气状况和发展趋势。2013-2014年,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均值同比下降1.9;2015年上半年平均同比下降4.6。从上述数据分析判断,近年来的工业经济不景气状况有进一步漫延的趋势,这是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和需求疲软造成的结果。预计在“十三五”期间,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逐步发挥,企业创新和企业再造的加速,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趋势将会发生反转,同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反转的力度不会太大,总体上从均值上看,仍会处于下降通道中,预测将会在-1.0 ~2.0 范围内变化。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近20%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开始明显下降走软。2012年、2013年、201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分别为 6.2%、7.6%、2.3%。 2015 年上半年为-6.9,预计2015年下半年会约有回升,但同比下降已基本成定局。造成近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和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需求疲软多方面的影响所致。进入“十三五”后,随着国际经济的稳固和复苏,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内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将是可期的。具体的变化率,在“十三五”期间,经过多方努力,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率平均可以维持在6%左右。
我国的城镇化,在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了显著的提高。分析其进程,是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彼此推动,相辅相成,但总体上工业化占有主动性,是主要推动力,因此,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例如,2014年我国人均 GDP达到7000多美元,城镇化水平仅为54.77%,远远落后于同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也与我国工业化中后期水平不相适应。按照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还有一个继续城镇化的要求。因此,提高城镇化率,应当是“十三五”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近年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见表1)来看,我国城镇化率虽然提升幅度不大,但走势比较平稳。基于过去发展趋势,考虑“十三五”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追求,“十三五”期末,城镇化率至少应达到65%~68%。
表1 近年我国城镇化率
“十三五”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必须解决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挚领的文化建设,这是由转型期的特点所决定的。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结构失衡的问题永远跟不上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要求,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但是,“十三五”期间的经济结构调整所承担的使命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期间在经济结构,例如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在粗放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应性调整,但是却始终屈从于经济增长,未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以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包括供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等的失衡日积月累,使高级化过程始终缓慢,拖延了经济发展。中国环境污染如此严重,资源利用效率相较发达国家如此之低,新经济增长动力之所以如此难以形成,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皆与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失衡有关。因此,“十三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气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为保证经济能够正常、健康运行,经历必需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下调一定的经济增速,都是值得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提出已经快10年了,但是现在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必须在“十三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压缩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力保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正确处理积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内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休养生息”的历史性时期。是经济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向中长期良性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实践已经证明,过去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所依赖的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高资源投入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必须“转型”,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必然来源于内生,包括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城镇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鼓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老百姓财富,从投资依赖转向消费支撑,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等。具体来说,要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尽情涌流。要创新消费,引领消费,以消费强调新的消费增长点。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促进和保护科技创新,打破垄断、放松管制,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等。
体制机制是市场的准则和规范,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成效。曾经深陷“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一些国家的深刻教训,就是这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和改革体制机制,而是继续沿用过去快速发展时采取的体制机制,导致制度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我国目前也进入到这个阶段,客观上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十三五”是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期。“十三五”期间,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需要解决的是:创新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机制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总结。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十三五”的一个重要标志。“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结合,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要在如下方面有所创新和建树: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重其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个人价值观和个人追求两张皮的问题;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十三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从此进入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对于“十三五”发展战略,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认真加以筹划和谋略。
“十三五”时期所赋予的历史使命非常艰巨,面对的情况异常复杂,涉及的任务十分繁重,推行的难度特别大。首先必须确立符合“十三五”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统领、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思路与观念,形成凝聚共识的战略思想、战略分析、战略判断、战略推理和战略方针,确定战略目标、寻找战略重点和确定突破口。为此,应将“四个全面”作为“十三五”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四个全面”相互关系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制度创新层面共同推动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从“四个全面”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上,可以看到,“四个全面”既提出了目标(这与“十三五”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完全一致),又提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制度以及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保证。用“四个全面”作为“十三五”的指导思想,将使“十三五”发展战略的主题更加鲜明、清晰,对“十三五”的系列工作有一个总体上的勾勒和把握,比较好地抓住了“十三五”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能够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和思路去指导“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
“四化同步”是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偏差偏颇,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的具有宏观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提出,为我国描绘出了文明、健康、现代的发展蓝图,精准、简略地指明了发展的路径、发展的方式和发展的目标,可以说,“四化同步”是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指针。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到“十三五”结束,只有8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段应该正是全方位贯彻落实“四化同步”战略的关键时期。反过来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推行“四化同步”的重要起始阶段,是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深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谋划时期。因此,应在“十三五”规划中,把“四化同步”作为主线索,从战略思维、总体思路到目标制定、路径安排、对策举措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
“十三五”的发展,需要解决基本动力问题。这个动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范围广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激发全民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层面,“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全民创业,扶持实体经济,打造中国制造,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在政治层面,“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形式和渠道,继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协商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等,形成生动活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文化层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个人价值观相统一,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实需要相联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个人的事业追求相统一,全面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层面,“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争取把基尼系数降到0.4以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老百姓能够享受改革的红利。在生态文明层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良好,并让人民群众充分感觉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
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和贸易增量不断减少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2015年上半年更是出现同比下降,成为我国过去30多年所从未发生过的现象。进出口贸易额的急剧减少,对于外贸依存度比较大的我国来说,成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在“十三五”期间要想重复过去年同比增长20%的盛况是不现实的。在此大背景下,“十三五”必须开辟新的渠道,以扭转外需疲软的状况。这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大背景。这个战略构想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许多国家均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5]。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保持和争取原进出口贸易模式的最大贸易额前提下,“十三五”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加强“一带一路”与各国对外贸易连接战略的对接,欢迎世界上各国和各地任何希望与“一带一路”对接和联系的设想、模型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东出海”“西挺进”“北连接”“南通达”的交通运输线路,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夯实“一带一路”的基础,并在部分区域连接上取得初步成果,特别是我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取得成效,实现互联互通;在经贸合作上,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争取在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达成合作。
合作共赢是当代国际关系涌现出来的新型合作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我国通过倡导和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创立,以及与其他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实践,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模式的价值与魅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开拓国际关系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推动合作共赢上,必须以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准则,以“互利互惠”“共赢共存”为目标,以“相互信任”“协作互补”为纽带,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上有所创新;在经济、能源、交通、人文、科技、装备、地方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11/c64094-25001070.html.
[2]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R/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DB/OL].http://dangjian.com/gcsy/ldhd/xjp/gn/201305/t20130510_122 1342.shtml.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