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路径选择研究

2015-04-09 08:18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文化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济南 250000)

大学人文教育是推进大学教育改革,发挥文化整合和创新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每一项功能的充分发挥都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比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面对人文精神失落带来的各种弊端,开始反思并寻求改变。而我国大学为适应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却在大力发展专业知识教育,这一发展思路直接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占据统治地位,人文教育则不断弱化甚至边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培养面临着更多不利因素,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大学人文教育缺失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正确的处理好人文精神与教育的关系,并使之有效的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推进大学人文教育改革角度,探讨了人文教育的培养维度、面临困境和优化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维度分析

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1]。在校大学生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文知识。但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深刻理解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的应然含义与教育客观行动结合起来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人文精神的内涵无疑具有广泛性,同时又 “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意义。它可以用人们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八个字来概括”[1],这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教育内容应当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在目的论意义上应当提供给人全面、自由、幸福的发展环境,以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简言之,进行大学人文教育不仅要以挖掘各种文化的人文意义,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播为内容,还要以全方位的文化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关注人的发展,实现终极关怀。

由此可见,大学人文教育维度的分析问题即大学人文教育内容,是当前指导现代大学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基础环节。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确定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维度,其实是思考如何看待人文精神和教育关系问题,如何实现两者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人文知识更好的传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终极意义的过程。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人文教育的应然内容,应当与人文精神所关注的终极意义始终保持一致。这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维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要义之一,大学的目标应当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当前的教育模式与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差距,以此为准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当前的知识化教育模式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将教育的过程、方法单纯归结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化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掌握各种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知识化教育的过度将会忽视人的心灵的发展。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如果知识教育归结为“世界的发现”的话,那么心灵教育就是关于“人的发现”,过度的关注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有失偏颇。

(三)关注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现行教育强调实证化研究,通过这一方法着重培养人的辩护和论证能力,最大限度地让人接受现有知识。伴随着现代教学尤其是科学教育的发展,实证化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此方法的推广和发展,当代教育才真正走向了现代化。但是,正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一样,与实证化相对应的,教育方法论还应当关注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人文教育的内涵之一。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不可偏废。

(四)培养法治精神。法治精神以继承和弘扬人类的“善”为最高精神,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社会准则,应当成为人文教育的时代发展要义。

(五)实现与科技精神的更好融合。当代大学,不应当简单的将科技与人文对立,要以发现和传承科技文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为己任,实现两者的交融,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和人文作为当代教育两大主题,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关键,值得认真研究。

(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本身便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人文教育必须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扬弃的精神,不断丰富人文精神赖以发展和传承的土壤。

二、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

当前,我们实行的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模式,以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基本方法,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满足应试需要或者知识传授为目标。这一基本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人文精神及其他所蕴含的目的论意义。这就导致了现有大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不可能全面、系统的实现上文提到的六个方面维度的教育。并且现行教育模式在大学人文教育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在理念、价值选择等方面还与人文教育应然目标的实现存在诸多矛盾。

(一)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专业化教育制度选择。教育选择的趋向性导致当前我们专业化教育的快速发展。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学生丧失了了解人类另一半文明的珍贵机会,也导致大学教育对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缺乏有效的机制。现阶段我们的大学教育,专业化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难以避免的是在某些领域存在专业教育过于膨胀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这种教育方式的危险在于,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人或许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

(二)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与文化积累的缓慢。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尤其在科技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年轻学生的关注点往往放在了应接不暇的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大爆炸的冲击中,文化人或文化研究被打上了古板、陈腐的标签,从研究生考试报名就可以看出,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哲学类的专业报考比例要低得多。文化积累的缓慢,导致大学人文教育的培养往往陷入后继乏力的境地,短期内虽有成效但往往伴随学生的毕业走向社会而缺失延伸教育的土壤,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三)功利价值思想与做学问搞研究。市场经济下,传统价值体系不断被解构,西方功利主义思想迅速传播,人们在吸收其效益、求实、利益关系原则的同时,功利原则也越来越凸显。加之表面为素质教育实为功利教育环境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判断出现了越来越物欲化的功利价值选择。大学生乃至高校教师缺乏脚踏实际地搞研究做学问的耐性,追逐功利化、物质化享受往往成为学习就业、搞研究的目的所在。

(四)人文教育内容广泛性和教育选择趋向性。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具有包容性和广泛性。教育以人和文化作为主要对象,应当涵盖整个人类文化,包含人文精神的全部内容,是综合的或全方位的。但是,实际上由于教育专业化、知识化发展的选择趋向性,现实的教育尤其是如科学、艺术或技术等往往是单一的或单方面的,缺乏人文意义层面的深入发掘。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对立导致科学研究学术不健全人格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人文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五)知识实用性获取与文化全面传承。我国大学教育以学习知识为目标,大学生为应对各种学业考试,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死记硬背”各种知识,对知识的获取某种程度上满足考试需求远远大于兴趣和爱好以及对于科学精神的追求。从人文教育角度分析,正是知识获取的实用主义的目的性偏差和教育手段的单一,导致了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于知识所赖为存在的人文背景及传统文化的深入体悟和继承发扬,文化全面的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大学人文教育路径选择

培养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实现其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人文教育改革是各项措施中的关键和基础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大学人文教育素质维度分析促进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为树立大学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在当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困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创新人文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人文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者人文素质,从而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人文教育改革新模式,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的终极意义是“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现行以“知识为本”的应试教育要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从人文教育的高度,大学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将教育的过程变成真正培养人和关怀人的过程。要将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基本教育原则予以保障,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的心灵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全面传承,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和创新动力。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二)创新人文教育方式方法

现行教育方法忽略了人与知识的联系,其核心和本质:是知识论和认识论同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分离和脱节。这种方法论是没有价值主体的知识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3]和没有生命主体的方法论。大学人文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须以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摒弃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知识的获取与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首先,教学过程中,在采用专业化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要引入更多能够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其次,改进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引入培养人的人格、价值观、对人的认知能力进行培养的方式方法;第三,开展实证化方法教育时,采用更多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第四,引入社会实践教育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功能。

(三)改革人文教学内容

对大学生既要进行专业文化教育又要安排恰当的通识教育,以达到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更要领悟专业背景及人类文化优秀文化成果的目的。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过完整的人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专业教育,将专业知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文意义纳入课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总之,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不仅要重视形而下的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更要重视形而上的理想教育、精神教育和灵魂教育。要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将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同时,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增强学生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悟和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四)塑造良好的人文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应当成为一种包含人文精神的文化,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丰沛的土壤。首先要建立和谐的人文物质环境。人文物质环境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环境,是一切知识在校园环境中进行传播、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历史校园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它不仅仅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精神上的归属感,同时更是人文精神形成和培养的主要课堂。因此,一所大学的建筑布局、风格、绿化、标语图示等等无不应当包含人文内涵,要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其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和谐人文环境,主要是人的和谐。这也是大学人文环境建设的中心工作。和谐人文环境,可以增进人际交往,激发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具体到教学管理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学生意见建议,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主动权,鼓励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激发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五)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机统一。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师的质量。”[4]教师首先要做社会的良知,要不断的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起到表率标杆作用,要引领社会文明,追求精神独立;其次,教育者要具有独立的批判意识,对于做学问搞研究要有执着的追求。批判是对事物现有规律的思考和评价,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发现和发展社会规律性存在的必要途径;也是知识理论创新的有力武器,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创造者的教师应当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向往;再次,教育者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要关注社会生活,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为科学研究的动力,要具有奉献精神。学校应当为教师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要有完善的引进、培养和考核机制,努力推进高素质、富有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1]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

[2]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1979.310.

[3]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4.

[4]刘琅,桂菩·大学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10.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