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运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2015-04-09 06:51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聊城济宁

(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京杭大运河起于北京通州,止于浙江杭州,从北到南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800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功能最多的运河。而运河文化形成跨越几千年之久,历经春秋战国、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年代,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等文化特色,同时又融合了秦晋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运河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山东4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研究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内涵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连接长江和淮河,前后持续近1800年,运河文化由此衍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长约650公里,是历史上通航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是南北航道转换及运行的重要枢纽。随着山东运河区域地理空间的大拓展,长期通航和经济交流的积累从而形成了丰厚的山东运河文化。而山东运河文化在大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艺术积淀,是我国重要的人文遗产资源,是南北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晶。

山东运河是南北商人和艺人的集散地,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市场,许多地方戏曲在运河流域内产生、传播。山东运河文化吸纳古今中外文化之精髓,融会中国南北各地方的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形成独特的运河民俗文化。山东运河沿岸城市济宁、聊城、临清、德州等,在明清时代皆属全国大城市之列,在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

济宁作为“南通江淮、北达燕赵”的水陆要冲,恰在运河中段,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理运河的最高机构设在这里。济宁在运河城市群中享有特殊历史地位,在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顺治年间,黄河、运河两河事务的河道总督驻守济宁,使济宁成为运河系统管理与漕运转换的中心城市,济宁建设有当时最出色的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体现运河文化的龙王庙和东大寺建筑群,是大运河文化重镇。

济宁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比邻江南,受江南审美文化的冲击较大,随着商业文明的不断深入,济宁人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注重树立阙里儒风、和谐之邦的圣城形象,遵守“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原则,讲求信用,和气生财,积极投身于经商行业之中,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工商业的发展使济宁人民生活富裕,购买力不断增强,促进了济宁市场的繁荣。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约230公里,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济宁本土文化受南北文化的冲击,经过融汇东西、贯穿南北的艰难过程,济宁人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人们逐渐从半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交流,从重农轻商逐渐走向重视工商业,从农业经济不断走向城镇经济,进而形成济宁运河文化。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发源地就在济宁的梁山县,济宁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了当地的文化艺术发展。

(二)具有水城文化特色的聊城运河文化

江北水城、运河之都聊城是湖、河、城交融的特色城市,被喻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京杭大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聊城市区,城区内还有卫河、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聊城是运河文化形成较早的地区,古运河在聊城境内全长约98公里,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如聊城市朝城镇的山西会馆和明朝的清真寺,东昌府明代的光岳楼、清代乾隆年间的山陕会馆及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等。聊城是大运河沿岸著名的城市,不仅元明清年间经济发达,而且积淀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

目前,在聊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聊城运河沿岸船闸、桥涵、码头等古老的运河文化遗产,滋润着聊城人民的生活,形成了古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景点。此外,还有世代相传、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等;构成了聊城运河文化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山东快书发源于聊城,后来流传于运河沿岸城市,形成独特的曲艺文化。另外,艺术的繁荣,还体现在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佳作纷呈的文化传统上,代表了时代文化的顶峰。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为聊城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三)具有商业文化特色的德州运河文化

德州居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之北,是 “控制齐鲁、京津咽喉”之地。南北船只经德州停船等候过浮桥,有的货船就地卸货转销各州县,德州成为运河港口和北方货物集散中心。凭借便利的交通,德州商人又注重管理流通和营销,商业经济非常兴旺。德州城市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发展;德州运河文化集南北文化之精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灿烂的德州运河文化。

自元明清三代推行漕运制度600多年来;德州出现了“巨艘列河干,官商舶鳞集”的商业兴旺景象;到明永乐年间,德州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经明至清,德州商业已臻鼎盛。此时,德州城内外,运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个州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德州五香脱骨扒鸡产品“驰名中外”,有神州一奇之美称;起源于龙山文化的“黑陶”,至今仍为赠送国内外友人的贵重礼品;还有铜铁器、酿酒等行业蓬勃兴起,都富有运河文化的特征。

(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临清运河文化

运河名城临清的运河文物包括钞关、鳌头矶、舍利塔以及多处古民居、古街巷等,堪称运河文化的立体博物馆。临清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如郭庄的玩具泥塑、临清的土布印花等。这些民间艺术是由于运河的开通而产生的,与当地技艺融会贯通后而更加灿烂,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完美的发展。同时,许多地方戏曲在运河城内产生、传播,争奇斗艳。如临清时调、临清琴曲等,后来流传于沿线运河城市,形成独特的曲艺文化。明清时期临清工业文化比较发达,主要有酿造、糕点、皮革、造纸、竹器、铜器、丝织等17个行业之多,盛产很多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如临清产的贡砖、哈达、皮袄、济美酱菜。饮食文化方面,人们多有上街买早点小吃的习惯,如临清的托盘豆腐、馓子等,此风至今仍兴。运河名城临清的小吃融汇南北,各具特色,反映了饮食文化之精细与博大,源远流长。

总之,山东运河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呈现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由于山东运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方文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流传于运河沿岸城市;清代济南大明湖剧场名段山东大鼓,写入刘鹗的《老残游记》;此类诸多民间艺术的融合加快了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

二、山东运河文化的历史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一座历史的文化丰碑。与万里长城一样,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历史和文化积淀十分丰富,是我国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山东运河文化是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使齐鲁大地走向繁荣富强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通航、灌溉、防洪等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庄子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既包涵传统地域文化,也有自己特色的运河风情民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文学艺术等文化内容。山东运河文化在短短的数百年间,起到了传统文化一两千年没有起到的作用。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人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漕运的商船来往于运河,受到经商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发生转变,出现了“民弃本业”的现象,一些商贩几年变得非常富有。运河沿岸的人民从农村走向城镇,由种地转向城市服务,出现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人们对大运河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城市里生活得更舒适快乐,城市变得繁荣起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山东人开始领略外部世界,感受人类文明;大运河的开通,为山东开辟了一条对外开放的大通道,齐鲁大地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二)山东运河文化博采众长,促进了运河城市文化的发展

在京杭大运河运输发达的数百年间,在运河两岸形成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特点的城镇。京杭大运河,作为维系近代中国统一局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快了运河区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涌现了临清、聊城、曲阜、台儿庄等十多个名城。山东运河文化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高扬起开放交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为基石,融汇了诸如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山东运河文化的流动性,使众多的外来文化在齐鲁大地扎根发芽结果,京城满族的八旗鼓,顺着大运河由北而南传播,到山东的聊城、济宁等地,则称为八角鼓,在东昌府、临清一些商业重镇中传唱开来。

山东运河文化博采众长,对餐饮娱乐文化的推广作用更是明显。运河区域居民有共同的节日和饮食习俗,饮食文化以酿造文化、茶文化为主;山东运河两岸的小吃融会南北,各具特色,反映了饮食文化之精细与博大,源远流长。济宁、扬州居民煮茶皆取运河之水,德州、扬州商人宴席上的燕窝,曲阜、徐州宴席上的鱼翅,聊城、邢台餐桌上的名吃肉呱嗒,如出一辙饮食共享。山东运河饮食文化流传至今,山东十大名吃有德州扒鸡、高唐驴肉、聊城熏鸡、济南甜沫等。山东运河两岸的娱乐休闲会所发达,聊城的八大会馆,李白常去饮酒赋诗的济宁太白楼。山东运河以其博大的胸怀,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粹,融南北民俗之神韵。省内书院林立、人才荟萃、文化昌盛;宗教信仰、民间艺术、曲艺杂耍、饮食起居等民俗风情,随着大运河流动呈现出百花齐放、融汇发展的格局。

(三)山东运河文化增强了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山东运河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人认识自身,发挥自身创造才能的过程,更是人征服自然的过程。在山东运河的开凿过程中,各地地质地貌的差异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也充分激发了人们的潜能,增强了齐鲁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人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在参与山东运河文化的社会实践中,山东运河地区的人们认识到人是一支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的力量。山东运河贯通以后,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京杭大运河众多外来船只带来了各种信息,随着商业文明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山东人积极投身于商贸行业之中,改善了山东运河地区人民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山东运河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与孔子的儒家文化是不谋而合的,集中体现了“和”的思想,营造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的和平发展起到了稳定作用。

(四)山东运河文化对办学之风及旅游大发展贡献很大

由于经商需要文化知识,从政也要文化,人们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山东运河沿岸重视开办府学、乡学、庙学,大兴办学之风,使得教育昌盛,官学日臻完美。民办的社学、义学、私塾、书院也遍布城乡,尤其感人的是武训行乞兴义学的壮举。聊城堂邑人武训少时因家贫而受尽凌辱,后矢志办学,吃尽人间苦,行乞兴学。武训办学身体力行,尊师重教,每次入学武训先向塾师叩头,然后遍拜生童,从来不敢与塾师共席,对乡镇的学校兴办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武训成为中国近代民间办学的先驱者、教育家、慈善家。山东运河区域在历史上也是最繁忙的旅游路线,是旅游文化滋生地;是我国的一条著名的旅游线。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历时17年,曾多次沿着大运河两岸的城市“骑行”于南北,到过大运河沿岸的诸多城镇,其游记对此有记载;鉴真和尚七次东渡由此起步,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多经大运河;当地民间流传,乾隆皇帝微服私游下江南途经济南大明湖,与湖畔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夏雨荷,荡舟游湖,赏荷观雨,双双坠入爱河,传为美谈,一大批名人的足迹给后人留下了传世篇章。

三、山东运河文化的现实价值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开凿、通航,凝聚着历代山东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淀了千百年来的科技文明和治水经验,是人类尊重自然法则,与大自然交汇发展的伟大成果,是齐鲁文明史上的一座历史文化丰碑。

今天,我们要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高度来认识山东运河文化的价值,开拓利用山东运河文化的新思路。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运河,促进运河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不遗余力地推进山东运河人文与生态保护。山东运河文化的核心是开放性和包容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它内在的胸怀,运河文化的开放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外在特征,这是山东运河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京杭大运河作为一项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文物保护工作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做好运河开发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山东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山东运河文化对山东经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山东运河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山东运河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是信息经济,要抢抓机遇。山东运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外力,更需内力,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山东经济之所以在当时大发展,主要是山东运河文化的大发展。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自身资源,形成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品、产业,仍是一道无终结的课题,否则,人兴我兴,人亡我蔫,是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未雨绸缪,把运河经济的发展放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一定能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多机遇和挑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从山东运河文化发展的光辉中寻找智慧。充分发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古迹丰富的有利因素,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认真做好研究和科学论证,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上下功夫,将山东运河文化建设成为集航运、科技、商贸、旅游和环保为一体的绿色长廊,让古老的山东运河文化再度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创造新的辉煌。山东运河文化催人奋进、凝聚人心,对山东经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山东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山东运河南北纵跨鲁西地区,是“鲁西南经济隆起带”战略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之一,是发展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重要资源支撑,要着力打造“山东运河历史文化长廊”;由此推动乡村旅游和美丽山东建设,使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遗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促进山东运河沿线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山东运河文化可作为旅游资源的一大品牌,建设山东运河博物馆非常重要。聊城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清代的聊城运河两岸南来北往的商舶络绎不绝,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商埠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聊城运河文化优势,聊城建成了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临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应挖掘历史名城的内涵。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的一座桥梁,山东运河文化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路线;是我国文化园地的奇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丰富山东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齐鲁人民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山东运河文化为齐鲁大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条件

当前山东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山东运河文化资源要进行开发利用,把对山东运河的保护和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要熟悉运河文化资源,从历史遗留下的文字中,了解运河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过程,找寻运河文化的特色;这有利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山东运河流经微山湖,造就出一片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湖泊、沼泽、森林、泉群、荷花等组成的湿地自然景观。这片“原生态”景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一到三公里,有10万多亩的碧绿生态园,1万多亩集中连片的野生荷花;同时这里繁衍着数不清的水生植物,野鸭子、白鹭、灰鹤等几十种鸟儿成群地飞来飞去,构成了我国北方罕见的湿地景观。要把山东运河文化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改善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水质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搞好山东运河生态城镇建设,打造亮丽的运河景观带。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实现山东运河文化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让古老的运河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四)山东运河文化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

山东运河文化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受惠于京杭大运河,它是“北煤南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的运输通道,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枢纽和血脉。在南水北调过程中,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鲁、苏等省纷纷下大力气对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和扩建,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我国华东地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已成为华东地区一条文化巨龙,为山东运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运河山东南段,古老的河道里,装载粮食、煤炭以及黄沙、水泥等笨重货品的船队浩浩荡荡;一个船队十几艘船装载上万吨货物,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缓解了陆路运输的交通压力,山东运河依然是运输的大动脉,因此,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山东运河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山东运河文化中寻找灵感。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山东运河文化保护结合起来。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中,东线与山东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以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顺利完成,为古运河带来了新的生机。

总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探索山东运河文化的内涵及作用,对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山东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山东运河的整体风貌,充分挖掘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文化宝藏,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山东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要继承和弘扬山东运河文化的精髓,拓展中华文明,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明]王琼.漕河图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李宗新.辉煌的京杭大运河文化[J].水利发展研究2007.(5).

[3]董文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人民出版社2006.

[5]李泉、王云.山东运河文化研究[M].齐鲁书社 2006.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聊城济宁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山东济宁卷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路过济宁(组诗)