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觅真意,“三法”通幽径

2015-04-09 19:38刘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唐雎涵泳秦王

刘静

文学接受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是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这种时空造成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时代、社会、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甚至个性特点等方面,这种种错位造成了读者感受与文本“真意”的隔阂。因文言文成文时间距离当下久远,文言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巨大等因素,学生们学习时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将之视为教材“三难”之一。但是,任何文本的感知都要遵循走近——走进——走出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涵泳——引导学生沉潜文本,反复咀嚼玩味——就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传统而重要的方法。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即游于水中。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就实际的课堂教学来说,文言文涵泳可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一、反复咀嚼关键字句,品味文中真意

在文学的世界里,每一种现实都是由具体的字句所照亮的,不仅如此,文本中每一具体的字句也与某种内在精神相联结。咀嚼字句,既能够通达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反观读者自身,实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精神交流。因此,教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本中的关键字句,有利于形成学生对于文本敏锐的、个性化的感悟能力。

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这篇散文精品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作者志向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鲜”“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等字句,学生就能懂得这寥寥数语中寄寓的作者的志趣:既不愿如陶渊明一般消极遁世,也不想像世人那样逐名逐利,他希望如同莲花,即使身处污浊的尘世间,也要保持清白的操守。

同样,《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闲人”,《湖心亭看雪》中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字句,皆为文本文眼,有提纲挈领的妙用,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整个文本意蕴顿生。

二、引导想象,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义丰,文言文也概莫能外。学生在阅读时,若能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进入文本,全身心沉浸其中,也是涵泳的一大妙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固然是在界定想象乃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学作品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同样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内化作品。文学作品中的“无”,正是通过想象这一桥梁,达成“有”甚至无穷。

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情境、揣度人物,进而感知人物形象。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消弭这场无端战祸。当唐雎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回绝秦王“好意”后,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相威胁,并威吓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创设出秦国朝堂上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构想出秦王悍然发动战争后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惨状,那么,对于秦王的要求易地的险恶用心,仗着国力强大欺侮弱国的骄横狂暴就不难理解了。同样,唐雎为了不辱没出使的任务,保全安陵,以“士之怒”反击秦王,在列举了三位布衣中的勇者后愤然指出“与臣而将四矣”,学生也可以通过想象唐雎为救人民于水火,不惜以身犯险,以死要挟的形象,感知唐雎作为《战国策》中典型的“士”——正义凛然,身怀高义,为人忘己的特点。

课堂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领悟作者写作意图,进而深入理解文本。以《五柳先生传》为例,通过感知文本,学生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位五柳先生:尽管家徒四壁,但他毫不在意,反用宅旁的五柳做了自己的名号。他生活穷困潦倒,常常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地,但他如古贤颜回一般,悠闲自在地读书、饮酒、写文章,竭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将五柳先生的形象与作者陶渊明进行对照,学生就会发现,本文应该就是作者的自传,虽未提及传主姓甚名谁,也不过分夸耀渲染,以简省的笔墨塑造出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者形象。

三、比较鉴赏,举一反三,纵深挖掘文本价值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生就是通过比较感知、领悟文本。文言文教学运用比较法,就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在形式、写作技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从而理解文本,形成自我的阅读感悟,完成厚重的文学积淀。

同一篇文章内部可以进行比较。例如《山市》一文,“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时间词,表面看来都是表示承接上一件事情之后随即发生,但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作者对于山市变化的描写后,就会发现这些时间词也有细微的差异,其中有的表示刹那间顿生变化,有的表示景物变化的渐进。

一篇文章中,除了可以进行词语的比较外,还可进行句子或段落的比较,就如《岳阳楼记》的三、四两个写景段落,句式类似形式相仿,学生将第三段中霪雨、阴风、浊浪、日暮、虎啸、猿啼等物象与第四段中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物象进行比较,就会明白这两段描写了两种景:洞庭湖的隐晦时节凄凉之景和阳春时节明媚之景。表现了两种人生情境:人生低谷时的一蹶不振与凡事顺遂时的畅快愉悦。学生比较后得出:此二段并行而下,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景与情相互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张本。

不同文章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可以令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如通过《隆中对》与《出师表》的比较,学生可以窥见一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一位足不出户但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从比较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思想感情,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都是作者仕途失意被贬之作,三“记”均有景,但景与景不同。《小石潭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石潭的幽深冷寂表现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岳阳楼记》格调高远,摆脱前人描写岳阳楼景物的窠臼,从览物之情入手,表达自己无论穷达,都愿兼济天下的胸怀。《醉翁亭记》既写景又写人,表达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从比较中,学生还可以感受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风格,从《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山水名篇的比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景散文的清丽不俗,从《伤仲永》《马说》《记承天寺夜游》等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可以窥见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家所推崇的务实文风。

涵泳,在朱熹的推崇下,成为沉潜于文字之中慢慢体味、缓缓顿悟、细细把玩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读书方式。宋朝陆象山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种种方式细细品读文字,反复揣摩推敲,不断掂量玩味,鉴赏比较。这,也许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觅得文本真意的理想境界吧!

[作者通联: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唐雎涵泳秦王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
食客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
唐雎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