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疗法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来我院治疗的20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烧伤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情况及创面细菌清除率。 结果 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用药7d、15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细菌清除率90.00%,对照组创面细菌清除率68.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疗法治疗能够更佳有效地促进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烧伤残余创面;生物活性玻璃;浸浴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041-03
烧伤残余创面是指短时间内不能愈合的深度烧伤创面或者由于感染需要对其进行清创、抗感染及植皮等治疗措施的创面。而生物活性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生物活性,能够促进烧伤患者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1,2]。浸浴治疗能够保证烧伤患者残余创面处湿润无菌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愈合[3]。因此,我院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并结合浸浴疗法对烧伤患者的烧伤残余创面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近四年来我院治疗的20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4~56岁,平均(38.26±6.15)岁;住院时间7~90 d,平均(28.12±10.03)d;病理类型:深Ⅱ度烧伤患者55例,Ⅲ度烧伤患者45例。治疗组100例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5~54岁,平均(37.54±5.07)岁;住院时间9~90 d,平均(28.57±10.48)d;病理类型:深Ⅱ度烧伤患者61例,Ⅲ度烧伤患者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以及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取常规烧伤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②治疗组:采取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疗法进行治疗。将水烧至100℃后,待水温降至38℃~43℃时,将烧伤患者残余创面浸浴。10min后,除去创面上的痂皮、脓性分泌物以及角化物,清洗数次直至创面干净,每天1次。之后将生物活性玻璃均匀涂抹至创面处,每天1次(每次涂抹前均需将创面清洗干净,不得残留之前涂抹的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4,5]
根据烧伤患者创面愈合面积进行判定:①显效:30 d后,烧伤残余创面愈合面积≥2/3;且创周红肿、肉芽水肿减退或消失,创面渗出以及分泌物完全消失,细菌培养为阴性,患者疼痛消失,没有发生感染;②有效:30 d后,1/3≤烧伤残余创面愈合面积<2/3,且创周红肿、肉芽水肿减退明显,创面渗出以及分泌物基本消失,细菌培养为阴性,患者疼痛有所改善,部分发生感染;③疑似有效:30 d后,烧伤残余创面愈合面积<1/3,且创周红肿、肉芽水肿有所减退,创面渗出以及分泌物有所改善,细菌培养为阴性,患者疼痛有所减弱,大部分发生感染;④无效:烧伤残余创面愈合时间超过30 d,且创周红肿、肉芽水肿没有减退,创面渗出以及分泌物无改善,细菌培养呈阳性,疼痛加剧,全部发生感染。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烧伤患者治疗后愈合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用药7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烧伤患者创面细菌清除率比较
治疗组创面细菌清除率达90.00%,对照组创面细菌清除率达68.0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是治疗烧伤患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创面的愈合相对比较困难并且愈合时间也较长,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并且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6,7]。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对烧伤患者的残余创面进行治疗。目前国内有很多用于烧伤残余创面愈合的材料,生物活性玻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其可以加快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因能产生生物膜,使创面形成相对封闭的无菌环境,保持创面生理温度和湿度,加快创面上皮生长,而且这种材料含有很多能促进愈合的成分,比如: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钠、五氧化二磷等[8-10]。其主要机理是生物活性玻璃进入体内后,首先将Ca+和Na+等活性粒子释放出来,并且体内的H+与生物活性玻璃表面的二氧化硅结合形成Si-OH-,从而破坏了其原有的-Si-O-Si-键,使得二氧化硅被溶解,形成可溶性的硅(其具有分子水平结缔组织的代谢和结构作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以及促创伤愈合因子的释放,促创伤愈合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并且很快地在创面处形成一层薄膜[11-13]。而当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湿润无菌的环境对于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愈合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示,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用药7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烧伤残余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疗法后,不但能够保证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湿润无菌的环境,还能够升高创面处可溶性硅的浓度,从而促进创面处新生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并且覆盖于薄膜层中,进而促进创面的愈合[14]。
采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治疗相对于常规治疗方法,该法止痛效果好、抗感染、易操作等优点,患者创面烧伤后疼痛是其主要症状,采用干性疗法,由于干燥患者的疼痛更加明显,而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隔离了创面,保护了痛觉神经末梢,药物中含有止痛成分,能够使疼痛缓解;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能够有效对创面进行隔离,药物基质还能够使创面处在生理性湿润状态,从而使创面不会浸渍,提高创面组织的免疫水平,从而防止创面的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生物活性玻璃结合浸浴疗法治疗烧伤患者的残余创面,能够更好地促进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是临床上用于烧伤患者残余创面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文超. 生物活性玻璃凝胶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9):85-86.
[2] 徐西胜,王广顺. 18例受压部位烧伤创面应用MEBO的临床观察[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2,13(2):114-115.
[3] 童亚林,朱金红,缪洪城,等. 康肤霜治疗Ⅱ度烧伤创面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5(9):263-264
[4] 王明青,傅志勤,吴爱华. 复方氧化锌软膏治疗烧伤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2013,18(5):218-219.
[5] 钟展芳,周强,李伙新,等. 清得佳凝胶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2013,5(1):116-117.
[6] VEVES A,AKBARI CM,PRIMAVERA J,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repairing of residual burn wounds with tissue engineering skin[J].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2013,22(1):138-140.
[7] 吕庆兵,于冶,肖贵喜,等. 浸浴结合银离子敷料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疗效[J]. 中华烧伤杂志,2013, 29(2):203-204.
[8] 陈松,刘琦,熊大芾. 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德莫林对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15):3311-3312.
[9] 胡永才,黄泽春,欧才生,等. 氟哌酸外用治疗60 岁以上老年人烧伤残余创面疗效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39-40.
[10] 林茂堂. 9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0,22(6):424-426.
[11] 苏元明,荣新洲,王震. 烧伤残余创面局部应用四环素眼膏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1):71-76.
[12] 徐萍. 大面积烧伤植皮后残余创面应用浸浴疗法与护理[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5):187.
[13] 崔福垚. 烧伤残余创面治疗的临床探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5):2059.
[14] 朴宏鹰,钟书强. 烧伤残余创面治疗35例临床体会[J]. 黑龙江医学,2011,35(2):138-139.
(收稿日期: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