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管理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机制

2015-04-09 14:33卢军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伦理价值观

卢军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伦理管理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机制

卢军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理论详实阐释固然重要,但实践中理论往往泛于形式,最终达不到有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效果。转变教育视角,大学生伦理管理顺势而为,直指管理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心理机理、接受心理规律分析,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伦理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和规律

一、伦理管理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的内在关联

伦理管理是一种凝聚人文关怀、聚焦精神追问、规范制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纵观管理方式的变迁,从定量的科学管理到定性的行为管理,管理的人文价值特性越来越凸显,管理融入伦理精神成为历史的必然。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一极——大学生管理工作,注入现代伦理管理理念,不仅仅是管理方式的变化,更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前发展的必须。伦理管理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首先,伦理关怀是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的原动力。伦理管理是一种“软性管理”,它强调人性意识,以人为管理重心,运用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调动人的精神积极性,发挥个体主体性和创造性。伦理管理的最优效应是管理过程中注意和发掘人的潜能,尊重和维护人格。通过伦理关怀的各种方法和途径,伦理管理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激发、调控和利用,有效全面开发和合理利用人的精神力,整合人的精神力直指管理目标。伦理管理不仅强调人的管理,而且每一项管理方式和手段自始至终都充满人格尊重的人文关怀,每一项管理决策的制订及其管理行为的选择,都处于伦理的监督之下。预设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伦理管理平台,可充分发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功效,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入为主”的积极接受心理。而传统的学生管理只重视管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求助于“硬、冷”的制度威严,忽视管理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效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能。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具有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路,那已跟不上管理理念的变迁。管理中人与人的情感、尊重、发展等基本要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显得俞来愈重要。当下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仍然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当作个体应该遵守的外在规范,而不是当作有益于个体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资源。在管理过程中仍诲人不倦地灌输、独白,而对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却视而不见,结果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关系冷漠、淡化,被管理者心理抵触感强,使许多有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因素在质的转换中抵消。

其次,伦理手段是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情感正向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个体心理倾向系统。在社会存在多元思想的知识经济时代,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大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又是大学生管理的归宿。伦理手段在调动大学生内在潜力,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保持个体价值正态转换等方面的发挥着重要作用,正逐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被高校学生管理者们所重视,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活动之中。在对外界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接纳心理趋向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对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解读、接纳,重组到自己的心理结构,其情感自然而然纳入管理者应然轨道。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以管理者或教育者为中心的,受教育者处于边缘化地位,教育内容都是教育者这个单一主体确定,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泛政治性的刚性制度教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了长期以来缺乏情感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丧失了管理工作本应具有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功能。

最后,制度化伦理是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意志的外在保障。制度伦理究其本质是内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外在规范性约束的有机统一。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调控又受社会价值观的支配。伦理管理蕴涵社会主流价值观,它决定着主体的伦理判断。管理过程中,主体是自由、主动和积极的,体现出自主、自愿的意志品格。而意志正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道德品质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个体道德心理向其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转化的重要要素和关键环节,它可以排除内外阻碍,实现道德行为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彻底性。大学生的意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意志对认知、情感的调节,更离不开意志对消极情绪、情感的控制与克服;二是大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定的意志,克服外在的、内在的一切不利因素把接受认同过程进行到底。但良好的个体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外部的规范约束,更需要主体自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外在诱惑和内在欲望的影响,个体意志会出现薄弱或反复偏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制度化的伦理管理既能强化个体意志,又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二、伦理管理过程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机制

基于管理伦理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问题,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心理、意识、思想具有相通性,它们都是人的精神现象,都是人脑的机能,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和内容,以实践活动为场所。其中,心理是基础,在心理的基础之上发展为意识,再在意识的基础之上,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由于人的意识和思想具有一致性,不可截然分开,习惯上统称为思想意识。由此可见,心理是思想意识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意识当中。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形式,是在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心理和思想意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层面,需要探讨影响人们政治思想品德背后的心理因素”[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对象协调互动的实践活动,其接受效果、强度不仅与环境、教育方式和教育者有关,而且与被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相联系。也就是说教育内容的认同、内化,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因此,管理中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必须要从接受者的心理实际着力,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管理伦理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是指在大学生伦理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于有效管理载体,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动反映、整合、内化、外显的一系列要素的心理结合状态、心理运行过程和心理规律性的综合。其中,个人发展精神需要是接受主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源泉和原动力。接受主体的目标导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定向作用。个体情感则具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效果的调节功能。管理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效果的不同,取决于被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机制及其运行状态上的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被教育者接受心理运行机制的构成及运行状态加以具体分析。

接受心理动力系统——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精神需要。接受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它直接影响接受者个体心理活动和接受行为过程的产生。接受心理动力由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成分构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呼应、关照的需要正是人们自觉履行社会核心价值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后精神需要的心理满足和人们不竭地至善追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用社会主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理想信念发展和肯定自己,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主体表现,是人完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伦理管理过程中本身可以理解为“求善”的过程。大学生的“求善”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活动起觉醒和指向作用,是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驱动力。从心理学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人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2]。当大学生了解到教育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同时又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因此,教育者要创造关注被教育者尊重、接纳、理解的教育氛围,尤其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激发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给受教育者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强制和束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伦理管理正是立足于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关怀,贴近其内在发展需要,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引发双方的心理共振,消除其心理障碍,强化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接受态势,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效果。

接受目标导向系统一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活动作为系统的运行,接受活动都是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伦理管理过程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强调的是接受主体所应达到的社会主导目标,它所传递的信息必然以其自身所蕴含的崇高的价值感召力对主体的接受特性进行改善和提升,以适应价值观的要求,从而促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水平与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相吻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导航器,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现着他对社会价值的基本态度,决定着他的追求目标和方向。它作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价值形态和意识形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既是个体态度、观念的积淀,又是个体自主选择的倾向。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个体社会化倾向系统。由于个体的价值观不同,对社会、历史、人的价值判断结果就不同,所导致的追求和信念也就不同,这种信念追求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必然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去接受与此相适应的观念、精神,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出现明确的接受目标。具体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的目标确定来说,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成为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活动运行的依据,引导着受教育者去具体的分析和认识各种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及自身的特殊实践条件和生活环境,从而确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教育接受目标和方向。这种接受目标和方向在接受过程中首先转化为具有明确指向的心理需要,引发大学生的接受动机,以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规定着大学生的接受活动的基本指向。

接受心理调节运行系统一一大学生的积极情感。情感作为管理伦理过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功能是强化或抑制接受教育活动的运行,推动或终止主体接受活动。认知的接受,并未达到真正意义的接受,情感的共鸣才是接受教育的更高境界。真正的接受过程往往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反作用于思维,对理解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虽然情感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所要接受的内容,但它们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接受意向、选择标准和接受各个环节中信息流通的令行禁止对接受者发挥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活动中,大学生如果对教育者、教育形式或教育内容持有否定性情感和意志,往往会产生拒绝接受行为。或许表面正常接受,但是这时个体已对教育信息进行歪曲的反映,会大大抑制接受效率。反之,在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如果对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产生肯定情感的体验,就会怀有积极的认知和态度,提高接受活动的效率,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三、伦理管理过程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规律

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规律是在伦理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接受心理诸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条规律。

第一,知情交融规律。基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接受心理机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认知与情感是否真正有机融合,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的效果。人文关怀的伦理管理方式,可以引发大学生积极有效的情感,可以使接受主体表现出“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和信任,对其所传导的观念、规范等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教育目的的信赖、认同与追求。”[3]心理学也得出结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当认知和情感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才能正确,认知才能深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认知的接受与情感的接受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知情交融规律。首先,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认知接受与情感接受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的两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认知接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的理性基础,情感接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感性基础。其次,二者在作用上相互促进。大学生的认知接受决定了情感接受的内容和方向,只有认知接受了才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的接受,而积极的情感更能直接激发、促进大学生的接受活动。因为积极的情感会使接受主体产生一种强烈的卷入感和被占据感,并激发吸收知识和丰富自我的倾向,从而驱动接受主体的学习行为。[4]在认知接受的过程中,如果大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那么接受的这些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大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接受,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教育内容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伦理管理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过程是情知交融,融情于知,知中带情,情随知存的心理运行过程。对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情感。因此,伦理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有机的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榜样激励”等多种伦理管理方式加以综合运用,激活受教育者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因素,充分发挥认知的基础功能和情感的推动功能,使之在相互交融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内化过程。

第二,多向互动协调规律。伦理管理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接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诸要素多方面的相互作用。首先,教育者和大学生构成接受活动的重要两极。通过伦理管理载体所营造的教育环境场影响下,教育者和大学生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立体作用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管理过程中学生是非常注意教育者榜样的示范效应,心中不时把教育者的言语和行为举止进行自觉不自觉进行对比、反观,以示自省和模仿。当前大学生尤为反感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式和“行政权威化”的管理方式,大学生渴望情感的交流,心灵的震撼,要求主动探索自己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独立的做出判断和选择。管理伦理中,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注重与大学生的心灵沟通,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互动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大学生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管理环境与大学生的互动。大学生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环境的内容、状态和特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应通过伦理管理创设尊重、平等、公正的氛围和环境,为大学生提供稳定而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激发大学生自主活动与探索,使大学生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而产生自身的情绪与情感、信念、态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活动的实效性。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2]杨 琴,吴起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原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3]林开云.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培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4]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6.

On 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in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Management

LU Jun

In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it is important to interpret the detail theory,but,in practice,many theories tend to be too generic to achieve good effect.To Change the old education views and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ethicalmanagementsmean to have an 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mechanism,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discipline analysis,creative educational views in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Ethics Management;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cceptance Mechanism and Discipline

D631.15

:A

:1674-5612(2015)01-0116-05

(责任编辑:赖方中)

2014-09-16

卢 军,(1971- ),男,湖南桃源人,四川警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者伦理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