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肃”到“谐趣”——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2015-04-09 10:29
社科纵横 2015年1期
关键词:流行语理论课政治

曾 竞

(广东医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网络产生的,综合了网络语言与流行语特点,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它以风趣幽默、诙谐调侃、形象生动、创新、有较强的时代性等特点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与运用。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很深。如何借助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学过程,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交集契合

欲将网络流行语有效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需要探寻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存在交集契合点,即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这不仅需要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本质特征,还要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根源与根本要求,在准确把握两者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寻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的教学新途径。

(一)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赖以存在的共同的社会基础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也从最初的简洁表达与无厘头的恶搞,逐渐转向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密切关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经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1]作为对社会高度敏感的一根神经,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重要见证和具体诠释,是对社会关注的另类表达。从现实来看,无论是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还是传播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大多数网络流行语不仅萌生于某个具体社会事件,而且高度浓缩了某种社会心态或社会现象,如网民所熟悉的“我爸是李刚”、“欺实码”、“躲猫猫”等。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形成理论总结和经验概括,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合理地认识社会现实,科学地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现实的社会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共同的社会基础是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桥梁,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以青年大学生为其共同主体

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年的同义语。大学生作为独特的青年社会群体,既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对谐趣、活泼而新鲜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强的认同感,不仅广泛使用于网络虚拟空间,更日益渗透于现实生活世界中。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目前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在中学就开始接触网络,习惯于电子化阅读,偏向接受多方信息,表现出生存网络化的特点。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教育话语,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语境严肃、话语规范、语辞固定等特点,与多样化、娱乐性和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形成了鲜明的话语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教育主体双方的话语理解困难,使教育信息难以进入青年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教育者的言论未能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主流话语,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借助网络流行语诙谐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然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普遍不高,面临着学生厌学与教师难教的困境。在教学效果的构成因素中,活泼生动、引人入胜、逻辑合理的语言表达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前卫,富有个性,注重事物的趣味性,不乐意听“老掉牙的长篇大论。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的语言接收习惯,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广泛应用。将网路流行语有效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的应然途径。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份认同”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作为个体,我们都会用群体来描述自己,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会依据自己的群体和身份,用“我们”的感觉来增强自我概念。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用网络构建人际交往的组织和群体,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区分其他群体的一种有效手段。大学生通过使用网络语言,达成身份的统一性与共识性,拥有群体归属感和相互认同感。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大学生的“特殊名片”,也是这个特定群体的“时尚标志”,这种话语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份认同。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了解网络流行语,就难以融入学生,被大学生隔离在身份认同之外而产生格格不入的“异质感”,从而失去话语权。如果教师关心社会动态,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新颖的网络流行语,师生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符号,分享同一种语言体系,无形中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彼此间产生一种“我们”或“朋友”的认同感与亲近感。学生们就会感觉到他们所熟悉、所思考、所担忧的,教师都懂,教师是能与他们进行心灵交流的,从而缓解大学生心理的防范意识与排斥情绪,降低了认知心理的“可接受阈”。

(二)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创新,富有娱乐精神。以灌输为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双主体,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结合大学生的认知实际,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形式,除了具有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程度。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主体,而是有感情、有动机、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寻求心灵上的息息相通,希望站在他们而前的不仅是一位可敬畏的“教师”,更是一个风趣可亲的“朋友”。将网络流行语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给学生一种特殊的信号,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同属一个群体,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网络流行语作为载体赋予思政课教师特殊的亲和力与沟通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彰显幽默,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

课堂是教与学有效融合的核心场所,交流思想、传授理念、达成共识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取决于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理论本身,而是理论的传授方式不太适合受教育者。有些教师不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对会议、讲话、文件、教材语言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甚至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讲述。有些教师的教学用语则过于严肃规范,缺乏趣味。学生日复一日地听老师平淡、单调、枯燥的语言,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充耳不闻、闻而不信,甚至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教师的语言在培养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幽默由于具有含蓄、委婉、讽刺等特点,使语言交际更顺利,更容易成功。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学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3]思政课教学不应过于严肃,应该善用幽默的语言,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课堂氛围的缓冲剂。善于运用幽默的教师会给课堂带来欢笑、生机和活力。网络流行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组合手法,具有强大的幽默成分,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往往具有良好的谐趣功能。例如,在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可以戏谑一句:“老师讲的是课,不是寂寞!”这比单纯的说一句“认真听讲”效果更佳!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将新鲜、谐趣、形象的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思政理论课的施教过程,将会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神愉悦地完成教学计划。

三、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和应然性分析,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是可以也必要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流行语的不稳定、不规范甚至低俗化的负面特征和大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应用又面临着一定的考验。因此,必须全面考虑影响有效应用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分清性质,因类而异

网络流行语按照性质划分,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可以任意地被搬到课堂,不加区分地随便应用。低级趣味的网络流行语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误导,带给学生偏激和消极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流行语不仅要有较强的收集、分析能力,还应有敏锐的鉴别、筛选能力。教师应该分清网络流行语的性质,把握分寸,找到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网络流行语,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师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幽默活泼的类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那些带有不良色彩的、格调低下、荒诞低俗的负面词汇要坚决剔除。

此外,网络流行语按照反应的情绪划分,可分为肯定、中性和否定三种类型,如:你太有才了、不差钱(肯定);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中性);河蟹社会、我爸是李刚(否定)。一些网络流行语虽然属于否定情绪,但只是在宣泄戏谑、嘲讽情绪的同时间接表达了希望克服这些不和谐因素,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美好社会的愿景。因此对待否定情绪的网络流行语不能一棒子都打死、全面回避,也不能不加丝毫解释、原样照搬课堂教学。作为当代的思政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还要深刻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要敢于面对网络流行语对社会问题提出的理论挑战,对网络流行语背后的事件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的分析力和睿智的思考力,同时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所讲授的理论内容,使之能够科学合理地解读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现实,及时有效地澄清学生认识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误区,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二)分清对象,因人而异

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观念,因此,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要根据学生性格、理解力以及思想观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一些大学生意志薄弱、缺乏坚定的信念,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弱,很容易被网络上一些流行语的光鲜外表所吸引,习惯性地去模仿、传播格调不高的网络语言。教师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过程中,要着重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还有一部分学生只看到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现实流露出的嘲讽和不满,而盲目跟风,甚至彻底否定现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努力排解他们偏激和消极的情绪,使之做到客观、冷静、理性,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理解社会现实。网络流行语从表象来看,只是一种简单、时尚的语言元素,仅仅代表着一种网络语言表达的流行趋势,但从本质上看,它彰显着特定群体的思想动态,代表着他们的心理立场。一些网络流行语表现了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权利诉求和对社会、人生、前途的焦虑担忧,教师应该透过网络流行语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分清场合,因时而异

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但并不代表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使用网络语言。首先,网络流行语应用于课堂应坚持适时原则。就是那些精挑细选出来的网络流行语,也不是可以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网络流行语的通俗化”和“非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多用于课堂导入、教学点转换、引导提问和反馈强化等课堂过渡与引导环节中,”[4]而在对一个知识点的系统分析讲解中,网络流行语往往鲜有作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需要挑选适当的时机,配合恰当的教学环节,选择性地决定网络流行语的表述内容、表现数量和表达强度。

其次,网络流行语应用于课堂应坚持适度原则。课堂所选用的网络流行语应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相契合,与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协调一致。网络流行语应用于理论课堂,只是将其作为沟通理论内容与学生的媒介,以有效激发大学生感悟、思考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还是在于将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能只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为网络流行语的“排行榜”。若仅仅为“流行”而单纯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忽视了理论内容的传授,往往会陷入混淆主次、喧宾夺主、牵强附会的困境,从而与网络流行语的教学辅助功能背道而驰。

最后,网络流行语应用于课堂应坚持有效原则。网络流行语应用于课堂不能只流于形式,只限于学生的表面认同和一时的热闹,而应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所学习的理论内容,完成从外授到内化的转变,形成学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l5.

[2][巴西]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1-40.

[3]蔡冠蓉.用“幽默”点亮课堂——谈幽默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

[4]胡选萍等网络流行语的教学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猜你喜欢
流行语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巧借 流行语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