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燕琼 陈传绮 郭铁成 钟晓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糖尿病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大量参考文献,采用自编问卷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寻找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为6.44%(23/3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β=-1.26,P=0.000)、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β=-1.44,P=0.000)和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β=-1.68,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糖化血红蛋白异常(β=1.16,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概率较高,其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健康宣教和血糖监测,优化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020-04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该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1,2]。随着患者病程延长,相继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3,4]。糖尿病足是其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甚至部分患者因此而截肢,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是85%由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可以通过充分的预防而避免[5,6]。为此,探寻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为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①患者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②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糖尿病诊断标准;③患者无智力、听力、言语交流沟通障碍,与医务人员能够进行有效交流沟通;④患者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调查;⑤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分裂样精神病等重型精神疾病,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患者不愿意参加本研究。其中男232例,女125例;年龄40~75岁,平均(58.78±14.87)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0.71±9.18)年。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查阅大量参考文献[7-10],制定并采用自编问卷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前,先对调查员进行一致性培训,选择5例患者先进行预实验,减少其他因素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
1.2.2 调查内容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压力、费用支付类别、体重指数、股围、腰围、腰髋比、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空腹C肽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高脂血症病程、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外周动脉疾病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3例并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发生率为6.44%(23/357)。
2.2 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2型糖尿病有无并发糖尿病足(未并发糖尿病足=0,并发糖尿病足=1)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压力、费用支付类别、体重指数、股围、腰围、腰髋比、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空腹C肽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高脂血症病程、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外周动脉疾病等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β=-0.86,P=0.000)、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β=-2.82,P=0.000)和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β=-1.74,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年龄≥65岁(β=0.40,P=0.002)、体重指数(β=0.43,P=0.001)、糖化血红蛋白异常(β=1.35,P=0.000)、血清尿酸水平(β=0.41,P=0.00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β=0.66,P=0.000)和外周动脉疾病(β=0.45,P=0.001)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见表1。
2.3 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2型糖尿病有无并发糖尿病足(未并发糖尿病足=0,并发糖尿病足=1)为因变量,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尿酸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和外周动脉疾病)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β=-1.26,P=0.000)、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β=-1.44,P=0.000)和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β=-1.68,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糖化血红蛋白异常(β=1.16,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继发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部组织破坏,是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糖尿病足治疗方案众多,临床疗效尚存在一定差异,且总体疗效均欠佳[11-13]。为此,寻找糖尿病足预防干预措施意义重大。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邵利萍等[14]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且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糖尿病足发生率居高不下。本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为6.44%(23/357)。可见,糖尿病足发生率较高。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医疗活动过程中,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减少患者并发糖尿病足。
本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高(β=-1.26,P=0.000)、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β=-1.44,P=0.000)和糖尿病足PDCA循环管理(β=-1.68,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糖化血红蛋白异常(β=1.16,P=0.000)是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文化程度高的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等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大大提高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做到有效控制血糖,减少患者体内高血糖对患者全身各脏器的影响,降低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概率;②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游走、吞噬与杀菌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再加上患者合成蛋白质减少,分解蛋白质加快,使得患者体内生成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等减少,降低患者体内淋巴细胞转换率,同时,患者血管神经病变后出现血流缓慢,周围组织供氧减少,患者体内白细胞糖代谢紊乱和糖酵解能力降低,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概率;③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的保护因素,与高雅杰等[15]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PDCA循环管理能够做到查找糖尿病足发生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并落实,纠正对2型糖尿病患者未落实到位的预防措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的概率。
本研究认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①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设置糖尿病健康教育门诊,面对面、一对一进行门诊咨询,采用集体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的健康宣教,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同时,也可以举办糖尿病病友经验交流会,增加患者糖尿病治疗心得;②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制定PDCA循环管理模式计划,找出发生糖尿病足的影响因素,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整改计划,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促进医护人员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继续追踪改进措施的实效情况,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如此反复,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概率较高,其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医治过程中,加强健康宣教和血糖监测,优化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好患者的血糖,减少糖尿病足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Gudala K,Bansal D,Muthyala H,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ut-patients[J]. Value Health,2013,16(3):A173.
[2] Olokoba AB,Obateru OA,Olokoba LB.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review of current trends[J]. Oman Med J,2012, 27(4):269-273.
[3] Shomali M.Diabetes treatment in 2025:Can scientific advances keep pace with prevalence?[J]. Ther Adv Endocrinol Metab,2012,3(5):163-173.
[4] Ajala O,English P,Pinkney J.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ifferent dietary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J]. Am J Clin Nutr,2013,97(3):505-516.
[5] Sinharay K,Paul UK,Bhattacharyya AK,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in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J]. J Indian Med Assoc,2012,110(9):608-611.
[6] Hjelm K,Beebwa E.The influence of beliefs about health and illness on foot care in ugandan persons with diabeticfoot ulcers[J]. Open Nurs J,2013,20(7):123-132.
[7] 刘丽梅,李蓬秋, 张学军,等. 272 例门诊 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情况及并发症调查分析[J]. 河北医学,2013,19(9):1304-1307.
[8] Kim JH,Kim DJ,Jang HC,et al. Epidemiology of micro- and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in Korea[J]. Diabetes Metab,2011,35(6):571-577.
[9] Kim BY,Jung CH,Mok JO,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C-peptide levels and chron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in Korea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Acta Diabetol,2012, 49(1):9-15.
[10] Nickerson DS,Rader AJ. Low long-term risk of foot ulcer recurrence after nerve decompression in a diabetes neuropathy cohort[J]. J Am Podiatr Med Assoc,2013,103(5):380-386.
[11] Kajagar BM,Godhi AS,Pandit A,et al. Diabetic foot ulcers-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J]. Indian J Surg,2012, 74(5):359-363.
[12] Lee KM,Kim WH,Lee JH,et al. Risk factors of treatment failure in diabetic footulcer patients[J]. Arch Plast Surg,2013,40(2):123-128.
[13] 陈育群,周一农,刘加和,等. 应用湿性愈合换药方法治疗4例糖尿病足的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6):149-152.
[14] 邵利萍,李新梅,杜惠玲. 新疆 128 例糖尿病足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13,20(11B):24-26,27.
[15] 高雅杰,马骏. PDCA 循环法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93-1494.
(收稿日期: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