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

2015-04-09 10:35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社区研究

方 然

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

方 然①

社区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一直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治理作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地区社区治理特点和优势的深入总结和研究,无论对于促进社区治理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

社会学;社区治理;理论发展进程;治理成果;治理特色

一、国际社区治理理论的发展进程

社区治理理论,源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一书。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抵制。与此相对应,他将人们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所形成的联合体称为“社会”。他认为社区的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400~401页。

社区研究在美国社会中曾占有极重要的地位,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研究了芝加哥的都市化过程,用以说明美国城市的动态结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E.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征是:(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群体;(2)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3)这里的人群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473~474页。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R.S.林德和H.M.林德夫妇又开创了社区研究中以小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即描述小镇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社区研究开始关注社区权力的问题,目的是要了解社区里的权力分配状况,并据以辨认哪些人是真正左右社区决策的力量。美国学者F.韩特1953年出版的《社区权力结构》一书,便是对亚特兰大市的权力分配进行研究的成果。*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357~358页。

在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中,联合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5年,联合国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文件中提出了10条基本原则:(1)社区各种活动必须符合社区基本需要,并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订首要的工作方案;(2)社区各个方面的活动可局部地改进社区,全面的社区发展则需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方面的协调行动;(3)推行社区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4)社区发展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高地方行政的效能;(5)选拔、鼓励和训练地方领导人才,是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工作;(6)社区发展工作特别要重视妇女和青年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区长期发展;(7)社区自助计划的有效发展,有赖于政府积极的、广泛的协助;(8)实施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须有完整的政策,建立专门行政机构,选拔与训练工作人员,运用地方和国家资源,并进行研究、实验和评估;(9)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注意充分运用地方、全国和国际民间组织的资源;(10)地方的社会经济进步,须与国家全面的进步相互配合。实际应用的社区发展基本原则,常因各国或各研究者的不同而相异,不可强求一律。*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359~360页。这10条基本原则,科学系统地概括了社区发展的目标、过程和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指出了社区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策略,逐渐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推行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案。

东亚各国的社区治理有着独特的做法和经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将企业制造项目的零配件生产安排到具体的社区并分别承包给家庭生产作坊,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业生产链条,既大幅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带动了城乡社区和居民家庭生产,促进社区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型农村建设的国家投入,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和社区居民生活提高要求,对乡村社区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改造,政府委托技术机构进行规划设计,由政府出资负担建设改造所需的建材(主要是水泥和部分钢材),这样一来,既消化了建材产业的过剩产能,又带动了社区居民大量的建设性消费需求,既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升,促使韩国由消费带动发展迅速转型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持续领跑者。

新加坡是一个把儒家的“仁”与传统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法治精神密切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国家,也是按照市场需求科学构建“城乡一体化”社区体系的创新型国家。提倡一切“富有智慧、能够成为学者的人还应该成为投资者、创新者、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家,他们必须把新的产品与服务带入市场,丰富世界人民的生活”。*[美]格雷厄姆·艾利森等:《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蒋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04~105页。因而,使这个仅仅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城市型国家,创新能力一直名列国际领先位置,在亚洲和世界广受称誉。

二、中国社区治理理论的探索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与人为善”、“睦邻亲和”的民族,《礼记·礼运大同篇》记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关于社会福利和社区生活准则的主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颖达:《礼记正义》, 见《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22页。大同思想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成为历代人们经世致用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生活目标,人们渴望建立人与人和谐共处、互助相济、平和宁静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生存能得到保障,个人的发展能得到维护。大同思想所蕴涵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思想涉及儿童福利(幼有所长)、老人照顾(老有所终)、特殊困难群体和残疾人福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方面,代表了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价值取向、主要内容和理想境界。

同时,注重并倡导社区治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科学推进城乡社区善治与发展,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一大传统特色,这一传统特色贯穿于梁漱溟、陈达、吴文藻、杨堃、费孝通等中国社会学奠基和开拓者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先驱的梁漱溟一直专注农村社区研究,1929年他走出北大书斋,接办北平《村治》月刊,并同时担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社区的组织结构,认为,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由家庭生活与家庭制度推演出完整的伦理本位,同西方人重利益集团导致的阶级对立社会结构差别悬殊。他认为中国的自救之路,在于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体系。他所倡导的乡村建设,为的就是要用外来文化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寻求中华民族的自救之路,以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能力。

陈达力求用人口问题研究的钥匙解答社区健全与社会发展问题,他特别注重社区调查,对北京市民及上海工人生活状况、闽粤侨乡状况、昆明及周边人口和农业状况都进行过深入的调查,他还参与主持并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地区人口普查示范——云南昆明地区的人口普查,提出国人“生存竞争”与“业绩竞争”两种不同形态和层次的生存状态,认为提高人口素质,是摆脱贫困、达到民富国强的有效途径。

吴文藻的《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用》、《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等论作,都是专注于社区研究的突出成果。吴文藻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建人之一,1938年又参与创建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他一贯主张社会学的中国化,倡导社区研究,注重运用社会区位和文化特色来研究各种区域和民族的不同社区。特别主张把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结合起来,深化中国的社区研究,并认为这种做法同中国国情最为吻合。

杨堃是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开拓者,他于1930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从事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就职于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从始至终参加了云南省民族识别工作,深入进行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民俗调查。他力求把社会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用丰富的少数民族社区调查资料,拓宽中国当代社会学研究的疆域,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云南乃至全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融合。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代表性著作都是社区研究的范本。他和自己的学生张之毅,自1938年11月15日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对云南内地的禄村、易村和玉村3个代表性社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对云南农村和小城镇社区的农田制度变迁,手工业发展以及农业和商业的联系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类比研究,结集为《云南三村》。在《云南三村》的《序言》中,费孝通先生曾饱含沧桑和深情地诉说道:“广西大瑶山的调查只有我和前妻王同惠两人,江村调查只有我单枪匹马。但是到了云南却能聚合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来进行这项工作了。出于老师吴文藻先生的擘划,不但1938年在云南大学成立了一个社会学系,而且1939年和燕京大学合作成立了一个社会学研究室。……我以云大教授的名誉,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开展社会学调查。1940年,昆明遭到日本人大轰炸,社会学研究室不得不疏散到昆明附近呈贡县的农村里去。我们租得一个三层楼的魁星阁,成为我们的工作基地。”*费孝通等:《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4页。而纵观我国社区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主要发展线索,不难发现云南多民族乡村社区作为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素材基地的重要价值。

三、国内社区治理的进程

以香港为例,社区工作真正体现了“齐抓共管”的社会综合效应,政府负责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机构,主要有政务总署、社会福利署、廉政公署、警务处等。政务总署在社区层面的工作主要是政务沟通,使民意和市民的需要及时得到反映,使政策和措施快速传达给社区居民。社会福利署(社会署)的社区工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社会福利委员会的社会工作者负责推动,其工作目标主要是《社会福利白皮书》中所要求的社区发展的总体目标。社会福利署的社区工作与志愿机构在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廉政公署的社区工作主要是通过社区联络、社区教育和社区参与,建立“肃贪倡廉”的社会风气。警务处的社区工作则主要是与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联络与合作,有效预防犯罪。*夏建中:《社区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0~71页。

再看福建,其社区治理立意打造“幸福”品牌。一说到福建的社区治理,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遍布闽南那一座座特色殊异但功能齐全的巨型“围屋”群,那是起于南北朝、盛于宋元的中原南迁客家人为了确保家族人身和财产安全,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的“社区博物馆”。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社区生活方式,保存了汉唐文化流传的珍贵遗产,“南音”、“南管”及无数的南音曲调,就是其珍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品。如今,仅泉州市就有223个南音演奏演唱的民间社团,遍及城乡的每一个社区,每年都联合来自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100多个海外南音团体,举行规模浩大的“南音大汇演”。*王耀华:《中国南音的保护与传承》,《福建艺术》2008年第1期。南音汇演不仅是一种传统,而且成为社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元素。正因为南音艺术对跨越三大洲不同国家社区生活的广泛影响,“南音”于2009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3月,泉州市在同西安、苏州、成都等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竞争中胜出,成为全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示范城市”。

文化学者易中天针对西南地区“破解城乡改革难题”的社区建设实践,在全方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把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形象地概括为“三个故事”:一是通过布局合理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既腾出城市发展空间,又让尽可能多的城里人到郊区殷实秀丽的农家小院喝茶、吃饭、收蔬菜、摘水果,让乡村社区居民感觉到“城市是我们的了”!二是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切实扩大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让社区民众觉得“书记是我们的了”!三是促进基层社区管理机构向服务型职能转变,使社区民众从被高压管理转变为接受温暖服务,让社区百姓觉得“政府是我们的了”!“三个故事”概括起来就是“科学、民主、法治”6个字。*易中天:《成都方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8~240页。这就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应当补好的3门基础课程。

(责任编辑 甘霆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村落生态智慧承传与乡村治理结构多元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09BSH017)

方 然,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云南 曲靖, 655011)

猜你喜欢
社会学社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社区大作战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3D打印社区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